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汤疗

名医汤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汤药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 传统医学
  • 名医经验
  • 疗法
  • 疾病防治
  • 家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气血、补五脏,强身祛病药膳方
治未病、养其本,全方位养护调理

  ★秋冬养生进补有撇步,药膳专家教你补汤这样做,一学就会!
  ★养护五脏六腑有诀窍,精选数十种特效本草,调整体质不生病!

  【高血压】山渣瘦肉汤 能化食消积降血压。
  【便祕】黄连杏仁汤 能润肠通便、清热洩火。
  【脂肪肝】冬瓜豆腐汤 可利水、渗溼、洩热。
  【贫血】归蓍补血乌鸡汤  造血、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
  【慢性支气管炎】杏仁菜胆猪肺汤 益气补肺、止咳化痰。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的核心,其中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生发、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各显其能,缺一不可。所以,日常对身体五脏的补养尤为重要。

  ◎详细介绍了五脏与六腑,五脏与五行、五色、五味之间的养生关系,以期读者全方位掌握五脏养生知识,做好最健康、最科学的五脏养护。同时,介绍了在选择食疗药膳时,能够清楚的原料之间的搭配宜忌、药膳的烹饪方法等必要的药膳常识。

  ◎本书独到之处在于根据心、肝、脾、肺、肾各自的生理功能,针对性地介绍了各脏器的日常养护常识,列举了各脏器的养护本草和药膳食疗方,让你真正体验到药膳其「功效在饱腹之后,收益在享受之中」的神奇功效!

本书特色

  ★营养专家+专业医师权威着作
  中国着名中医医院院长,以及中国高级药膳食疗师——最专业的高级营养师与中医师联袂巨献!

  ★259 种食材、药材+266 道药膳,名医教你这样调五脏!
  五色入五脏——白色润肺,黄色益脾,红色补心,青色养肝,黑色补肾。近200道针对性的补养五脏药膳食疗方、步骤、功效全图解,五脏养生,这样吃就对了!

