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价背后的心理学: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

订价背后的心理学: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igh Caldwell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消费者行为
  • 决策学
  • 营销学
  • 定价策略
  • 购物心理
  • 影响力
  • 认知偏差
  • 神经营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英国财政部到BBC广播电视公司,都找他帮忙,
  让消费者乐意花更多钱消费。


  美国西北大学行销学博士、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洪顺庆
  圣米尔企管顾问公司策略总监暨执行长/潘文俊
  「商周财富网」专栏作家/Mr. Market市场先生
  奥美集团英国副总监/罗利.沙瑟兰(Rory Sutherland)    专业推荐

  行销有四大要素,英国首席行为经济学家与订价大师李.考德威尔只活用一种,
  就替每个企业客户平均增加20%毛利!
  那个要素就是:订价。
 
  对许多公司来说,检视成本结构就算是决定订价策略了。
  但这只是订价策略的一个小环节。因为顾客怎么想,比算成本重要,所以订价绝对不是「成本+利润」, 而是一门「心理学」!所以你得这样思考:
      
  ◎你的产品,跟什么摆在一起卖?用「效益矩阵」分析,拉高自家产品价值。
  贩售环境会暗示顾客:这个产品价值多少?你卖的饮料,通路把你放在红酒区还是啤酒区?

  ◎为什么每种客层的钱,大卖场都能赚到?
  「差别订价法」让经济宽裕的顾客多付、没钱的顾客也能满足。

  ◎同样的产品,如何让顾客多掏些钱出来买?
  「锚定法」、「诱饵法」各有巧妙,作者示范如何运用。

  ◎不跟着竞争对手打折,顾客还是会照买,怎么办到?
  面对削价竞争,你有三种不必降价的聪明对策:保证退费、提供迷你版诱饵和促销方案。哪一种最有效?

  ◎怎么涨价才可以不引起顾客心里的反弹?
  赚最多的品项才调涨,但是全力宣传没调涨的品项。

  ◎小虾米如何搭售大鲸鱼,让虾米也可以卖很贵
  你得善用异业合作,让顾客不假思索就掏出钱来。
 
  其他的心理学技巧还包括:
  ‧金发女孩效应:如果有三种选项,中间那个不管有何优点,都会非常吸引人
  ‧顾客对你的价格反弹,多半是收费模式,不是总金额
  ‧免费赠品的心理暗示──增加购买急迫性,至少有10种手法
  ‧从事顾问、谘商,如何建立「订价结构」,才不会沦为钟点工?
  ‧如何利用「他人钱财心态」,增加40%营收?
  ‧运用心理学来订价,会不会引起反感?真相是:如果竞争对手用了而你不用,你的业绩只会掉光光¬¬……

  本书还有一份「订价诊断书」,用30个问题,帮助你快速判断所有厂商、老板、企划、行销人员,喔,当然也包括消费者,最想知道的答案:「这个订价到底对不对……」

  不论你卖的是什么,产品也好、服务也好,卖给消费者、别家公司还是卖东西给政府,作者考德威尔都能告诉你几套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绝招。

名人推荐

  美国西北大学行销学博士、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洪顺庆
  圣米尔企管顾问公司策略总监暨执行长/潘文俊
  「商周财富网」专栏作家/Mr. Market市场先生

得奖纪录

  ★ 英国亚马逊网路书店「销售技巧」与「产品管理」类畅销书
  ★ 亚马逊读者评价五颗星:「买这本书的每一分钱都值得。」
  ★「所有商业决策中最被低估、简化的主题,就是订价。每个职场人都应该读这本书!」──英国奥美集团副总监罗利.沙瑟兰(Rory Sutherland)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考德威尔(Leigh Caldwell)


  英国顶尖订价顾问公司Inon创办人兼执行长,从BBC、格兰特威士忌、英国知名比价网站confused.com(主要提供保险与金融商品的比价)到英国的财政部,都是他的顾客。

  考德威尔拥有数学和经济学的背景,同时也是英国知名的行为经济学家,经常受邀担任BBC News的评论员,并撰写英国最受欢迎的行为经济学部落格www.knowingandmaking.com,与订价革命部落格www.pricingrevolution.com。

