谁说英国食物难吃?跟着美食达人小熊吃就对了!
超人气美食部落格「小熊与厨房的非常关系」-熊怡凯
分享旅英多年经验,带你走遍英国品尝美食并收录27道小熊私房食谱,
教你吃的道地也能享受手作乐趣!颠覆你「英国无美食」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英国食物很难吃」,必看!
★如果你喜欢异国料理,惟独对英国毫无头绪,必看!
★目前唯一结合美食、食谱、旅游、文化观察的英国美食图文书!
★喜欢美食、喜欢英国或是即将到英国的人,居家旅行、访友送礼的绝佳参考书!
说到英国食物,总是一脸嫌恶,只想到下午茶和炸鱼薯条?
来到英国游玩,不知吃什么好,只能一味嫌英国食物难吃?
本书是热爱美食的作者定居英国十余年,探索搜密英国各地各式美食的心得总结,相信一定会颠覆大家对「英国无美食」的刻版印象。
近年来,英国越来越注重美食文化,主要是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使然,一些电视明星厨师,如杰米.奥立佛,精采生动地展现富创意特色的厨艺,大大影响了英国人对「食物」的观点。还有米其林星级大厨,如33岁就得到米其林荣耀的马可.皮耶.怀特(Marco Pierre White)和真人实境秀节目「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的评审高登.兰姆西(Gordon Ramsay)等,都对提升英国厨艺及餐饮水准有着莫大贡献。而2005年3月,美食权威杂志Gourmet才花了整期篇幅介绍伦敦的美食享乐,说她是「现今世上享受美食的最佳所在」!数度夺下「世界最佳餐厅」和「最佳主厨」桂冠的,就是英国名厨赫斯顿.布鲁门索(Heston Blumenthal)及其所开的「肥鸭」(The Fat Duck)餐厅;目前仍高踞第二名。
地理上来看,英国的每个角落,甚至其边缘小岛,都有令人翘起大拇指赞赏的农作和畜牧产品,也因而造就出代表地方特色的特殊产物和经典菜色,比方令老饕食指大动的新鲜鱼获海味,以及让挑剔法国人也折服的盐沼羊肉。
英国拥有非常有趣的饮食文化,兼容体现高雅的贵族气息和质朴的市井民风。本书以地理方位上的不同城市与区域做分类,带大家一探我们有所不知的英国美食宝藏,领略各地美食风情和饮食文化,以舌尖一尝英国的丰富!
每篇文末并附上作者精心制作的菜餚食谱,从前菜到主菜,从汤品到甜点,从英式料理到异国食物,让书中介绍的美食原味再现,让你在家用味蕾神游英国!
作者简介
熊怡凯
上个世纪末抵达伦敦,每年都盼着今年终于可以回家,却命定似的要住在这个湿冷的国家,注定要去发现并理解这个国家细致的美好。喜欢用心看遍世界、尝遍各种新奇有趣的食物,喜欢料理,是眼耳鼻口舌对旅行后的心得总结。
国立台湾艺术学院毕业,伦敦高登史密斯学院艺术心理治疗硕士。艺术心理治疗师,为了以料理写日记而开了「小熊与厨房的非常关系」部落格,荣获2008全球华文部落格大赛【年度最佳生活情报部落格】首奖。着有《真食味---小熊与厨房的非常关系》。
小熊与厨房的非常关系:www.wretch.cc/blog/ikai123
自序 充满惊喜的英国味觉之旅
Part 1 英国东南:伦敦、布莱顿、剑桥
伦敦,从美食大熔炉到全球最佳美食之都│伦敦特色汤.鳕鱼煎乳酪蛋饼.伦敦莓果琴酒
.Fortnum & Mason,贵族的百年红茶食品公司│正山小种茶水果蛋糕
.「肥鸭」,世界之最的餐厅│简易版三星料理──苏格兰高地牛叶肉佐罗勒杏仁青酱
.巴罗市场,老饕的世界美食聚集地│勒德洛蓝纹乳酪面包
.伦敦的中国吃,东方与西方的美食交融│腐竹牛肉丸
.避暑胜地布莱顿,嬉皮与艺术家灵修的海边│燻鲑鱼派佐印度风椰汁扁豆
.人文荟萃的剑桥,微生物学家经营的肉铺│蟾蜍在洞
Part 2 英国西南:威尔斯、安格西、卡地夫湾、康瓦耳、得文
威尔斯,独树一格的传统庶民风味
.让人流连忘返的史旺西市场:饱富天然海味的海苔酱与海蚬.威尔斯小圆饼与各种面包点心.卡菲利乳酪与乳制品.美味盐沼羊肉│烤盐沼羊肩肉两式
.北威尔斯小岛安格西,四星B&B与海鲜餐厅│海苔麦片煎饼与威尔斯传统早餐
.卡地夫湾,义大利餐厅的威尔斯菜│威尔斯传统蔬菜炖肉汤
.康瓦耳,让小镇房价增值的电视名厨瑞克.史坦│英式马铃薯海鲜派
.得文,小酒馆里的大美味│苹果酒鸡腿卷.Scrumpy苹果酒泡
Part3 英国西北:蓝开夏、曼彻斯特、湖区
中部西北,体现不列颠精神的「怪」美食
