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机不再痠麻痛:全预防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直颈病(二版)

滑手机不再痠麻痛:全预防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直颈病(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手机使用
  • 颈椎病
  • 肩颈疼痛
  • 手腕疼痛
  • 滑机症候群
  • 健康
  • 预防
  • 办公室健康
  • 人体工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低头族,请注意!
  肩颈僵硬、驼背、手脚麻痺、晕眩、直颈病、恶心,颈部无法转动,小腹突出……,都是手机症候群


  智慧型手机问世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但它爆红的速度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而我们依赖它的程度,也非常适合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无论在捷运上、公车上、街道上,环顾四周,站着、坐着,甚至是走路的人,无一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萤幕。

  如果「不自觉地滑手机」也是你的生活习惯之一,那么小心「智慧型手机症候群」可能已经找上门!

  *拿机姿势错误,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找上门

  肩膀出现往前并且向上抬的情形,就叫「滑机肩」。手肘一直维持弯曲姿势,进而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就叫「滑机肘」。用小指支撑在手机下面,使得小指变形,就叫「滑机小指」。

  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会造成肩膀、手肘、手腕、手指疼痛和麻痺,若情况继续恶化,就会发生手臂无法举高的五十肩了。

  *总是低头滑机,直颈病找上门

  头部往前,颈椎呈接近笔直状态,原有弧度变直,就是「直颈病」。事实上,直颈病不是疾病,是一种颈椎异常的状态,会造成颈部僵硬、肩膀僵硬、头痛、手和手臂麻痺、颈部无法自由转动等不适,更严重者甚至会让背嵴的弧度全部歪斜。

  *手机不离身,筋膜沾黏找上门

  筋膜沾粘,就是覆盖在肌肉上面的筋膜,因为和其他筋膜发生黏着,导致肌肉和筋膜无法灵活活动。简单来说,当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就表示那个部位发生筋膜沾粘。若不即时改善、舒缓,可能会造成全身骨骼歪斜、行动不便等严重状况。

  要大家抛弃智慧型手机,不可能也不必要,我们有更积极的做法,那就是学会用正确的姿势使用手机,并且随时随地做做健康操!

  *1种智慧拿机法,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不要来!

  拿手机的手肘呈现90度,另一只手的手腕夹在胸部和拿手机手的手肘下方,让拿手机的前臂和手腕呈现一条直线。一个简单的姿势,就能同时解决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的问题。

  *5个简单伸展操,直颈病不要来!

  伸展胸部、挺胸凹背、举手后仰、伸展背部、上下活动肩胛骨,5个健康伸展操,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快速有效解决直颈病。

  *5分钟神奇舒缓操,筋膜沾黏不要来!

  压压手臂、拉拉颈部、揉揉肌肉、动动肩胛骨,每天只要5分钟,就能彻底远离筋膜沾黏的困扰。

本书特色

  最新议题,漫画画给你知:搞笑漫画,轻松解说「智慧型手机症候群」

  什么是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智慧型手机症侯群是怎么产生的?谁是智慧型手机症候选人?如何避免成为智慧型手机症候群一族?本书以搞笑的漫画,在短短的8页里,让您轻松快速了解关于「智慧型手机症候群」的一切。

  单刀直入,命中核心:只要正确拿机+神奇健康操,痠痛问题通通不见!

  本书简单扼要说明「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怎么来?」,再提供精辟正确的「拿手机姿势」和「神奇健康操」,让你不会被智慧型手机绑架,搞得全身痠痛,甚至变成猿人族(因长期低头导致颈椎变形)!

