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味觉练习:哪些美食把你的舌头变笨了?触、看、闻、听,找回你的美味鑑别力!

餐桌上的味觉练习:哪些美食把你的舌头变笨了?触、看、闻、听,找回你的美味鑑别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cques Puisais
图书标签:
  • 味觉
  • 美食
  • 感官
  • 品尝
  • 饮食
  • 味蕾
  • 烹饪
  • 食物
  • 健康
  • 体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吃饭一定要热热闹闹?其实,一个人吃饭根本不寂寞,还比较美味。
  ◎原来,辣不是味觉,是热觉。芥末的呛竟是痛觉。茶的苦反而是触觉。
  ◎为什么人吃完甜的就想吃咸的?为什么吃荞麦面唿噜唿噜用吸的比较香?
  ◎桌巾颜色可以改变红酒的味道;环境或摆盘换了,同一道料理的味道竟然跟着变了。

  原来,影响味觉的不是只有本身的味道,
  你的嗅觉、视觉、听觉、触觉,都会改变你吃东西的感受。

     
  本书作者之一贾克‧贝吕塞是全球「味觉教育」发起人,历时五十余年。
  他说,味觉教育,不是分辨味道的能力,别老用一句「好吃」、「不好吃」就带过!
  而是能够找到适当的词汇,再以过往的经验和记忆,表现自己的感受。     
      
  ◎味觉教育的诞生与变迁
  ‧好吃vs.不好吃,味觉会告诉你更多!
  光用盐调理,就可以让牛肉、义大利面大复活,变得超级好吃;
  穿上颜色很瞎的衣服上餐厅、或是边看电视边吃东西,再好吃的食物也会变难吃;
  不只食物本身会影响味道,你周遭的环境、人、产地等也会改变你的味觉。

  ◎每个食物,都有它的故事
  ‧用眼、手、鼻、口探索食物都是「尝尝」,不只用嘴。
  不过就是好吃,气味和香气有差吗?
  有,有人用闻的,就知道红酒熟成10年;用听的,就知道法国面包的新鲜度,
  每个食物,都是启发我们味觉的大师!

  ‧在价格和方便性之外,买东西前你该思考的事!
  你去超市都买什么?长时间冷藏的蔬菜、味道淡薄的肉类、含糖饮料、
  解冻即食的蛋糕、外表美观的巧克力?
  运用「三脚原理」,让自己的购买习惯一目了然。

  ◎什么是味觉?甜味、鲜味、咸味、酸味、苦味?
  ‧美味不只是「delicious」!什么味觉别人会用什么词汇,你永远猜不到!

  在乳酪的世界中,大约有500个形容词,巧克力和咖啡约有300个词,
  面包则约有100个词,啤酒约400个词。
  在餐桌上最辩才无碍的葡萄酒,竟有数千个词可以用来形容。
  会用的味觉形容词越多,人会更聪明,同时学会独立思考。
  法国人因此把味觉练习列入国民教育。
       
  ‧味觉是五感之一?其实,还和视觉有关!
  你有被颜色混淆,把高汤当麦茶一口饮下的经验吗?
  根据实验测试,若把鲔鱼的照片颜色改成蓝、红、白、黄色,
  请受试者看着照片试吃。结果发现……
          
  还有,同样的食物,挂上大品牌的名字后居然会变得比较美味?
  想让小孩不挑食,有没有除了哄骗之外更有效的方法?

  在一次次的趣味实验中,你会发现,
  每一种味道,不仅仅是单纯的甜或苦,更是充满人生经验的复杂变化!
  现在就打开你的味蕾,探索食物的奥祕吧!


名人推荐

  前阳明大学生理所教授兼所长/潘震泽
  「校园午餐搞非基」共同发起人/黄嘉琳
 

著者信息

作者介绍

石井克枝(ISHII KATSUE)  


  农学博士。

  1975年,毕业于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大学院研究科。现任千叶大学名誉教授、淑德大学看护营养学部教授、儿童味觉教育研究会(IDGE)会长、内阁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日本家政学会会长、日本调理科学会副会长、日本家庭科教育学会理事。专攻食物学(调理科学)、家庭科教育。

贾克‧贝吕塞(Jacques Puisais)

