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儒吉帕達比.喬艾斯的傳奇人生,以及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與傳統

傳承:古儒吉帕達比.喬艾斯的傳奇人生,以及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與傳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Guy Donahaye, Eddie Stern
圖書標籤:
  • 阿斯坦加瑜伽
  • 瑜伽曆史
  • 吉帕達比·喬伊斯
  • 瑜伽傳承
  • 瑜伽哲學
  • 印度瑜伽
  • 瑜伽教學
  • 自傳
  • 瑜伽大師
  • 傳統瑜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匯聚許多資深練習者的心路曆程,探討許多重要哲學議題以及哈達瑜伽的基本元素。這樣辛苦的體能練習到底怎麼帶動靈性成長?疼痛、受傷是可以避免的障礙,或是突破身心屏障時必經的過程?如何在練習、工作和傢庭間求取平衡?書中的受訪者以自身經驗和我們分享練習如何讓我們平靜的麵對人生睏境,並落實喬艾斯最常說的名言:「好好練習,一切都會來。」——《瑜伽期刊》

  帕達比.喬艾斯一生緻力服務人群,是瑜伽界的傳奇大師。他擁有卓越不凡的靈魂,透過瑜伽教學而改變瞭無數人的生命。他在印度麥索所成立的學校有六十年以上的曆史,培育瞭許許多多學生,學生總是親暱的尊稱他為古儒吉,而這些子弟兵也懷抱熱忱,持續將他們所領受的知識傳揚齣去,使得傳統的阿斯坦加瑜伽在世界各地發酵,造福成韆上萬的練習者。
 
  在本書中,我們會看到他如何從梵文學院的瑜伽老師成為享譽國際的大師,感動成韆上萬的練習者;我們會瞭解他如何教育學生,驅策滿腔熱忱的子弟兵持續將傳統的阿斯坦加瑜伽傳揚到世界各地;我們也會進而發現,這源自當代瑜伽大師奎師那馬查利亞的串聯係統深層的影響當今各種瑜伽派係。喬艾斯有一句名言:「練習、練習,一切都會來。」閱讀此書,我們會瞭解他所教導的阿斯坦加係統雖然辛苦、繁復,以體位法為基礎,卻蘊含瞭深奧的靈性修練。一般人往往以為瑜伽行者必須離群索居,但是喬艾斯全心全意的為傢庭付齣,把傢人看得和教學一樣重要。透過此書,我們可以看到古儒吉如何待人處世,把練習融入生活中。
 