译者简介

林奕伶


  外文研究所毕业,曾任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译、国际通讯社财经新闻编译,现为自由译者。

  译作有《现金为王的获利模式》、《真希望我第一次买股票就知道这些事》、《为什么练习100分,结果50分?》、《我能猜到什么会爆红》、《FBI这样学套话》、《FBI教你读心术》、《哈佛人这样学行销》、《散户的获利准则》(以上皆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30个问题,判断你的订价到底对不对
推荐序一  「订价」不该沉默/潘文俊
推荐序二 关键是利润,不是销量/Mr. Market市场先生

前言 订价绝对不只是「成本+利润」,而是一门心理学
1.这个产品,跟什么摆在一起卖?
──贩售环境会暗示顾客:这个产品价值多少
2.成本当然要算,但目的只有一个
──别暗示顾客买的是原料组合,而是买到产品价值
3.怎么每种客层的钱,大卖场都能赚到?
──「差别订价法」让经济宽裕的顾客多付、没钱的顾客也能满足
4.问出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
──市场调查更得运用心理学
5.说服比消费者更难缠的专业採购人
──先说服一家通路,别家就会跟进
6.涨价却不引起顾客反弹的心理学技巧
──赚最多的品项才调涨,但是全力宣传没调涨的品项
7.锚定法:心理威力最强大的订价法
──设定心理锚点,诱导顾客多花60%的钱
8.跟着打折,顾客还是照买,为什么?
──面对削价竞争,有三种不必降价的聪明对策
9.诱饵:引导顾客买下比较贵的那一款产品
──当两种产品势均力敌,请提供价格更高、但品质次之的第三种产品
10.晚一点付,顾客就愿意多付很多
──关键是:不能让顾客觉得这是债务
11.什么结伴逛街,我就会买到本来不想买的东西?
──同侪效应:只要有人花了大钱,其他人就会加码跟进
12.电信业者为什么把资费方案搞得这么复杂?
──让顾客没机会拿来跟竞争对手的资费方案比价
13.免费赠品的心理暗示
──增加购买急迫性,至少有10种手法
14.本来只想买这个,后来却连那个也买了
──追加销售比一起推销,更能消除顾客的心理障碍
15.小虾米搭售大鲸鱼,虾米可以卖很贵
──怎样的异业合作,让顾客不假思索就掏出钱来?
16.他人钱财心态
──花别人的钱,比较没有购物心理障碍,但有别的「障碍」……
17.如何不让顾客因预期会打折而观望?
──每次提供折扣,都为折扣产品建立区隔
18.捐赠的心理学
──顾客消费,厂商捐款,结果谁是最大受益者?
19.运用心理学来订价,会不会引起反感?
──真相是:如果竞争对手用了而你不用,你的业绩只会掉光光
结语  价格,是最重要的行销讯息

【附录1】订价诊断书
【附录2】简介行为经济学
【附录3】延伸阅读书目

 

图书序言



订价绝对不是「成本+利润」,而是一门心理学


  本书有大约一半的内容,本来是提供给大企业合伙人及主管做训练手册,连同专业谘询及研究服务,共要价英镑155元(约新台币7130元;英镑与新台币的汇率大约是1:46)。

  想想看,要是完成这项训练后,每年收入可以增加几十万元,那这个价钱太划算了。我们把这套训练方案的价格砍到33.50元(约新台币1,541元。按:本书价格如非另外说明,否则「元」的单位皆指英镑)做促销,果然让许多小企业大感兴趣。

  现在,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平装本出版,可以把讯息传递给更多人;而且祭出令人难以抗拒的破盘价──14.99元(约新台币690元)──你看得出来我在做什么吗?照理说,本书内容「过去服务企业时如何订价」和「现在出书后锁定的读者群」之间没有关联,但其实关联可大了。当你告诉读者源先的价格这么高,无形中会产生一股心理力量,让人相信这个产品的价值比较高。