  科学博士。

  味觉教育全球发起人,最早被暱称为法国「味觉哲学家」。号召各界厨师、饮食相关专业机构,结合当地中小学校,共同推动味觉教育历时五十余年。

  1959年,毕业于普瓦捷学(University of Poitiers)博士班,并获颁法国农事功劳奖司令勋位(Commandeur)。现任味觉研究所副所长(前法国味觉研究所创办人、所长)、儿童味觉教育研究会(IDGE)名誉会长、国际酿造家联盟名誉会长、国际酒研学院(Wine Academy)名誉会长。专攻分析化学、葡萄酒酿造学、味觉教育。

坂井信之(SAKAI NOBUYUKI)

  人类科学博士。

  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坂大学大学院人类科学研究科博士班。现任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准教授、儿童味觉教育研究会(IDGE)顾问。专攻认知神经科学、美味与饮食行为相关心理学、神经科学研究。

田尻泉(TAJIRI IZUMI)

  1994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硕士班,并获颁法国农事功劳奖骑士勋位(Chevalier)。现任PR协调者(Coordinator)、儿童味觉教育研究会(IDGE)代表兼主任协调员。专攻饮食文化交流、饮食与健康、味觉教育。

译者简介

李贞慧


  台大工商管理学系毕业,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取得中国生产力中心第十届中日同步口译人才培训研习班结业证书,目前专职从事口笔译工作,为《商业周刊》日经专栏译者,译有《眼科医师自己在用的视力回复法》、《名画里的道具,才是主角》(以上皆为大是文化)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重新认识饮食的一本书/潘震泽
推荐序二 人生的美味,来自内心的感动/黄嘉琳
前言一 运用五感,品尝食物的真美味
前言二 最好玩的人生课题:味觉教育

CHAPTER1 味觉教育的诞生与变迁
1.1不靠「舌头」吃,找回你的味觉力
1.2运用五感,拒绝过度氾滥的食品
1.3好吃VS.不好吃,味觉会告诉你更多
1.4味觉教育扩展到全法国
1.5大众忽略的品味与品尝
1.6打开了味蕾,小孩、大人都会爱吃蔬菜
1.7味觉是科学,20世纪末才发轨
1.8吃不只是吃,还能提升语言与行为表现力
1.9从味觉教育的组织,看见重要性
1.10日本创立了IDGE,致力味觉教育

CHAPTER2 味觉教育为了什么而存在?
2.1重视五感、表达感受,就是享受美味的开始

CHAPTER3 每个食物,都有它的故事
3.1味觉是一场寻找自我的大冒险
3.2吃,要满足三大目的
3.3用眼、手、鼻、口探索食物都是尝尝,不只用嘴
3.4大口吞下前,先细细品尝
3.5描述五感,表达味觉的贴切形容词
3.6建立饮食评断表,食品不偷工减料
3.7在价格、方便性以外,你要思考的事

CHAPTER4 什么是味觉?
4.1味觉的机制
4.2味觉是五感之一?
4.3为什么人会挑食?
4.4什么味觉用什么词汇,你永远猜不到
4.5美味可以造假?改变味觉的四种心理效应
4.6别为减肥错过美味
4.7学习味觉,才能真正长大

CHAPTER5 运用五感,正视食物
5.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感
5.2颜色联想法,试着表现自己的感受
5.3搞懂食物背景,才知道你吃了什么

CHAPTER6 味觉教育,就从日常生活做起
6.1什么都离不开吃,上学才会好有趣
6.2饭桌上,别再跟孩子谈成绩,来聊味觉吧!
6.3挑食不是问题,而是「你真的了解他吗?」    

 

图书序言

前言一

运用五感,品尝食物的真美味


  《餐桌上的味觉练习》一书是为了传达法国味觉教育提倡者贾克‧贝吕塞(Jacques Puisais)教授的理念而出版。

  自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起,日本政府便开始积极推行食育。在学校方面,亦推出许多相关措施来推广,这让许多日本人因此而得知「味觉教育」一词,并感到兴趣。然而,作者们仍认为过去许多与贝吕塞味觉教育相关的介绍,并未能充分传达味觉教育的真谛。因此,我们希望经由本书的出版,让读者们对味觉教育有更深刻的了解及正确认知:味觉教育不仅是一种饮食方法,更是能发挥极大影响力的全人教育。

  第一章「味觉教育的诞生与变迁」,首先介绍吕塞开始提倡味觉教育的契机,以及其理论的建构、如何将之落实于日常生活中、目前在日本的最新相关进展。

  第二章「味觉教育是为了什么而存在?」,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味觉教育的定义与精神,二是味觉教育从儿童开始实践的重点。