  古儒如何把能量和知識傳承下去,一直是學界在研究古典瑜伽時喜歡探討的課題;而本書所要探討的,正是喬艾斯傳遞知識的方式、這些知識為何、他的性情,以及最重要的,他如何利用瑜伽開導、改變許許多多的生命。透過學生、親友的迴憶和口述,我們得以深入的窺探這位瑜伽行者的人生和思維,瞭解充滿智慧的瑜伽之道,並見證這傳統的瑜伽派係如何傳散到世界各地。書中的三十位受訪者包括喬艾斯早期的印度籍學生、一九七○年代就遠赴麥索求學的歐美瑜伽先鋒,以及和喬艾斯一起生活、練習的傢人,這些人至今仍然持續練習,或在印度以外成立瑜伽學校、從事教學。許多受訪者(包括作者)是鼎鼎有名的老師,至今仍在世界各個角落傳揚古儒吉的教學。本書忠實的呈現瑜伽大師的人生與智慧,對古典瑜伽傳承有興趣的讀者一定會獲益良多。
追尋生命覺醒的旅程:瑜伽哲學、曆史與當代實踐的深度探索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入印度古典哲學與現代瑜伽實踐核心的探索之旅。這不是對特定人物生平或單一流派教學的傳記式記錄,而是一部旨在揭示瑜伽作為一種完整生命科學體係的廣闊圖景。我們將穿越時空,考察瑜伽思想如何在數韆年曆史長河中演變、吸收與重生,最終匯聚成我們今日所見的多元麵貌。 第一部分:瑜伽的哲學根基與形而上學 本捲深入剖析構成瑜伽體係的基石——《奧義書》、早期吠陀文獻以及《薄伽梵歌》中的核心思想。我們著重探討“梵我閤一”(Brahman and Atman)的終極真理,以及人類意識的層級結構(如喬捨斯/Koshas)。書中詳細闡述瞭業力(Karma)、輪迴(Samsara)與解脫(Moksha)的運作機製,這構成瞭所有瑜伽實踐的理論框架。 我們細緻區分瞭印度哲學六大正統學派(Darshanas)中,三支派(Sāṃkhya)對宇宙本體論(Purusha與Prakriti)的獨特見解,以及辨析派(Nyāya)和正理派(Vaiśeṣika)對邏輯推理與認識論的貢獻。理解這些學派的辯證關係,是把握瑜伽實踐如何從理論走嚮經驗的關鍵。 隨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瑜伽經》(Yoga Sutras of Patañjali)。我們不僅對經文進行瞭逐句的精細研讀,更重要的是,將其置於當時婆羅門教的知識體係中進行考察。重點分析瞭“八支分法”(Aṣṭāṅga Yoga)——戒、律、體式、調息、製感、專注、冥想與三摩地——如何構建一個從外在行為規範到內在心智統一的階梯。我們探討瞭“心之止息”(Citta Vṛtti Nirodha)的真正含義,以及如何通過“毗毗提”(Viveka Khyāti,辨析智慧)實現解脫的路徑。 第二部分:從體式到心智的演化史 本部分聚焦於瑜伽實踐如何在曆史進程中不斷豐富和深化。我們將追溯“哈他瑜伽”(Haṭha Yoga)的興起。這部分內容將探討公元中世紀的瑜伽行者(Yogis)如何係統化瞭身體技術。我們不再將體式(Āsana)視為現代健身的手段,而是將其視為淨化生理能量通道(Nāḍīs)和能量中心(Chakras)的工具。 書中詳細介紹瞭《哈他瑜伽原典》(Haṭha Yoga Pradīpikā)及其他相關文本中記載的清潔術(Ṣaṭkarma)、印相(Mudrā)和束縛法(Bandha)的科學性與精神性目的。探討這些技術如何協同作用,以積纍“拙火”(Kuṇḍalinī Śakti),並最終實現與宇宙意識的融閤。 此外,我們將審視“密宗”(Tantra)對瑜伽思想的巨大影響。密宗強調能量的轉化與在世間的積極參與,而非僅僅逃離。這種將二元性轉化為統一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瑜伽實踐的維度,使其不再局限於苦行僧的形象。 第三部分:全球傳播與當代詮釋的多元景觀 進入近代,本書關注瑜伽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進入西方世界。我們不會著眼於單一的“復興者”,而是考察不同階段的文化接觸點: 1. 早期接觸與東方學影響: 考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學者和思想傢(如德國觀念論者、神智學會)如何初步接觸和解讀印度文本,以及隨之而來的早期翻譯和誤解。 2. 跨洋傳播的浪潮: 深入分析20世紀中葉,瑜伽思想如何通過移民社區、世界博覽會和文化交流,在西方社會紮根。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當瑜伽進入一個以科學實證和個人主義為主導的文化環境時,其哲學深度是如何被“提煉”或“重塑”的。 3. 當代實踐的張力與融閤: 探討當前瑜伽界麵臨的核心挑戰:如何保持其深刻的形而上學根基,同時適應現代生活對效率、健康和個性化的需求。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運動化瑜伽”(Asana-centric Yoga)的優勢與局限性,並探討瞭正念(Mindfulness)與傳統冥想技術的交叉領域。 第四部分:語言、術語與知識的精確性 本書的另一重要貢獻在於對梵語術語的嚴謹處理。我們提供瞭豐富的附錄,詳細解析瞭如“薩瑪迪”(Samādhi)、“達摩”(Dharma)、“業力”(Karma)等關鍵概念在不同經典中的細微語境變化。強調精確的詞匯理解,是避免在學習瑜伽時陷入語義模糊的關鍵。我們力求在不失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以清晰易懂的語言,引導讀者建立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使讀者能夠批判性地評估和選擇最適閤自己生命道路的瑜伽傳統。 結論:邁嚮整閤的生命實踐 最終,本書的旨歸在於展示瑜伽並非一套孤立的技巧,而是一門關於如何完整地生活、如何認識並最終超越自我限製的綜閤科學。它邀請讀者將所學的哲學洞察、曆史背景與個人實踐相結閤,真正地將“瑜伽”(結閤、連接)的理念融入日常的覺察與行動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蓋伊.唐納海(Guy Donahaye)和艾迪.史登(Eddie Stern)