  真人图解,一眼看懂健康操:5伸展操+5分钟舒缓操+20分钟骨盆走路操

  以真人示范,一个步骤一个图解,让您快速掌握重点、正确进行健康操,获得百分百最佳效果。

  活泼插图,让艰深医学变简单

  本书採用大量活泼的插图,搭配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让读者清楚了解「身体骨骼的结构」、「肌肉运动的方式」、「不良姿势带来的全面影响」等专业的议题。 
图书简介 书名:解构数字时代的身心迷局:从认知负荷到环境适应的全面指南 导言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之中。智能设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了我们的沟通模式、信息获取习惯乃至思维结构。然而,这种便利性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深入剖析的社会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环境设计层面的挑战。本书并非关注具体的身体姿势或肌肉骨骼的机械性损伤,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框架,用以理解和管理现代人在高度数字化环境中,所面临的认知负荷、注意力稀缺、以及深层心理适应性问题。我们旨在探讨“被算法塑造的自我”如何与真实世界的需求产生张力,并提供一套跨学科的、旨在提升个体心智韧性和环境适应力的策略。 第一部分:认知负荷的无限膨胀与心智边界的重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智能设备如何通过持续的信息输入和多任务处理需求,对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造成系统性的压力。 第一章:注意力的稀缺经济学 在注意力成为最宝贵资源的时代,我们首先需要解构数字通知机制的心理学基础。本章将分析“即时满足感回路”如何被App的设计者精心利用,形成一种隐性的行为依赖。重点讨论持续的部分强化(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 Schedule)在驱动用户不断检查设备时的作用机制。我们将考察这种机制如何改变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模式,并探讨“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现象,即在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时,前一个任务的思维残余如何持续占用工作记忆空间,从而大幅降低当前任务的效率和深度思考能力。此外,还将分析“信息过载”如何导致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使个体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倾向于选择最不费力的方案,而非最优方案。 第二章:心智地图的碎片化:空间认知与情境理解的挑战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正在悄然改变我们对物理空间和情境的感知方式。本章关注的是,当导航信息(如GPS)接管了传统上由皮层驱动的空间记忆功能时,我们大脑中负责构建“心智地图”的区域(如海马体)是否会发生功能性萎缩或重组。我们将探讨依赖外部工具进行记忆存储(如将日程完全外包给日历应用)对长期记忆巩固的影响。更进一步,本章将讨论在虚拟社交环境中,个体如何构建和维护“数字自我”的认知模型,以及这种模型与真实互动中的自我感知之间的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内在冲突。 第二章的延伸:叙事结构的瓦解与意义建构的困难 信息碎片化不仅影响记忆,更威胁到我们构建连贯人生叙事的能力。本章分析短视频和信息流推送如何鼓励“即时消费”而非“深度消化”,导致用户在接收大量信息点时,难以将其整合成具有长期意义的知识结构或人生目标。我们将研究叙事缺失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在缺乏宏大叙事支撑时,如何重建个体的目标导向性和内在驱动力。 第二部分:环境适应与物理世界的再介入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认知层面转向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交互,关注如何设计更健康的“人机共生”环境,而非仅仅关注如何“修复”身体的僵硬。 第三章:环境感知的重校准: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感知 本章探讨了长时间沉浸于屏幕光线和虚拟界面后,我们的感官系统如何适应这种单一、高对比度的输入模式。重点分析了视觉系统对环境信息处理的变化,例如对微妙的光影变化、深度知觉的敏感度下降。讨论了“环境忽略”(Environmental Inattentiveness)现象,即由于注意力持续锁定在屏幕上,个体对周围环境中的关键安全信息(如交通、他人的非语言信号)的捕捉能力下降。解决方案将聚焦于“感官激活训练”和“慢观察法”,旨在重新训练大脑对复杂、低频环境刺激的敏感性。 第四章:数字化生活中的“身体在场感”重建 本章超越了姿势矫正的范畴,探讨“身体在场感”(Embodiment)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身体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器官的容器,更是我们进行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基础。我们将从现象学角度审视,当身体长期处于静止或重复性微动作状态时,这种“在场感”是如何被削弱的。讨论内容包括:如何利用运动、触觉输入和感觉运动学习来重新锚定自我与身体的连接。例如,探讨非数字化的、需要高度身体协调的活动(如陶艺、复杂乐器演奏)对重建神经通路和提升心流体验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时间感知的扭曲与节奏的恢复 智能设备模糊了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密的时间界限,导致“时间流逝感”的错位。本章分析了两种主要的时间感知扭曲:一是“时间压缩”,即因过度专注而感觉时间飞逝(如刷视频时);二是“时间停滞”,即因无聊或等待通知而感觉时间极其缓慢。我们将引入自然节律(Circadian Rhythms)与社交性时间(Social Time)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清晰的“时间区块”和“活动切换仪式”,来重新校准内在生物钟和外部环境的时间需求,从而恢复对时间的主动控制感。 结语:构建有意识的数字生态系统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使其从被动的使用者转变为主动的设计者。我们不主张完全脱离数字世界,而是倡导一种“有意识的技术采纳”(Mindful Technology Adoption)。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技术背后的设计意图、我们自身的认知限制,并据此构建一个有利于心智健康和深度互动的个人数字生态系统。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维护个体心智主权和存在完整性的持续对话。 本书适合对象: 所有对认知心理学、人机交互的深层影响感兴趣的读者;希望提升专注力、减少信息焦虑的职场人士;以及关注青少年心智发展和数字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木津直昭