  第三章「每个食物,都有它的故事」,则是讲述味觉教育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对食物的深度反思。食物不只代表味道,还可以透过五感传达许多资讯,诸如刺激、环境、产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人似乎都漠不关心。因为对他们来说,「吃」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不过,在本章节,我们会发现,只要用心倾听食物所传达的资讯,其实就蕴含着许多道理。而且,在认识食物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我们借此了解自己,培养自主性、思考能力,以及与他人共生的能力。

  副标题的「我食,故我在」,则是仿效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意即,「懂得品尝,才懂得生活的美好」,用来强调倾听食物的故事,正是认识自己的契机。

  第四章以「什么是味觉?」为主题,从科学的角度来阐明味觉,说明人类是在哪个部位、用什么方式来接收物质而引起感受,以及科学目前对味觉研究的进展。这些与其说是教导给孩子的内容,不如说是指导者在推动味觉教育前,就应该学会的基础知识。因为味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评估阈限高低(按:心理学名词,指外界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或分辨味道,而是认识自己的感受,进而理解自己。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味道种类、强弱并不分高低优劣,也没有对错。不过,作为指导者仍必须了解阈限的相关定义才行。

  第五章「运用五感,正视食物」,则具体说明了在味觉教育中,如何运用五感了解自己。

  第六章「味觉教育,就从日常生活做起」,希望读者们能了解如何将味觉教育落实于学校或家庭中。本章节将介绍许多可供教材使用的例子。不过,各位要注意的是,你看过本书之后,在教导孩子或他人时,教育者和父母的态度,其实远比教材本身来得重要。就算我们以相同的食物为题材,问同样的问题来推动味觉教育,关键还是在于「如何保有孩子们自由发言的空间」。

  不论是在教育现场或是家庭中,大人或施教者常常会抱持着一定要正确教导小孩的观念。然而,味觉教育所提倡的,却是要让你和孩子们运用五感去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在孩子们表达意见时,大人们再适时给予指导,以引导出孩子们和你自己感性的一面。换言之,透过味觉教育的实践,不但可以大幅提升儿童的感性,让孩子们主动认识食物,有各式各样的发现,也能培养其积极学习的态度。而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判断力和表现力,正是现代教育最重要课题之一。

  本书所介绍的味觉教育,将为这些课题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深信导入味觉教育,从食育开始,一定可以培育出改变学校的力量。希望本书能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助力。

石井克枝

前言二

最好玩的人生课题:味觉教育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就有接受教育的渴望。

  乍看之下,味觉教育似乎对社会起不了任何作用,因为不论有没有味觉教育,不论生活是好是坏,人类还是可以生存下去。不过,每当我看到有些人不懂品尝食物、对食物刺激人类感觉所带来的讯息漠不关心,只是大口大口的把食物吞下肚,我就觉得还是有推广味觉教育的必要性。因为食物所带来的讯息、刺激感觉,正是可以在我们内部建立「味觉基础」的唯一来源。「味道」、「味觉」这些单字、有各种不同的含义,而这里所谓的「味觉」,指的是在「品尝食物」的行为中,同时运用五感,也就是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所得到的结果。

  味觉教育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而且依出身、性别、年龄等都各自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其他人品尝、唿吸,甚至是做梦。简单来说,味觉教育的目的,为的就是要唤醒我们体内的味觉基础,带领我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翁,让我们想起自己拥有五感,并确认运用五感可以做些什么。你的五感是否已经僵硬到无法使用了?或是还在沉睡当中而没有感觉,甚或是单纯的麻痺了?

  味觉教育还可以让我们再次认知到饮食过程有「前段」、「中段」及「后段」三个阶段。在「前段」,我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触摸,以确认这种食物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知道的东西;如果不是已知的东西,你是不是能够接受?在「中段」,我们经由在口中咀嚼,释放受到食物刺激所带来的多重感觉。而这些感觉,会经由味觉刺激、嗅觉刺激、身体感觉刺激、触觉刺激、温度刺激,建立出我们已知或未知的形象,再传送到大脑中形成记忆。到了「后段」,我们会用言词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化为文字,与他人共享味觉感受的永续性和愉悦经验,并了解该食物的相关生产由来。

