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用不到, 但一定要知道的 长照

希望你用不到, 但一定要知道的 长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失能老人除了生活照顾,必然有些医疗方面的需求,假如他是没有能力自行外出,要怎么去看诊或拿药?或者是他有状况、极不舒服了,谁能够去帮忙他?单从日常生活照顾、医疗需求的协助,就须投入不少的人力支援。日常生活就算有居家照顾服务员(居服员)帮忙老人家,看病的交通接送呢?有些老人外出可能还须倚靠辅具,否则寸步难行;好在这些状况都还可以克服。透过辅具(含居家无障碍)补助可以让照顾者避免受伤,安全又省力;也可以协助失能者预防失能及自立支援。

  万一这位老人家实在出不了门,总不能有违人道的将他弃之不顾,当然除了健保制度所提供的做居家医疗、护理之外,他们还需要什么帮助?例如居家复健师在长照2.0专业服务项目中,提供社区复能及辅具的使用的评估与训练,达到避免老人跌倒,甚至可做到无障碍环境空间的改善,加强老人的居家安全。

  在106年的卫福部调查数据里,超过七成的病人,都是在居家的社区里,包括了有家庭照顾的、独居的,有外佣帮忙的,这些一般老人、失能病人,需不需要长照资源进去?当然需要!这些病人里,独居之外,有中低收入户,有拿身障手册的,相对来说,长照能给予比较好的资源跟福利。可是有一些没被列册、经济弱势或失能、独居,没有办法拿到补助资格,或是不知道可以申请中低收入户、可以列册为独居老人的,在社区里,这些人大多是「又贫又病又失助」。

  但是有一些退休老人,虽有些吻合条件,却可能某部份又没达到标准,就会有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状况。譬如有一些病人是不符合独居条件,可是实际上他明明就是颤颤巍巍的一个人自己打理生活、独居;而长照资源却没办法帮上忙。像这些有点失能者,颇为错综复杂的个案,是长照团队必需要去找出来,被称之为需要「加值服务」的另类弱势族群。从2018年起,台北市联医推的加值服务,希望能够找到这些生活能力上,真的无能为力的复杂个案,而不是只有单纯的失能者而已。

  在长照2.0中,卫福部强调,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长照服务体系,并规划推动试办社区整体照顾模式,「预计」在各乡镇设立:A级:社区整合型服务中心。B级:复合型服务中心。C级:巷弄长照站。

  不过这样的长照的整合照顾计画,满「被动」的,大小服务中心设在这些地方,有须要的人自己找上门来。目前整个长照大架构的问题,是找不到个案的,说白点,是被动性的在等,等知道长照是怎么回事、有需要长照服务需求的个案自己找上门。

  「长照团队应该要把更多的心力,花在社区整合照顾上。」台北市联医总院、长期照护规画发展中心瑞萱主任务实的说:「对于社区内复杂需求的弱势,照护上可能以医疗切入,或者是居家服务的切入、或是邻里长、NGO团体介入。但是,不要忘了,我们不只是在看病,不只是在提供服务,我们是在照顾人。因此,长照应从不同角度来看资源该如何去分工,得有策略的去运用,才能尽可能完善做好长照。」

  全书以台北市联医长照团队,深入社区,发掘、接触个案所看到的问题,及帮忙解决困境的实例,隐去个案真名实姓的记录,对高龄社会的台湾而言,不论读者朋友现在的身份是青壮族群──但你终就要奉养父母;或已是迈入熟年或银发一族──该面对的现实躲不掉,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并寓意深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胜坚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 院长

  着作得奖记录:
  《生死谜藏》

  荣获:
  2010年-时报【开卷奖】
  2011年-新闻局【金鼎奖】/ 卫生署国健局【健康阅读好书奖】/ 台大医院【年度教材着作优良奖】
  2012年-入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夕阳山外山》
  荣获:
  2012年-台大医院【年度教材着作优良奖】

  《红色的小行李箱》
  荣获:
  2014年- 卫生署国健局【健康阅读好书奖】 / 台大医院【年度教材着作优良奖】

翁瑞萱

  台北市联医总院 长期照护规画发展中心 主任

採访整理

二泉印月


图书目录


放下身段,「以人为中心」的高价值服务 / 黄胜坚
让民众有感的长照,在地化经营 / 璩大成
长路相伴 / 翁瑞萱
导读
认识长照,高龄社会的必修常识 / 黄胜坚

第一章    关于「长照」一定要懂的事
长照病人背后的「团队」
长照的衔接,从失能病人出院开始
长照的整合照顾计画
从兰州国宅出发
被定义认可的「独居老人」

第二章 走出白色巨塔的医疗团队
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温暖了使命感       
那条如影随形的氧气管
15年,没出过家门
阿义伯的小旅行

第三章 高CP值照护模式:医、养,携手「扶老」
「延缓失能」前的「健康促进」
老人不会在家乖乖做运动
介入生活、守护生命的居家医疗

第四章 完整长照的阶段性任务
长期「照护」或长期「照顾」
将医疗能量下放到社区,病人才会拥有更人性化的照顾
安宁,民众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谈,不知该怎么谈

后记
谈笑用兵话生死 / 二泉印月

 

图书序言

阿义伯的小旅行
 
「阿义伯的个案,我们团队介入前后的改变,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坚叔眼神满是温馨。
 
今年八十多岁的阿义伯,和百岁、罹患巴金森氏症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原本阿义伯是家货运公司的资深大卡车司机,十多年前一次在北宜公路的严重车祸,身上多处骨折外,听力受到重创、几乎完全失聪,在医院住了快三个月。出院后的阿义伯,因为重听,手脚有些不像正常人那般俐落,总闪躲着,不肯跟人打交道。
 
两年前阿义伯中风了,右侧瘫痪无力,只得请外佣帮忙打点母子俩的生活,看病相关开销越来越大,租屋处也越搬越小,目前三口人挤在老旧社区陋巷里,分租一楼的一间六坪大房间度日。房间里一张双人床归老母亲和外佣歇息,阿义伯的室内活动空间,只有房东摆着的一张三人座旧老沙发。不出门就少花钱,沙发成了阿义伯的生活重心,白天看报、吃饭、看电视,晚上睡觉。
 
「我重听、走路不稳又歪一边,出门干嘛?给人家看笑话吗?」阿义伯越来越孤僻,不想打扰别人,也不要被人打扰;中风后的阿义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了。
 
当市联医团队走入社区发掘个案时,里长曾听房东说起过阿义伯的困境,在里长陪同下,团队第一次见到防卫心很重、即便是笔谈,都能感觉到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不友善、不欢迎被人关注。
 
个管师看到母子俩加起来竟有数十袋药,其中不乏早已过期的,阿义伯原本也是有在固定看诊,有时天气不好,实在是出趟门太麻烦,好不容易去到医院看诊、见到医生的时间没三五分钟,却要一直在等等等,干脆用处方笺到就近药房拿药,吃着吃着又觉得没啥效用,随手就搁在一旁,等又很不舒服了,再重新去拿一堆药。老妈妈的药也是吃得有一搭没一搭,一次得吃好几种,可是每批药总没能在同一时期内吃完。
 
用笔恳谈下,个管师写下:让我们来,用事实证明,对您和妈妈都好。里长和房东在一旁敲边鼓:「好啦,不管怎么说,对你、对你妈都好啊,不试试怎么知道?」
 
阿义伯看看躺在床的老母亲,环视杂物堆叠的室内,铺了层灰的桌椅橱柜,写下:家很小,别来太多人。
 
个管师写:好,先找医师和药师来,两个就好。
 
阿义伯无奈的点点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