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 上册

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中国饮食
  • 东南菜系
  • 饮食史
  • 地方饮食
  • 历史文化
  • 风俗习惯
  • 烹饪技艺
  • 美食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本套书通过考古研究成果、历史文献等方面,阐述了各地区的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对饮食文化现象进行文化内涵的分析,阐述出中国饮食文化多民族融合、医食同源、天人合一、尊老等思想观点,对该地区的饮食文化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总结,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世界影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摒弃传统史学中对技术成就的零散记述,力求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叙事框架,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置于全球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 本书的视角独特,聚焦于中国古代文明如何在特定历史阶段,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自然规律,并将这些认知转化为具有开创性的技术实践。我们相信,理解中国古代科技,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人类创新精神和知识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 第一编:奠基与萌芽——史前至先秦时期的技术基础 本篇追溯中国科技的源头,探讨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业和原始冶金术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技术特征。重点分析了良渚文化玉器制作的精湛工艺、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制陶技术差异,为后续的成熟技术发展奠定了物质与经验基础。 进入夏商周时期,我们详尽考察了青铜冶铸技术的飞跃。从二里头遗址的合金配比到司母戊鼎的规模化生产,本书不仅描绘了其工艺流程,更深入探讨了礼制对冶金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的推动作用。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最早期的天文观测记录和历法应用实例,揭示了早期国家对时间管理的精细化需求。 在思想文化领域,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被视为早期科学思维的萌芽。墨家学派的“墨经”作为古代光学、力学和工程学的早期理论汇编,其对几何、杠杆原理和光学成像的论述,展现了超越经验操作的理性思辨能力。我们详细比对了《墨经》中的论述与同期古希腊思想的异同,强调了中国早期科学探索的实用主义倾向。 第二编:制度化与集约化——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技术整合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制度化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编的核心在于考察中央集权如何推动工程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标准化。 水利与土木工程: 重点分析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结构力学原理,以及秦代驰道的修建技术。汉代对建筑材料的革新,特别是砖瓦烧制技术的成熟,为后世的宏伟建筑奠定了基础。我们引入了考古学证据,重建了汉代工程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体系。 农业科学的突破: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并非孤立的农学著作,而是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技术之大成的典范。本书详细解析了其在选种、耕作、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系统性知识,并探讨了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冶金与交通的革新: 汉代的炒钢法和灌钢法标志着炼铁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的性能。同时,我们关注了指南工具(司南)的早期形态及其在航行和土地测量中的潜力,尽管其普及应用尚需时日。造纸术的发明,被置于信息传播技术革命的视角下,分析其对文化普及和学术交流的颠覆性影响。 第三编:成熟与高峰——隋唐宋元的科技鼎盛 隋唐至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走向成熟与高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技术应用与理论结合更为紧密,并开始出现跨学科的融合。 印刷术的革命: 雕版印刷在唐代成熟,但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毕昇)代表了信息复制技术的重大飞跃。本书不仅介绍了活字印刷的机械原理和工艺流程,更深入探讨了其对宋代商业繁荣、士人群体扩大以及知识产权意识萌芽的社会影响。 天文历法与数学: 郭守敬在元代创制的《授时历》的精确度,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无与伦比的。我们详细分析了其“简仪”、“高表”等观测仪器的设计原理,以及其所依赖的三角函数和球面几何学的应用深度。相关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代数学的独特路径。 化学与医药的交叉: 宋代的炼丹术虽然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却催生了诸多化学知识。火药的发明与应用是军事技术上的重大里程碑,本书区分了早期火药配方与宋代用于军事的“突火枪”等热兵器的技术演进,并追踪了火药技术经丝绸之路向西方的传播路径。 第四编:技术扩散与世界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何溢出本土,成为全球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用“技术传播学”的视角,而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转让。 四大发明的全球之旅: 详细梳理了指南针(罗盘)、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向中亚、阿拉伯世界及欧洲的传播路线、时间节点和早期接受形式。我们强调,这些技术在传入不同文化圈后,是如何被改造、吸收并催生出新的技术体系(例如,指南针在欧洲航海大发现中的作用)。 医学与生态智慧的交流: 中国传统医药(如《本草纲目》所代表的药物学知识)在明清时期如何通过海路和陆路影响了东南亚和中东的医学实践。同时,我们考察了中国的灌溉技术和丝绸生产技术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作用。 结语:技术路径与历史反思 全书在结论部分,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总结。我们指出,实用性、国家需求和手工业传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最后,本书反思了明清时期科技发展趋缓的原因,将其置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科学范式转变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为当代技术创新提供历史镜鉴。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为读者呈现一部中国古代科技的通史,而非孤立的技术清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第一节 中国东南地区的地域范围及概况 003
第二节 滨海地貌的形成与东南地区的开发 007
一、海浸与大陆架的形成 007
二、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发育和垦殖 009
三、福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开发 011
四、广西钦州、防城、北海滨海地带的发展 014
第三节 东南地理环境决定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016
一、优质生态带来了得天独厚的饮食资源 017
二、滨海带来了海洋文化的饮食特色 019
三、丘陵山地的饮食风格 020
四、地理差异和民族传统形成的食俗差别 021