  顾客怎么想,比算成本重要

  多年来,我为自个儿的生意订价时,总是要揣摩顾客的心理。跟大多数新创企业的老板一样,起初我是根据成本加上一点利润,有时客户会讨价还价,有时我们得跟随竞争对手的价格。但我始终相信顾客的心里,一定有什么东西被我疏忽了,如果DVD卖9.99元效果比10块钱好,这当中肯定有什么因素也能拿来用在订价策略上。

  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畅销书《快思慢想》作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那时起,结合经济学实务与心理学实验结果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就开始声名大噪。我接触这门学问不久后发现,这门新学科有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行为经济学揭露了消费者怎样看待不同的价位,价格订高一点再杀价是不是比较好?消费者愿不愿意为了月租的方式付更多钱?怎样说服顾客为他们获得的价值付费?最后,我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提供订价建议,所有的建议都在这本书里。

  行为经济学带来丰硕的成果,让我们了解一般人怎样购买产品(与服务),以及愿意付多少钱。根据这些研究,我们和其他订价专家设计了至少20种新的订价方法,包括「订价就是定位」的新观点、市场区隔与订价策略,在零售业或企业对企业的环境中如何报价,以及怎样利用订价确保顾客忠诚又不牺牲利润。

  最后我们发现:心理学是影响订价成功与否的重要力量。例如曾与我们合作的一家伦敦软体公司,就利用心理学方法,让营收增加超过200%;但成效不见都能那么大,我们和一家市场正在萎缩的杂志社合作,改善的幅度就只有10%左右。不管怎样,了解顾客的心理可以提升订价能力并增加获利;事实上,企业的订价一定要做对,才能生存并茁壮;这是策略的必要条件,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

  这是第一本告诉读者怎样循序渐进、把订价心理学应用在事业上的书;不论你卖的是什么,产品也好、服务也好,是卖给消费者、别家公司还是政府,都一样。我会先从如何利用价格定位产品说起,然后解释如何为不同的市场区隔订定不同价格;这些方法都有助于顺应顾客的想法,而不是违逆他们的心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先看到巧克力茶壶公司的故事。这家公司利用订价策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并在好几个市场建立高价的市场地位,同时靠着了解顾客的心理赚大钱。这家公司是虚构的,所以不必期待近期会在附近的超市架上看到巧克力茶壶,不过书里的内容都是以其他企业的真实案例为根据。

  本书架构

  本书的每一章都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巧克力茶壶公司的故事举例,说明公司创办人如何利用订价策略来推出产品、提高获利,借此扩大顾客基础或对抗竞争对手。
  第二部分说明故事中的订价方法,讨论背后的心理学理论,并提供其他採用相同做法的案例。
  第三部分是「如何应用」的工具包,帮助你按部就班,实际运用这些方法。
  读者可以从头到尾依序看完这本书,或者只看故事、心理学原理或工具包;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成立,只是如果全部都看,将更能透彻了解其他部分。

  每家公司的情况都不一样,您会发现有些方法和章节比较适合您。不管怎样,所有章节都能让您更加认识、洞悉一般人的想法,以及想法如何转变为购买行为。

 推荐序

「订价」不该沉默

圣米尔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暨执行长/潘文俊


  「订价」怎么会沉默?当然,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说,「价格」的角色是绝对不会沉默的──不管是购买商品前蒐集市场资讯时的锱铢必较,还是看完商品价格后的天人交战,抑或是议价时的寸土不让、近身肉搏,乃至购买后对价格的爱恨情仇──价格在购买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极具分量的主角,而非为人作嫁的小厮龙套。

  然而,有趣的地方是,在我实际执行的企业顾问经验中,「订价」向来是在行销4P──产品(product)、促销(promotion)、通路(place)、订价(price)──中,经营者关注最多,但谈论最少(许多企业不是放弃不谈,就是不假思索的採用产业惯例,或是「订价=成本+固定获利率」的成本加成法);决策最快(因循既往惯例,不然就是消极的当个「市场跟随者」,跟着竞争者的价格走)且缺乏逻辑的一角。

