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吃行脚

台湾小吃行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小吃
  • 美食旅游
  • 台湾旅游
  • 行脚
  • 在地美食
  • 小吃地图
  • 台湾文化
  • 美食攻略
  • 旅游指南
  • 味蕾之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吃,其实是台湾最美的风景!
 
  ◎远见杂志、台湾高铁月刊TLife专栏结集!
 
  60週年
  纪念出版

  小吃的艺术,在于寻觅(一个镇市的佳店究竟藏在哪个区块?),
  在于观人(这个老板如何打理食物、何以店堂比较精神),
  在于目测食物(好吃与否,往往进门前已了然于胸)。
  你若是爱小吃,又娴于小吃的门道,那肯定你的生活过得不错。
                         ──舒国治
 
  借着捷运和高铁,舒国治晃游的脚步更远了。从麻酱面、鱼丸米粉、豆浆烧饼,到绿豆汤、润饼、面线煳,甚至美式三明治或大饭店的健康蔬食自助餐,他谈小吃、谈老街坊、谈台湾的美景风光、谈台湾的人情温暖,更谈的是满足现代人心灵匮乏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生活。就让我们跟着舒国治一起晃游,吃遍美丽的台湾吧!
台湾小吃行脚:一部关于探寻与品味的味蕾地图(示例) 内容简介: 《台湾小吃行脚》并非一本单纯的食谱集,而是一场深入台湾岛屿肌理,探寻在地文化与历史的味觉之旅。它聚焦于那些世代相传、融入日常生活的街头巷尾美味,以“行脚”之名,记录了作者数年间穿梭于南北、东西的大小城镇,与摊贩、老店主、甚至寻常食客的真实互动与故事。 本书的叙事视角,超越了对食物本身的描述,而是将每一道小吃视为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台湾人对于生活的热忱、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历史的变迁。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从台湾最北端的基隆庙口,一路向南,抵达高雄的夜市边缘,感受不同地域在气候、物产差异下形成的独特风味光谱。 第一部分:北境风物与海港的记忆 开篇聚焦于台湾的北端,以基隆、淡水和台北作为起点。作者并未急于介绍那些名扬国际的夜市小吃,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偏向本土居民的“早市寻踪”路线。 在基隆,作者详尽描绘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海港时,那些贩卖“鼎边銼”和海鲜粥的摊位如何苏醒。这里的小吃,带着浓重的海洋气息,讲述着渔民朴素而坚韧的生活哲学。书中有专门一章,细致剖克了基隆特有的“泡泡冰”的制作工艺,其清凉背后的发酵原理与早年保存食物的技术关联。 转至淡水,焦点转向了历史的沉淀。作者没有停留在阿给的表面风光,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食物与荷兰殖民时期、或是闽南移民传入的油炸豆制品的演变关系。书中收录了数篇对淡水老街上某几家祖传三代的糕点师傅的深度访谈,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持传统风味不变的坚持与妥协。 台北部分,本书则着重于“都会中的隐形角落”。这不是一份旅游指南,而是一张关于“消失中的味道”的地图。作者追踪了数个在都市更新中被迫迁址或结业的传奇摊贩,记录了他们最后一次营业时的场景。其中对“老字号牛肉面”的探寻尤为深入,不仅对比了红烧、清炖的不同流派,更通过分析酱油、豆瓣酱等关键调料的产地,试图还原出日治时期以来台湾饮食风貌的渐进变化。 第二部分:中台湾的田园与工业的交织 穿越中央山脉的腹地,本书的基调转为对内陆腹地与工业城镇风味的关注。台中和彰化、嘉义构成了这个区域的核心。 台中篇,作者将笔墨投向了“甜点”与“茶文化”的交融。这里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太阳饼,更有被淹没在现代咖啡馆浪潮中的传统糕饼手艺。书中详述了麦芽糖熬制的火候把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季节的湿度调整馅料的湿度,以确保口感的酥松。 彰化部分,则是一场关于“猪脚”与“肉圆”的地理之辩。作者以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对比了彰化和北斗两地肉圆在淀粉选择(地瓜粉、在来米粉)上的细微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油炸后的Q弹程度和酱汁的附着力。在描述彰化肉圆时,本书穿插了一段关于台湾农业史上对红薯种植推广的历史背景,使得“地瓜粉”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烹饪偏好,而是经济和历史的选择。 嘉义的章节,则聚焦于“米食文化”的极致展现。火鸡肉饭的“鸡油”如何提炼,米饭的“水份”如何精准控制,是本书详细探讨的技术点。作者甚至记录了嘉义老店主们对于不同产地稻米的偏好,以及他们如何根据当季稻米的新旧程度调整煮饭的火力和时间。 第三部分:南境的奔放与热带的馈赠 旅程的后半段,来到了热情洋溢的南台湾——台南和高雄。这里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强烈的“慢活”与“历史沉淀”的特质。 台南被誉为台湾的“美食之府”,本书的篇幅也相对集中于此。作者深入挖掘了台南特有的“虱目鱼料理”体系。从鱼肚的煎、鱼皮的煮汤,到鱼肠的特殊处理,每一道菜肴背后都蕴含着台湾人“不浪费”的古早智慧。书中还对台南独特的“偏甜”口味进行了文化溯源,探讨了糖业在台南的经济地位如何深远地影响了当地的烹饪哲学。书中详述了传统甜汤(如烧仙草、芋圆)的熬煮过程,其中的糖分比例和植物胶的萃取技术,被详细记录。 高雄的描述则侧重于其作为现代港口城市的活力与融合性。这里的夜市小吃,融合了外省族群带来的新元素,同时也吸收了东南亚的香料影响。本书对高雄的“海鲜粥”与“海产店”的描述,突出了其食材的新鲜度与处理手法的大开大合。作者记录了几个高雄老渔民在收工后,如何就地取材,用最简单的调味烹制出最美味的“烫海产”的场景。 结语:行脚的回响 全书的最后,作者并未提供一张总结性的美食清单,而是回归到“行脚”的本质——移动与观察。本书强调,台湾小吃的美丽,不在于某一个完美的瞬间,而在于它与生活、与时间、与人情世故的紧密交织。每一口滋味,都是对这片土地上普通人日常努力的一种致敬。全书以手绘地图和大量现场速写插图(非专业摄影作品),辅助记录了那些转瞬即逝的街景,力求还原一场既真实又充满人文温度的味觉探险。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在品尝台湾小吃时,不仅关注其入口的咸甜酸辣,更能体会到其背后,那份深植于台湾人骨子里的坚韧、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舒国治


