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比起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对水的错误观念更可畏 长期以来,我为患者进行治疗时意外发现,饱受水毒之苦的患者人数之多令人讶异。绝大部分的患者,听见诊疗说明是「必须要少喝一点水」的时候,都会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也有许多人都会立刻抗议似地回以「明明人家都说多喝水比较健康,为什么叫我不要喝水?」这样的反问。
患者们会出现如此一致的反应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多数的人对于水都抱持着有如宗教信仰一般的迷信,相信多喝水的话,血液会变得更清澈干净、新陈代谢循环更活跃、能够协助排出体内不需要的废弃物、甚至能够使皮肤变得干净光滑等等,几乎任何人都能够一一列举出多喝水的各种优点。医师与各领域的专家权威们,也几乎都是口径一致地强调水的重要性,强调尽量多喝水对人体有益,自然更加推波助澜地加强了一般人的固有概念。
然而,万事万物皆是过与不及、皆有失之。我们的身体原本就会努力寻找体内的平衡,当体内水分不足的时候、自然会送出讯号提醒人必须摄取水分,因此其实并不需要特意提醒自己刻意多喝水。然而,现今的趋势却让人们觉得多喝水似乎成了一种义务,每天都要认真地喝下几杯水,才像是完成了回家作业一般。相信这样的观念并努力执行的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
人们购买新衣的时候,多数的人都会先看看衣服是否适合自己、试穿看看,才会慎重地做出选择,然而对于所摄取的饮食,大部分的人反而漫不经心。会进到人体内的食物,其重要性不可小觑,但是多数人却并不会认真听取「某某食物对健康有益」这类的意见,不去研究自己的饮食,无差别地摄取食物的情形所在多有,甚且,我们也时常疏于确认饮食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都拥有自己的特性与味道,因此,人们只有在摄取与自己的身体拥有相应特性的饮食,对身体才有正面的效用。如同磁石的N极与S极相互吸引、男女间拥有吸引力、感到寒冷的时候自然会寻找暖源、炎热的时候则会前往阴凉处这样的道理一样,身体燥热的人无法忍受炎热、体内虚寒的人也较容易手脚冰凉,同样的特质之间互相拒斥,因此,若是摄取了与自己的身体特质过度相近的饮食,则身体自然容易加以排斥。在这之中,身体的排斥反应特别强烈的物质,就被称作「毒质」。
毒性强烈的物质反而没有想像中危险,因为越是剧毒的物质,人们自然会加倍小心留意。与此相反,毒性微弱的物质对某些人而言可能成为有助益的药品,但却容易使人误认为对所有人普遍都有助的物质,潜在的危险性反而更高。举例而言,我的脾脏与胃并不是很好,因此在有腥气或较油腻的饮食中,可以加入辣椒粉食用,此时,辣椒粉对我的脾胃就具有相当优异的效果,然而,我的心脏与小肠的温度偏高,摄取过辣的食物却是有害的。因为本身心脏与小肠的热度过高,再加上辣味的饮食,在彼此性质相克的情况下,反而容易引发腹痛、成为反效果。
水也一样。虽然水的确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但若是摄取了所需程度以上的水分,反而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如同饥饿的时候就要进食、饱足的时候自然停止,生理现象来讯号时自然要尽快解放、睡觉也需要有睡意才能安然入睡。水也只有在感到干渴的时候摄取,才是最顺应自然的。若是并不觉得口渴、却依旧强迫自己喝水,反而像是大热天里添衣服一样,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举动。水克火,因为水的基本性质是冷的,进到人体之后也会成为降低身体热度的角色。血气旺盛的年经人,时常大口大口地勐灌冷水、能够减缓体内的热气,但是若上了年纪、消化器官之中的热度犹有不足的老人家,身体便和年轻人相反。喜爱喝水的人多属体内热度偏高的体质,而平时不太爱喝水的人、则通常身体都属于偏冷的体质。
比起水分过度摄取,人们大多更担忧自己水分摄取不足,然而,在临床经验之上看来,比起水分不足,其实体内水毒累积的情况明显更多。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但在临床学上观察,我国约有70~80%的人都受到水中毒困扰。
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明明已经水中毒,但却依旧持续摄取水份。水中毒意味着本身比起自己身体所需还摄取了过多水分、或者体内的水分代谢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持续喝水,便容易诱发疾病。