  ••KIZU嵴骨神经医学协会代表院长

  ••日本嵴骨神经大学毕业,澳洲公立莫道克大学健康科学部嵴骨神经暨运动科学学科毕业

  ••获得美国肌肉筋膜调整术认证,同时也是日本嵴椎指压按摩协会正式会员

  ••1989至1999年,担任东洋嵴骨神经协会理事长

  ••1992年,在东京日本桥开设KIZU嵴骨神经医疗院后,大约有20年的时间,协助25万以上的患者解决身体不适问题。以「让日本人更健康,仪态更端正」为目标,让更多人了解姿势的重要性,所以会定期举办「姿势研讨会」。

  ••近年来,对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智慧型手机所引起的「滑鼠症候群」和「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感到兴趣,是研究「直颈病」的第一人。

译者简介

张秀慧


  •日本国立宇都宫大学日本语学系、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
  •曾任日文主编,目前从事日文翻译及日文教师工作。
  •译有《医食同源》、《尿酸完全控制的最新疗法》、《转转脚踝:一分钟足部穴位健康法》等畅销书。

图书目录

导读 全民都应该一读的智慧型手机健康指南/游敬伦(龙合骨科诊所院长)
推荐序1 善用智慧型手机,也要懂得善待自己的身体!/秦庭祥
推荐序2 一本教你「疯手机,健康不低头」的好书/电脑王阿达

第1章 生活「不能没有智慧型手机」!
无所不在的智慧型手机
漫画  二十四小时「煲」智慧型手机
什么是「智慧型手机症候群」?
Column  可以做到「远离电视」,但智慧型手机却越来越普遍!

第2章 智慧型手机让身体有所改变─智慧型手机症候群
智慧型手机让身体出现三种变化
●滑机肩和滑机肘─因某些特定肌肉一直维持同样姿势而造成
●直颈病─因为总是低着头,导致颈部弧度消失!
●筋膜沾黏─疼痛的来源
花絮○1长时间「坐着滑机」是隐形杀手
花絮○2使用智慧型手机让小指变形(滑机指)
花絮○3眼睛体操
Column 身体疼痛、僵硬应该要冰敷还是热敷?

第3章 何谓「滑机肩」和「滑机肘」?
每个人都可能得到滑机肩
你是怎么拿智慧型手机呢?
滑机肩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顽固的僵硬、痠痛和麻痹是引发四十肩的元凶!
什么是滑机肘?
Column 使用平板电脑时也要注意!

第4章 「直颈病」真的很可怕!
颈椎弧度消失的人口激增中!
为何会发生直颈病呢?
导致直颈病的主要原因?
如何摆脱直颈病?
直颈病的5大现象
驼背会改变背嵴原本的弧度
检查有无直颈症状的10个重点
改善直颈现象的伸展操
●伸展胸部
●挺胸凹背
●举手后仰
●背部伸展
●适合高阶者的【肩胛骨上下运动】
嵴骨神经医学会採取什么样的治疗呢?
什么是「体内回转」?

第5章 肌筋膜沾黏为什么会造成身体歪斜?
整天滑手机,肌筋膜沾黏容易找上你
肌筋膜沾黏会引起哪些症状?
肌筋膜沾黏会呈现何种状态?
长时间坐姿不正确,导致沾黏更加恶化

第6章 5分钟松开紧绷!神奇的「五步骤舒缓操」
预防疼痛发生的方法
拿手机的姿势很重要!

