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一本最丰富实用的知老参考书
振兴医疗财团法人振兴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王崇仁
一本可以让即将准备退休人士,或年龄越过六十迈向高龄族群的朋友一翻阅即难以放下的好书,终于在各界殷切盼望下问世了﹗
本书作者康哲伟先生,以照顾至亲得来的切身经验,促使他关注老年日常生活中实际面临的问题,并透过各种管道访问各类专业人士(如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退休专家,及每天面对实际问题的各类现职人士),上网蒐集最新政府官方资讯与民间具有公信力的资料、文献等,让他刚进入中年时期,便着手完成这一本写给广大上班族最完整的知老、惜老,而后护老的参考书籍。
当每个家庭里多了一个新生命诞生,全家上下无不充满欢欣期待的气氛,然而只是一转眼,儿女也已到了庆祝「成年礼」的时刻。等到自己年过五十,不仅上有高堂、下有子女,加上慢慢身体状况有所改变,思惟有了新的启发,须臾之际白发悄悄爬上两鬓,剎那间已年过六十。而这本书的第一章,便为身处三明治世代的读者,或已届临退休的读者们介绍在退休前该做好哪些准备,以帮助父母或帮助自己度过一个快乐的银发人生。
本人为「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高龄友善健康照护机构医师认证委员」,且有居家访视的医师资格,欣见政府对于高龄居民的照顾花费心思,且日益精进,真是国人银发族的福气。不过在居家访视时,常见阿公阿嬷白天在公寓式的家庭客厅活动,电视几乎是唯一的娱乐。因老人家视、听方面都有问题,故电视画面的亮度时常调到最亮,音量也几乎都偏高,而小孙子则在电视机下面玩耍;加上老人家味觉退化,饮食偏甜也偏咸,但却也无可避免地与小孙子一起吃饭。这些问题,都值得各界深思。
本书笔墨触及之广,令人佩服;内涵丰富,堪称百科全书。值得嘉许的是,此书没有任何艰涩深奥的学理或长篇大论,章章节节都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马上就可以参考使用。
先进国家美国以「自立」「机会」及「尊严」三个面向,做为中高龄族群的社会准则,期许美国人由少年到老年,从熟龄到人生的最后一站,都能活得自立且有尊严,并且有计画地准备好走过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阶段。我也期许国人可如《礼运大同篇》里所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期盼读者在看完本书后,对于自己及周遭亲朋好友就退休与高龄的未来规画,都能顺心如意。
推荐序二
不因照顾长辈,而失去本来的自己
纬誉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 廖修誉
本书作者哲伟是高中就认识的好同学,大学毕业后,长年来在出版媒体界效力。日前他来找我,聊到自己因历经父亲临终前的那段照护日子,以及过世后处理相关手续,发觉我们这群青壮年们,对于父母逐渐衰老的景况,总是有意无意加以回避,对于这样的状况,不知有无办法加以改善。
的确,当父母逐渐老化,紧接着就得面对老年人的相关照护问题,事实上为人子女的我们,是无法逃避的!而在我二十年的执业律师生涯中,也看过许多相关案例,皆因子女「不明了」也「未准备」所引起,所以他能对这个命题加以关心,认为有必要正视而提供相关需求者一个基本的参考方向,我当然乐意加以协助。
而在法律上,于《民法》亲属篇第五章中虽对扶养的责任、顺位,及前提能力要件有详细规定,但那仅是抽象的条文,实际上要如何操作,对大多数人而言,因为这基本上是一辈子「仅有」的生活经验,如果周遭没有类似状况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遇到时多半无法从容应对,使自己的生活方寸大乱。
可是,如果在此关键时刻能适时地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及指引,我想对任何有需要的人而言,显然会产生一定效果的帮助。毕竟面对家中长辈的老化,还是需要全家上下一起面对。因为,「抚养」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人认为,只要提供「金钱」就算是尽了对长辈的责任,也算是尽了法律上的「义务」,但是,毕竟社会、国情不同,往往所谓的「抚养」,不是只有物质上提供满足即可,还是有相当的情感面因素在内,而这个部分,才更是需要做子女的我们,应该去了解的。
而就如哲伟撰写此书的初衷,书中所提供的资讯与经验之分享,无非是希望让我们能够把心态由「照顾父母」,转换成「为自己准备」!
