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先生之没礼貌的上班哲学

尼采先生之没礼貌的上班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이호건
图书标签:
  • 哲学
  • 尼采
  • 上班
  • 职场
  • 思考
  • 生活
  • 自我提升
  • 文化
  • 西方哲学
  • 人生态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只是想好好混口饭吃啊~」
尼采先生这次要敲碎你的玻璃心
千千万万上班族一定要读的职场生存哲学!

  「吴课长」是典型的苦命上班族,他总是将辞职信放在上衣口袋里,带去上班。但为了赚取还过得去的薪水,不论心情和意愿如何,吴课长都必须强逼自己继续留在职场上,努力生活下去。有一天,吴课长遇上了存在主义的先驱--尼采,两人聊起了工作与生活。吴课长向尼采说:「我好想把口袋中的辞职信往主管的脸上丢去!」以为能得到些安慰,没想到尼采先生的回应竟然是:「所谓的独立,是只属于强者的特权!」

  身为企管系博士兼上班族教育谘商师的李豪键博士,透过上个世纪被称为最现代化的知名哲学家尼采之哲学理论,从中寻找能够解决现代上班族烦恼的方法。作者整理出职场生活和人生中最常见的 34 种问题,以尼采的思路提供解答。这些问题是职场人每天都会遇到的:

  【烦恼要不要递辞呈】独立—是专属于强者的特权
  【想做些新尝试,却被泼冷水】创新—我们飞得愈高,在不能飞的人眼中,看起来就愈渺小
  【定期买乐透,期待人生逆转胜】希望—是灾难之首
  【一直做熟悉的工作,这样好吗?】习惯—会使双手伶俐、想法迟钝
  【即将和恶名昭彰的主管共事】善恶—如果不是创造者,谁都不知道何者为善,何者为恶
  【要不要跟别人一样去念研究所】虚荣—比起他人的评论,人们更容易抛弃良心
  【难以选择该走哪条路】实存—世上有一条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
  【梦想爬到顶尖,却只能做杂事?】最高—想学会飞行,就必先从站立、行走学起
  【因同期同事表现良好而自卑】自卑—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花园和植物
  【真的非改变不可吗?】变化—无法蜕皮的蛇,注定灭亡
  ……

  尼采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他在本书中化身为最杰出的良师,提供大家「神准的」处方,他的解答一语道破,字字切中人生核心,能带给绝望的人希望,给伤心的人安慰,给陷入悲伤的人快乐。本书提供职场人一个「出口」,对许多人在职场生活中所经验或感受到的郁闷及冲突,借助尼采的智慧,帮助我们寻找新的洞察视野与解决方法。