第二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东南拓荒的先民 025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东南古人类遗址和原始生活 026
一、东南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027
二、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渔猎生活 028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东南先民的生产状况与原始饮食风貌 031
一、新石器遗址显现东南先民的劳作信息 032
二、新石器遗址展现的原始饮食风貌 037
第三节 先秦时期古越族的形成与原生型文化形貌 046
一、东南古越族的形成与发展 047
二、古越族原生型文化形貌 052
第四节 青铜时代东南古越族的饮食风情 058
一、古越族的饮食特色 058
二、古越族的稻谷主粮 062
三、古越族的饮食器具 063

第三章 秦汉至南北朝汉越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兴起 067
第一节 中原移民与汉越文化的融合 68
一、秦汉移民与早期汉越文化的初步融合 68
二、六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民族大融合 71
第二节 民族融合下的饮食资源开发与饮食器具的革新 73
一、粮食蔬菜的种植和畜禽的饲养 74
二、水果、甘蔗的栽培与蔗糖的出现 79
三、油料与茶叶的生产 82
四、海盐的生产与发展 83
五、酒的发明与酿造 84
六、炊餐用具的革新 86
第三节 东南社会各阶层的饮食生活 89
一、钟鸣鼎食的帝王饮食 90
二、华贵奢侈的贵族饮食 92
三、「饭稻羹鱼」的平民饮食 95
第四节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97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97
二、中外文化交流对东南饮食文化的影响 100

第四章 隋唐宋元时期东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105
第一节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东南经济的发展 106
一、唐宋移民浪潮和珠江三角洲的围垦开发 107
二、制糖技术的进步与果蔬业、渔业的发展 110
第二节 经济文化交流对饮食文化的推动 115
一、经济文化交流与东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115
二、南禅的创立与素菜的发展 118
三、东南瓷器、茶叶的输出与海外饮食风俗的变化 121
第三节 唐宋福建的茶叶生产与民间茶俗 124
一、唐宋时期福建的种茶业 124
二、茶叶加工和茶具制造 126
三、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 130
第四节 东方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 132
一、广州的繁华与城市饮食文化 133
二、泉州的崛起与饮食文化生活 138
第五节 东南多个民系的形成及食俗 145
一、广府民系的形成与粤菜的兴起 146
二、福佬民系的形成与食俗 151
三、客家民系的形成与食俗 153
四、潮州民系的形成与食俗 155
五、壮族的形成与民族饮食 157

第五章 明清东南地区的崛起与饮食文化的兴旺 161
第一节 稻果茶酒资源丰富与东南食俗 162
一、稻米薯芋辅麦粮 162
二、四时佳果满东南 167
三、茶叶飘香传四海 170
四、美酒盈樽酒礼多 179
五、吞云吐雾烟草盛 186
六、食盐晒制调味丰 191
第二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93
一、靠山居——喜食山珍野味 194
二、在平原——钟情河鲜陆畜 196
三、住滨海——嗜好海味鱼鲜 199
四、十三行富商的崛起带动了进口海味的高消费 206
第三节 市镇兴起追求美食美器美境 210
一、市镇兴起和市镇美食 210
二、佛山崛起与铁锅制造业的勃兴 214
三、精致食具异彩纷呈 217
四、美食园林的兴起 221
第四节 东南菜系的成熟定型和壮族饮食文化的发展 224
一、广府菜——粤菜精华的荟萃 224
二、闽菜——特色独具的滨海饮食风格 227
三、潮菜——闽粤融汇有创新 230
四、客家饮食——山区特色重朴实 233
五、壮族饮食——民族风情多姿彩 240
第五节 台湾、海南的开发与饮食文化的变迁 243
一、台湾开发与饮食流变 243
二、海南开发与黎族饮食文化的发展 252