第7章 超推荐!20分钟的「骨盘走路操」
坐的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
借由骨盘走路法舒缓僵硬的肌肉

结语  有效聪明地利用智慧型手机

图书序言

导读

全民都应该一读的智慧型手机健康指南
(游敬伦/龙合骨科诊所院长、台大医院骨科部兼任教学主治医师)


  ◎行动通讯装置大举入侵生活

  一九七三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发明了约两块砖大小的移动电话,这应该是最早的「手机」了,但自从苹果公司在二○○七年发表了第一款iphone智慧型手机后,从此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身为一位骨科医师,很早就注意到许多门诊患者的症状,深深受到通讯器材的影响。像是早期的总机人员或客服人员,因长时间接听电话而造成肩颈痠痛与肘腕疼痛等症状;然而,当手机开始普级时,类似的问题影响到越来越多人。在智慧型手机问世前,因长期使用电脑所造成的肩、颈、手肘等痠痛问题已经相当普遍,但我们更可预言,此后关于「手指头」的问题也将大量增加。因为智慧型手机服务内容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成长,而人们对它的依赖,也是一日比一日深。当然,对健康的影响也就与日俱增,并且涵盖了大部分年龄层。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公布指出,二○一四年全球智慧型手机出货量可达十二亿支,比起二○一三年的九.八五亿支,年成长率达一九%。台湾二○一三年智慧型手机成长率达五九%,更居亚太之冠。经济部资策会FIND结合Mobile First的调查数据则显示,台湾持有智慧型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民众已高达一三三○万人。以十二岁以上人口来看,其中六成拥有智慧型手机。

  有趣的是,这两年智慧型手机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年龄五十岁以上的民众」,可预见年长者受到的影响是不遑多让的。研究同时发现四十岁以下平均用手机来收看影音节目的时间达一个小时,只比看电视平均一.五个小时低些,并且正快速成为观赏影音的主要方式,其中女性使用频度更高些。我们也发现骨科门诊病患中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三个小时的可说比比皆是,有些人甚至达十个小时以上。如此高的普及率及使用强度,犹如加速奔驰的列车,是不可能停下来的。因此,关心智慧型手机带来的健康影响,也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了。

  ◎智慧型手机症候群人数激增、年龄下滑

  看到木津直昭先生的新书,第一个感受是「全民防治智慧型手机症候群」的时代来临了!

  根据Google对「台湾智慧型手机使用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六九%智慧型手机使用者最近一周内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机,八一%智慧型手机使用者出门必携带手机,台湾人对智慧型手机的依赖度高居亚太区榜首,远远高于邻近的日本、南韩。虽然智慧型手机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行为模式」,但这样的姿势动作在人类老祖宗的演化中不曾出现,所以我们的身体结构也无法有效地适应它。当人体长时间维持某种特定姿势时,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某些肌群的紧绷、某些肌群的松弛,长久下来使得肌筋膜沾黏、肌肉无力,关节紧绷挛缩。其中以肩颈部的伤害最常见,造成正常的颈椎弧度(Cervical Lordosis)消失,形成「直颈」。轻则肌肉僵硬、痠痛不适,重则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与机能障碍。过去人们常说「五十肩」,如今肩部活动障碍的年龄层已快速下降到四十岁左右,甚至青少年也不算少见。

  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许多人在长时间工作下,肩颈、上肢原已相当疲惫,结果连难得的休憩时间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机,以致成为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整个身体健康。

  在我的门诊中,常有十七、八岁到四十几岁的病患因肩颈痠痛或颈部无法转动来求诊,进一步询问后,得到的答案往往与「长时间使用电脑或以固定姿势滑手机」有关。这类患者除了有上述症状外,也伴随着头痛(以两侧太阳穴、后脑最多)、失眠、消化不良、代谢机能下降等问题,主因是长年累月处于低头、耸肩、驼背等不当姿势与紧绷状态,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使得组织纤维化,变得僵硬缺乏弹性。通常我会建议这类患者多做松弛肩颈肌肉的运动,例如本书第五章介绍的「改善直颈现象的伸展操」,和第六章所绍的「五步骤舒缓操」,只要肩颈僵硬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症状也能跟着获得改善。

  除了肩颈僵硬紧绷等显而易见的症状,另外一个因滑手机为身体带来的困扰,则是眼干、眼痛、视力模煳、近视和老花度数加深。如果持用手机姿势不当,筋骨关节疼痛僵硬将逐渐扩展到上背,特别是两侧肩胛骨之间,一般人常说的膏盲痛(两侧肩胛骨内侧,中医膀胱经膏盲穴附近,约第四胸椎高度),常使人困扰不已。久坐导致的腰背痠痛更直接造成体能的下降。以往上班族在使用电脑一段时间后会起来活动,如今仅有的休息时间却被滑手机占据了,使得身心完全没有放松机会。