  而且,透过味觉教育,还能让我们养成在吞嚥食物之前,细细品尝、思考后再做出评论的习惯,并且将每个味道记录下来,包括环境、时间等。当然,除了环境因素,也要注意气候所带来的影响。因为随着下雨、天晴、寒冷等气候变化,我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再者,心情的起起伏伏也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我们便无暇和食物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味觉教育是一辈子的人生课题,它将帮助我们学会品尝食物,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所谓的饮食习惯,指的是「人们对食品及饮食的偏好」,除了依个人喜好有所不同,也会因季节、地点而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风格及环境,决定了我们的饮食行为,而且会不断改变、进化。因此,透过五感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食物会对我们倾诉,但我们却容易忽略掉它;只要用心倾听食物,自然就会知道,如何料理才能让食物看起来更美味、如何才能充分展现食物本身的味道。

  就让我们和邻居、朋友、家人一起分享食物的魅力吧!这么一来,不仅可以让身体得到养分,还有更丰富多元的感受,让精神和记忆都获得满足。

贾克‧贝吕塞

推荐序一

重新认识饮食的一本书


  「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还需要上课学习吗?我们只要看看周遭多少人有体重上的问题,又有多少人偏食、贪食或厌食,就晓得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人早已脱离了为生存而吃的年代,脑子里想的经常是:「今天要做什么好吃的?」、「来点不一样的外送。」,或是「今天要去哪家餐厅吃饭?」。除了三餐以外,还有数不清的零食点心可供选择。因此,学习如何吃得营养健康,又兼顾色香味的满足,绝对是现代人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我成长于物质匮乏的1950年代,虽然不至于挨饿,但昂贵的荤菜(动物性蛋白质)总是不够全家人享用,所以加个蛋、炸点花生米,都成了佳餚;拿猪油、酱油甚至白糖拌饭,都是菜不够吃时的下饭方法。至于零食更是少得可怜,除了过年过节有应时的点心可吃外,平日爸妈偶尔会买些饼干、糖果放在铁盒子里,我们兄妹几个得先取得许可才能取用,而且数量都有限制。所以年少的我,一直都有吃不过瘾之感。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好处还是多于坏处。一来养成我不挑食的好习惯,再来也学会了珍惜与节制,就算经济条件变好了,也不会无所节制、暴饮暴食。

  饮食是种生活习惯,受到在地的环境影响甚大,导致不同地区与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但随着交通及资讯的便捷,各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尤其是西(美)式饮食,自1980年代起大举入侵,各种高蛋白、高油脂、高糖分与高盐分的饮食让人趋之若鹜。三十多年下来,其恶果也已浮现。除了国民平均体重节节升高外,三高(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因此,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功课。

  《餐桌上的味觉练习》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重新认识饮食的一本书。书里强调对饮食的学习应该从孩童时期开始,这点对于拥有许多食品选择的现代人尤其重要。其次,进食不只是味觉与嗅觉的功能,还包括视觉、触觉与听觉在内。此外,食材的选择、用餐的环境,以及共同进餐的人,也都会影响用餐的经验。这本书知识与趣味兼具,笔者在此郑重推荐。

前阳明大学生理所教授兼所长/潘震泽

推荐序二

人生的美味,来自内心的感动


  读《餐桌上的味觉练习》这本书的时候,我人在四川眉山市小县城工作。这中国西南的偏乡农村,几年内我跑了七、八趟。不管贫困或宽裕,在地人总是尽可能的用食物招待客人,像是留守破旧院子的老人刚採收的鲜花生;整洁的桌子上,单亲妈妈细心备好的李子和西瓜;果园中现摘现吃、叫做「二月红」的柑橘;小镇名店麻辣火锅里鲜美的花鲢和肥肠;甚至是到客户家里「蹭饭」(按:到别人家白白吃饭),从四川人家户必备的罈子里,自己捞泡菜享用。

  离开了家、离开熟悉的饮食生活,体验各种不同的食材组合、搭配、料理和调味方式,我像是在田野农村里做味觉练习,以酸、甜、苦、辣、咸、香、甘、鲜、麻入口,津津有味。更有趣的是,由于从小跟在祖籍四川的奶奶身边长大,身体里深深铭刻着她落脚在台湾所传承的成都川菜风格,有些早已遗忘或不能理解的饮食感官经验,在一次一次造访当地生活中,竟然慢慢鲜活的连结起来了。

  这些历程,我急切的想跟家人们分享,特别是年幼的儿女们,但这并不容易。我们不得不承认,诉说「饮食」这件事,看似简单,不就是每天吃饭喝汤过日子吗?但其实非常困难,不讲别的,光是「把吃进去口中的食物,用语言具体描述出来」,在我们的文化脉络和学习情境里,就很少出现;体制里的教学就不赘述了,就算是娱乐媒体或社群网络也不常见。

