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是每个人都盼望的。合理营养是每个人都必需的。通过合理的膳食才能得到均衡、全面的营养,才能拥有健康。马冠生博士研究营养学多年,以浅白的笔触,从不同的生活层面,讲述营养与健康知识,破解80多个令人困惑饮食疑问。
作者简介
马冠生
◎荷兰瓦赫尼根大学人类营养学博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 2009-201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从事食品安全工作。从事营养与健康研究和工作20多年。负责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30多项科研项目。
这本书的名字是《大师谈营养常识》,但我拿到书的时候,却发现它讲的根本不是那些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科普知识。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分析,或者如何科学搭配三餐的详细指导,甚至是一些关于减肥、增肌的饮食秘诀。结果呢?书里更多的是围绕着“吃”这个行为本身,延伸出了很多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第一页开始,作者就没有直接切入营养学,而是从“食欲”这个最原始的生理冲动谈起,探讨了它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比如情绪性进食、社交压力下的饮食习惯等等。我当时就觉得有点懵,这和我想象中的营养常识完全是两码事。然后,他开始讲“饥饿”的多种形式,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空虚,还包括精神上的匮乏,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吃”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我一直以为营养就是物理层面的摄入,没想到它还能跟心理学扯上关系,而且还讲得头头是道,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很多不自觉的饮食行为。 他甚至还谈到了“味道”的哲学,认为我们对食物的偏好不仅仅是味蕾的反应,更是童年记忆、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的综合体现。书中举了好多例子,比如某种食物勾起的回忆,或者因为某种特殊经历而产生的对某类食物的厌恶或喜爱。这些内容让我觉得非常新颖,虽然我本来是为了学习如何“吃得健康”而买这本书,但现在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而吃”以及“如何去感受吃”的问题。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看到了“吃”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这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营养常识”的理解。
评分我本来是冲着《大师谈营养常识》这个书名来的,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健康饮食、补充各类营养素的科普读物。我设想中,书中会有详细的食物营养成分表,关于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效介绍,甚至是一些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的饮食建议。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以一种非常出乎意料的方式展开。 它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去分析食物的分子构成,也没有提供具体的“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的清单。相反,作者更像是一位生活艺术家,他通过“吃”这个行为,去阐述他对人生的感悟。他从“食欲”这个最基本的话题出发,但不是探讨如何控制食欲,而是分析了食欲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比如孤独感、不安全感,以及我们如何用食物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随后,他又将视角转向了“食物的社交功能”。他描述了聚餐、宴会等场合,食物如何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如何承载着情感的交流和关系的维系。他甚至还触及了“食物的伦理”问题,比如关于食物的来源、生产过程以及浪费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以及我们在整个食物链中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营养不仅仅是身体的需要,更是一种与生活、与社会、与自我息息相关的东西。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吃得更健康”,但却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吃”这件事,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启示。我本想找一本“工具书”,结果却得到了一份“人生哲理”。
评分翻开《大师谈营养常识》这本书,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份清晰明了的健康饮食指南,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身体的需求,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几乎没有直接涉及具体的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也没有提供具体的食谱建议或者减肥计划。 相反,作者更像是一位美食哲学家,他深入探讨的是“食物与人生”的关联。他从“品尝”这个动作开始,分析了我们如何通过味蕾去感知世界,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境。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食物在不同文化、不同场合下的象征意义,例如,节庆时的丰盛大餐代表着团聚和喜悦,而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则承载着亲情和温暖。 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讨论“食物的记忆”,作者分享了许多个人经历,以及他通过食物唤醒的童年时光、初恋的甜蜜、旅途的见闻。这些片段虽然与传统的营养学知识相去甚远,但却非常打动人。他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所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经历和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与生活对话、与自我和解的方式。我本来想找一本“教我怎么吃”的书,结果却找到了一本“教我怎么感受吃”的书,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大师谈营养常识》,我拿到书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密密麻麻的营养成分表、关于每日所需维生素的建议、以及如何分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讲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大跌眼镜,完全偏离了我预期的“营养常识”。 作者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去解析食物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健康饮食方案。反而,他仿佛变成了一个旅行家,带我进入了一个关于“食物的旅程”。他从最基本的“饥饿感”说起,但不是生理上的饥饿,而是上升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等精神层面的“饥饿”。他认为,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往往是内心深处某种需求的投射。 接着,他又开始谈论“味道的探索”,他描绘了世界各地的奇特食材,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独特文化。比如,在某个遥远的国度,人们如何用最朴实的食材,烹饪出充满智慧和历史的味道。这些描写非常生动,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些陌生的食材和烹饪方式。 他甚至还讨论了“食物的仪式感”,认为现代人往往忽略了吃饭的过程,只是匆匆塞进肚子里,而忽略了它本该有的庄重和享受。他提倡放慢节奏,用心去感受每一口食物的滋味,以及它带来的满足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营养常识”,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食物和生活的热爱。我本来想学习“怎么吃”,结果却被引导去思考“为什么吃”和“如何品味吃”。
评分书名是《大师谈营养常识》,我拿到书时,脑子里预设的画面是关于卡路里、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详细解析,以及关于均衡饮食、健康烹饪方法的指导。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够让我系统了解如何科学饮食、吃出健康的“教科书”。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以一种非常哲学化的方式,探讨了“食物”这个概念。 作者并没有从宏观的营养学角度切入,而是从最微观的“味蕾的感知”开始。他详细描写了不同食材在舌尖上绽放出的奇妙滋味,以及这些味道如何触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唤醒沉睡的记忆。他认为,我们对食物的偏好,往往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我们过往经历、文化背景和个人喜好的综合体现。 接着,他又将话题引申到了“食物的文化意义”。他分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于同一类食材,是如何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例如,稻谷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与小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所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吃”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积淀。 这本书还触及了“食物的道德维度”。作者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所食用的食物,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鼓励人们关注食物的可持续性,以及减少食物浪费。这些话题虽然不直接涉及具体的营养知识,却引发了我对“吃”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原本想寻找一份“健康食谱”,结果却得到了一份关于“食物的哲学导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