  因此,智慧型手机对健康的影响是系列性的、全面性的、发展性的。门诊中的患者往往会说:「我过去使用就没有这么多的问题,是现在才有的。」这时,我们就会解释说大多数症状是累积的结果,初期不知不觉,等到有一天症状出显着了,往往已合併结构性与机能性的伤害,此时即使少用手机也无法立即恢复健康,甚至还得经过有系统的治疗训练方能恢复身体机能。面对这样「既深且远」的无形杀手,我们必须要有深刻及新的体认,才有办法与这「亦敌亦友」的智慧型手机,和谐共处。

  ◎符合人体工学,避免不良姿势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科学家即开始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使机器工具在使用时,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障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此即人体工学(Ergonomics,或称人因工程)的概念。

  智慧型手机由于轻薄短小,随着使用习惯的不同,每个人在用它时採取的姿势也各异其趣,但最为大家广泛採用的姿势,偏偏往往不利于人体。这主要包括行走、站立或揹肩包时的低头凸肚姿势、久坐时的驼背屈颈、手肘过度弯曲、手腕过度背屈、小指因持机而长期使力、及反覆滑动手机的肌腱伤害。这些姿势将产生累积性的创伤,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滑液囊及周边神经系统的疲劳,并且进一步发展成暂时性或永久性伤害。因此,同样使用智慧型手机,如果能够採取较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使头颈躯干维持在正直而自然的位置,手臂手腕保持合宜角度、维持适当视线,并保持肌肉放松舒适,绝对可以有效降低疲劳及伤害的程度。而且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姿势差异,长此以往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非常值得每个人关注与了解。

  ◎擅用简单运动,强化体能、化解伤害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3C产品,为人们带来空前的方便,却也彻底颠覆人们的工作模式,使得骨科门诊看到许多「衰弱型退化」。过去大家所知人体退化现象,如退化性关节炎、嵴椎炎、肌腱滑液囊炎,特别是发生在我们长辈身上的,大多数都是因操劳使用过度引起;然而,现在许多人在没有从事太多劳力工作下,却也出现显着的退化现象,甚至在非常年轻的二、三十岁即发生。细究其身体状况,会发觉到肌肉的松弛无力、肌腱韧带紧绷无弹性、关节僵硬。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锻练,以致体能无法承当日常生活所需,甚至可以说是种「早衰」现象。3C产品正是此一问题的主要帮凶,它一方面使身体处于过度安逸状态,一方面又让某些局部肌肉关节过度使用,一进一退,伤害也就既深且广了。

  釜底抽薪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透过简单有效的运动方法,达到强化改善的目标。这正是我在《不运动,当然会生病!》及《极简养生》两本书中大力提倡的概念。经由肌肉训练、柔软度、平衡力、唿吸及内脏运动五大要素,针对肩颈、上臂、手指、背部、及下肢,为忙碌现代人推荐数十种对症简单有效的运动处方。这与木津先生在本书中介绍的数个伸展操、舒缓操及骨盆走路操,可谓相当契合。

  手机对现代人的重要几乎已到无远弗届的地步,我们更确信,在未来的二十年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行动装置将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成为每个人的「亲密伴侣」。既是如此密不可分,也无所逃避,如何健康使用行动装置,已成为新的智慧课题。同时,为了人们长远的健康,我们也唿讑制造商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也能同时告诉人们正确合宜的使用方法,才不会制造出另一个又一个新的「使用症候群」。

  很高兴看到木津直昭先生的着作《滑手机不再痠麻痛》的出版,为此重要课题,提出精辟的见解与有效改善建议,是本不容忽略的好书,值得推荐给您!

推荐序1

善用智慧型手机,也要懂得善待自己的身体!
(秦庭祥/阿祥的网路笔记本站长)


  根据Yahoo!奇摩的调查指出,现代人平均每天都要花197分钟以上的时间,在低头看手机、滑手机,毕竟智慧型手机、平板实在是太好用了,而且随身携带又特别方便,几乎走到哪里就能滑到哪里,不管是上网看新闻、看脸书、收发电子邮件或是玩游戏……都能透过智慧型手机搞定。阿祥自己作为一个「称职」的3C部落客,肯定要比别人更常接触智慧型手机与平板,每天的使用时间也更长。

  也因为如此,肩颈、手腕等部位的痠痛,很早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在看过《滑手机不再痠麻痛》这本书的内容之后,阿祥也赫然发现,自己的身体早已经出现了书中所提到的「滑机肩」、「滑机肘」与「直颈病」……等状况,而且日积月累之下,不仅明显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生活品质也的确深深受到了影响。