.兰开夏,米其林餐厅的兰开夏羊肉锅│兰开夏热锅炖肉.腌渍紫色高丽菜
.曼彻斯特的粤菜与港式点心│茄子双鱼夹
.足球与Pub里的美食│牛津肉肠
.英国最大咖哩之路,罗斯宏的印度菜、甜食与中东点心│中东烤大饼
.湖区,坎布里亚的卷心香肠与太妃糖│坎布里亚香肠佐马铃薯泥
Part4 英国北部:约克夏、苏格兰
约克夏,神的国度,美食的温床
.贝蒂茶屋,英国精致下午茶│约克夏凝乳塔
.星期日烤肉餐与约克夏布丁│英式烤猪脚
.苏格兰的独特吃食及其他│印度风苏格兰油封鲑鱼
.苏格兰威士忌,高山溪涧酿的酒:格兰菲迪│裸麦面包威士忌咖啡冰淇淋.威士忌冷气泡酒
附录 英国美食哪里找?精选店家蒐录
自序
充满惊喜的英国味觉之旅
英国,英国?
那是有女王和黛安娜王妃的地方吧!彬彬有礼的绅士,阴雨绵绵的抑郁气候,足球金童大卫贝克汉,还有呢?
噢!还有!
是个有糟食物的地方!
英国有句老话说:「在英国你如果要吃得好,就得吃三顿早餐。」
这么听起来,英国在许多方面似乎都让人有着辉煌的印象,唯独食物却令人满是失望!
英国食物感觉起来确实比较缺乏变化。然而,就我住在英国将近十年的体验而言,或许英国人不像自由挥洒浪漫的法国人口欲期永远不满,不像美国人有着兼容并蓄的好胃口;但英国人的食物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情,或许不懂他的人只看见他穿着那件灰土色的羊毛背心,多半时候像个家教良好的保守男子,但真的了解他后,才发现这个「英国绅士」的内心,除了刚毅不茍外,也可以像驰骋球场的玩家,有着热情奔放的一面,可以精致如贵族,粗野如莽夫。
以英国社会结构而言,英国一向是个阶级分明的国家,从皇家、贵族、爵士、武士,到一般平民百姓与仆役、渔夫、矿工。战后,英国移入许多印度人、巴基斯坦、非洲、加勒比海、义大利、中国人等,他们来到英国做战后复兴与建设的苦力,或是医院中的护佐,而这些外来的劳工同时也带来各自丰沛的背景和文化。直到现在,虽然英国的阶级与种族歧视的状况仍在,可是最大的改变,则是借由多元的食物形态,没有距离地就融入了英国的饮食文化中,让英国食物也大大增加了其深度与广度。
英国到处都有印度或伊斯兰的聚落,而在黑人社区、中国城、义大利区等,也都能品尝到各地食物的原汁原味。有些菜餚因为因应这里顾客追求美食的需求,甚至超越原产地的料理方式,而更加精致好吃!至于英国的传统料理则处处可见这种文化上的融合。
从历史上来看,英国这个大岛,原本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爱尔兰等几个国家,直到后来经过无数征战,才融合为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大不列颠」。因此,英国人的地域性与自我归属感很强,各地仍保有独特的饮食与传统,即便现在已经融合许多,但仍各异其趣。
北边的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几乎可以反映出英国人吃苦耐劳和坚毅的民族性。而他们的餐桌就如同象征符号般,体现这个国家人民的个性。
比如说爱尔兰人,因地理位置的分隔,所以在受到大不列颠王国统治了几个世纪之后,几乎仍完好保有饮食文化上的传统。而威尔斯,也因与英格兰地区交通不便利,加上民族性较为温婉,使得当时的英皇即使统治了他们,也仍让他们享有些许自由,于是他们的传统食物,以及语言和文字,就这样靠着「口舌」相传,代代绵延下来。相较之下,苏格兰人个性强悍,长年不断反抗统一,争取独立,反而让英皇更加强制施压,要他们屈服,以致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文化较趋向合一。
世界大战后,英国人的食物一直是靠政府粮食配给,而多半就是罐头干粮等,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人吃饭就是开个罐头,如煮得黄黑的四季豆、青豌豆,家中有特别日子要庆祝则开一罐鲑鱼罐头!所以大家对英国人「恶食」的印象,大概就是从这个年代开始的。英国人鲜少吃新鲜蔬菜,摆在餐盘上的食物也引不起食欲,但是对如此饮食长大的英国人而言,罐头食物是儿时记忆不可或缺的一环,别有一番怀旧感,所以直到现在,罐头茄汁豆、豌豆泥、罐头鱼,还有粉状的肉汁粉(gravy powder)、卡式达粉(custard powder)等,仍是英国人永不厌腻的最爱!
