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期待完美的绿色饮食生活 二○○○年以前,我国食品添加物不论单方或复方都必须办理查验登记后方能使用,但行政院卫生署于当年九月二十八日的一纸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告〈单方食品添加物需办理查验登记,复方食品添加物不需办理查验登记〉,自此我国即陷入添加物滥用食安之危机,塑化剂案、三聚氰胺案、食用油案、毒淀粉案均与此不当之公告息息相关。
食品添加物分为「单方」与「复方」两种,其中「复方」是以「单方」再调配其他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物而组成。二○○○年后,复方食品添加物即不需再接受监管控,导致工业级化工原料不受政府控管,即能够被业者任意地混入日常饮食中,造成国民健康的危害。
1. 工业级不纯的化工原料含大量杂质就是复方。例如:制造淀粉类食品常使用之Q剂、架桥剂──六偏磷酸钠,一包25公斤装,纯度68%,杂质含32%,即被视为复方食品添加物,不需办理查验登记即可直接通关进口,分装后使用在食物当中,大量使用的结果,造成国人心血管疾病及骨骼疏松症患者增加。
2. 在境外工厂自行调制成复方的产品。譬如糖精是单品,依规定要办理查验登记,但业者若在大陆工厂在糖精内加入了防腐剂,就摇身一变成了复方,反而不需要查验登记了。
个人于中央卫生机关从事食品卫生公职达二十五年,食安工作已是我的最爱,也是我自己最大的自我要求。我于进行食品业者稽查辅导时,常发现业界滥用食品添加物之情事,却又无法管理。于是我顷全力希望复方食品添加物能够纳入监督管理,但却不为主政者接受。眼睁睁地看到国人慢性病盛行率逐渐升高,自己内心之焦急,可见一斑,却又无计可施。只有办理退休一途,冀望从民间力量加强民众饮食卫生教育,宣导「添加物少一点、健康多一点」之正确观念。
退休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经典杂志》文稿召集人潘小姐,她提出了推广绿色食物的构想,与我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潘小姐神笔振奋下,于是乎食用油、黄豆制品、酱油、素食、有机食物……界线之外的食品安全漏洞等维护百姓饮食健康的文章,于短时间内纷纷问诸于世,提供了国民许多饮食健康的讯息,同时也降低了国民陷入食安危机之恐慌。
经由在《经典杂志》上的【台湾绿食堂】连载,不甚理想的旧食品卫生管理法,已为社会大众逐渐唾弃,立法院并于二○一四年二月五日将该法更名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新法虽未臻完美,但却较旧法完善许多,罚则及刑责明显提高,新修正之〈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将使不良厂商「不敢」、「不会」也「不能」再从事黑心食品制造。现今基改食品亦已列入管理,卫生机关亦已规划公告二○一四年底前强制食品添加物之制造、输入,贩售业者完成强制登录厂商资料及所有贩售食品添加物品项、成分、使用范围,追踪是否有违规添加物流入食品,发掘问题,完善管理。
台湾饮食的环境黑暗期已逐渐退去,我们更期待明天是一个完美的「食品卫生好,放心吃到老,健保不愁倒」的无毒绿色饮食生活。
文长安 辅仁大学餐旅管理系兼任讲师
推荐序
绿食堂──滋养生命的学堂 大部分的人,不论是不是负责家中採购的那一位,都会同意吃东西、买食材是菜市场学问。但是,如果我们说饮食是地球上最重要、最高深的一门学问,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暂停几秒钟想一想再回答!每天二十四小时,身体不是正在吃,就是正在消化吸收,要不就是正在想着等一下吃什么?还有人,连作梦都是想吃的呢!饮食就跟唿吸一样与我们是如此贴近,实行起来是如此理所当然,从生到死无日不食,以至于如此容易被忽略。
食物始终离不开农业,而农业千万年来还是得靠土、靠水、靠阳光,一点也不「高科技」,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该有的重视。农业不需要高科技,因为它本身就属于高智慧、大学问,必须累积数代经验,才能清楚其中的原则和变化。也因为农业知识太过庞大,牵涉的层面太过广泛,天文、地理、生态、气候无所不包,所以现代农业被分割成不同学科,要了解全貌并不容易,更何况在饮食无国界的今天,不少食材来自异域,只了解本地农业与饮食已经不够。
我观察台湾的农业与饮食出版品多年,很少看到本土着作当中,对于食材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深入探讨。食物产出分工越细,追根究柢的难度越高,市面的饮食出版物多以华丽花俏的外表和轻薄短浅的内容讨好读者,严谨的探寻论述并不多见。所以,当我连续在《经典杂志》的【台湾绿食堂】系列,看到编辑群对于单一食材的全面报导,不仅感到惊艳,同时也开心不已,台湾媒体终究还是有深耕的诚意与能力啊!