  散文家。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先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七十年代末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深受文坛瞩目。八十年代浪迹美国,返国后所写,多及旅行,被视为台湾旅行文学的重要奠基人。论者好言他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堪称「舒式风格」。二○○五年于《商业周刊》撰写小吃专栏,自此小吃写作又成了他另一块招牌。

  着有《读金庸偶得》、《台湾重游》、《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门外汉的京都》《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水城台北》等。

图书目录

台北一、忠孝东路江苏菜盒子13
二、南机场来来饺子馆16
三、徐州路猫下去19
四、复兴南路永和豆浆22
五、泰顺街煳涂面25
六、公馆老张碳烤小烧饼27
七、丽水街郭妈妈简餐29
八、市民大道美景川味面31
九、仁爱路1789甜点舖33
十、仁爱路老上海菜馆35
十一、士林1 Bite 2 Go三明治37
十二、丽水街珠宝盒面包坊40
十三、国宾大饭店Aqua Lounge43
十四、南京东路五段东引小吃45
十五、丽水街小茅屋47
十六、华阴街蔡记冈山羊肉49
十七、台安医院新起点餐厅52
十八、史大华牛肉面54
十九、永康街志明红面线56
二十、东门市场黄妈妈米粉汤58
二一、四维路 Eieio 私厨酒馆60
二二、大安路阿娇海鲜63
二三、超香老面馒头65
二四、苏杭小馆67
二五、秀兰小吃69
二六、四维路兴美切仔面71
二七、天津街京都屋鳗鱼饭73
二八、天母士东市场晓平小吃75
二九、文山区兴隆路芝麻馓子77
三十、文山区鸿珍中式早点79
三一、文山区北平馅饼粥81
三二、板桥丰华小馆83
三三、猴硐车站阿虾面店85
桃园三四、中坜 马家馒头87
新竹三五、新大同饮食店89
三六、建功一路肉圆91
三七、尹记面馆93
三八、成都川菜95
三九、蔡记烧酒鸡97
四十、竹北臻福亭新埔粄条99
四一、竹北彼刻义式餐酒馆101
四二、竹北阿展鹅肉103
四三、新埔 日胜饮食店105
台中四四、第二市场山河卤肉饭107
四五、中华路夜市麻糬花生汤109
四六、大元意面担111
四七、富贵亭鹅肉113
彰化四八、彰化市阿泉爌肉饭115
四九、员林火记米苔目117
五十、员林幸福润饼119
五一、鹿港王罔面线煳121
南投五二、埔里罗记春卷123
五三、埔里亚忠爌肉饭126
五四、竹山庙口肉圆128
云林五五、北港阿丰面线煳130
嘉义五六、西市鳝鱼面132
五七、阿楼师火鸡肉饭135
五八、延平街阿文鱼粥137
五九、安可绵绵冰139
六十、苏记红豆饼141
六一、民雄 黑仔葱油饼143
六二、朴子朴仔脚意面145
六三、中埔焖烧鸡147
台南六四、博爱国小门前干面149
六五、康乐街土产牛肉汤152
六六、夏林路小西脚碗粿154