当我们觉得对长辈的照顾是自己生命过程中必经的一部分,思考角度便会开始不同。因为,如果能对被照顾者的背景去投注理解与探询,包括回溯父母的性格、过去自己与长辈们的亲子相处模式、长辈们对剩余生命时间的希冀与企求等,经此探究后,将可帮助自己进而找到适合的因应策略,且也能将自己的心态由「负担」顺利转换到「承担」,调整自己未来的方向,不再因长辈的因素所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总是抱怨连连。换句话说,也就是让身为子女的我们,不要因为长辈的照顾问题,而失去了自己。
所以,如果读者们确能因为书中的建议,感受到对长辈的态度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生命态度之反馈,进而有所体会成长,或许能为当今社会逐渐疏离的亲子关系,提供一个修复契机。而这显然也是大家衷心期盼的。
【前言】学校不教、公司不管,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如果,爸妈有什么万一
学生时期努力拚学科,通过一关关考试,进了职场,为了努力往上爬,学习各类专业、管理技巧与拓展人脉,到了中年,尽管已是见多识广的沙场老将,很少人会意识到自己辛苦多年的事业,可能会栽在一堂忽略已久,且从没人教过的人生必修课。
这堂课,在邻近的日本已经上演了。日本财经商业杂志《日经Business》在二○一四年九月,以〈隐形照护,一千三百万人的强震〉为标题,宣告了日本中年世代正进入照护的「震央区」,因为他们属于「团块世代」(战后婴儿潮)的父母,在这一年已全数跨过六十五岁。高达一千三百万名中高阶上班族,从此成为白天在职场卖命,晚上还得当长辈看护,随时可能因体力透支折损,老板却视而不见的「隐形照护者」。
不管工作绩效再出色,所处位阶再重要,这堂课避无可避,只要一通紧急电话,为了照顾倒下的父母,一切职涯发展都得暂时放下。根据估算,在台湾有高达二百二十万的上班族,此刻正面临失能长辈照护的压力,且近六成五的企业之员工,曾因照护问题而离职。
多年来,「三明治世代」夹在孩子与父母、婚姻与工作之间,如今年轻夫妻双双步入中年,本以为肩上责任将卸,可以专注在自己的职涯与生活,没想到事与愿违,中年之际,大环境丕变,所面临的挑战比起过去更为艰鉅。看看子女,当年自己大学一毕业便能自立,到了下一代却遭逢学历贬值,使得延毕、读研究所的人数大增,加上台湾产业外移,工作机会减少,以及不婚、晚婚成为趋势,使得子女依赖家庭的时间拉得更长。
围绕在父母身边的问题也是与日俱增,开始进入老年期的他们,健康逐日走下坡,重病、失能或失智的可能性如影随形,只要稍不注意,照顾的重担就会落在自己肩头。加上医药发达,高龄或超高龄老者比比皆是,尽管自己退休了,未来还得继续照顾自己的父母。然而,处于此一阶段的自己,体能不似当年,老化症状也已上身,职涯与婚姻亦进入了步步为营的地雷区,扶养上下两代的承担却有增无减。难怪国内外相关研究皆指出,当「三明治世代」步入中年,意味将进入人生另一个「黑暗期」, 因此,对于企业,这堂课势必将提高核心经营人才流失的风险;对于个人,尤其是已迈入中年的中高阶主管,若没有事先做好规画与准备,离职照护结束后随之而来的中年危机,将一触即发。
六十五岁的意义
或许你从来没想过父母有一天会老,但当他们跨过六十五岁大关,代表他们的人生正悄悄地进入另一个阶段。面对至亲无可回避的转变,身为子女的你我究竟该有哪些认知与心理准备?
首先,六十五岁,是法定的退休年龄,无论健康条件如何,大部分的人会在此时告别职场。突然赋闲下来,在经济条件、角色适应、生活节奏、人际互动,以及身心状况,都会产生新的压力与变化,若计算平均寿命,退休后的生涯至少还有二十年以上。因此,该如何调适与规画,将影响人生下半场的生活品质。其次,六十五岁,也是身体机能走下坡的分水岭,医学临床统计显示,六十至六十九岁是各种疾病好发的高峰期,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状动脉心脏病、白内障、慢性支气管炎及癌症等;另外,容易与老化混淆的失智症,六十五岁盛行率大约占五%,且毎增加五岁,罹患的机率就增加一倍。而且六十五岁以上的人亦是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险群,因此事前预防与保健变得更为重要。
虽说大家愈来愈长寿,六十五岁以后还有很长的日子可以好好享受,不过一直到七○年代,随着人口老化,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死亡占比持续增加,比例从民国七十年的四六.八%,跳升至民国八十五年的六一%、民国一○一年的六八.八%,到了民国一○二年更高达六九.一%,未来还可能突破七成大关,成为国人死亡人统计数据的最主要来源。依此数据的演进来看,不仅代表台湾社会的转型,突显人口老化问题的严重,更提醒所有人一件事,那就是一旦过了六十五岁,代表自己将迈入死亡高危险群的「地雷区」,而愈早意识到如何预防、早期侦测、延缓慢性或重大疾病的恶化,就愈能随着长寿的趋势,健健康康地享受人生。