名家推荐

  台北市中医师工会名誉理事长 陈潮宗  强力推荐
杏林拾遗:传统草药的智慧与实践 本书简介 《杏林拾遗:传统草药的智慧与实践》并非一本关于“名医汤疗”的典籍,它深入探究的是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的草药文化如何在民间与宫廷中生根、发展,并最终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诊疗哲学。本书旨在为现代读者揭开传统草药的神秘面纱,以严谨的考据和实用的视角,阐述草药的性味归经、炮制技艺及其在古典医籍中的应用实例。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草药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本草之源——草药哲学的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追溯传统草药学的理论源头,探讨其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谈具体的治疗方案,而是聚焦于“为什么”这些植物被赋予了特定的疗效。 第一章:天地人合一的视角 详细解析《黄帝内经》中关于“药食同源”的早期思想。探讨古代医者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生长环境、季节变化)来推断植物的药性。重点阐述“四气五味”的理论体系,解释寒、热、温、凉四性如何对应人体的病理状态,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如何归入不同的脏腑。例如,辛味入肺,酸入肝,其背后的生理学关联是什么,而不是直接指出某味药治什么病。 第二章:炮制的奥秘 本章深入剖析传统草药炮制技术(如晒、蒸、煮、煅、发酵)的目的与科学基础。炮制不仅是改变药性,更是为了“矫味去毒”、“增强疗效”或“改变归经”。我们将详细介绍九蒸九晒、火煅飞化等核心工艺,并辅以古代文献中对这些技艺的记载,展现古人对物质结构改变的精妙控制。 第二部分:经典药材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选取了中华草药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药材进行细致的物种学、化学以及传统应用的历史沿革分析,强调其“性”与“味”,而非具体的“方”。 第三章:清凉之品——麻黄与石膏的古代应用史 重点考察麻黄(Ephedra sinica)和石膏(Gypsum Fibrosum)的历史地位。麻黄的“发汗解表”功效如何体现在古代伤寒论中“辛温发散”的理论框架下?石膏的“大寒泄热”又是如何被用于应对古代的“实热”证候?本章侧重于解析其药性被确立的过程,以及在不同朝代对其使用剂量的考量变化。 第四章:补益之材——人参与黄芪的药性辨析 人参(Panax ginseng)的“大补元气”如何与中医的“气虚”概念相对应?黄芪(Astragalus propinquus)的“固表升阳”机制在古代文献中是如何被描述的?本章会对比这两种药材在古代药典中对“气”的理解差异,以及它们在补益类药材体系中的地位。不涉及具体复方。 第五章:活血化瘀与理气除痛的药用植物 探讨如川芎、丹参等在活血化瘀体系中的代表性作用。分析“行气止痛”类药物(如木香、枳实)如何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通过对这些药材的性味分析,揭示古代医者对血液循环和内脏功能紊乱的朴素认知。 第三部分:药用植物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随着时代发展,对传统草药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重要课题。本部分关注草药的生态学地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性问题。 第六章:道地药材的地理学意义 什么是“道地药材”?本章探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海拔)如何影响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古代医家为何如此看重药材的原产地。以特定的几种药材为例,分析其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的药效差异,但这纯粹是基于产地环境对药性的影响,而非治疗功效的展示。 第七章:草药的现代鉴定与质量控制溯源 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学的过渡。本章简述传统草药的鉴别手段(望、闻、问、切在药材鉴别中的应用),并引入现代植物化学和光谱分析方法,说明如何通过科学手段验证古代炮制的有效性,以及如何保障药材的纯正性。 第四部分:古代医家论药经验辑录 本部分是纯粹的文献梳理与思想归纳,选取不同时期标志性医家的论述,展示他们对草药应用的独特见解。 第八章:张仲景的用药哲学概述 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对药材组合的宏观思路,例如“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体现,以及对复方配伍中“相须、相畏、相反”的古代认识。重点在于其配伍逻辑的构建,而非具体病症的治疗。 第九章:李时珍对本草体系的整合与创新 分析《本草纲目》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是如何在药物品种分类、形态描述和功效记载上做出突破的。探讨李氏如何将新的生物学观察融入到传统的药性理论中,扩展了草药的应用范畴。 第五部分:草药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 本部分将视野放宽,探讨传统草药知识在古代丝绸之路等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展示中华草药学的世界性影响。 第十章:东亚药学交流的印记 考察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医药体系中的草药知识,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草药学。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相同药材的性味归类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这体现了文化交流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总结:回归本源,敬畏自然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还原传统草药学的知识体系、发展脉络和理论基础,是一部侧重于草药“学”而非“术”的深度研究读物。它引导读者理解古人如何观察自然、如何提炼药物的本质,是一部深入本草之源的探索之作。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杨玲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云南省第二届优秀青年中医
  中国玉溪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脾胃病、热性病、肿瘤病等疑难病的中医诊治。

于雅婷

  ●主任医师
  ●高级药膳食疗师
  ●北京世健联首席养生专家
  ●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
  ●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理事兼饮食健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2008年、2012年中国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中国「2008~2009年最具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图书目录

12「君主之官」——心脏的养生食材、中药材图鑑
14「将军之官」——肝脏的养生食材、中药材图鑑
16「仓廪之官」——脾胃的养生食材、中药材图鑑
18「相傅之官」——肺脏的养生食材、中药材图鑑
20「作强之官」——肾脏的养生食材、中药材图鑑

第一章 五脏养生知识全方位掌握
24人体的五脏六腑28五行与五脏
30五脏与四季养生34五脏与五色
39五脏与五味44药食材的四性
46中药材配伍禁忌48药膳的选用原则与烹调方法

第二章 调养心脏的药膳食疗
52保护「君主之官」—— 心脏养护常识
54养护心脏的20种特效本草
54阿胶 补血止血 定痛安胎
55人参 补养心气 生津安神
56当归 补血和血 调经止痛
57红枣 补养心血 益气生津
58桂圆肉 补虚益智 养血安神
59益智仁 温补心脾 益气安神
60苦参 养心护心 清热燥湿

第三章 护理肝脏的药膳食疗
90拥护「将军之官」—— 肝脏养护常识
92养护肝脏的18种特效本草
92枸杞 滋肾润肺 补肝明目
93白芍 养肝补血 柔肝止痛
94女贞子 滋补肝肾 乌发明目
95菊花 平肝明目 散风清热