  透过这本书,我们除了能明确地知道引起「滑机肩」、「滑机肘」、「直颈病」等症状的原因之外,也能在作者木津直昭医师进一步的说明中,了解怎么改善这些症状。此外,书中除了文字叙述,还有详尽的图解说明,大家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透过「使用姿势」的改正,来避免这些症状「上身」。

  如果你和阿祥一样,发现自己已经有了书中所提到各种症状,那该怎么办呢?别担心,在书中,作者也进一步提供了几个舒缓症状的解决方案,而且实际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像是5分钟就能完成的「5步骤舒缓操」,能够有效缓解肌肉僵硬的「20分钟骨盆走路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花一点点时间就能身体力行的好方法。

  除了上述几个因为「滑机」所产生的肢体症状之外,由于智慧型手机在操作、阅览资料时,眼睛处于长时间近距离观看萤幕的状况,因此久而久之,就会让视力承受不小的负担,在书中作者也提供了简单易懂的「眼睛舒缓操」,可以让我们改善这方面的困扰。

  对于大家来说,过去出门一定会先检查钱包、钥匙带了没?不过现在的你,出门前第一个检查的,应该就是「智慧型手机」带了没!我们可以忘了带钥匙、带钱包,但却不能忘了带智慧型手机,就如同《滑手机不再痠麻痛》这本书的作者木津直昭医师所说,现代人都得了「智慧型手机依存症」,因此若长时间不正确使用智慧型手机,身体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若是不正视这些问题,长久影响之下,肯定会损害健康,造成生活品质下降。

  如今,还好你有手中的这本《滑手机不再痠麻痛》,它能帮助你了解「低头族」、「滑机族」将会遇到的症状,当然,书中也有解决问题的良方,能够让你更健康地使用智慧型手机,不仅享受便利,也能保有健康!

推荐序2

一本教你「疯手机,健康不低头」的好书
(电脑王阿达/知名3C部落客)


  现代人几乎手机、平板不离身,虽然说科技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新知,或是与远方的朋友互动,但同时间却也为大家带来了大大小小的伤害,造成许多文明病。

  比如说小朋友因为一直玩手机、平板,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视力迅速恶化的情形。之前甚至还听闻小朋友躺着玩平板,因为没拿好而砸到牙齿,结果不检讨自己,却还想要告厂商的奇特案例。

  而大人们因为使用手机、平板的时间过长,或是使用习惯的不好(如睡前关灯滑手机),造成视力伤害、黄斑部病变甚至提早老花等案例更是时有所闻。

  这些都是智慧型装置对健康造成的影响,其他更别说还有使用姿势不正确引起的肩颈不适、拇指肌肉使用过度、运动量不足……等对身体的伤害,最可怕的是甚至已经出现「智慧型手机」的上瘾禁断症等心理层面问题。

  我自己就曾经因为侧躺看平板太久,造成腰部肌肉拉伤,贴各种痠酸痛贴布都不见改善,最后到医院骨科报到,吃了药、注射消炎针才症状才获得舒缓。记得当时医生还骂了我一顿,说我「不知善用科技产品,反被科技产品控制」,一点也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有了这样惨痛的教训,现在的我再也不敢用奇怪的姿势看手机或平板了。

  看了《滑手机不再痠麻痛》,才知道原来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有过如此惨烈的经验,甚至比我还夸张呀!不过还好解决方法不难也不少,跟着书中第四、六和七章一起做一做舒缓操,不适症状应该就能舒缓许多。当然,如果身体某部位还是隐隐作痛,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记得立刻向专业的医师或复健师求救,虽然有可能讨来一顿骂,就像我一样(笑),但起码健康不会受到威胁喔!