  这本书是尼采给不安的职场人的建言,让我们一起向更好的生活前进!
尘封的卷轴:一部关于失落文明与未知星辰的史诗 作者: 伊芙琳·里德 (Evelyn Reed) 类型: 科幻、历史探秘、哲学思辨 字数: 约 1500 字 --- 卷首语: “我们追逐星辰的光芒,却忘记了脚下泥土中沉睡的真相。历史并非线性展开的河流,它更像是一片深海,其中潜藏着远超我们想象的巨物。” --- 第一章:坍塌的穹顶与寂静之城 故事始于公元 2742 年,地球历经“大寂静时期”的漫长沉寂后,人类文明正在缓慢而艰难地重建。主角,年轻的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阿丽亚娜·凡恩,在南极冰层下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巨型地下都市——“阿卡迪亚”。这座城市并非属于已知的任何人类文明分支,其建筑风格充满了反重力的几何结构和晦涩难懂的符号系统。 阿丽亚娜和她的探险队,由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卡尔·海因里希和精通古代机械的工程师萨米尔·汗组成,深入探索这座冰封的奇迹。他们发现,阿卡迪亚的居民——自称为“先驱者”——在数万年前便已掌握了远超当代科技的知识,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一个特定的宇宙事件,而非遭遇了战争或灾难。 城市的能源核心仍然在微弱地运转,驱动着一个中央数据库。然而,解读这些数据成为最大的挑战。这些记录并非基于任何已知的字母系统,而是一种基于光波、频率和情感共鸣构筑的复杂“心语”。阿丽亚娜意识到,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失落的科技,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 第二章:时间残响与星际航图 随着对中央数据库的初步解密,探险队发现了“先驱者”的完整历史记录——一部关于宇宙演化和跨维度旅行的宏大叙事。他们发现,先驱者并非地球原住民,而是在一次漫长、近乎绝望的星际流亡中,选择地球作为中转站。 核心发现是“时间残响”理论。先驱者认为时间并非单向流动,而是由无数个重叠的“可能性场”构成。他们的科技目标并非征服空间,而是精确地在这些场域中进行定位与穿梭。 在城市的深处,一座巨大的全息星图被激活了。这张图谱展示了银河系中数千个已毁灭或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文明的精确坐标,以及一个被称为“源点”的遥远星域。更令人不安的是,星图上标记着一种周期性的“熵增潮汐”,这种潮汐似乎是宇宙中所有高级文明必然遭受的终极清洗机制。先驱者记录下他们试图逃避这种潮汐的努力,但记录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戛然而止。 卡尔·海因里希对地质学的发现也提供了佐证:阿卡迪亚的建造材料中含有稀有同位素,这种同位素在地球地质年龄中从未自然形成。 第三章:哲学的蜕变与存在的代价 萨米尔·汗则专注于研究先驱者的“生物工程学”遗迹。他发现,先驱者通过一种被称为“心智融合”的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个体的感知能力,几乎达到了集体意识的边缘。他们消除了恐惧、贪婪和绝望,但代价是,他们也失去了创造性的“非理性冲动”。 阿丽亚娜在解读心语时,接触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先驱者认为,意识的终极目的不是生存,而是理解“虚无”的本质。 他们花费了数千年时间,试图将自身的意识编码上传到一个稳定的、脱离物理限制的维度中,以期在熵增潮汐来临时,能以纯粹信息体的形式存续。 然而,这些记录中充满了矛盾的情绪——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平静,夹杂着难以言喻的悲剧色彩。阿丽亚娜开始怀疑,这种对终极理解的追求,是否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放逐。为了达到绝对的理性与和谐,他们是否牺牲了作为“生命”的本质? 第四章:归零程序与最后的讯息 随着能源的衰竭,阿丽亚娜团队面临时间紧迫。他们最终激活了阿卡迪亚的“归零程序”——一个旨在自我销毁所有非必要数据的防御机制,以防其技术落入不成熟的手中。 在程序执行的最后几分钟,阿丽亚娜截获了一段来自先驱者领袖的私人留言。这段信息不再是冰冷的科学报告,而是充满了强烈情感的独白。领袖承认,在他们试图融合意识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悖论:绝对的知识必然导致绝对的停滞。 他们所寻找的“源点”,并非一个物理位置,而是一种“未被定义”的可能性——即拥有缺陷、拥有挣扎的、不完美的生命形态,因为只有这些形态才能持续产生新的信息和熵。 先驱者们意识到,他们对完美的追求,最终将他们引向了存在上的死胡同。他们选择销毁阿卡迪亚,并非是失败的逃跑,而是一种向后辈文明的“责任”——将一个充满未知和挣扎的宇宙留给后来者。 尾声:新的星图 当阿丽亚娜和团队逃出即将坍塌的阿卡迪亚时,他们带走的,不是先进的武器或能源技术,而是先驱者留下的最终教训:对既定完美的盲目崇拜,是文明衰亡的真正原因。 他们将先驱者的资料加密并隐藏起来,决定不向当前世界公布全部真相,因为人类社会尚未准备好面对“意识的终极边界”。阿丽亚娜凝视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意识到,人类的未来,不应是模仿失落的辉煌,而应是拥抱自身的混沌与不确定性,在不断犯错、不断探索的旅途中,定义自己的“时间残响”。新的历史,将从遗忘的废墟上,以不完美的方式重新开始书写。 --- 读者引言: 《尘封的卷轴》不仅是一部关于星际旅行和远古文明的探秘小说,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映照着人类对知识极限的渴望,以及在追求理性与永恒时,可能付出的生命本真的代价。它邀请读者思考:我们真正渴望的是答案,还是提出问题的自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豪键이호건


