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美丽佳人》、《哈泼时尚》、《ELLE》、《侬侬》、《悦己》等两岸女性杂志撰稿,现为《The Big Issue Taiwan》、《ELLE》、《双河弯》、《Shopping Design》专栏及特约作者。目前旅居美国旧金山湾,专职人妻人母,副业爬格子,拿铲子,读食谱,说设计,看时尚,买好物,得空时也在自家厨房主持「裸食生活厨事workshop」。
总之,如果有所谓嗜食发酵食物基因,那估计我浑身都是。从味噌、盐麴、豆腐乳、泡菜、酸黄瓜到优格,至今尚未遇到相见不欢的发酵食物,如果不是怕盐份摄取过量,餐餐餵养亦不成问题。当然,我特别偏爱的发酵食物,不是超市架上浑身是添加的量化加工品,而是以盐或天然发酵剂,在时间魔力加持,耐心等待而得的腌食收成,两者之别有如天地云泥,一生气勃勃,一死气沉沉,这还不提挥之不去的罐头味,最冤枉的是,不良加工品的搅局,一整个搞臭了发酵食物的名声。虽然欠缺实证,但我合理怀疑,世上所有料理,无分大小主流与否,都可以找到以天然发酵为概念制作的地方菜色食餚,最主要当然是借助大自然酵母菌种之力,延长季节鲜蔬的保存赏味期限,至少在冰箱及大量产制食品发明前,发酵食物声望一度如日中天,曾是全球婆婆妈妈的口袋料理魔法。一如山铎・卡兹(Sandor Ellix Katz)在《发酵圣经》(The Art of Fermentation)里一再阐述的,发酵不仅仅是把生蔬野菜召唤来洗切揉压,几天后神奇变出一缸缸酸菜,更是一种饱含在地个性人文风土的手工技艺,是弥足珍贵且应该被传颂继承的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