  常见的状况是,业务人员相信降价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销售量,进而增加业绩;而财务主管认为,严格控制边际获利才能创造利润,所以偏好「成本+固定获利率」的订价法;行销同仁则认为,为了提高价值并维持市场占有率,要谨慎操作折扣促销。于是,就会出现财务部门要求订价高、行销部门订价居中、业务部门则希望走低价路线的歧异。

  那么,到底应该由何者胜出?依据价格管理制度还是连结经营策略?于是,成本加成法往往变成最有效率跟最能达成共识的「一致共识」(其实是无共识的共识)方式。结果,通常是落得消费者不感激、经营者不满意、行销人不叫好、业务认为不叫座,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

  的确,影响价格订定的因素极多,包括企业目标、市场定位、竞争策略、顾客需求、成本、竞争者价格等等。更何况随着网路的出现,市场价格更趋透明多元,订价对企业而言确实变得越来越棘手。

  订价越高越好?你的服务或产品可能卖不出去,而你也可能只有这一次的出价机会;将本求利?薄利多销?依据行情订价?都不是专业应有的表现,况且行情既非公定,市场价格更不是一成不变,订价究竟有没有规则可循?

  大是文化出版的这本优质好书《订价背后的心理学》,作者李.考德威尔(Leigh Caldwell)提出一个可供大众参考的好观点──订价终究要回归到以顾客导向(customer-oriented)的人性思考里。在前言「订价绝对不只是成本+利润,而是一门心理学」中,考德威尔一开始即开门见山的说:「订价应该根据顾客眼中的价值,而不是成本」、「价格应该具体,顾客才知道付出代价后可以得到什么」,乃至结语的「价格或许看起来只是个数字,但在我们能从这个称之为经济的丰富、微妙又复杂的体系之中,找出真正关心的东西之前,价格是我们使用的语言」,内容一贯以顾客的感受,连结至「价值」及「价格」的产生。

  更可贵的是,不论是操作实务上具体的「订价诊断书」,理论基础深厚的「行为经济学」观点,或是佐以商业小说式的叙述方法,读来都生动有趣,而附录的「延伸阅读书目」,其专业价值及深度,更是值得肯定。

  个人认为,《订价背后的心理学》是一本商业人士与学人,不论是管理实务或研究探讨,都值得深入阅读的一本书。相信在饶富兴味的阅读过程中,各位读者将发现,原来「订价」不只不该沉默,它本就不该寂寞!

关键是利润,不是销量

「商周财富网」专栏作家/Mr. Market市场先生


  行销上最常见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根据成本或对手来订价,二是把降价折扣当成促销最有效的手段。

  教科书上告诉人们,商品在供给和需求间,会找到一个平衡的价格与需求曲线,但这种观念只适用在解决生存需求的物品上,例如稻米、小麦、石油、棉花等等,这些产品不需要广告或通路就会有需求。如果只是单纯停留在生产量与价格,一来如同传统经济学所说,在供需平衡下厂商很难有超额利润;二来除非是生活必需品,否则降价这个方法,许多时候不见得会增加销量和利润。

  随着生活品质提升,人们的需求开始不同,一个消费产品除了生存最原始的需求以外,还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层次,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各式各样的广告,以及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呈现。甚至更进一步,产品之间更难被比较,因为它宣扬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例如汽车除了强调安全,在车展也常出现美女当车模;可乐不只诉求解渴,在广告中也出现各种聚会派对、年轻人愉悦与活力的景象,透过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认可来创造需求。

  关键是利润,不是销量

  过去大多数的老板或产品开发人员,在销售下滑时,都会认为产品本身一定没有问题,也许是订价出了问题。但销量高并不等于利润高,修改订价也不见得能增加利润。作者提到「更改产品的呈现方式,别只是更改价格」,因为单纯修改价格,只会伤害到老顾客的回购,想要满足消费者需求,或是进而创造对生活的想像,关键在于产品的定位。