  以企管博士之姿在职场活跃,但是本人却不喜欢这种称唿,因为不希望自己的身分被定型。他追求的是差异及多元,而不是共同性,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这种倾向。大学就读理工科系,研究所攻读企管,在企业里则钻研教育(HRD),现在陶醉于人文学和哲学之中。

  从上班族变身为顾问和讲师的他,目前经营一间教育顾问公司—Hubiz(株),同时身兼作家和专栏作者。着作包括《愈忙愈要思考》(바쁠수록 생각하라),以及《30日人文学》(30일 인문학)。

译者简介

萧素菁


  毕业于政治大学东语系韩文组,韩国汉阳大学社会学硕士。目前为专职韩文翻译/口译,同时担任信义及永和社区大学韩语教师。译作包括《一天》《不可思议的世界文化遗产》《上哈佛真正学到的事》《富人不说,却默默在做的33件事》《离开后留下的东西:遗物整理师从逝者背影领悟到的生命意义》等三十余本。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核电归零」。

图书目录

前言 你最意想不到的职场导师:尼采

第一章 自由,是专属克服阻力者的特别权利
01_独立 独立,专属于强者的特权
在烦恼要不要递辞呈
02_自由 没有阻力,就没有自由
在职场中感觉缺乏自由时
03_任职 想往上晋升,必须先往下扎根
想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该怎么做?
04_创新 飞得愈高,在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看起来愈渺小
想要有些新尝试,却被他人泼冷水时
05_良师 如果没有好爸爸,就应当自己创造一个出来
目前为止,还遇不到好的良师!
06_神 如果上帝已死,不就应该自己成为上帝吗?
当奉为上帝般的上司离开,内心感到失落时

第二章 价值传递,反问价值的「价值」
07_希望 希望,其实是灾难之首
养成习惯每星期买乐透
08_习惯 习惯会使双手伶俐,使想法变迟钝
一直做熟悉的业务,这样好吗?
09_劳动 「劳动的高贵」是奴隶的梦想
盲目的勤劳也算美德吗?
10_回忆 没有遗忘,就没有幸福、开朗、希望、自信,也没有现在
过去所犯的错,一直困扰着我!
11_疾病 在疾病强迫赋予的空档中获取智慧
被调到冷门职位,该怎么办?

第三章 道德,让生活后退的弱者选择
12_道德 不存在所谓的道德现象,只有道德的诠释而已
内心感到自责,真的好累
13_善恶 如果不是创造者,谁都不知道何者为善,何者为恶
要和恶名昭彰的主管共事,真令人担心
14_欲望 不当的想法都隐藏在一无所有的人心底
真正拥有一切的家伙,想要的更多!
15_利己 所谓利己主义是属于高贵灵魂的本质
公司结构调整时,希望有人能自行离开
16_虚荣 比起他人的评论,人们更容易抛弃良心
烦恼着是否也必须像别人一样去念研究所
17_良心 感觉良心受到谴责,是如同狗咬石头一般愚蠢的行为
考绩超越前辈,心中因此感到抱歉

第四章 人生,必须再次反覆咀嚼的人生疑问
18_实存 世上有一条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
该走哪一条路,难以判断
19_青春 我们比自己所意识到的更像艺术家
想要有新的尝试,但已经上了年纪
20_肯定 已存在的事物中,没有哪个是可以去除的,也没有哪个是可有可无的
怀念过去,那段辉煌的时光
21_目的 在旅行的途中,人们常会忘记旅行的目的
对到目前为止的人生是否算过得好,感到疑惑
22_评价 不公平是不可避免的
在公司没拿到好考绩,觉得很冤枉
23_回归 你想再过一次,再反覆过无数次这样的生活吗?
觉得生活无趣,而且感到厌倦

第五章 变化,无止境的变身与进化,是强者的战略
24_最高 想要学会飞行,就必先从站立、行走学起
梦想爬到最顶尖,却因为只做杂事而感到困扰
25_自卑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花园和植物
因为表现良好的同期同事而感到自卑
26_变身 必须从骆驼变为狮子,再从狮子变为孩子
因为工作忙碌,所以没有空参加教育训练
27_变化 一条无法蜕皮的蛇注定死亡
心中纳闷,真的非变不可吗?
28_竞争 你们应当寻找你们的敌人,展开战斗
因为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烦恼