在还健康之际,充分掌握预防之道
父母逐渐衰老,不单只是个人生理的变化,其背后更隐含一连串的问题,往往需要全家上下一起面对与承担。
在台湾,老夫老妻若都还健康,多会同住照应,万一其中之一罹病,另一半常会担起照护之责,不忍麻烦子女,除非老伴过世只剩一人时,中年子女才会真正感受到父母年事已高,以及接踵而来的挑战。此时,即使长辈身体硬朗,若任其独居,做子女的难免担心其生活照应、交友往来、出入安全问题,甚至被诈骗集团盯上的可能;若接来同住,尽管是自己的父母亲,在生活习惯、价值观、沟通方式,以及与媳妇、女婿、孙子女的相处上,免不了得历经一段磨合期,过程中若要顾及彼此的尊严与和谐,毎个家庭成员都得重新调整与适应。
若长辈生病,由于老人疾病的表现常会被误会成身体老化的正常现象,且会合併多重疾病,甚至失能、卧床,在花费、就医、陪伴与照护上,皆非一人所能承受得起,因此,往往需要动员全家的资源与人力,无论是夫妻、兄弟姊妹,还是孙子女都得分工。当身处其中时,在沟通与分配上,要不影响家庭气氛又能将老人家照顾周全,着实是一门不简单的任务。长期观察台湾老人十大死因趋势,可以发现慢性病几乎占了七成以上,包括癌症、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糖尿病、肾炎及肾病变、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压……等,几乎年年榜上有名。
由于慢性病潜伏期很长,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罹病后便无法根治,且若长期忽略或控制不当,不仅会有多重用药、生活功能降低等后遗症,还可能产生骨牌效应,引发多重併发症,使得病情加重、残障或失能,甚而危及生命。慢性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或「生活习惯病」,起因多来自不正常的生活型态,因此,若能在身体健康之际,充分掌握「预防之道」,往往比罹病之后靠治疗防止恶化,来得轻松又有效。
所谓「预防之道」,可分为「健康的习惯」与「健康的管理」两大面向,前者指的是培养好的习惯,如规律的运动、维持适当的体重、充分的休息,尽量不碰菸酒与刺激性饮料;后者指的则是增加对慢性病的认识,学习疾病的自我评估,并透过定期健康检查,筛检相关疾病,才能不让慢性病上身。
照顾父母,为未来的自己做准备
虽说养育之恩大过天,照顾年老的父母乃天经地义之事,但若父母久病,照顾者辞去工作随侍在侧,除了面对身体劳累、金钱压力外,还必须长期承受患者因情绪波动所带来的言语或肢体之伤害,因此长期照顾父母,很少人能真的无怨无悔的。
但在过程中,若能把心态由「照顾父母」,转换成「为自己准备」,或许能够缓解一些忧郁与怨怼。因为,当我们觉得是在替自己准备,我们的思考角度会从「无尽付出」变成「测试理解」,所以对父母的照顾,会抱着实验精神,试着从不断互动与调整中获得启发,包括回溯父母的性格,过去亲子相处的模式,找到成功的因应策略,并检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现自己的脆弱,审视梦想与计画,从而调整自己未来的方向。
在照顾的过程中,由于接触到大量疾病、医疗资源、照护技巧、协助机构、财务规画等知识,一旦懂得娴熟运用,当自己走到类似阶段时,便能提早发现病征,或是做好相关准备,与可能的照顾者讨论,寻觅妥适的照顾方式,自己安排老年生活,降低子女的压力与负担。
尽管政府建构国内长照体系三阶段,已从最初的「长照十年计画」,进入最后阶段的《长期照顾保险法》,且最快于二○一八年台湾长照保障的拼图即可完成,但外界仍有许多疑虑。
首先,根据《长期照顾保险法》草案,长照保险毎年预算只有一千一百亿,预估二○一八年台湾失能人口将达八十二万人,平均每人毎年只能分配到十三万四千多元,对照毎年失能照顾包括看护、辅具、营养品、消耗品等实际开销至少六十万起跳,虽说不无小补,仍有相当大的经费缺口需要补足。
其次,《长期照顾保险法》是针对「失能持续已达或预期逾六个月以上者,经评估其日常生活有由他人照顾之需要」的「重度」失能者补助,包括失智但未失能的长辈则无补贴,因此有类似庞大照顾需求的家庭负担并未减轻。另外,长照相关人力、配备严重不足,且长照机构尚未整合,即使长照保险上路,届时长照服务恐将人满为患且缓不济急。
由于长照保险将参照全民健保,只要一出生就纳保,且可视情况调整费率,未来除了保险费用可能逐步调高,还可能出现如同健保「政府给付金额逐步降低、民众自费服务却调升」的窘境。无论是规画长辈或自身养老的保障,都应保有妥善的风险意识,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的社会保险,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