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海鱼追透透,让你的脑袋胃袋一起大满足!!
《台湾鱼达人的海鲜第一堂课》畅销书作者李嘉亮瞩目新作!
《商业周刊∕alive优生活》第1293期书摘推荐
台湾只有海产文化没有海洋文化?!错!!!
台湾鱼达人李嘉亮不但带你吃海鲜,还认识海岛地形、捕捞文化、鱼类生态,让你懂海鲜也懂文化!!
.台湾海鱼有200多种,为什么你吃的总是那几种?
.在台湾各地旅行品尝海鲜时,你可知道哪些是当地特产的鱼,哪些是进口鱼,哪些是养殖鱼?
这一次,台湾鱼达人要带你认识台湾地形、时令,以及栖息各地的好吃鱼种,再加上渔船一日航程距离的变因,教你认识台湾各地的鱼种,钓法、真正的渔夫料理,更进一步告诉你如何正确吃鱼才能保护台湾周边的海洋资源。
.什么是现流鱼?什么是现捞鱼?什么鱼该吃新鲜活杀?什么鱼该等待熟成使它滋味更美好?
.你到市场买鱼时是否看到鱼就能判断牠是产自哪里?有什么生态特征?什么时令最好吃?
.海洋保育的议题近日甚嚣尘上,不识鱼,怎么知道什么鱼可吃,什么鱼什么季节或大小不该吃?
出发吧!为自己制订一个环岛吃鱼计画,你的餐桌、旅行,和对台湾的认识,都将从此刻开始大为改变!
作者简介
李嘉亮
大稻埕人。一个月钓鱼十八天,曾经七天跑遍澎湖十一个岛,溯溪野宿六天只为了钓一天鱼的「台湾鱼达人」。曾任钓鱼人杂志总监,四十年来「钓遍」全台各地,对台湾海洋及鱼类生态、钓法、挑鱼、吃鱼的秘诀了若指掌,私藏渔夫料理数十道,绝对是「活捉生勐海鲜最强渔夫列传」的最佳男主角,对台湾的海洋保育也有独到且深入的见解。着作甚丰,《台湾常见鱼类图鑑》五册,曾获民国八十年新闻局金鼎奖。近着有《台湾鱼达人的海鲜第一堂课》、《台湾渔小百科》、《鱼类标本暨水族箱鱼类摄影》及《汪洋细语漫谈北方三岛》等书。现任鱼饮社会企业负责人。
作者序 了解台湾的海鲜饮食文化
Ch1 出发吧!定自己的环岛吃鱼计画
全台海鱼追透透──台湾、澎湖海岸地质及鱼类特产的关系
黑鲷、乌格、老格、乌格青仔──鱼名的故事
Ch2 美味满点的 珊瑚礁鱼
珊瑚礁鱼类——被忽视的珍贵台湾海洋资源
赤点石斑——北台湾第一斑
玳瑁石斑——澎湖第一斑
横带鲙——全台第一斑
埯米鱼——澎湖的北风鱼
黄点石鲈——鱼尾比鱼头更好吃的澎湖代表鱼
牛尾鱼——强筋壮骨的妙药
糬鳗——海产店最爱的料理食材
龙占与龙占舅——烹调法丰富多变的大型鱼
鹦鲷——炒作成限量版的美味鱼
Ch3 合时令最好吃的 岩石海岸鱼
岩石海岸鱼类——洋流、气候带来的海洋恩惠
黑毛——冬季东北角的旬之味
红尾(鱼冬)——不清鱼肚更好吃的传统滋味
剥皮鱼——西式鱼排的主食材
水鱵鱼——盐烤鲜鱼的鲜甜原味
笛鲷——最适合用来学吃鱼的练功鱼
Ch4 河水孕育的 沙泥底鱼
沙泥底质的鱼——河水孕育出的海洋珍味
港鳎沙——祖辈失传的美味
花身鸡鱼——东北季风带来的渔夫料理
三角仔——西南沿海新兴的美味
金线鱼——活肉才好吃的渔港现流鱼
鲽鱼——皇帝平民都爱吃的鱼
Ch5 来自远方的美味 船钓鱼
船钓鱼──栖息地、滋味各不同的海洋珍宝
白带鱼、油带鱼——北白带、南油带,四季都有的咸香滋味
黄鸡鱼——人工钻油台下的传奇鱼
红目鲢——老天爷的红包鱼
石首鱼类——新鲜退鲜都各有风味的好吃鱼
石狗公——美味不输石斑的红斑鱼
单棘鲀——皮剥薄造生鱼片的珍味
附录
现捞、现流,一字之差差很多!——掌握鱼鲜度你一定要知道的基础知识
吃热闹也要吃门道──鱼达人亲传的不败鱼料理秘法
作者序
了解台湾的海鲜饮食文化
时代与环境在变,食材与人的口味也在变,所以很多老食谱都要修改,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需要。文学家钱钟书曾说,他仿照古人的食谱做菜,从没有一次觉得好吃,于是他下结论,人的口味易变,累积几百年后,所有名家食谱都要失灵了。
其实钱钟书只说对一半,除了口味的改变以外,食材和料理环境的改变也有很大的影响。以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来说,当时猪的品种到底为何?今天虽不易考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几百年下来,品种改良的结果,已让猪皮变薄许多。我小时候吃路边摊米粉汤,店家会熬煮猪皮,使其胶质溶入汤汁,提昇黏稠度,也让口感更加扎实。当时猪皮普遍有半公分厚,熬出来的汤汁力道十足,一点都不比日式豚骨拉面的白汤差。而猪皮熬过汤后,要放一旁吹冷风,让它结实弹牙有嚼劲,上菜前再汆烫几下,让皮下薄油层散发猪油香味,这就比什么菜都可口了。可是今天品种改良的猪,皮越来越薄,已经做不出当年让人回味不已的猪皮小菜了!