第六章 自我,所谓生活,是要了解自己,爱自己,超越自己!
29_自我超越 人是必须被超越的东西
以前我也表现得很好,近来感到人生太无常了!
30_爱自己 爱邻居之前,先爱自己!
因为没有帮同事的忙而遭侧目
31_欲望 禁欲主义是对自己的暴行
该为了组织放弃个人的欲望吗?
32_财产 当财产超越限度时,财产就成了主人,主人则成了奴隶
别家公司要高薪挖角,我该跳槽吗?
33_自信 必须相信自己,才能相信未来
我所做的努力,别人都不知道!
34_自我欺骗 被当成是治疗剂的东西,长期而言却会使病情恶化
像现在这样,算过得还不错吗?

后记 Amor fati,爱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前言
  
你最意想不到的职场导师:尼采

  
  你有恋人吗?
  
  好不容易遇到许久不见的朋友,彼此先寒暄问候,接着一定会问一个问题:「嗯,你结婚了吗?」这时如果回答「还没」,就会再被追问:「那么,有交往的对象吗?」表达方式虽然不太一样,但其实就等于是在问:「你有没有恋人?」想确认朋友是否安好时,问候「有没有恋人」绝对是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即使衣服穿得很有「品味」,即使职位高、赚的钱又多,只要朋友身边没有恋人,就感觉好像豆沙包里没有「豆沙」一样,只是外表光鲜亮丽,内在却有所缺憾。恋人的存在与否很重要,恋人会让我认知到自己的重要性,可以安抚我疲累且伤痛的心灵。总之,如果没有恋人,原本已充满艰险的人生道路,只怕会变得更孤单凄凉。因此我也忍不住想问:「你有恋人吗?」万一没有的话,希望你现在就去找一个。「马上!」
  
  对职场人来说,职场上也需要一个「恋人」。在辛苦的职场生活里,我们需要一个能帮忙照亮前方去路、安慰疲累心灵的恋人。如果是我,会把这样的恋人称为「导师」(mentor)。以前问朋友:「有恋人吗?」这句话,以后可以改成问职场人:「你有导师吗?」就好像身体有病痛就要去医院一样,当对职场生活感到苦闷时,就需要找导师。但是如果连能找的良师都没有呢?这样就未免太凄惨了,再怎么痛苦烦心,都只好咬紧牙根。
  
  生活中需要恋人,同样地职场生涯也需要。「导师」(mentor)一词,是出自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朋友的名字「Mentor」。奥德修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时,将年幼的儿子泰勒马科斯託付给曼托(Mentor)照顾指导,于是像这样在危急状况下需要找人帮忙时,所找的那个人就叫做「曼托」(mentor)。今日曼托(mentor)一词已经被引申为能指引正确方向、「既明智又值得信赖的指导者或良师」之意。
  
  换个方式再问一次:「你的导师,真的是明智且值得信赖的吗?」万一连你所相信且追随的导师,也昏庸不明事理呢?如果因为这样,而让职场生活变得更辛苦,或使未来更加不安的话呢?这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虽然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但是这位导师如果缺乏真正的人生智慧,听他的话就好像是找江湖术士看病一样。因此在我们相信导师「存在」之前,应该要先确认导师的「资格」。
  
  通常我们会习惯将同一个职场里工作的前辈当成导师,这是件好事。不过若以导师的资格来评论的话,工作上的前辈极有可能也是正在为将来人生烦恼的凡夫俗子。连自己的前途都浑沌不明的情况下,自然没有立场去为其他人的人生提供意见。前辈也如同多数的职场人一般,不仅身处无止境的竞争与压力所引起的慢性紧张之中,他对未来的不安与恐惧从没有停止过,而且说不定前辈也正急迫需要能指引自己的导师。
  