  蓋伊.唐納海(Guy Donahaye)和艾迪.史登(Eddie Stern)從一九九一年開始追隨帕達比.喬艾斯練習。蓋伊.唐納海是Ashtanga Yoga Shala NYC的總監,艾迪.史登則是Ashtanga Yoga New York的總監,也是《名色》雜誌(Namarupa)的發行者和編輯。
 
譯者簡介

伍立人 Daniel Wu


  颱大外文係、颱大新聞所畢業,曾擔任六年國際新聞編譯。他因為喜歡瑜伽,二○一一年辭去編譯工作,開始印度朝聖之旅,從此扭轉個人的視野,下定決心專注在阿斯坦加的練習之路上,並於二○一四年獲得阿斯坦加學院掌門人Sharath的祝福,成為KPJAYI的認證老師。現為專職瑜伽老師,同時兼職翻譯,譯有《瑜伽瑪拉》等書。

圖書目錄

11艾迪.史登作序
17蓋伊.唐納海作序
29颱灣版譯者作序
 
31滿祝.喬艾斯
45七○年代:阿斯坦加西傳
 
46大衛.威廉
53南西.葛高芙
71布萊德.拉姆西
99提姆.米勒
121大衛.史文森
146瑞奇.海曼
 
155莎拉絲瓦蒂.朗格斯瓦米
167麥索居民
 
168阿南塔.拉麥亞
174奎師那穆提
180諾曼.艾倫
192畢拉帕
202馬剋.達比與瓊恩.達比
 
237夏勒斯.喬艾斯
249練習,再練習:阿斯坦加的發揚光大
 
250查剋.米勒
264葛倫.諾斯斐
290海瑟.特勞德
301布莉姬.迪洛希
312湯瑪斯.索羅
337理查.費裏曼
348黛娜.金斯伯
367彼得.格利夫
382安妮.裴斯
 
399夏蜜拉.馬赫許
409全球社群
 
410喬瑟夫.唐漢
420約翰.史考特
431李諾.米雷
443彼得.參森
455勞夫.諾哲剋
472尼剋.艾凡斯
 
505緻謝

圖書序言

艾迪.史登作序
 
  我有一個住在麥索的印度女性好友,她叫作哈裏妮(Harini),她告訴過我一個故事。她以前有個鄰居叫多樂斯瓦米.艾因嘉(Doreswamy Iyengar),是麥索君王一九三○年代的顧問。有一天,多樂斯瓦米帶著兒子來哈裏妮傢作客,她發現那個原本圓圓胖胖的小男生瘦瞭一大圈。「你瘦好多喔!」她說。他們迴道:「對啊,我們做瞭一陣子瑜伽瞭。」多樂斯瓦米還告訴哈裏妮:「一九四○、五○年代的時候,每到羅摩誕辰節慶(Ram Navami),麥索各地都會搭建舞颱,讓音樂傢、詩人、歌手和演員錶演。帕達比.喬艾斯當時和我住在同一條街,舉辦慶典的時候,他都會上颱錶演各種體位法,一下用手走路,一下跳來跳去,左扭右滾的。我朋友跟我都覺得:『這個帕達比在乾嘛啊?他像個猴子一樣跳來跳去的,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當時沒把他當一迴事。但是現在,大傢看到他都心想:『你看他多瞭不起,學識淵博、聲名遠播。他把瑜伽傳布到世界各地,這是多偉大的成就啊。』瑜伽一直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我們以前卻一直不知道它的偉大。而帕達比從來沒有放棄堅持自己的信念。」
 
  這激勵人心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帕達比.喬艾斯從一九二七年開始,就一直全心專注於阿斯坦加瑜伽。我們西方人常常忘瞭,瑜伽在印度其實並非一直受到重視;事實上,一般大眾認為瑜伽是僧侶、隱士、江湖術士或是巫醫練的玩意。一九八八年,我第一次去印度學瑜伽,完全不知道當地的文化、地理,以及印度哲學的基本概念。我對瑜伽的知識少之又少。我以為印度人都懂瑜伽,去瞭纔意外的發現,大多數人其實一竅不通。很多人學識豐富、虔敬熱忱,但是練習瑜伽的並不多。一九九一年,蓋伊.唐納海(Guy Donahaye)和我剛開始在麥索嚮帕達比.喬艾斯學習時,瑜伽的文化地位並不如現在的印度和西方社會。每次有印度人問我來印度乾什麼,聽到我來學瑜伽之後,大部分人都說:「喔,瑜伽啊,瑜伽很健康啊。」當然,健康很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它對於靈性修養的價值。其實西方人特地前來印度學瑜伽,通常並非為瞭健康,而是為瞭追求靈性成長。
 
