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粄粿,除了传统的磨米法,
也可以使用现成的米谷粉,将古早的粄粿滋味一网打尽。
普通话的「粿」「ㄍㄨㄛˇ」,闽南族群称为「ㄍㄨㄟ」,而客家族群则称为「粄」,都是指以米做成的米食。
早期农村普遍经济困苦,客家妇女刻苦勤俭,时常会利用空闲时间,利用米作出其他不同的米食加工食品,除了作为日常年节敬神、送礼、祭祀之用,也是最好的伴手礼。
随着社会现代化,几乎被遗忘的年节粄粿,随本书将重新回味:
․旧历新年(正月):甜粄(甜年糕)、发粄(发糕、发粿)、发包(发财粄、gahe)、咸粄(咸年糕)、菜头粄(萝卜糕)、红豆粄(红豆年糕)、菜包(猪笼粄)
․清明节(四月):艾草粄(青草粄、鼠麴草粄)、水发粄(发包、gahe)
․端午节(五月):粳粽(硷粽)、米粽(咸米粽)、粄粽、粢粑仔、红豆粽
․冬节(十二月):汤圆、水粄(碗粿)、辘汤粢(甜大汤圆、牛汶水)
․平日(正月~十二月):粳粄(硷粄)、九层粄(多层水粄)、米包(红豆包)、芋粄(芋头糕)、咸糯饭(咸米糕)、甜糯饭(甜米糕)、新丁粄、红粄、桃粄、丁仔粄、钱仔粄、水粄、米筛目(米苔目)
为了找回古早的米食滋味,釐清粄粿的操作观念,本书利用炊蒸前的三种原料型态分类:米粒类、米浆类及浆团类。从最简单的米粒类粄粿开始,逐一示范步骤,加上作者独有的份量公式算法,随需求任意调整,更加容易上手。
如果觉得三十种粄粿的传统制作材料太麻烦,书中以现成米谷粉为原料的新作法,不仅缩短烹调时间,成品也比较Q弹好消化。
至于,发糕发不发?粢粑(麻糬)Q不Q?艾草粄的馅料香不香?完全靠经验的累积。作者将秘诀化为文字与步骤,借由新旧制作技术,重新阐释粄粿的节庆意义,传承古早的美味与文化。
本书特色 *新旧做法都收录,一种粄粿有两种以上的做法,共六十余种以上的食谱,价值更提升。
*以材料型态分类,从最简单的米粒类开始→米浆类→米团类,助于釐清粄粿的制作概念。
*以米谷粉取代米原料更快速简便又易消化,提供现代人的另一种选择。
*作者独有的份量公式试算法,随需要任意调整,不必受限于单一份量,制作更容易。
*专属一个章节的公开粄粿制作的葵花宝典,成功机率大大提升。
*重新唤起古早米食的节庆文化,借由更多的民家之手传承下去。
*附录丙级米食考试食谱,跟着作者的成功经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