  生意不是市占率高就会有利润,要有额外利润就必须尽可能独占,问题是你怎么定义独占?你不需要真正做出完全特别的产品,面对对手削价竞争时,也不一定需要降价应对。实际上竞争来自于比较,只要定位不同,竞争的形态也会完全不同,只要顾客认为你和别人不同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改变顾客心理认知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推出锚定的产品、产品提出退货保证、改变付款流程与付款方式、提供额外的服务或赠品、追售,都很有可能会改变顾客当下判断的基准,进而提高利润。

  了解订价的原则以后,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在许多企业中,老板主要是分配资源的角色,并不能独立完成研究规画,与关注到每个操作细节。很多时候,也许当下执行的人也知道这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当老板要求销售业绩达标,降价就成了执行者最方便且无风险的选择,却也变成了企业走向竞争与失去利润的元凶。

  实际上,这背后有一个更深的问题是,大多数的行销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正确订价,即使订出价格,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为此,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的表格和操作流程,遇到问题时可以照着步骤去进行。

  更深入了解人性、有系统的透过组织去运作改变,是本书为你创造的最大价值。

图书试读

9月1日,是巧克力茶壶上市的日子,闹钟在清晨5:20响起。很久没有这么早起了,我挣扎着起床,准备出门。
 
7:00,我到了科萨诺斯特拉咖啡(Cosanostra Coffee,按:类似伯朗咖啡,卖咖啡也卖简餐)伦敦市中心的分店外,等店门开了,就进去观察,等待第一批顾客的反应。
 
促销展示摊位看起来不错,特别凸显新产品,让顾客品尝到每个茶壶里的优质巧克力,闻到香气细致的茶叶。我和柜台人员闲聊,他们也对新产品很感兴趣。两个人在测试期间都喝过,所以愿意向顾客推荐,只是还没打算放弃早晨喝义式浓缩咖啡的习惯。
 
我用玛姬给我的促销券买了一个茶壶,到柜台附近的桌子坐下,静听顾客的反应。
 
推出的第一天,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价格几乎不重要。顾客被激起的好奇心更胜于价钱。巧克力茶壶的价格落在义式咖啡系列的价格区间(2元到3元)内,对那些好奇且愿意尝试的人来说,似乎可以接受。
 
唯一有影响的是退货、退款承诺。那天早上我去的那家分店,同意退钱给不满意的顾客。当天下午,我到另一家分店,他们没有提供这样的承诺,结果卖出的茶壶数量只有一半。顾客若能确保不会花冤枉钱,对尝试新产品的感知风险就会大幅降低。
 
接下来几天,我又观察了几家分店,注意到有些顾客第一次看到茶壶时会仔细观察,但是后来才会购买。这些人似乎需要慢慢习惯这个构想;就像其中一个人说的:「看起来很有意思,但我只想喝杯义式浓缩咖啡。」
 
当消费者进入购买行为的过程中,要他们偏离原本的决定轨道有些困难。在他们下决定前介绍新选择,还比较可能成功。推出的第二天,有些人原本就有意尝试前一天看到的奇怪茶壶;其他人可能要看到茶壶促销了三、四天,才愿意尝试。新产品需要时间才会被消费者列入购买选项,但有些人对某些产品却从来不会列入考虑。
 
隔週,我走访一家超市分店,那是他们巧克力茶壶进货的首日,相较卖得没那么快。几个在挑选冰沙或优格的人,曾经拿起一整包的茶壶看,但是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有人买。
 