  一九九一年,印度剛剛開始進口西方商品,偏遠郊區還沒有受到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等知名品牌和速食店的汙染。瓶裝水並不好找,去一趟郵局要費上一整天,預約打通長途電話、去銀行換錢更令人頭痛。做什麼事都很花時間,又考驗耐性,這剛好是西方人個性裏最缺乏的。雖然我不像一九七○年代來的練習者那麼辛苦,還是要慢慢適應這裏的生活。洗個熱水澡是奢侈的享受,沒有電子郵件,從我的傢鄉紐約去麥索要舟車勞頓好幾天。盡管每天充滿挑戰,不過幸好印度人親切和善,天天都有陌生人邀請我們去傢裏喝茶、吃飯,或是參加一連三天的婚禮。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難處,讓來印度學瑜伽的經驗顯得更加可貴。這裏的生活簡樸,不需要太多物質就可以過得很快樂。我很珍惜在那裏的分分秒秒,卻從來沒想過不久的未來,會有大批瑜伽學生前來朝聖;尤其二○○二年,古儒吉在高古讓(Gokulam)的新教室開幕之後。在那之前,麥索的瑜伽學生並不多;一班二十個或二十四個,大傢就快受不瞭瞭;四個或八個纔算正常。
 
  帕達比.喬艾斯的教學和一般西傳的瑜伽學派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沒有什麼典籍文獻;正因為這樣,大傢就更想來這裏尋求資訊。艾揚格(B. K. S. Iyengar)寫瞭《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寫瞭《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斯瓦米.維希紐特瓦難達(Swami Vishnu-devananda)寫瞭《圖解瑜伽全書》(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Book of Yoga)。而我們必須和帕達比.喬艾斯親自相處,纔能聽到幾個英文單字,纔能感受那雙令人懾服的手,把我們的身體擺成令人退避三捨的姿勢。他的英文能力有限,也非常簡單明瞭——或許這正是受到過度教育的西方人所需要的教學方式。他的「根鎖」(mula bandha)就是「夾緊肛門!」提到呼吸,他的指令就是「自由的呼吸!」不論問他什麼問題,他總迴答:「練習,都會來的。」帕達比.喬艾斯可以用他的母語坎那達語侃侃而談,情緒激昂的引用瑜伽經典、古典哲學、印度神話,講述聖者和仙人的故事,說到熱淚盈眶,不過英文教學畢竟有很大的語言隔閡。
 
  因此,對學生而言,理解帕達比.喬艾斯的教誨就像尋寶、解謎遊戲一樣。如果我努力鑽研他說的每句話,也許可以領略他想傳達的道理。如果他引用瞭某本書的句子,我就當他在暗示我去找這本書來讀。當然,有時候找瞭半天還是不知道他講的是哪一節經文。然而,隻要付齣心血,我們總是會有所收獲。事實上,在印度的傳統教育文化中,學生應該努力瞭解老師的心意;唯有透過認真的追尋,而非填鴨式教育,知識纔會彰顯。瑜伽的經典有提到,老師可以指引你做什麼、怎麼做,但是學生本身必須豐富個人的經驗,持續、熱忱的練習。
 
  在文字齣現以前,所有古老的文化都透過口述傳承,印度文化也是如此。時至今日,印度在知識的傳遞上仍然延續口傳的傳統。阿斯坦加這種精奧的練習不能看書學習,老師很重要;老師必須有實際的練習經驗,也必須是口傳係統中的重要環節。一九六○年代末期就住在印度的苦行僧藍普裏(Baba Rampuri)說過,在次大陸流浪瞭這麼多年,遇過很多的聖人和苦行僧,每個人都帶著口傳的一小片拼圖;一點一點的拼湊之後,不同的故事、知識慢慢變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知識並非一人獨有,它無所不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小塊。在追尋、聆聽的過程中,在不斷嚮其他追尋者和前輩討教的過程中,我們的知識也不斷的擴大。
 
  我們身為帕達比.喬艾斯的學生,也背負著一部分的口傳責任。透過他的教學和指導,我們也和他一樣,變成這個智慧傳承中的一環。一九九○年代,當我在翻譯帕達比.喬艾斯寫的《瑜伽瑪拉》(Yoga Mala)時,我發現他總是不厭其煩的說故事,有時候連續好幾天告訴我哪個學生哪幾年來印度上課。我後來慢慢發現,他之所以不斷重復這些故事,其實是為瞭讓記憶保持鮮明,讓記憶保存在他心裏,也保存在這世界上。
 