因为水中毒而引发的疾病多不胜数,甚至称其为万病的根源也并不为过。水中毒可以发生在人体内的任何部位,我们摄取的水,会进入到身体各处,湿润每一个组织器官,并使身体排出不必要的废水。但若是因为某些原因,身体内的水无法顺利循环而停滞的话,便会转变成毒质开始累积,这些水毒如果没有及时排出而任其放置,就会从水中毒的部位开始产生问题。若皮肤水中毒则衍生出皮肤病,若关节水中毒则会产生关节炎,若是肠胃之中水毒累积则会出现各种肠胃的消化障碍。
水毒就是如此危险的物质。但即使如此,还是有许多人盲目的相信,多喝水便能保持身体健康,不得不令人为此感到忧虑。
多喝水、多健康,这句话应该是对于体内没有水毒、水分代谢正常的人们才适用,若是体内已经有水中毒现象,那么则不应该再摄取过多的水分。
因为水毒而引发的疾病,首先必须要排出水毒才能够彻底进行治疗,然而对水有所迷思、否定水毒存在的人,总会往其他地方寻找病因。如果单就症状来诊断病因,则多数时候没有办法真正得到疗效,因为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式,总是要在用过各种方式却依旧不收效之后,才开始治疗水中毒,而往往在以水毒为主、对症下药治疗之后,患者身上的病势就能够快速地好转。虽然没有过相关经验的人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这却是长期以来,病患临床治疗的事实。
因此,人们有必要开始了解水一体两面的特质,适当的摄取水分对健康有益,但若是过度摄取、则水也有可能成为毒素,此外,每个人所需要的水量也各不相同,应该要在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之后,进行适当的水分摄取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长期以来相信多喝水有益健康的人,可能会感到些许困惑,此书之中便包含了各种相关资讯、相信能够解决您的疑问。为什么会发生水中毒现象、我的体内是否有水毒累积、若想要预防或排除水毒,应该要如何着手,接下来都将一一详尽地说明。虽然本书或许还有所不足,但依旧期待,本书能够协助更多人维系身体的健康。
推荐序
打破喝水旧观念你应该深入了解的水毒 初收到「水,这样喝才健康」推荐序的邀请时,我有点惊讶,怎么会邀请我写推荐序呢?阅读书本内容后,欣喜作者与我在门诊对水的卫教观念不谋而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医在二千多年前就有提到『水毒』,明显的水毒肉眼可见,但是也有无法表现在外的水毒,而这些水毒根据停聚或流窜的部位而临床表现不同,如唿吸、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泌尿系统等皆可产生。
中西医对于水中毒的定义不同。西医的「水中毒」指的是电解质不平衡的「低血钠」,因为人体含有过量的水而稀释血液中的钠。中医的「水中毒」则包括「痰、湿、水饮」,而本书主要提到的是「水饮疾病」。
张从正‧临证心法:「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即本书提到的「压力、情绪、疲倦、饮水过度、饮冷而引发水毒」。
主动摄取过多水分,例如饭前喝大量的水、一大早起床喝一大杯水、一口气喝太多水、以为水可以排毒喝太多水、以为便祕要多喝水、以为感冒咳嗽要多喝水、以为任何种类的腹泻要多喝水、产妇为了冲奶量喝太多的汤汤水水等,更常见的是,多数医师卫教民众要多喝水,却没有依体重作分级,于是体重过轻的人也是喝入过多的水。被动摄取过多水分,例如在接受过多输液、觉得很疲倦就去吊点滴、吃太多颗药物或保健食品喝进过多的水等。
古代医家张仲景对水饮的治法的总原则为「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就是作者指的「适当的热是最好的解水毒剂」,这个热(与热毒不同)就是气化水饮的关键,唯有水饮被气化,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很像现代医学的水通道蛋白的概念。
更让人兴奋的是,韩国也有热衷于中医腹诊的医师!我在临床作腹诊时,会使用听诊器作听诊,水饮疾病会有「肠鸣漉漉」的声音,严重的时候患者本身也听得到;水饮疾病在腹部叩诊会有振水声;水饮疾病在按压腹部的时候在某些部位会有明显的跳动。作者则是提到水毒的人按压「水分穴」、「腹部肾经循行」、「腹直肌」会有疼痛感。恢复腹部肌力也一直是我跟患者说的治疗方向,作者提到「腹部弹性,测定水毒的另一个指标」,意即有水毒的患者如果其腹部肌肉无力,需要恢复弹性之后,水毒也才能一併获得改善。
对于水饮疾病的患者,刚开始我也是非常疑惑为何病情总是反覆,原来就是错误的喝水习惯导致,于是查询了实证医学,实证医学其实对喝水这件事有依照体重作限制的。每当我对患者费尽唇舌地对患者说「要适量喝水(体重Kg×30cc/每日)、不要喝过量的水」时,常常会被患者认为我胡说八道,但是愿意相信的人疾病因此获得了改善。
现在,有了这本好书,我可以更节省时间,直接建议患者阅读这本书,我也会把这本书放在诊间当成卫教书籍。
中医腹诊专家、长安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李嘉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