六七、保安路阿卿杏仁茶156
六八、国华街叶家小卷米粉158
六九、六千牛肉汤160
七十、府前路阿龙意面162
七一、阿川虱目鱼丸164
七二、仁德阿裕牛肉锅166
七三、盐水猪头饭168
高雄七四、三代春卷170
七五、大沟顶虱目鱼丸米粉173
七六、四维二路家庭海鲜小馆175
七七、黄家牛肉面177
七八、老江红茶179
七九、云来坊家乡小馆181
八十、仁爱一街绿豆汤184
八一、郭家肉燥饭186
八二、前金庙切仔担188
八三、蔡记三代筒仔米糕190
八四、天池冬瓜茶192
八五、左营大路汾阳馄饨店194
八六、左营莱阳包子196
八七、左营宽来顺豆浆烧饼198
八八、桥头咖哩鲔鱼羹201
八九、冈山旧市羊肉203
九十、五十年杏仁茶205
台东九一、圣母医院附设蔬食健康会馆207
九二、卑南猪血汤209
九三、富冈鱼港特选餐厅211
九四、池上福原臭豆腐213
九五、长滨一百号215
花莲九六、牛巴达大锅牛杂汤217
九七、德安一街早餐店220
九八、蒋嫂小吃222
九九、重庆市场胡椒小馅饼225
一百、庄太太餐厅227
一〇一、喜品家乳酪蛋糕229
一〇二、福建街炭烤糯米大肠231
一〇三、蒲公英欧风甜点233
一〇四、牛妈妈牛杂锅235
一〇五、大港口巴歌浪船屋237
宜兰一〇六、顺顺鹅肉大王239
一〇七、信利号鱼丸241
一〇八、班长点名243
一〇九、头城麻酱面蛤蜊汤245
一一〇、罗东镇鸭肉送248
基隆一一一、庙口红烧鳗250
一一二、庙口碳烤三明治253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小吃与台湾/舒国治


  说来有趣,我每一、二个星期,要花个十来个小时出门去找小吃。这已然有点像是我的一项副业了。

  当然,我一直想把它弄成像是我的玩乐。或说,我的填饱肚子的需要。然而,愈来愈无法只是如此了。我必须为了「写」而去「吃」矣。有时我想进一家我惯去的店把肚子填了,然而我却进了附近一家新店,为了可能的写稿之需。

  有了高铁,我往中部与南部找寻小吃更频繁了。遂发现,台湾实在是个小吃的宝岛。不只台湾制小吃的人多、不只是台湾尝小吃的人多,台湾谈小吃的人也多。

  小吃,是大伙共同的话题。他们说,小吃,也是台湾和谐的力量。在太多的台湾角落,人们说起政治,很容易剑拔弩张;然一聊到小吃,马上忘掉了适才的党派不同见解,反而变成了哪家的鸡肉饭胜过了另一家。

  另外,观察人们翻阅杂志,东翻西翻,最习惯先往小吃的专题上去停注眼光。

  小吃,原本很系于地域。老城或富裕之区,小吃最丰。前者如台南、彰化、新竹是,后者如员林、高雄是。此等皆是小吃的深厚大本营。然而晚近发展的地区,往往在食物项目上有新的创举,像花莲,它的西式甜点,如民德一街「喜品家」、忠义二街的「蒲公英」,烘培得甚出色。宜兰由于偏处山海一隅,其小吃传统上不受外人广知。而宜兰的麻酱面十分有特色,并且下得颇重火候,将来必成宜兰小吃的一桩名物。

  嘉义最有名是鸡肉饭,然嘉义小吃,最教人常时坐吃而永不厌者,是那种饭汤小菜的「饭桌仔」店。点一碗饭,叫三两碟小菜,一碗汤,便能很满足却又很随意的享受一顿饭了。有时加点一尾鱼,如在延平街「阿文」;有时饭是「鸡肉饭」,如在光彩街「丸仔荣」,皆是嘉义不论士农工商很惯常的市井享受也。