  比方说,日本人气美食节目对食物的描述,往往只是不同角度的特写镜头,再搭配外景或棚内主持人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好吃」、「赞」等单词表达而已;素人部落客或网红,所撰写美食经验,也只会使用大量的图片来美化,最后再附上环境介绍和菜单等的评价……观众或读者几乎不太能从中接收到,主持人或作者传达有关于食物本身的五感讯息。

  因此,读到这本书真是如获至宝。书中阐述味觉教育的科学基础、方法步骤,也提供很多具体范例,邀请大人、小孩们都学着运用感官、细细品尝食物,用五感体会、从记忆里对照经验、比较周遭的环境差异,更要勇于以语言描述出来,并自由表达感受。最后,我们有机会更了解自己,明了也接纳每个人的味觉差异,进而欣赏这种差异;透过餐餐的进食经验,拓展「味觉力」、强化内在能力,也就能每天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台湾推动食育和食农教育的先驱前辈们,经常借镜日本《学校给食法》、《食育基本法》(见第251页)等多年的经验,希望能以他山之石,为台湾推动学童营养午餐、营养教育、饮食教育的改善再加把劲。以法国味觉哲学家贾克‧贝吕赛实验,和实践了半世纪的理念为核心,放在日本生活情境和社会里体现,而撰写出来的这本书,让生长在亚洲生活圈的我们读来特别有感。透过味觉教育的理念、步骤,本书以深入浅出的介绍,为食育理论的完整性、进入校园教室或自家厨房的可行性、在地承传等三个角度,提供给教师和父母们更多努力下去的动力。

「校园午餐搞非基」共同发起人/黄嘉琳

图书试读

食物的外观和味觉
 
「有一天,天气很热,我回到家后打开冰箱,看到一壶看起来很好喝的麦茶。『不愧是妈妈……真贴心』,我一边感谢、一边畅饮麦茶,谁知道一股怪味冲上来,让我不由得吐了出来。不舒服的感觉持续了一阵子。过了一会儿后,我才终于发现自己喝的其实是高汤。」
 
我曾经听几位学生说过类似的经验。我们常常会因为外观颜色,而迳自联想它的味道,然后就喝了下去。
 
以调查颜色和味觉关联的心理学实验中,最常使用有色的味溶液。因为如果用真正的食物,除了颜色和味觉之外,可能还会受到质地或风味不同的影响。即使如此,最后研究结果还是极为分散,无法获得有系统的结果。只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颜色深的饮料,让人觉得味道比较浓。由日常经验来看,各位读者应该不难理解。另一方面,由经验来推论,红色是成熟的水果颜色,可能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甜味;而绿色则是未成熟的水果颜色或蔬果汁,可能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苦味。可是,实验却无法得出红色饮料会影响味觉评定的一贯结果,反而大多数的报告都指出,红色不会影响五种基本味觉中任何一种的味觉阈限,也不会影响阈限上的味觉强度评定值。
 
也有研究试图证明,食物和饮料的颜色对风味、知觉的影响,请受试者喝下染成红色的草莓风味溶液,以及染成绿色的薄荷风味溶液。结果发现,受试者对风味的感受比未染色的溶液更强。然而,橘子风味和柠檬风味就不见染色的效果。因此,颜色对风味的影响,和颜色对味觉的影响一样,无法得到一致的结果。之所以无法取得一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因为用的是只有染色的单纯饮料。
 
除此之外,还有人用电脑把鲔鱼握寿司的照片颜色改成蓝、红、白、黄色,然后请受试者戴上眼镜型萤幕看着这些照片,试吃真正的鲔鱼握寿司。实验结果发现,看着黄色(奶油色)的照片吃鲔鱼握寿司时,鱼腥味比较不重。
 