第四章 健脾和胃的药膳食疗
126爱护「粮食局长」—— 脾胃养护常识
128养护脾胃的20种特效本草
128黄芪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129山药 补益脾胃 润肺益气
130党参 补气健脾 生津养血
131太子参 补脾和胃 养阴生津
132肉豆蔻 温中下气 消食固肠
133佛手 芳香理气 健脾止呕
134砂仁 行气调中 和胃醒脾
135陈皮 理气调中 燥湿化痰
136白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第五章  润肺益气的药膳食疗
168 呵护「相传之官」——肺脏养护常识
170养护肺脏的18种特效本草
170川贝母  润肺止咳  清热化痰
171百合  养阴润肺  清新安神
172麦冬  养阴润肺  养胃生津
173 沙蔘  清热养阴  润肺止咳
174银杏  敛肺止咳  止带止遗
175 罗汉果  清热润肺  止咳化痰
176 西洋蔘  益肺阴  清虚火
177 天门冬  养阴润燥  降火生津
178 鱼腥草  清肺热  排脓痰
179 玉竹  养阴润肺  生津开胃

第六章 温补肾脏的药膳食疗
204养护「作强之官」—— 肾脏养护常识
206养护肾脏的20种特效本草
206熟地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207杜仲 降血压 补肝肾
208补骨脂 补肾助阳 温脾止泻
209牛膝 补肝肾 强筋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中医养生的膳食指南


  我们知道各种医学发展的目标,除了治癒疾病,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健康」,「不生病」是每个人的理想,但这是非理性的,我们对于「健康」所做的努力,只期望能够常常健康,有病也是小病,即时生病也能够很快康复。

  中医重的是养生,养生目的在于促进健康,古医家说「上工治未病」,上工是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很多时候,自己的身体感觉自己最清楚,所以自己就是最好的疾病侦测者。但「未病」何来治疗呢?我们举例来说,气候干燥会使皮肤、黏膜较干,体内水分容易散失,秋季白昼气候干燥,就是常说的「秋燥」,有些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这是「有疾病症状、预兆」但还没有「发病」的时候,因为疾病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预兆出现而还没有感觉有病时,就採用预防性的治疗,便是「治未病」的道理。

  书中介绍「治未病」的步骤及应用,基本功从了解五脏的正常功能开始,进阶是辨别五脏的症状,再来应用食物、养生药膳来调养五脏,「治其根,养其本」就能保持长久的健康。

  这是一本很轻松、很实用的书,中医五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生理期经少与肝肾有关,消化不良、腹泻与脾有关,失眠问题与心有关。本书教你如何保持健康,解决健康小问题,希望读者阅读后,能够照顾好健康。健康是一切幸福、财富、成就的源头,失去了健康,你才会发觉健康无价。最后希望本书读者能借由轻松看书,健康到手!

陈潮宗 中医师
台湾基层中医师协会理事长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名誉理事长
陈潮宗中医诊所院长

作者序

药膳调五脏 强身又祛病
——五脏养生让您吃出健康人生


  通气血、补五脏,是促发生命活力的根本。不论是体质养生、饮食养生,还是四季养生,其本质都是对五脏的养护。要想百病不生,就要调养好五脏、清除掉体内暗藏的毒素,让各个脏腑组织良好地协力运作,从而疏通全身气血,达到祛除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脏之中无论哪一脏器受损,生命都会受到威胁,可见保养五脏是何等重要。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的核心,其中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生发、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各显其能,缺一不可。所以,补养五脏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保护自己,使五脏健康,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精彩呢?

