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厨师生涯与贵人 有幸在这一年代算是最夯、最热门的「厨师」行业佔有一席之地,真的要感谢引领入行的表哥李清池先生,以及时时受他照顾的亲弟弟何建彬先生。
话说六○年代(民国五十五年),台湾经济困顿、民生凋敝、物资缺乏,那一年夏天,表哥带着女朋友,从繁华的都市「台北」来到故乡苗栗苑里探亲游玩。表哥与女友共骑一辆脚踏车,也来大舅舅(我父亲)所种植约四分地的芭乐园採芭乐,太阳很大,天气很热,他们採得很高兴,也採得满头大汗,到芭乐园里的草寮(堆放农具兼看顾农作物──经常被偷採──及遮阳休息用)稍作休息。乡下地方并无饮品好招待,我只用粗碗倒了白开水招待解渴,表哥很高兴,闲话家常后问了我说:「还要不要升学继续念书?」我回答说:「很想继续读书,但是家境不好,不忍父母亲再为我操劳。」(我很感激、感恩,当时环境那么不好,父母亲还让我每天通勤到四十公里外的竹南中兴商工初级商科念书,每个月多花将近一百元的火车月票通勤费。)表哥说:「如果不想升学,要不要上台北,和表哥一样学做点心?」我当时并不清楚地了解「点心」是什么,只想能赚钱寄回家,多少减轻父母的负担。兄弟姊妹共六个,我是第一个出外谋生的。于是我说:「好啊!」就这样,表哥要了地址,返回台北去。
初中毕业那年,暑假过没几天,我接到表哥从台北捎来的喜讯,要我于某月某日,搭早班平快火车,在台北火车站下车,他会在候车室等我(当时从枋寮开往基隆经海线的平快火车,车上有免费、现冲泡的茶水服务,此项服务已成绝响)。
就这样开启了我人生的旅程。于旅途中,我跌跌撞撞、战战兢兢,以非常敬业的精神一路走来,至今不曾有厌累过(因热爱这份工作)。虽然换了好几个老板,「迟到」这两个字从未在人生旅途中出现(当兵前我不曾有过一支手表或闹钟)。就因为很敬业,还在西门町的浙宁天福楼菜馆,缔造了四进四出的纪录:第一次是当点心助手,第二次才当点心头手,后两次都是回去救援。前后在天福楼的时间将近十二年!
学徒工作做了两年多,有一天,在纺织厂当学徒的二弟来找我,说他不想学纺织,想要做和我一样的工作──「做点心」。我就将他介绍到当时全省首屈一指的上海点心馆,店名就叫「三六九」三个字。当一般餐馆学徒真的很辛苦,更何况是三六九的学徒(老板讲求品质,面条自己压制,汤圆粉团自己磨粉,几乎都是一贯作业,现在这种景象不可复见),难怪二弟在此练就一身好功夫,不但速度快,技术更是了得(辛苦是有代价的,先牺牲享受,才能享受牺牲),在点心界无人不知、名声响亮的「阿彬师傅」何建彬。虽然他入门的第一份工作是我介绍引进,但是后来他却是我旅途的贵人;于旅途中的后段累(转)进大多经由二弟媒介,包括现在的教职,可见他的人脉广泛。
真的很真心感激、感恩表哥及二弟两位大贵人,除了业界经验外,更有于教学中逼迫我增进知识或技术(教学相长)的机会,才会有这一本书问世。
此外,感谢叶子出版公司阎总编辑带领摄影及编辑团队,千里迢迢来到花莲寿丰进行拍摄,及吴科论、石靖玮、谢陞耀三位老师协助制作,以及陈鹏仁、陈力维、张郁菁、徐嘉莲四位同学协助备料,才能顺利完成这本《爱上米食》的着作。
融贯今昔的米食食谱
中式点心的材料配方(配比),于早期(六○年代)并无制式配方,不像西式烘焙有固定制式配方可以遵循。当年的老师傅在教徒弟时,都说只要多做、累积经验,火候够了自然就会,一切都凭感觉(或手感),现在还有很多师傅遵循古法,一样说,只要多做、累积经验,自然就会,当学徒的只好自己摸索,运气好碰到好师傅拉你一把,就能很快上手;运气不好,于过程中遇到关键点,老师傅还刻意把你遣开不让你看到(这种师傅毕竟是少数)。
虽说现在有了配方,照着配方与做法说明去做,也不一定做得很成功,基本概念(原则)与经验以及信心都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对米食点心有兴趣的朋友有信心,在书中的每一大项或每一道点心,总是苦口婆心地叮咛要注意哪些地方,或不可怎样!有了这一本书,期许想尝试制作米食点心的朋友,不再因为畏惧失败而却步。
何金源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