  本来世道愈好,小吃应该愈兴隆;然而近年台湾的情况反而是:世道愈令人感到低迷时,小吃愈被人加倍的注意与投入。好像说,借着亲近的小吃而暂忘那不堪的世道。

  单品,是小吃最扎扎实实的根基,也是小吃店能否经营数十载最大的考验。基隆庙口的圳记红烧鳗,南机场的来来饺子,鹿港的王罔面线煳,高雄的仁爱一街绿豆汤,台南仁德的阿裕牛肉锅,皆是只售一味的店,故而最能专注而游刃有余。

  他如高雄老江红茶的煎蛋三明治,简单却独擅,最厉害。左营「宽来顺」的韭菜包子亦是,简单却独擅。润饼这种单品,在台湾最不宜小觑,高雄的「三代春卷」、埔里「罗记春卷」、员林「幸福润饼」,一卷之中,什么都有了。

  有人揣想,若将各地有名小吃,数十家或百家,全集在一个地下室,成为「全台湾小吃精华」的美食街,必令食客极感方便,势必最受大众狂喜。然而直到目前,似乎犹未听到在哪儿有开成的。显然,这不是易事。或许小吃最不是「规画」出来的。

  另外,夜市,据说也是台湾最受观光客广提的一件风景,但「夜市」和「小吃」未必适合相提并论。基隆庙口夜市或屏东民族路夜市,固然是小吃的佳良重镇,然太多夜市,饕客压根不太涉足。

  小吃的艺术,在于寻觅(一个市镇的佳店究竟藏在哪个区块?),在于观人(这个老板如何打理食物、何以店堂比较精神),在于目测食物(好吃与否,往往进门前已了然于胸)。

  你若是爱小吃,又娴于小吃的门道,那肯定你在台湾的生活过得不错。

图书试读

新北 板桥 丰华小馆
 
新北市,早已人烟稠密,上馆子的需求本就很大,开在板桥的这家「丰华小馆」,十几年来宾客无数,早就是不少老饕们熟知的名店。
 
本栏说的虽是小吃,但是有时七、八个人一伙吃饭,每人皆对着一碗肉圆或是一碗面条,甚为可惜,还不如围坐一桌,点几个菜吃饭。
 
「丰华」便最适合好好点上几个菜,酣酣肆肆的吃饭。
 
第一,点松子虾仁。虾是小河虾,质细味鲜,江浙馆中这道菜最考验功力。第二,点筊白笋百叶。这道菜要烧的文雅却依然汁腴下饭,也并不简单。第三,点洋葱红烧小排。一筷戮下,肉要酥烂,却入口不柴。第四,点砂锅鱼头。这是多人合吃的汤菜,尤其大白菜炖在锅中,最受欢迎,倘嫌不够,不妨请他多加白菜。第五,点蹄膀。这个菜须预订,倘人多又乐吃肥,颇宜一尝。并且不必全在桌上吃完,带一半回家,次日再吃,一样最下饭。
 
倘只三四人去吃,只点前三样,再加一青菜,已可吃的周备又美味,便也全得小吃之三昧了。
 
2012. 12
 
地点:新北市板桥区双十路二段二○九号(捷运江子翠站三号出口)
时间:午餐为早上十一时半至下午二时;晚餐为下午五时半至晚上九时半
休假:甚少休
 
台中 中华路夜市 麻糬花生汤
 
台中中华路夜市,许久未去。最近一去,见摊子少了极多,哇,难道说人们挂在嘴上的景气不振云云,连摊子群落也受影响?
 
那一天,雨下不停,很想吃碗热腾腾的甜汤,忽然忆起这家花生汤,便拉了朋友开车奔去。这花生汤,说来有趣。琉璃工房的杨惠姗,四十年前在台中念书时便已吃了,没想到一迳还开着,你看看,这摊子有多老?
 
