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气功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种十分神秘的东西,好像只有世外高人才有资格去涉猎这项目。
因为以往交通不便,通信设施又缺乏,使得一切中国功夫的传授都受到地域的局限。由于有关气功的文献不多,需要老师耳提面命,更要学员心中虚无,并要持之以恆,方能有成。再加上,气功要求动作、唿吸与思想配合,凡此种种似乎与一般都市人的生活模式格格不入,所以好些气功功法渐渐失传。
其实,反过来看,都市人生活繁忙,运动不多,劳心劳神,少有静下来的机会,容易产生多种都市病。而气功讲求调身,调息,更注重调心,正正是每个都市人最需要锻炼的部分。
这次余宝珠女士继《杨式太极精解》一书大放异彩后,再次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写出气功的精妙之处,更选取了一些易学、安全、有益健康的气功功法与大家分享,最难得的是她以中医及现代医学的角度破解气功神秘的面纱。这书可以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气功入门好书。
江冬
蔡家拳香港区总教练
香港武术总会顾问
前言 一直不太相信气功这回事,直到十多年前,机缘巧合相继认识了几位气功师及练气功的朋友,明白了气功的治疗效果。自此,我便开始学习气功。
简单而言,气功是肢体、唿吸以及思想的锻炼。其实最近在外国流行的Mindfulness(静观)就是类似气功的训练。黄帝内经指出「烦劳则张」,生活忙乱,会引致气血逆乱,百病自然丛生。反之,「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要达到这种境界,只有练习气功或太极的人才可体会。恬淡者恬静,淡薄也;虚无即虚空、无物;全句的意思是:在寂静、心无杂念的时候,我们身体的内气就会自然行于当行的轨迹。因为百病生于气,所以气顺自然百病消。
三千年前,中医已经明确告诉大家,气功是中医治病的其中一种方法。当然,我们不应该夸大其果效,但气功与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起到相辅相成之效。气功中的动功充分舒展肢体,使气血运行,经络畅通,所谓「户枢常动虫自不生」。而气功中的静功,帮助我们进入恬淡虚无之境,气顺血和,经络畅通,免疫力立刻提升。
为了使大家明白气功治病,以及调理身体的基础,我尝试从中医及现代医学的不同角度分析气功的好处,并介绍几套简单、易学、有效、安全,并且佔地不多的气功给大家,这种运动正好适合香港狭窄的居住环境。当然我们如能在公园或郊外练习,效果更佳。
有许多人以气功师的外表面色,来判别该气功师是否大师或者是否功夫了得。其实,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及起步点不同,消耗量也不同,就算同时开始努力练功亦有不同效果。比如一个先天较为健康的人,练习气功自然如虎添翼;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又失养的人练习气功,只可以减轻病情而已。一个努力练功,但同时工作繁忙的人,此长彼消,储存的能量定不多,气只可以説是够用而已;一个勤力练功,生活又舒泰的人,自然百病不生。况且,有些人遗传较好的皮肤,就算生活习惯怎么差也面不改容。要注意的是脸色过于红润,可能是高血压或阴虚火旺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气功师,必然会告知学员,如果出现偏差时该如何应付,使你可以安心练功。由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运动、情绪调控等各样因素对健康均有影响,单靠练功不能改变一切。
今年有四位朋友相继离世,年龄介乎45至55岁之间,使我感到人生苦短,幸福绝非必然!曹丕《与吴质书》中慨叹:「以为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以及曹操在《短歌行》中説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正是我这一刻的感慨。在这里,我希望多谢以下朋友让我从而了解气功(排名不分先后):吕广林医师、林菁医师(已故)、黎坚惠女士(已故)、欧永生伉俪、林立群医师、梁宝衡先生、钟颜芝女士、张建国医师、林希瑜医师、陈华慧女士、张小燕教授、江冬教练。
愿以此书献给每个读者,祝各位健康快乐,能自善其身,更能兼善天下。您的意见是我们的动力,如对此书有任何意见,请电邮至carrypcyu@gmail.com。
余宝珠
2016年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