  像这种情况,尽管需要导师的人很多,但实际上能满足需求的导师却很难找到。无论多么急迫需要,身边就是找不到适当的人。从一开始要找具备资格的导师就成了问题,因此到如今还在四处徘徊,寻找这位导师,就好像一名为了征求武林高手而行走江湖的浪人般。这个现实问题令我感到着急,因此想要为这许多渴望导师的朋友们推荐一个人。如果是平常急需导师却又因为各种原因而遇不到优秀导师的人,可以好好注意。
  
  介绍尼采
  
  我要介绍的导师是「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一八四四至一九○○年)。其实他很有名,即使是听到「哲学」一词就头皮发麻的人,也都知道他的名字。大致上对他的评价是正反各半──「反对」(anti)或「狂热」(mania)。持前者看法的人,对尼采的印象大概是下面这样。
  
  留着长胡髭加上矮小的身材,满嘴严厉批判的苛薄言论者;高喊「上帝已死!」的无神论者;被求婚的女人拒绝后一辈子单身、令人缺乏好感的男子;怀疑一切事物、毫不留情推翻既有价值的非道德主义者;手持棒锤,一边研究哲学一边自称为「炸弹」的破坏者;因为精神异常而就医,最后在精神病院结束这一生的人;提供法西斯哲学理论的危险思想家等等,一般来说有很多负面的形象。
  
  但是追随他的「群众」也很多,称得上是「爱好者」或「狂热者」的他们极度推崇尼采,对他所提出的哲学相当疯狂,狂热的程度让人不得不将他的跟随者的研究称为「当代哲学」。当然,要把尼采称为当代哲学的创始者──甚至称为提供基础的哲学家亦无妨。虽然这是普通常识,不过追随他的人们都以温和的视角观察尼采与他的思想,而且提出正面的诠释。
  
  他是对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是以艺术家的爽朗高唱自由精神的启蒙家;是诊断并治癒有关人与世界之病症的精神治疗师;是持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清单,边唱边跳地教导要活得健康的教育家;是向对生命感到幻灭的绝望者强调「懂得爱惜自己,肯定自己的健康生活」的哲学医生等,这些他所呈现的思维转换,被评价为对当代哲学奠定了基础。
  
  对尼采的评价之所以两极化的理由是什么?或许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在于对他(或他的思想)不理解或是有所误解。负面评价尼采的一方,大部分是因为不认识或误解他的真面目而讨厌他,就好像不懂音乐的真正价值而觉得古典音乐枯燥乏味一样,但即使是那样的人,只要能了解尼采原本的面貌,或许也会加入狂热爱好者的队伍也说不定。
  
  尼采,从「地下歌手」到「流行歌手」
  
  义大利小说家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曾经形容,经典着作(classic)「虽然有名,但却是没人读过的书」。这段话是要揭发那些听过有名的书,但实际上却没读过原着的人。虽然事实如此,但是由卡尔维诺的定义来看,尼采的书显然也是属于「经典着作」。因为他的着作虽然有名,事实上仔细读过的人并不多。因此尼采总是、而且依然是「异乡人」,也是「外星人」。于是他有如珠玉般的文字,便无法在很多人的现实生活里引起特别的影响或改变。
  
  相反地,还有追随「尼采」的另一群人,被称为「狂热爱好者」的他们不是一般人,而是专家──具体而言就是「平常对哲学有兴趣,而且深入研究(或学习)的一群人」。他们崇拜尼采,并仔细研读他的着作。他们努力试图从他的书中获取洞察力与生活智慧。如果将尼采比喻为歌手,应该称唿他为「地下歌手」比较恰当。虽然知名,但却是只有少数歌迷圈会去消费听歌的歌手。对一般大众来说,就是有听过他的名字,不是那么陌生,因此也不会太好奇,结果也没有欲望觉得应该好好了解他的思想。
  
  现实状况如此,一部分虽然是读者阅读能力粗浅的关系,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追随尼采的研究者(特别是作者)也有关系。市面上介绍尼采的书特别多,以个别的哲学家来看,介绍书籍比他多的哲学家简直屈指可数。尽管如此,还是未能成功地将他的思想广泛介绍给一般人,因为大部分与尼采有关的着作主要都是「为粉丝而写的书」(当然,最近有针对一般人而写的趋势),所以想要吸引粉丝之外的一般大众目光,还略显不足。尤其是想引起多数上班族(受薪阶级)的兴趣,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尼采虽有名,对一般人来说依然是「忽远又忽近的你」。
  