之后经济起飞,全球化的影响下,金融中心的英国,特别是大都会伦敦,食物当然也无可避免融入各地因子,如到处都有的摩洛哥中东菜、酒吧里的泰国菜、大街小巷都有的印度快餐店、四处林立的中餐馆,遑论还有法国菜、伦敦街头掀起风潮的寿司小店、高价位时髦的无国界餐厅,都替英国饮食面貌装点得花缤纷多采,秀色可餐。
地理上来看,英国的各个角落,甚至边缘的小岛都有令人翘起大拇指赞赏的农作和畜牧产品。因着多元的地理环境,也造就出不同区域的特殊产物和地方菜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自然景观:不高的丘陵上,几乎没有一颗树!所有树都砍伐尽净,这个因为养殖绵羊而形成的特殊环境,造就出极高品质的羊肉。更特别的是在威尔斯的沿海地区,有一种堪称绝世美味的盐泥羊(Salt marsh lamb),这种羊养在海边,吃的是水草,肉质鲜甜。
而在中部山区,如约克,外形像迷你小锅子的猪肉派和持久不易坏的食物都很受欢迎,因为山区居民狩猎时会随身带着充饥。在康瓦耳郡,大饺子般傻气的康瓦耳派,可以揣在怀里带着去上工,是因应矿工需要而做的食物。
另有一些食物就直接以市镇名字命名,比如:约克夏布丁,是种类似软泡芙的中空饼;名为「布丁」,却多半是咸的,佐烤牛肉或香肠一起食用。还有种食物只能在当地的小市场才能找到,就是班柏瑞饼(Banbury Cake),一种椭圆形的小酥饼,中间包着葡萄干,以香料和玫瑰水调味;这种饼可以保存超过一个月,据说是15世纪时从基督教圣地传来的点心,现在只有在牛津郡的班柏瑞才找得到。
近几年,英国越来越注重美食文化,主要是媒体强大影响力使然,如一些电视明星大厨,大大影响了英国人对「吃」的观点。他们除了精采生动地展现各自富创意特色的厨艺,更特别的是他们都有着明星般迷人的个性和特质,比如「Naked Chief」杰米.奥立佛(Jamie Oliver),靠着大男孩般的精力和天真笑容,笼络了世界各地和台湾观众的心!他为了改善小学生的营养午餐,力争与总统见面取得资金。其他如拥有多家米其林餐厅的高登.兰姆西(Gordon Ramsay),以及以分子厨艺闻名、多次荣获「世界第一名厨」美誉的「肥鸭」(Fat Duck)餐厅主厨赫斯顿.布鲁门索(Heston Blumenthal),都一起为了各项饮食议题奋战,如食材的来源、食物量产带来的后果、全球暖化的影响、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宣导使用英国在地物产,避免进口太多外来农产品,鼓吹保护地球环境,为改善英国人的饮食恶习而不遗余力。美食与高消费,并不等于所谓的高品质生活;相反的,他们提倡的是返朴归真,在自家后院耕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已经不只是厨师,也关心厨房以外的世界;美食也不再仅仅只是美食,而是改变世界的方法之一。
仔细探究下,英国拥有非常有趣的饮食文化,可借此窥探出英国的贵族生活和市井民风。这本书将以英国各地城市和区域做分类,带大家一探我们可能不知道的英国美食宝藏,跟着书中介绍的美食,游历各地历史遗迹和精致文化,以舌尖一尝英国的丰富!