同样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来看看日本的海鲜文化。由于受到日本美食节目的影响,一般人都十分仰慕日本海鲜料理的精致度与知识性,以为那是历史承传的结果,殊不知日本节目因为制作费高,所以非常精致,充满有趣的细节,但若论日本海鲜料理的演进,其实也是工业革命后才有巨大的改变。
西元一六○三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发动商人填土造陆,创造了今天东京的筑地区,也造就了全日本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筑地渔港。不过,即使有良好的渔业发展,当时的德川家康仍很难吃到新鲜的嘉□生鱼片。为了吃活鱼,侍从必须从筑地港,推活鱼水车送入江户城,工程十分浩大,若非王公贵族,实在没几人有此口福。
当时日本人吃的生鱼片,主要是日本原生种的大鲤鱼、山边溪流的小鳟鱼。至于旗鱼、黑鲔鱼等,还要等几百年后才登场。所以,一般人以为日本吃海鱼生鱼片的历史十分悠久,实际上并非那么一回事。
旗鱼经常浮出海面游泳,所以渔民很早就能投掷鱼叉捕获,因此有旗鱼生鱼片可吃。可是当时没有冰块保鲜,鲜鱼离水超过一天,就只能吃咸鱼了。有钱人想吃鲜鱼,也必须住在脚程一天内可抵达渔港的地方。即使当时有「快脚」递送鲣鱼生鱼片,但售价却比今天的黑鲔鱼还要贵。这种情况要到十九世纪末,日本广铺铁路后,才稍稍改变。其实,日本的鲣鱼只有极少部分以鲜鱼的方式送入江户城中,大部分都做成耐久储存的柴鱼,行销各地。所以日本料理历史最悠久者,非鲣鱼莫属。但今天细数日本热门生鱼片的前十名,鲣鱼还排不进去!真是今昔大不同。
二十世纪初发明内燃机,日本渔船不再使用风帆,渔捞作业能力大幅提升,但陆路交通不便,物流无效率,远离铁路的住民,还是只能吃鱼干、咸鱼。紧接着一次大战期间,可以大量生产冰块的冷冻技术发明,解决了保鲜的问题,冷冻旗鱼才渐渐成为日本人民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生鱼片。当时日本占领台湾,建设了基隆正滨渔港,并引进冷冻设备,也将日本镖旗鱼渔法传到台湾。基隆的铁路贯通全台,尤其北台湾的居民几乎可与日本同步,享受新鲜的旗鱼生鱼片。就旗鱼生鱼片的饮食鑑赏文化而言,或者将之后的黑鲔鱼也算进去,台湾几乎与日本同时。既然大家起步伯仲之间,发展历程也差不多,所以懂得海鲜美味的行家,似乎应该理性观察台湾的生鱼片饮食文化,不必样样以日本马首是瞻,因为我们并不落后。
六○年代后,日本水产批发商在台湾採购黑鲔鱼,揭开台湾黑鲔鱼生鱼片的热潮。随着渔具的改良,许多前所未见的海鲜,一一出现在餐桌上。当渔夫、大厨、饕客都还没时间,好好了解这些新鱼种的时候,台湾的渔业又由近海迈向远洋,带回更多渔产,让大家更加措手不及,不知从何下手累积饮食与生态知识。
八○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解严,过去充满禁忌的海洋,顿时成为很多人岸钓、潜水,以及搭船出海垂钓的乐园。很多渔夫原本不抓的鱼,也逐渐上了市民的餐桌。船钓使用高科技的钓鱼线,电池驱动的卷线器,垂钓深度轻松可达三、四百公尺,带回更多稀奇的深海鱼,一再撼动饕客的饮食体验,让老渔夫看傻了眼,大厨也无暇思索独到的鱼料理食谱。
这几十年由于环境变动太快,海产鲜鱼推陈出新的频率也太高,新宠不久随即失宠,大家都缺乏足够的时间认识他们,因此对于海鲜渔捞、储存、烹调、品尝的盲点太多。
这本书是我多年到各地查访的心得,以及老渔人和专业钓客的经验,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海产鲜鱼,以提升大家鑑赏美食鲜鱼所需要的知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已经走遍了台湾的海滨,品尝了无数种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鲜。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海洋世界和精致的烹饪艺术呈现给我。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关于各种海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份事业的热情和专注。他不仅仅是一位“吃货”,更是一位真正的“鱼达人”,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揭开了台湾海鲜的神秘面纱。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挑选新鲜海鲜的实用建议,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平时不太懂海鲜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还有那些关于海鲜处理和烹饪的小技巧,更是让我跃跃欲试,想要回家自己动手尝试一番。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它让我对台湾的海鲜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烹饪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验证书中所描述的美好,去体验那份来自大海的鲜甜,去感受台湾人民对于美食的独特情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次关于生活、关于热情、关于探索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色彩鲜艳,一幅充满活力的台湾岛屿地图跃然纸上,上面点缀着各种可爱的海鲜插画,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心情也跟着明朗起来。书名“台湾鱼达人带你环岛吃海鲜”更是直击人心,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台湾各地特色海鲜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台湾的美食文化充满兴趣,尤其是新鲜美味的海鲜,总觉得这是品味台湾风情最直接、最地道的方式。想象一下,在海边吹着微风,品尝着刚刚打捞上来的肥美海鲜,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体验!