  聪明的读者或许已经看出来了,这本书不是为了专家,而是为了「一般人」而写。将「地下歌手」的尼采变身为「流行歌手」,是身为「制作人」的我的目标,也是我执笔写这本书的动机。我既然不是专家(更非专攻哲学),当然深知一般人从专家哲学书籍中所感受到的艰涩和陌生,就像第一次参加的派对里没有任何认识的人一样尴尬。所以本书努力试图从一般人──而且是初学者的角度切入,为了那些平时虽然对尼采有兴趣,但是却从「粉丝用读本」里感觉不到乐趣的人,因此本书姑且就称做「一看尼采就上手的说明书」吧。也就是想把门槛降低,写一本几乎没有哲学基础知识的人稍微用心就能充分理解的书。就算一个人也好,总是要增加关注,才能将尼采打造成「流行歌手」。
  
  还有一点,我想说些实用层面的目标,先声明这本书的属性虽是给初学者的入门书籍,但却不是单纯以传达尼采思想为目标的书。正如维根斯坦所说,哲学的目的「就是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示出口」一样,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职场人一个「出口」,对许多人在职场生活中所经验或感受到的郁闷及冲突,借助尼采的智慧,帮助他们寻找新的洞察视野与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就是「尼采给不安的职场人建言」,或是像一开始所提到的,「把尼采当成良师,更有智慧地过着职场生活」。
  
  深入研究尼采的许多专家都说过相同的话。他们说活在早于我们一世纪之久前的尼采,他的思想仍然是「现代的」。也就是说他的视野和观察至今还是相当适用。更进一步说,我相信对现在的职场人来说,尼采会是一位很好的「课外老师」。对于职场生活中大多数职场人感受到的各种苦闷,尼采将化身为杰出的良师,提供大家「神准的」处方。不用因为所谓「神准的」就小看他(虽然是仰慕他的一群人使用的表达方式)。因为他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许多狂热粉丝(专家)都因他的哲学深度与高度而为之着迷。我相信尼采的处方能带给绝望的人希望,给伤心的人安慰,给悲伤的人快乐。希望翻阅本书的读者一定要站上尼采的肩膀,吸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别具的慧眼,此外也希望读者能对尼采开始产生无限的喜爱与关心。

图书试读

01_独立
 
独立,
专属于强者的特权
 
Q:在烦恼要不要递辞呈
 
职场生活已迈入第十年的吴相洙(오상수)课长,他在这段期间心无旁骛,自认很努力地过着每一天,但是不管活得多认真,沉重的生活看不出丝毫可以改善的迹象。每到月底,虽然有为数不小的金额汇入户头,但是那笔钱一转眼就会消失,好像餵鳄鱼的饲料一样,都拿去缴信用卡费了,他也因此一直很难从负债人生里脱身。不只是经济上不够宽裕,工作上也是如此。首先不仅工作本身缺乏乐趣,工作量也是再怎么做都没有止境,加班已是家常便饭,但要达成目标还是一样吃力。还有,人际关系上带来的压力也不小,有无时无刻「挖坑」给他的上司,还有不照自己指示做事的部属,周边都是这些情断意绝的人。没有一项可以使人感到满足的职场生活,让吴课长疲惫不堪。
  
情况演变至此,吴课长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了辞职的念头。朋友中也有看过这样的人,把辞呈递出之后过得比以前悠闲,而且过得更像个人。每次看到这种人就很羡慕, 另一方面心中也会兴起念头,想说:「我要不要也趁这个机会辞职,尝试一下新的生活?」现在吴课长该怎么做才好?应该要果断地把辞呈递出去?还是再辛苦也要忍耐, 持续过这样的职场生活比较好?
 