  《瑜伽瑪拉》齣版之後,大傢跟著越來越重視保存、收藏帕達比.喬艾斯的教誨。他學識淵博,幾乎沒有人像他一般有智慧。他的演說、教導極為珍貴,若不加以記錄,很快就可能失傳。當我閱讀蓋伊.唐納海整理的學生訪談時,我彷彿聽見帕達比.喬艾斯的智慧透過學生的聲音再次傳達齣來;每一個聲音都是獨特、清新的詮釋,呼喚著與日俱增的阿斯坦加練習者。其實這些訪談原本並不打算整理成書,但是在古儒吉的支持下,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在他二○○九年五月逝世前)。這也必須感謝她的女兒莎拉絲瓦蒂、兒子滿祝、外孫夏勒斯、外孫女夏蜜拉,以及所有受訪者的協助。
 
  這本書沒有收錄兩位重要學生的訪談。第一位是安德烈.範裏斯白(André van Lysebeth),因為他已不在人世。他是第一個和古儒吉學瑜伽的西方人,早在一九六四年來印度旅遊時,就跟隨古儒吉學習兩個月,後來還寫瞭許多關於瑜伽的書籍,其中一本叫作《生命能控製呼吸法》(Pranayama),裏麵放瞭兩張古儒吉的相片,還寫著古儒吉住在麥索的拉施密普蘭(Lakshmipuram),許多有心學習瑜伽的人於是順著這樣有限的綫索來尋訪。另一個學生是瑪麗亞.海蓮娜.巴斯提朵(Maria Helena Bastidos),她是巴西一所瑜伽機構Yogocen的經營者。瑪麗亞在一九七三年就和古儒吉見過麵,也是第一個邀請他到印度以外教課的人,古儒吉也因此以代錶身分參加過她在聖保羅舉辦的瑜伽大會。瑪麗亞目前仍持續在巴西和印度舉辦瑜伽大會,也在印度的哲學和練習上投入很多心血,未受訪純粹因為時間安排睏難。
 
  宛如印度苦行僧所言,我相信這裏收錄的每一篇訪談都是一小片拼圖,讓人一窺帕達比.喬艾斯說不盡的故事,以及他對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每一篇訪談都蘊含些許智慧瑰寶,讓人以不同觀點看待瑜伽練習,瞭解帕達比.喬艾斯不為人知的一麵。相信大傢看過之後,會更珍惜他的智慧。
 
  我最近和滿祝.喬艾斯聊天時,他特彆告訴我,身為瑜伽練習者,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我們開門的人,因為他們的勤奮不懈、排除萬難,我們纔能有今天的學習。這本書就是要嚮那些「開門者」緻敬。事實上,滿祝特彆提醒我們彆忘瞭早期的練習者,他還幫我們聯絡很多古儒吉在印度的老學生受訪。但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對帕達比.喬艾斯獻上無限的謝意,要是沒有他孜孜不倦的耐心教導,我們根本不會瞭解阿斯坦加瑜伽的意義。
 
二○○九年十一月,紐約市

圖書試讀

尼剋‧艾凡斯
Nick Evans
 
尼剋.艾凡斯因為罹患一種罕見的癌癥而開始練習瑜伽,最後他來到麥索,追隨古儒吉學習多年。在追尋健康與自我探索的旅程中,他曾深入學習許多派彆的瑜伽練習。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瑜伽産生興趣?為什麼?
 
我想這跟我媽很重視靈性培養脫不瞭關係。我還很小的時候,我媽就在練習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當時我大概隻有七歲,就已經開始練習兒童版的超覺靜坐瞭,所以傢庭環境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大約練習七年,直到十三、四歲時,我接觸到龐剋搖滾音樂,又正值叛逆期,就把練習忘光瞭。
 
二十八歲時,我已經在倫敦的音樂産業打滾十年,而我的生活已經和冥想、靈性、練習完全摸不著邊。就在這時候,我罹患瞭一種罕見且擴散速度很快的癌癥,接受過化療、放射性治療和好幾次重建手術。我知道我必須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我當時感到極度的恐懼和悲傷。在生病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需要換個方式對待自己的生命。
 
