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横跨产学研的食品界狂热者
从me too,me better到me leading
农委会食品加工科 程俊龙 陈劲初博士是我在民国69年就读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同学,我们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认识,已有将近40年的交情。他给我的印象就是率真、执着、努力不懈,相当具有服务人群的热忱,对于实验室研究工作尤有兴趣,特别是在食品微生物方面。学生时代他就醉心于研究工作,不太在意学校成绩,结果当年度我们班上唯有他考上台大食科所,可见其怪咖的潜质。
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但大抵都在食品领域发展。我们知道他早期在新竹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工作,几年后就到葡萄王公司工作。虽然服务于产业界,他并未忘情于学术研究,先后申请了政府产学合作计画,并在多所大学兼任及升等,且持续不间断有论文发表,也获得不少专利;更常受邀到各大专院校演讲,传授产业知识,以缩短学子未来的产业落差。他横跨产学研三界,真是食品界少见的异类。
今年8月间,我随同台湾食品科技学会至葡萄王公司参观,才得以一窥这位老同学的成果。听他说明每项产品的研究开发故事,令人感觉处处是希望所在,真不愧是超级研发人才。
这次他发表新书,嘱咐为序,我完全没有考虑,第一时间就答应了,而且深感与有荣焉。这本介绍猴头菇的书,广收猴头菇的民间传奇、命名分类、营养价值应用,栽培技术及新颖应用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发展一项新品的心路历程,及从无到有所需克服的种种问题,既广泛又专业性十足,绝对是推荐给学界及产业界人士参考的一本好书。
国内全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近几年来政府也不断提供相关研发资源,目的就是希望能提升我国既有的制药或食品产业,摆脱过去纯属me too的制剂厂模式,升级到关键原料自足的me better领域,甚至如本书所述,能进一步到新素材开发的me leading境界,而能以技术称雄于世。期待本书之问世能对国内食品生技领域有所启发,并起推波助澜之效,亦吾所愿矣!
2017年10月23日
我所认识的陈劲初
长庚科技大学 嘉义分部
护理系基础医学组 郭星君 教授 2011年首度与嘉义大学陈政男老师,一齐参访葡萄王公司桃园中坜研发处,并与陈劲初副总(兼研发中心主任)见面。当时就对研发中心的运作井然有序,研究人员之工作热情与专注态度印象深刻!又看到生产现场使用40顿超大发酵槽等贵重仪器,显得相当有规模;可见近几年的发展与成就并非浪得虚名。
回到嘉义长庚后又得知,该公司董事长已委请陈副总在研发中心开创、成立专属部门,全力推动产业创新与研发。并蒙邀请共同在医学科学方面的领域进行研发。第一个合作案就是与研究团队的李丽雅等研究员,一起研发猴头菇菌丝体萃取物在延缓失智症方面的作用(功效性验证),并建立化学分析(标准品猴头素之纯化制备及 HPLC之确效建立)、生物分析(细胞培养、 NGF定量)、安全性试验等。后来又陆续做了脑出血性中风、帕金森小鼠动物模式等功能性试验,因而开发了具有延缓老化作用的保健食品,如今不但已量产,产能也傲视群雄(生物科技产业),差堪告慰。
2014年再度受邀赴研发部演讲。当时该公司的发展已更上一层楼,并蒙生策会及生策中心评选为国内10家生技标竿企业,除了产品荣获「食品类」第1名之外,更获颁总冠军头衔。其他奖项,如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生技新创奖、日内瓦与巴黎等国内、国际奖项更不计其数,实在不容易,即使誉之为「生技产业的台湾之光」亦不为过。本人忝为猴头菇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参与者,深感荣幸,因此当作者将研发过程写成『猴头菇健脑防失智』一书,并要我写几句话时,我也乐意以推介序锦上添花。相信大家细读之后,当能体会作者在基础生物科技与学术论述上的努力与成就,也对「猴头菇」的开发与应用有所了解;承如本书结语所言,猴头菇可能是继樟芝之后的另一个「台湾之光」,值得欣慰。深盼作者能再接再厉,研发更多台湾之光产品以造福世人,故为之序。
2017年8月28日
自序
从菇菌类入门至今无悔