A
 
每个职场人大概都有过一次想递辞呈的时候。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让人不禁想问「世界上怎么有这种人」的愚昧主管,还有随便提出缺乏常识的厚颜要求、恶言相对的无理顾客。就如菩萨所说的「人生苦海」,职场同样也是「痛苦之海」。在职场生活中遭遇的这些痛苦,诱惑着我们辞职。严重一点的人就干脆一边随身带着辞呈工作,一边下定决心说「再让我不爽一次,一定辞职不干」。
  
带着辞呈度过一天又一天,这种职场人会在某个瞬间果敢地做出决定吗?要是真的发生令他不愉快的情况,就会立刻丢出辞呈吗?就如大部分人所经验的一样,要将心里所想的事付诸实行,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有太多的束缚。每个月逼近的贷款利息、小孩的奶粉钱、子女的学费、另一半难以置信的凶狠眼神,都让他犹豫不决。人们很难从綑绑自己的桎梏中解脱,因此独立宣言没有像心里所想的那么简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初看之下,便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尼采先生”这个名字自带了一种哲学家的重量和思想深度,而“没礼貌的上班哲学”则瞬间拉近了距离,甚至带上了一点叛逆的色彩。这种组合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让我不禁想知道,尼采的思想如何能与我们日常的“上班”场景发生联系,又会以怎样一种“没礼貌”的方式来解读。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礼貌”和“规矩”,恰恰是束缚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枷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它将要挑战那些陈规陋习,鼓励读者以一种更直接、更诚实,甚至有些“粗鲁”的方式去面对工作中的种种情况。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在职场中不再感到压抑和束缚,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本书,或许会是一剂“解药”,治愈那些被职场规则磨平棱角的心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略带戏谑又充满力量的风格,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书名所暗示的颠覆性。我一直对那些打破常规、挑战传统观念的思想家充满好奇,而尼采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这本书,但从书名和一些零散的评论中,我已经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某种“不羁”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不那么循规蹈矩的思考世界,也许会挑战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理所当然”的行为模式。我尤其好奇,当“没礼貌”这个词与“上班哲学”结合在一起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它会是一种对职场僵化规则的嘲讽,还是一种鼓励个体独立思考、打破束缚的呐喊?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自由、更真诚的态度去面对日常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书籍,即便它的观点会让我感到不安,那也是一种成长。这本书,从名字上来看,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尼采先生之没礼貌的上班哲学》,光是读出来,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击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体制内依然保持着独立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少数人,他们或许在别人眼中是“特立独行”,甚至是“不合时宜”的,但正是这种“没礼貌”,才让他们显得如此鲜活和真实。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打破我对于“上班”这个词所固有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们往往被教导要“懂事”、“要合群”、“要圆滑”,但这些“礼貌”背后,是否隐藏着对自我真实性的压抑?尼采的思想,以其强大的解构力量而闻名,如果能够被运用到职场哲学这个领域,我猜想,它所呈现的“没礼貌”,将是一种对现状的有力反思,一种对个体价值的重新肯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内在的勇气,让我能够更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即便这条路并不那么“合乎常理”。

评分

当我看到《尼采先生之没礼貌的上班哲学》这个书名时,第一反应便是:这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职场鸡汤。尼采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传统价值的质疑和对个体生命力的极致追求,而“没礼貌”这个词,更是将这种叛逆的精神具象化到了日常的上班场景。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把尼采那些深刻而复杂的哲学理念,转化为一套切实可行、甚至有些“出格”的职场指南。我推测,这本书不会提供那些让你阿谀奉承、左右逢源的技巧,反而会鼓励我们去审视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职场“潜规则”,去挑战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权威,去活出一种更加真实、更加有力量的自己。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和价值,找到一种不随波逐流、但也绝不孤立无援的生存方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可能是一种思维的解放。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独特。将尼采这样一位思想深刻、风格激进的哲学家与“上班哲学”这个看似 mundane(平凡)的主题联系起来,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猜想,作者一定对尼采的思想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职场语境中。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哲学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也更有力量去改变生活。这本书的书名“尼采先生之没礼貌的上班哲学”,直接点出了核心的“没礼貌”这一特质,这让我非常好奇。它会是如何一种“没礼貌”?是直接冲撞权威,还是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揭示职场真相?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主流”的视角,帮助我摆脱那些循规蹈矩的职场套路,寻找一条更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职业发展之路。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面对工作中的困惑和挑战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精神武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