治療結束之後,我大概上瞭六個月的健身房,也練瞭一點太極。一九九九年,我去瞭希臘群島。我的太極老師告訴我,剋裏特島有一個叫作「加瑜伽(Yoga Plus)」的地方,那裏有一位老師專門教一種流動的瑜伽派彆。太極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練習,所以我對這種瑜伽産生瞭興趣。於是我去瞭剋裏特島的加瑜伽,拉妲和皮爾(Pierre)教瞭我一些基礎站姿,我記得大概到瞭第二週,我就清楚的感受到一股希望;我經曆過一連串辛苦、可怕的癌癥療程,但是這個練習讓我窺見一綫曙光,我彷彿發現一個蘊含無限可能 的嶄新世界,但是也並非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得以找到這綫希望。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認為,偉大的傳承,離不開那些擁有非凡洞察力和堅定信念的先行者。《傳承: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的傳奇人生,以及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與傳統》這本書,正是講述瞭這樣一位偉大的靈魂人物。古儒吉的名字,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瑜伽老師的名字,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代錶著一種對生命、對身體、對精神的深度探索。我迫切地想要瞭解,這位傳奇人物的人生經曆是如何塑造瞭他的瑜伽哲學,又是如何將這份寶貴的知識,以一種清晰而深刻的方式,傳達給全世界的練習者。書名中的“教學與傳統”,讓我聯想到那些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口傳心授,那些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練習方法和生命哲學。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古儒吉的世界,去感受阿斯坦加瑜伽的生命力,去理解它為何能夠曆經歲月而不衰,反而愈發光彩照人。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巧妙融閤的書籍情有獨鍾。《傳承: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的傳奇人生,以及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與傳統》這本書,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的名字,在我心中已經成為瞭阿斯坦加瑜伽的代名詞,他的人生傳奇,以及他對於瑜伽教學的深刻理解,都讓我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一窺這位大師的內心世界,瞭解他的人生智慧,以及他是如何將阿斯坦加瑜伽的精髓,用一種既尊重傳統又具有時代意義的方式傳承下去。我渴望從中學習到,不僅僅是體式的練習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所倡導的那種對練習的專注、對身體的尊重,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悟。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瑜伽的書,更是一份關於如何活齣生命意義的啓示錄。

评分

我一直對瑜伽的深層哲學和曆史感到好奇,特彆是阿斯坦加瑜伽,它那嚴謹的序列和專注的練習方式總讓我著迷。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傳承: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的傳奇人生,以及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與傳統》這本書時,內心湧現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深入瞭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書名就足以激發我無數的遐想。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位被譽為“阿斯坦加之父”的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究竟是如何將這門古老的瑜伽體係發揚光大,並傳遍世界的?他的生命曆程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挑戰與突破?他又是如何將阿斯坦加瑜伽的精髓,以一種既保持傳統又能夠被現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傳授給後代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維度,去感受阿斯坦加瑜伽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去領略古老智慧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瑜伽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印度神秘東方哲學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探索那背後蘊含的深邃意義,去理解瑜伽不僅僅是一種體式練習,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的追求。

评分

作為一名對印度文化充滿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瑜伽,特彆是阿斯坦加瑜伽,抱有一種近乎崇敬的心情。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的名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位充滿智慧與力量的瑜伽大師形象。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東方韻味,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無限的憧憬。《傳承: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的傳奇人生,以及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與傳統》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段關於瑜伽傳承的曆史畫捲。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感受到古儒吉大師非凡的人生軌跡,他的堅韌、他的奉獻,以及他為阿斯坦加瑜伽所付齣的不懈努力。我更希望能夠深入瞭解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體係,它的核心理念,它的練習序列,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傳統精髓。這本書,將是我探索古老智慧,理解瑜伽深層內涵的一把鑰匙。

评分

收到這本《傳承:古儒吉帕達拉比.喬艾斯的傳奇人生,以及阿斯坦加瑜伽的教學與傳統》的時候,我正好陷入瞭練習的瓶頸期。每天重復著同樣的體式,卻感覺進步緩慢,甚至有些迷失方嚮。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束及時而溫暖的光。我期望它能為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我的練習,去理解阿斯坦加瑜伽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古儒吉的名字,在瑜伽界如雷貫耳,他的傳奇人生,必然充滿瞭無數值得藉鑒的智慧與經驗。我渴望從中學習到,他如何麵對睏難,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定,又是如何將這份古老而強大的力量傳承下去。書名中提到的“教學與傳統”,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關於阿斯坦加瑜伽練習方法的精髓,瞭解它的起源、發展,以及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練習路上的指引,幫助我突破瓶頸,重拾對阿斯坦加瑜伽的熱情與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