  高科技产品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在无形中对健康造成了各种负担而不自知,《滑手机不再痠麻痛》是由日籍医师木津直昭针对各种智慧型手机使用过度后,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提出警告并做出对应的建议,相信对于长时间使用3C产品的现代人来说,是相当具有参考价值的一本好书。衷心地希望大家能透过阅读本书,让自己在科技便利与身体健康间找到平衡点喔!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样,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也经常抱怨各种肩膀酸痛、脖子僵硬的问题,甚至有些人已经去看过医生,但效果似乎都不是很理想。我之前也尝试过一些网上流传的“缓解颈椎病”的方法,但总觉得不够系统,而且很容易就坚持不下去。《滑手机不再痠麻痛:全预防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直颈病(二版)》这个书名,不仅明确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滑手机”的习惯,而且“不再痠麻痛”和“全预防”的承诺,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智慧型手机症候群”的成因,特别是对于“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以及“直颈病”这些具体的症状,能够有科学、详细的解释,让我们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预防和改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的手机使用姿势指导、正确的休息方式、以及一些简单有效的锻炼和拉伸动作,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摆脱手机使用带来的身体困扰,找回健康的身体状态。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手机使用者,但最近肩膀和手腕时不时出现的酸痛感,让我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习惯。我发现自己经常无意识地用左手托着手机,然后右手拇指在屏幕上疯狂“滑动”,长时间下来,左肩和右手腕都感觉有点吃不消。有时候睡觉醒来,右手的手指还会发麻,需要活动很久才能缓解。这本书的名字《滑手机不再痠麻痛:全预防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直颈病(二版)》非常直接地戳中了我的痛点。特别是“滑机小指”和“滑机肘”这两个说法,让我觉得作者非常了解手机重度使用者会遇到的具体问题,这不像是一些泛泛而谈的健康建议。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滑机肘”和“滑机小指”?是不是某种不为人知的“职业病”?而且,它提出的“全预防”听起来很全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如何调整手机使用的姿势,减少对特定关节的压力,以及一些可以在工作间隙或者睡前进行的简单易学的锻炼方法,帮助我改善目前的不适感,并且在将来也能保持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评分

这本《滑手机不再痠麻痛:全预防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直颈病(二版)》光听书名就感觉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滑机族”代表,每天吃饭、睡觉、上厕所,只要有空隙,手机就紧紧地抓在我手里。最近尤其明显,右手手腕常常会隐隐作痛,有时候打字打到一半,手指还会抽筋,肩膀也感觉越来越僵硬,脖子更是长期处于一种前倾的状态,坐久了就感觉像被一块石头压着。我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困扰,大家常常互相抱怨,但也似乎束手无策。这本书的副标题“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直颈病”,简直把我想到的那些症状一个不落地列出来了,感觉作者非常了解我们的痛点。我特别好奇,书里会怎么介绍这些具体的“病症”?比如“滑机肘”和“滑机小指”听起来很形象,但具体是怎么产生的?是长时间的某个固定姿势造成的吗?而且,“直颈病”听起来有点吓人,是不是真的会把脖子弄直,失去正常的弧度?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根本上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比如介绍一些可以缓解症状的运动,或者改变使用习惯的建议,甚至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就能保护身体的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个小小的手机图标,配上“滑手机不再痠麻痛”这几个大字,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平时就是个重度手机依赖者,刷短视频、看新闻、跟朋友聊天,一坐下来或者躺下,手机就离不开手。久而久之,确实感觉手腕、肩膀甚至脖子都有点不舒服,有时候晚上醒来手还会有麻麻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是睡觉压到的,也没太在意。但看到这本书名,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手机综合征”吧。虽然我还没有具体翻阅书的内容,但光看书名和封面的信息,我就觉得这本书很有针对性,而且“全预防”这三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希望它能教我一些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少玩手机”,那对于我们这种已经习惯了的人来说,太难了。我非常期待书里面能讲解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痠麻痛,以及具体的预防措施,比如怎样握持手机最健康,使用多久需要休息,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什么伸展运动等等。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摆脱手机使用困扰的“救星”。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点小小的身体不适,但总以为是正常的生活压力或者工作劳累造成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我发现自己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后,眼部周围的肌肉会变得非常疲劳,有时候甚至会头痛。更让我担忧的是,我感觉自己的颈椎似乎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时候低头久了,再抬起来的时候会觉得脖子僵硬得厉害,甚至有点活动不灵。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滑手机不再痠麻痛:全预防智慧型手机症候群,滑机肩、滑机肘、滑机小指、直颈病(二版)》。“滑机症候群”这个词对我来说非常新颖,但“不再痠麻痛”和列出的那些具体症状,却让我立刻产生了共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手机使用不当对身体造成的各种潜在危害,不仅仅是常见的肩颈问题,还包括我遇到的眼部疲劳和头痛。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预防”方法,而不是仅仅告诉我们要少玩手机,因为我知道那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更健康、更安全地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比如正确的握姿、屏幕亮度的调节、休息时可以做的简易伸展等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