  药膳养生,可以说是人们养护五脏、延年益寿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皆「厌于药,喜于食」,而药膳「寓医于食,药食同源」,既能让人们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又能起到药用疗效,一举两得。当然,各脏器的药膳食疗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如养心可多吃人参、红枣、桂圆、酸枣仁、猪心等具有益气安神、补养气血功效的药材和食材;养肝可多吃枸杞、菊花、香附、牡蛎、猪肝等具有疏肝理气、下火明目功效的药材和食材;养脾可多吃黄耆、山药、党参、山楂、猪肚等具有补气健脾、生津养血功效的药材和食材;养肺可多吃川贝、百合、白果、玉竹、猪肺等具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功效的药材和食材;养肾可多吃熟地、杜仲、芡实、冬虫夏草、猪腰等具有补肾助阳、补血滋阴功效的药材和食材。

  本书详细介绍了五脏与六腑,五脏与五行、五色、五味之间的养生关系,以期读者全方位掌握五脏养生知识,做好最健康、最理想的五脏养护。同时,介绍了在选择食疗药膳时,我们需要弄清楚的原料之间的搭配宜忌、药膳的烹饪方法等一些必要的常识。本书独到之处在于根据心、肝、脾、肺、肾各自的生理功能,针对性地介绍日常养护常识,并列举了多种本草和药膳食疗方,让人们真正体验到药膳「功效在饱腹之后,收益在享受之中」的神奇魅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养生颇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坚信“药食同源”的道理,而“汤疗”无疑是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养生方式。市面上关于养生保健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并不多。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期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汤方,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汤疗背后的中医理论,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达到养生疗效,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例如寒性、热性、虚性、实性等)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汤疗方案。比如,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关节疼痛,或者年轻人容易出现的亚健康状态,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汤方?此外,关于食材的选择,药材的炮制,以及熬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我都希望能有详细的介绍,确保我们能够在家中也能做出真正有益健康的汤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宁静祥和的感觉,暖色调的书名,加上一些传统的草本图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我一直对中医的食疗部分很感兴趣,总觉得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比那些急功近利的药物更令人安心。尤其是“汤疗”这个概念,听起来就非常有滋养,感觉能温和地改善身体的各种不适。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中医食疗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专业,晦涩难懂,或者只是简单罗列食材和功效,缺乏系统的指导。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实用的方法,比如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如何选择合适的食材,如何搭配药材,如何熬煮出一碗真正有疗效的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进入汤疗的世界,让我不仅仅是了解,更能亲手实践,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比如,我一直有点容易疲劳,还有点畏寒,我希望这本书里能有针对这些情况的汤方,而且最好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搭配,背后的中医原理是什么,这样我学起来会更有动力,也更能融会贯通。

评分

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养生秘方充满了敬畏,尤其是那些被誉为“国粹”的中医智慧。而“汤疗”,在我看来,是中医养生中最具诗意也最贴近生活的形式之一。它不像复杂的药方那样令人望而生畏,而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为基础,通过精心的搭配与熬煮,达到调理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汤疗的理论知识,比如汤疗的起源、发展,不同食材和药材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具体作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实用、可操作的汤方,并且详细说明每个汤方适用的病症、人群,以及具体的制作方法、服用剂量和注意事项。我尤其关心那些能够改善消化不良、增强免疫力、缓解失眠等常见健康问题。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相关的医案或者小故事,那就更能增添阅读的趣味性和说服力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我一直认为,养生之道,重在日常,而汤,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温情与健康。特别是“汤疗”,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和温和的力量,仿佛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改善身体的各种不适。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指导我如何运用汤疗来调理身体的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病症的汤方,并且有详细的制作方法和功效说明。例如,我希望能了解如何通过简单的汤饮来缓解感冒初期的症状,或者如何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清楚汤疗背后的中医理论,让我明白为何这些食材和药材的组合能够发挥疗效,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真正做到“治未病”。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关于药食同源的趣味知识,那就更好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我一直对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的养生方法。在众多养生方式中,汤疗以其温和、滋养的特点,深深吸引了我。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日里,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汤,不仅能温暖身心,还能悄无声息地调理身体,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汤疗的奥秘,从食材的选择、药材的搭配,到熬煮的时间和火候,都能有详尽的指导。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针对现代人常见健康问题的汤方,例如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导致的视力疲劳、熬夜加班引起的肝火旺盛,以及压力过大导致的情绪波动等。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关于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养生汤品,那就更完美了。毕竟,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才是最持久有效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家庭养生保健的得力助手,让我能为家人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