除了颜色,相同的效果也出现在以照片进行研究的实验中。用电脑设计果汁罐身或瓶身的包装照片,然后出示给戴有眼镜型萤幕的受试者,结果发现,出示照片后再喝果汁,果汁的甜味和酸味都比不出示照片时更为强烈。再者,请受试者吃巧克力时,边看着牛奶巧克力的包装边吃,和边看着黑巧克力的包装边吃,结果发现,分别感觉到更强烈的甜味、更不明显的苦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现在的食物味道总是那么“用力过猛”?要么是过度的甜腻,要么是过于刺激的麻辣,让人感觉像是被味蕾的“重锤”敲击,而不是细致的品味。这本书的名字——“哪些美食把你的舌头变笨了?”——简直说出了我心里压抑已久的困惑。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那些工业化生产、调味剂堆砌的食物,剥夺了感知细微差别的能力?想想那些曾经让我回味无穷的老味道,那种朴实却又深邃的香气,那种入口即化的温柔,那种微妙的酸甜平衡,如今却越来越难寻觅。这本书,仿佛就是要为我们提供一把“味觉尺”,帮助我们重新校准那被污染的味蕾。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吃”——如何调动我们全身心的感官,去聆听食物的“诉说”,去观察它的“神韵”,去触摸它的“质感”,去嗅探它的“灵魂”。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曾经以为的“美味”,可能只是表面的浮华,而真正的美味,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用感官去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让我“吃明白”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食物的信息也同样泛滥,各种“健康”、“有机”、“天然”的标签层出不穷,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味,什么才是对身体有益的,我们常常感到迷茫。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的视角,它不拘泥于所谓的“高端食材”或者“名厨秘籍”,而是从最基础的感官体验出发,教我们如何分辨食物的本质。我好奇书中会揭示哪些“让舌头变笨”的美食,是那些披着华丽外衣却味同嚼蜡的?还是那些过度依赖人工添加剂而失去本真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它将如何具体地指导我们运用“触、看、闻、听”这些平常容易被忽视的感官,去重新认识食物。例如,如何通过观察食物表面的光泽来判断新鲜度?如何通过触摸感受食物的弹性来判断烹饪的火候?如何通过嗅闻来区分不同香料的微妙差异?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巧,如果能够掌握,我想我不仅仅能吃得更健康,更能吃得更开心,更懂得欣赏食物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触、看、闻、听,找回你的美味鉴别力!”点醒了我。我们吃东西,往往只关注了“味”,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感官线索。比如,食物的颜色,是不是新鲜饱满,是不是烹饪得当?食物的质地,是酥脆、是软糯、是Q弹,还是绵密?当我们用牙齿去咬合,去感受那种崩裂的声音,那种抵抗的韧性,那种在口腔中融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再比如,食物的香气,是如何在温度升高时释放出层次丰富的芬芳,是如何通过鼻腔触动大脑深处的记忆?书里提到的“听”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食物在被烹饪时发出的声音,或者咀嚼时发出的细微声响,也能成为判断美味的依据。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调香师,或者一位经验丰富的鉴赏家,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食谱,而是关于如何“鉴赏”食物的方法论。它鼓励我们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去倾听,去用一种更全面的方式,与食物建立连接。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的每一次用餐都将不再是机械的进食,而是一场充满发现和惊喜的五感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太吸引人了!“餐桌上的味觉练习”——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美食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能触动五感的美妙体验。我们每天都在吃,但有多少次我们真的用心去感受过食物的味道?我们被各种速食、预制菜轰炸,舌尖仿佛变得麻木,再也分辨不出食物本身最纯粹的美味。这本书就像一个唤醒我们味蕾的指南,教我们如何重新调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甚至内心的情绪,去品味食物的层次和细节。想象一下,一块入口即化的芝士,它的细腻和醇厚;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它的苦涩、微甜与回甘;甚至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它在喉咙里滑过的温热感。这些都不仅仅是“味道”,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丰富馈赠。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打破我们对美食的固有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手中的每一口食物,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最原始的、最动人的味道。我想,读完这本书,我一定会带着全新的眼光去对待我的每一餐,让我的舌头重新变得灵敏,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平凡食材中的非凡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侦探小说”般的吸引力,它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哪些美食把你的舌头变笨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一些用餐经历,那些当时觉得“好吃”但过后却觉得索然无味的时刻,现在想来,也许我的舌头在那时就被“欺骗”了。这本书似乎就是那个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的“引路人”,它承诺要帮助我们“找回美味鉴别力”。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触、看、闻、听”这些感官在味觉体验中的作用的详细阐述。比如,关于“触”,我希望了解不同质地食物在口腔中带来的触感是怎样的,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整体感受;关于“看”,书中会不会教我们如何从食物的颜色、形态去判断它的新鲜度、烹饪是否到位,甚至是它的“故事”;关于“闻”,我想学习如何去分辨那些细微的香气,是天然的还是人工添加的,又如何与味道相互影响;而关于“听”,虽然听起来最抽象,但我相信书中一定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或许是关于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又或者是咀嚼时产生的细微声响,这些声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美味密码?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重塑味觉”的希望,让我相信,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和一对“灵敏的耳朵”来品鉴食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