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像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台湾朋友,要带着我一起踏上这场充满惊喜的海鲜探索之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介绍那些隐藏在台湾各个角落、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私房海鲜店家,那些才是真正能够体验到台湾海鲜原汁原味的地方。同时也好奇这位“鱼达人”会分享哪些关于海鲜的独特见解和烹饪技巧,是会介绍传统的古早味做法,还是会带来一些创新的料理方式?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台湾丰富多彩的海鲜世界,去感受那份来自大海的馈赠,以及台湾人民对于美食的热爱和智慧。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所传达的“在地精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哪些餐厅提供了哪些海鲜,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海鲜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个海鲜在某个特定渔港的捕捞历史,某个料理背后的家庭传承,或是某个店家与当地渔民之间长久以来的信任与合作。这些细节,让一顿顿海鲜大餐不再只是单纯的味蕾享受,而是承载了文化、历史和人情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与这些渔民和店家建立如此深厚的联系的?他是如何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独特风味和烹饪秘诀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更多地展现这些“幕后故事”,让我了解到,每一道美味的海鲜背后,都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和匠心独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吃”,关于“如何吃”,以及关于“吃背后的故事”。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体验,往往隐藏在那些最淳朴、最真挚的人文情怀之中。我期待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种“在地”的温度,以及台湾人民对大海馈赠的敬畏与感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仿佛为我量身打造了一场完美的环岛海鲜旅行路线。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地图上的一颗闪耀的珍珠,串联起台湾丰富的海鲜资源。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每个地区时,都会先简要勾勒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然后才引出与之相关的特色海鲜。这种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个地区会盛产某种特定的海鲜,以及这种海鲜是如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的。书中对于不同海鲜的分类也非常清晰,无论是常见的鱼类、虾蟹,还是那些相对冷门的贝类、海藻,都得到了细致的介绍。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众多海鲜中挑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值得推荐的呢?是根据食材的新鲜度、口感的独特性,还是烹饪方式的多样性?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美食地图,更像是一位资深的旅行向导,为我规划了一场既有深度又不失乐趣的海鲜探索之旅。我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画面,想象着自己沿着这条美食路线,一路品尝,一路惊喜。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立刻被其生动活泼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仿佛就在我耳边,用充满热情的语言讲述着他在台湾各地与大海搏斗、与美味邂逅的故事。书中的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介绍和店铺推荐,更蕴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以及他对海鲜的热爱和执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海鲜时所使用的那些形象生动的词汇,仿佛能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份鲜甜多汁的口感,闻到那股扑鼻而来的海洋气息。每一次提到某个特定海鲜,他都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其生长习性、最佳捕捞季节,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这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吃”,更是在“了解”,在与大海、与渔民、与食物建立更深的连接。书中穿插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片,更是将我带入了真实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的海鲜市场,或是宁静的渔港,与当地居民一同分享这份海鲜带来的喜悦。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美食书籍中很少感受到的,它让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旅程,想要跟着这位“鱼达人”一起,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台湾海岸线上的美食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