每个篇章后也附上我精心制作的菜餚和食谱,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有机会自己动手做书中提及的美食,让你在家也能用味蕾神游英国!
这本书的故事性简直太吸引人了!它不像是一本传统的菜谱,或者一本枯燥的美食历史书籍,更像是在读一本情节曲折的小说。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强,她用一种非常生动、饱含感情的语言,将自己与英国美食从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的“拥抱”的过程娓娓道来。我仿佛能看到她第一次因为某些不愉快的经历,对炸鱼薯条产生深深的误解,那种排斥感,那种刻板印象,都被她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随着她深入了解英国的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她开始接触到那些隐藏在市井街头、家庭厨房里的真正美味。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不仅仅描述了食物本身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她描绘了食物背后的故事、人情味以及那些与食物相关的温暖回忆。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心情起伏,那种惊喜、那种感动,仿佛也传递到了我心里。这种“带着故事的美食书”,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的类型,因为它不仅仅能满足我的口腹之欲,更能触动我的灵魂,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新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附加值”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炸鱼薯条”的书,更是一扇了解英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作者通过她与美食的互动,巧妙地串联起了英国的社会风貌、人文风情以及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讲述某个地方的特色点心时,她会顺带介绍当地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描述一次野餐的经历时,她会描绘英国人热爱户外活动的休闲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递,比直接的学术讲解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如何欣赏英国的美食,更对英国人的生活哲学、社交方式以及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将美食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做法,让这本书变得非常有深度和广度,读完之后,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启发。这本书就像一本微缩的英国生活百科,通过美食的视角,展现了那个国家真实而迷人的另一面。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所呈现的视角,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英国食物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可能受到一些媒体或者不准确信息的影响,我对英餐的印象就是“寡淡”、“重油”、“缺乏创意”。但这本书,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各种体验,一步一步地拆解了这些误解,并且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英国美食的多元和魅力。她不仅仅介绍了那些著名的“炸鱼薯条”和“约克郡布丁”,更挖掘了许多我从未听过的、却充满地方特色和历史韵味的美食。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她在不同城市、不同场合品尝到的食物,从街头小吃到高级餐厅,从传统的家庭聚餐到季节性的节日庆典,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历历在目。她对食材的选择、烹饪方式的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英国食物背后所蕴含的匠心和传统。这种“打破固有认知”的体验,真的非常棒,让我对英国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太有才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时而幽默风趣,让人捧腹大笑,时而又细腻感性,让人潸然泪下。她对词语的运用,对句式的构建,都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在描述食物的味道时,她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香气,“尝”到滋味。比如,她形容一份刚出炉的馅饼时,用了“如同午后阳光般温暖、又带着泥土芬芳的诱惑”这样的句子,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场景。而在讲述自己与当地人交流,学习烹饪的经历时,她又展现了一种真诚和质朴,仿佛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充满了人情味。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和某个热情的老太太在厨房里学习做司康的片段,被她写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智慧。这种文风的跳跃性和多样性,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一点都不会感到枯燥。我相信,即使是对美食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因为她精彩的文笔而被深深吸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惊喜!起初看到“我恨炸鱼薯条”几个字,我还以为是个对英国美食充满偏见的书,差点就要错过。但点进去一看,才发现这简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味蕾冒险!封面上那鲜艳的色彩,有点复古又有点俏皮的插画风格,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书名本身就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能让作者从“恨”到“爱”?书的尺寸也很适中,握在手里刚刚好,那种厚度也暗示着里面内容相当丰富,不像有些书薄薄几页就讲完了一个故事。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字体设计,有一种手写的温暖感,好像作者正在亲切地跟你分享她的故事。整个包装都透露着一种“不走寻常路”的自信,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甚至能想象到,打开这本书,里面会是怎样一张张充满生活气息的插画,或者是一些手写笔记般的文字,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英国美食故事。这种精心设计的细节,往往是评价一本好书的起点,它传递了一种用心和诚恳,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内容,连它的“外在”也是一种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