而花生汤摊,没啥诀窍,便是一迳忍着繁琐每天往下开,同时开的时数长。这一点,最是不易。中华路这家,显然做到了,伟哉。这除了赚钱,也赖服务精神。
 
此摊另一绝活,是他的麻糬。尤其是最阳春的那款。即白麻糬团,往添了糖沙的花生粉上滚压沾抹,这么简简单单的放进嘴里吃,最好吃,也最见工夫。懂得这么吃的人,先吃一个,吃完,口中有些米香又有些花生糖粉的甜香,回韵不止,且不撑不胀,会想再来一个。那么这种样的麻糬,便是好麻糬,而中华路这家绝对称得上。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小吃行脚》,这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勾起了我无数关于宝岛美味的回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巷,鼻腔里充斥着蚵仔煎的鲜香、卤肉饭的醇厚、还有珍珠奶茶的甜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像是一段充满人情味的旅程。作者笔下的那些小店,很多都是藏在街头巷尾,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响亮的名号,却有着最地道的味道,最淳朴的用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家古早味肉圆的描述,那Q弹的外皮,饱满的内馅,淋上特制的酱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那种入口的层次感和满足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惊喜。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摊主的故事,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一门手艺,将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热情都倾注在食物里。读着这些故事,我不仅仅是在品味台湾小吃,更是在感受台湾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不只在于味道,更在于那份传承,那份坚持,还有那份与人分享的喜悦。它是一次味蕾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最近迷上了《台湾小吃行脚》这本书,怎么说呢,它不仅仅是介绍吃的,更像是一场随性的漫游。打开书,就被作者那种洒脱的文风吸引了。没有那种一本正经的“科普”感,更多的是一种朋友间的分享,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他在台湾街头巷尾的“探险”经历。我特别喜欢书里那种“随遇而安”的节奏,没有刻意安排行程,就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比如,书中描绘了一次意外发现一家卖大肠包小肠的经历,从最开始的犹豫不决,到尝试后的惊艳,再到后面时不时地会想起那种独特的口感,这种循序渐进的体验,让我深有共鸣。作者在描述食物时,也很少用那些华丽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食物最真实的样子。例如,对于某一种面线的描述,他会细致到汤头的浓稠度、面线的嚼劲,甚至是用什么样的勺子舀起来最合适。这种细节的捕捉,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手去感受这份美味。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美食背后的人和故事。那些平凡的摊贩,他们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纯粹地热爱着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每一个品尝他们食物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像经历了一场台湾小吃之旅,满足感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台湾小吃行脚》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分享着他最近在台湾的“吃货”经历。书的整体感觉非常放松,没有那种“知识点”的密集感,更多的是一种随性的分享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方式上的独到之处。他不会一次性把一个地方的所有小吃都列出来,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偶遇”式的体验。比如,他在某个午后,突然兴起,走进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然后就被里面的某样食物惊艳到了。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正是我们在旅行中最期待的。书里关于“芋圆”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直接去那些网红店,而是偶然走进了一家巷子里的老店,老板娘用最传统的方式手工制作芋圆,那种Q弹的口感,淡淡的芋头香,还有熬煮的糖水,被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現地,让我仿佛闻到了那股清甜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美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会把食物和当时的天气、自己的心情、甚至是遇到的路人,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让我觉得,品尝美食,也是在体验生活,感受当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用心去发现,去品尝,总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味。

评分

《台湾小吃行脚》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也没有刻意炫技的辞藻,就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领略宝岛的美食风情。我是一个对美食充满好奇心的人,但很多时候,面对琳琅满目的介绍,反而不知道从何下手。《台湾小吃行脚》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轻”和“活”。“轻”,体现在它不厚重,不压人,翻开就能轻松阅读;“活”,则在于它充满了动态感,作者的文字仿佛有生命,带着读者在台湾的大街小巷穿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夜市小吃的描绘,那种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还有空气中弥漫的各种诱人香气,作者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却又饱含着参与者的热情,将夜市的活力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尤其是关于一些地域性很强的小吃,比如某个县市才有的特色点心,作者在介绍味道的同时,也会顺带讲讲当地的风俗人情,这使得美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地域的文化紧密相连。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有时候,最令人难忘的味道,恰恰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最淳朴的用心之中。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小吃”的意义,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评分

《台湾小吃行脚》,这书名就足够勾起我的食欲了。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攻略指南”,更像是一本带有温度的旅行日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写美食,不仅仅是描述味道,更多的是捕捉食物带来的情感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夜市”的描写。作者没有直接去介绍那些最出名的摊位,而是通过观察,去感受夜市的氛围,去听摊贩和顾客之间的交流,然后发现那些隐藏在喧嚣背后的“宝藏”。例如,他描述了一次在夜市里,被一股特别的香味吸引,循着味道找到一家卖“地瓜球”的小摊,那金黄酥脆的外皮,内里软糯香甜的口感,以及老板娘脸上满足的笑容,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这种场景化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夜市,亲身去感受那份小确幸。书里还穿插了作者对一些传统小吃的思考,比如为什么这些小吃能够流传至今,它们背后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深度与广度的结合,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味蕾的享受,更能引发一些思考。它让我明白,台湾小吃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份热情、那份坚持,以及那份融入生活中的朴实与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