【台湾绿食堂】选择民生必须的基础营养当主角,淀粉、蛋白质、油脂、纤维素、微量元素之外,还将台湾常民的腌渍品、一次加工品也涵盖在内。很高兴看到这些独立单元集结成册,从庞杂知识与常识之间,为读者整理完整易解的系统。《经典杂志》的一贯风格是客观独立冷静,【台湾绿食堂】的篇篇介绍,也秉持着中立、客观、全方位的立场,在既不夸张也不煽情的文字之间,读得出编辑作者的认真用心。
认识食物,就是认识生命最核心的养分。科技再怎么厉害,至今无法在实验室中合成与天然一致不二,且可以餵养生命的食物,老老实实地回到基本,谦卑学习才是王道。让我们就从阅读这本《台湾绿食堂》开始,把食堂当学堂,重新认识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朱慧芳 财团法人梧桐环境整合基金会执行长
推荐序
粮食草根革命的完整纪录 全球粮食危机在二○○八年爆发。当年约有十八个出口国家实施限制或禁止外销粮食,而约有十三个国家因缺粮而发生街头的抗议甚或暴动事件,引发全球瞩目,就连我国政府也举行国安会议加以讨论。民间舆论对于粮食的关心讨论也因此而蓬勃发展,萌芽于一九八○年代的粮食草根革命因而开始茁长。
粮食的课题有二,一是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另一是食品安全(food safety)。食品安全是指人吃了会不会得病、不健康,而粮食安全则关注有无充足的食物。食物的充足有两种可能,不是自己生产足够的粮食,就是钱够多可以进口;由于仰赖进口粮食经常扼杀本国农业,转而受制他国或大企业,因此民间团体有粮食主权(food sovereignty)的倡议。
潘美玲与蔡佳珊两位高手花了两年的时间,访问了相关人士,记录了我国粮食草根革命的三面向,即农耕、加工经销与消费,陆续撰文发表于《经典杂志》,编辑而成《台湾绿食堂》一书。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三篇黄豆与制品的报导。国人饮食多仰赖进口黄豆,对于食用基改黄豆的健康风险却所知甚渺。主妇联盟在二○○六年结合绿色阵线协会与台大种子研究室共同启动无基改运动,先以农民加入无基改农区宣示行列为主要工作,二○一二年开始推出消费者教育工作。两位作者适时地展开密集的访谈与调查,由进口商追查到加工业者,文章让读者惊觉,原来我们大量食用的豆制品原料竟然与其他国家有这么大的差别。报导一出后引起广泛的回响,让消费者教育工作在基改议题上得以迅速进行;其他媒体也争相报导,甚至惊动立法院,终于能在二○一四年一月修订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首度将基改食品纳入法律规范。
除了黄豆制品外,《台湾绿食堂》也收录许多其他食品安全的报导,包括蔬菜硝酸盐含量、餵农药生下的鸡蛋、牛奶中的药物残留、恐怖的走私香菇、让人慢性中毒的进口汉药材、含食品添加物不宜多吃的人造肉素食等;每一篇都点出消费者应该知道,在购买食材前最好能具备的讯息。当然书中也提供了正面的资料;手酿酱油、酱油膏的报导,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好酱油。
本书在农耕的草根革命上选择了若干施行有机、自然农法或者反向复耕的农场参访,写出这群务农者的农业思想及其实践,不论是稻米、杂粮、蔬菜或者药草,都在向读者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农业的价值。这个价值在过去农政上是被忽略的。作者点出了农民保种、杂粮复兴、本土饲料、社区支持型农业等这几年兴起的概念与做法,都是想进一步了解农业新况者可以参考的文章。配合出色的摄影,这本文图并茂的书让人耳目一新。
郭华仁 台湾大学农艺学系教授
楔子
走进台湾绿食堂 「五十年代,台湾人用嘴巴吃饭。八十年代,变成用眼睛吃饭。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要用脑筋吃饭。」
这段话出自一位睿智老农之口。他的意思是,早期生活穷困,能吃饱就好;后来经济起飞,人们开始讲求食物外表。如今,外观漂亮不再是重点,应该要去了解食物的来由,思考盘中飧背后的意义。
用脑筋吃饭,听起来费劲,实则是一场华丽的探险。当我们从餐桌回溯产地,深入田野山间探访食材的原貌,跟随农人向导的脚步,抚探万物滋长的脉动……,这时才倏然发现,这番旅程并非只为求知,而更像是迷途知返,回应土地之母的轻声召唤。
历经这堂融合自然、文化与哲学课程的洗礼之后,再回到餐桌上,重新细细品尝碗中的米饭。再怎么平凡的滋味,也会因为身历其境而添加丰富佐料:也许融入了老农阿伯乐天的笑容,或是渗透了回农青年激昂的汗水。同样是米饭,有嘉南平原艳阳燻蒸过的,有太平洋咸咸海风浸渍过的,还有山腰梯田云雾滋润过的,它们的味道,怎么可能一样,怎么可能平凡!
另一个需要用脑筋吃饭的理由,则是为了身体和大地的健康。在食品安全不时亮起红灯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更谨慎地选择所食。除了得应付防腐剂或色素香精等人工添加物的威胁,还须招架农药、抗生素和环境荷尔蒙的无孔不入。要寻找对身体友善也对环境友善的食物,实非易事。
幸好,近几年台湾农业兴起一股风起云涌的新浪潮,在各地播种发芽,让凋敝多年的田园重现生机。这股归农潮不仅是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而是春风吹又生的积极社会参与。重温土地与人的亲密关系之际,粮食自主与国家安全的攸关、支持小农和投靠大农的拉锯、环境永续和农民生计的平衡,乃至有机与友善的深层辩证等等,许多值得大众共同思索的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
由此我们体认到,关于饮食,有太多事需要再学习。台湾绿食堂,是食堂也是学堂,除了介绍食材的来龙去脉,细细阅读每一口食物,也希望传达绿色消费观念,以餐桌为出发点来打造产销链的良性循环。享受食物的丰饶美好,与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原是一体两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