陈劲初 1980年我才大一,就在林全信学长(现中山大学海资所教授)引领下进入邱健人教授的研究室。由于高中时期喜爱生物,偏偏食品科学领域多属无生命物(post harvest),因此转向、投入食品微生物世界。当时接触到的第一个题目是香菇,于是立刻开始在实验室里学习採种,把一朵健康的香菇剖开,在无菌的环境下,切下无菌的部分,再接种到培养基上。待长好后,才移植到固体太空包,不久即能长出一朵朵香菇,觉得很有成就感。
因为兴趣使然,后来就常利用假期上山(台中新社),帮陈宗明学长(台湾香菇协会理事长)种、採、烘香菇。学会了这些基本工夫之后,有一天看到中国时报报导,台中清水有一家公司突然发现,他们铺在地上的塑胶布,竟然长出奇特的菇类,深感好奇,便与学长冒着4℃寒风,骑机车沿中港路狂飙,前去一探究竟。后来成功将那朵菇採集回来栽种,一直种到出菇,表示我的菇蕈类之採、种技术学得很到位。可惜后来北上台大念研究所,忙于课业,一时之间竟忘了那朵菇之存在,现在已不知流落到何方。
研究所时,我专攻当时最夯的遗传工程,特别是较少人碰及的枯草菌与放线菌,甚至更后期的麸酸菌;后来转到产业界服务,由于产品上市的立即需求,不知不觉竟又走回菇类的领域,而且突破窠臼,将灵芝菌丝体工业化、进行量产;这方面在台湾的产学界都没有人做过,我可能是第一人。之后又做过冬虫夏草、巴西蘑菇、云芝、舞茸、桑黄、虎乳灵芝、樟芝等。
值得一提的是,樟芝也是我第一个将其工业化量产者,在此之前已经研究樟芝一段时间,并发表樟芝功能性、安全性之相关论文40多篇,领先全球;以樟芝菌丝体制造而成的产品也广受欢迎,吸引了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前来取经,颇感光荣。不过比较起来,猴头菇却是我最满意、最骄傲的「作品」。因为猴头菇菌丝体的培养在中国大陆、日本、韩国都已成功,企业界也皆量产上市,但就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来看,都只侷限在消化道的作用,即具有肠胃的保护效果;在其有效成分方面,则推给难以精确品管分析、定量的多醣体。后来我在深入研究之前,发现日本静冈大学Kawagishi教授早就发现,猴头菇中有一种能刺激神经胶细胞产生NGF的猴头素成分,且具有保护神经、改善神经相关疾病的作用,未来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惜20多年过去了,全世界的产官学界都未有进一步的发展,遑论开发商业化产品。经过仔细分析才知道,多醣体与猴头素的培养方法完全不同,要生产多醣体很容易,但不是每一株猴头菇菌皆能产出猴头素,甚至不同的猴头素必须採用不同的种才行。例如欲生产猴头素E要用Hericiumramosum与猴头菇H.erinasus,即同属不同种。此外,并非用寻常的培养方式,即能产生大量猴头素以供应用。因为猴头素根本没有标准品,必须自己突破困境,努力萃取、纯化、鑑定,完成之后才能展开研究工作。我们的研究团队经过五年努力,才真正开发成功、量产上市,且获得很多肯定。继樟芝之后,再一次领先全世界。
但比较起来,猴头菇的研发成功更具实质意义。因为樟芝为台湾所独有,研发具有方便性与独佔性,因此很容易领先他国。而猴头菇原本长在高纬度的山林中,早受生产国的研究人员瞩目;而我们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领先一步从菌丝体萃取出猴头素,不但作为商业化应用,还与国内学者合作,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找出不同的作用机制,并发表论文,在学术上佔有一席之地。
如今大家都知道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如何防治老年人最困扰的慢性病,以保有生活品质,已经是全球科学家努力的课题。而我们的研究发现,猴头菇在健脑防失智、延缓帕金森氏症病情进展方面颇有效益,还具有抗忧郁、防焦虑作用;有助于保护神经,避免中风后缺血再灌流所造成的神经损伤。有些研究亦发现,猴头菇具有止痛效果,甚至防治老年性失聪。
书成之日,我们要感谢多位参与研究的教授鼎力相助,才能很快看到成绩;也要感谢经济部工业局产业化计画的补助,让我们可以专心往前冲,较无后顾之忧。当然也要谢谢所有研究团队的成员,全心全力将时间花在研究、实验与报告的撰写上,因此在编撰本书时一起具名,以示负责。我们由衷希望,本书之出版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吸引更多人投入食品科学的领域,研发出更多有益人体健康的食品,对促进人类健康方面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