第六章 清末至中华民国东南的变迁与饮食文化的昌盛 257
第一节 东南海港城市的崛起与城市饮食文化 258
一、澳门兴起,中葡饮食齐发展 258
二、香港崛起,粤菜与西餐共兴 264
三、福州、厦门、汕头三大城市的饮食特色 269
四、基隆、高雄,闽粤风格气象新 272
第二节 食在广州 275
一、「食在广州」民谚的形成 276
二、「食在广州」的饮食特征 277
三、粤式酒楼名满天下 284
第三节 地方小吃尽显特色,承载多种社会功能 287
一、用于岁时、婚丧及祭拜 288
二、用于纪念先人 289
三、体现多元文化融合 290
四、本地特产的风味小吃 291
五、极具地方特色的「饼」与「粉」 293
第四节 药膳及海外香药入馔 295
一、东南人的药膳进补与保健 295
二、海外香药入馔促进了东南菜系的发展 298
第五节 发酵食品,东南一绝 301
一、风味独特的调味品 302
二、颇具特色的豆制品和酱腌菜 305
三、声名远飏的广式腊味 307
第六节 东南特色饮食民俗 309
一、种蔗煮糖,甜蜜绵长 309
二、嚼食槟榔,意蕴深远 314
三、广东凉茶,解疠除瘴 320
四、茶楼茶俗,别样风情 323
五、佳节美食,喜庆祥和 329
第七节 东南地区的饮食诗词及文献着作 336
一、东南食苑诗词美 336
二、茶楼酒家对联新 345
三、主要的饮食文化着作 348
四、地方志和其他文献 354
五、孙中山与中国饮食文化 356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 359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东南地区饮食生活 360
一、新中国初期温饱型的饮食生活 360
二、「大跃进」时期的饮食生活 362
三、定量供应制度下的饮食生活 365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东南饮食盛潮 367
一、饮食资源得到极大丰富 368
二、多元、快捷、绿色的饮食消费 371
三、东南饮食业的空前繁荣 374
四、饮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381
第三节 东南饮食文化的反思与借鑑 382
一、关于吃的反思 382
二、学习与借鑑 384
参考文献 386
索引 396
后记 402
编辑手记 40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有幸读到了《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 上册》,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东南地区的饮食颇有了解,毕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也算丰富,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片土地的饮食文化远比我想象的要深邃得多。书中对潮汕地区的饮食发展有着极为细致的梳理,从最早的稻作文化萌芽,到后来与海洋文明的融合,再到不同历史时期外来文化的影响,作者都一一考证,脉络清晰。尤其是在谈论食材的演变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哪些食材出现了,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食材得以普及、成为当地特色菜肴的重要原因,比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甚至是古代的贸易往来。书中对于一些传统烹饪技法的起源和发展也颇有见地,像是“炖”和“蒸”在潮汕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出更为精细的层次。读到关于早期海盐的生产和应用时,我更是觉得奇妙,原来最朴素的调味品也承载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整本书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又不失生动,读起来仿佛能闻到海边的咸湿气息,听到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声,感觉非常真实。

评分

《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 上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带我深入探寻了福建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变迁。我一直觉得福建菜以其清淡、鲜美著称,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却是书本为我一一揭示的。作者在阐述福建饮食文化时,特别强调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比如闽南、闽北、闽西等地的饮食习俗是如何在各自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形成的。其中,关于福建早期茶叶的种植与饮用习惯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到后来成为日常饮品,再到茶文化如何渗透到福建人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中,这一过程被描绘得十分详尽。书中还对福建沿海地区的渔业文化和内陆山区的农耕文化在饮食上的体现进行了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福建菜会有“海鲜”和“山珍”两大特色。读到关于米酒的酿造和消费习俗时,更是觉得有趣,原来这种看似寻常的饮品,在古代福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与祭祀、节日等活动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能唤醒读者对本土饮食文化的敬畏之情。

评分

翻开《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 上册》,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江南水乡古老宴席的大门。我一直对江南温婉细腻的饮食风格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则以一种考古般的严谨,为我勾勒出了这片土地饮食文化的生长脉络。书中对于早期江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膳食结构,以及随后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原文化的交流,是如何为江南饮食注入新的元素,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讲述江南地区特色食材的演变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食材本身,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食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例如太湖流域的鱼虾蟹等水产,以及江南水乡特有的蔬菜品种。书中对于“苏帮菜”和“杭帮菜”等地域性菜系的形成过程,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解释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吸收融合,又如何保持自身独特的风格。读到关于江南地区早期点心制作技艺的起源和发展时,我更是惊叹于古人的智慧,那些精巧的糕点,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寓意。

评分

《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 上册》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家,为我剖析了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一直认为广东的饮食以其“博采众长”而闻名,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这种“博采”背后深厚的历史根基。作者在梳理岭南饮食文化时,特别强调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演变,从最早的原住民饮食习惯,到后来中原移民带来的影响,再到与海外文化的交融,每一个阶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岭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气候下特色食材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何这里的食材种类如此丰富,口感又如此独特。例如,书中关于岭南地区香料的种植、使用以及其对当地菜肴风味的影响,就让我大开眼界。读到关于“海纳百川”的烹饪理念如何体现在粤菜的形成过程中时,我更是觉得这本书的洞察力非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菜肴,而是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个维度,去解读一种饮食文化的形成逻辑。

评分

阅读《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南地区卷 上册》,对我而言,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饮食文化并非简单的食物堆砌,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甚至信仰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作者在描绘早期东南地区饮食时,特别注重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饮食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例如,书中关于早期士人阶层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讲究,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饮食来体现自身的文化品味,就让我深感佩服。读到关于东南地区早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如何促进了食材的流通和饮食的交流时,我更是觉得这本书的视野十分宏大。它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内部,还探讨了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书中对于某些特定节庆食物的起源和习俗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的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为全面、深刻的饮食文化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