我在那个人走出超市前把她拦下,问她为什么会买。结果发现她已经在咖啡馆喝过一次,所以想买一些回家。这么看来,透过咖啡馆的通路介绍产品,似乎行得通。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在购物时,常常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选择。明明已经做好了功课,明确了想要购买的目标,但最终却被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商品吸引,并且在冲动之下就完成了购买。这种“目标偏离”的现象,让我感到十分懊恼,也促使我想要了解背后的原因。这本书的标题,“订价背后的心理学”,就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想,这一定与商家精心设计的价格策略,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息息相关。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些价格“游戏”,例如,为什么“尾数定价”(如9.99元)如此有效?为什么“锚定效应”能让我们对某个价格产生惯性思维?而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则更是精准地描述了我经常遇到的情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那些隐藏在价格标签下的心理暗示,是如何悄悄地改变了我的购买意愿,甚至让我做出违背初衷的选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消费“抵抗力”,不再轻易地被表面的价格信息所迷惑,而是能做出更符合自己真实需求的选择。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大脑在做决定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理性”。尤其是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促销信息时,我们更容易受到情绪或者潜意识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我这种“非理性”消费的根源。“订价背后的心理学”——这句话就让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学原理,能让一个简单的数字,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商品的价格,而改变我对它价值的判断,或者因为看到“限时优惠”就觉得必须马上购买,生怕错过。有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不需要某个东西,但就是抵挡不住它的诱惑,最终还是把它带回了家。这种“我想要,但我不确定为什么想要”的状态,让我感到非常困惑。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简直就是我的内心独白。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解释,让我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是商家利用了我们大脑的某些“捷径”或者“盲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消费行为模式,并且掌握一些应对策略,避免再次成为“被操控”的消费者。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感到一丝困惑。我时常会告诫自己要理性消费,要量力而行,但每次走进商店,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总会不自觉地被某些东西吸引,然后做出并非原计划的购买。这种“明明知道,但还是做了”的状态,让我感到沮丧,也让我渴望找到根源。这本书的标题,“订价背后的心理学”,就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商家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比如,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定价策略,让我们觉得某个价格“划算”;又是如何通过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心理,让我们产生购买的冲动。而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更是完美契合了我常常遇到的情境。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自己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科学解释,并且学会一些应对策略,让自己在未来的消费过程中,能够更加清醒和理智,不被表面的营销手段所迷惑。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消费领域,那些看似“不理性”的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机制。这本书的标题,“订价背后的心理学”,就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商品的价格,即便高昂,却依然能吸引到消费者?为什么商家总能通过各种定价策略,影响我们的购买意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价格游戏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例如,它是否会探讨“权威定价”的作用,或者“稀缺性”如何激发我们的购买欲望?而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更是精准地描绘了我作为消费者的典型经历。我常常会抱着一个明确的购物目标走进商场,但最终却被一些完全不相关的商品所吸引,并且在事后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困惑。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并且提升自己的消费“免疫力”,不再轻易地被商家的营销策略所左右,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和需求的消费决策。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行为经济学”和“消费心理学”这类书籍,总觉得它们能够解释很多日常生活中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我自己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购买行为。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在对我招手,直接点出了我经常遇到的困境:“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 这种感觉太真实了!我脑子里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比如一件素色的衬衫,但在逛了一圈之后,却被一件带有复杂图案、颜色鲜艳的连衣裙吸引,然后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回家后才发现它并不适合我日常的穿着需求。这种“货比三家”之后的“意外”选择,让我常常感到困惑和懊恼。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不是有一些微妙的心理暗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的选择?是不是商家的定价策略,或者商品陈列的方式,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购买欲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原因,让我明白,原来这些看似偶然的购买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逻辑。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消费“觉察力”,不再轻易地陷入商家的“消费陷阱”,成为一个更聪明、更自主的消费者。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这样”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就是直接打在了我的“兴趣点”上。“订价背后的心理学”,光是听着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揭秘的吸引力。我经常会在购物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心里已经想好了要买A,结果在货架前转了一圈,却鬼使神差地拿起了B,并且在付账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买的是“对的”。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购买行为,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也让我怀疑,是不是我自己的大脑出了什么“bug”。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更是精准地概括了我常常遇到的这种“反差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那些隐藏在商品定价、促销手段以及商品陈列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像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穿商家的营销策略,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消费动机,最终做出更明智、更理性的消费选择。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怪事”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标题,恰好就点中了我的“痒点”。“订价背后的心理学”,这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秘的色彩,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数字是如何操纵我们的购买欲望的。我经常会发现自己,明明已经决定要买某件东西,价格也已经确定,但最终却在柜台前,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另一件,或者因为看到某个“超值”的套餐而改变了主意。这种“临门一脚”的转变,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也让我怀疑,是不是有什么看不见的力量在左右我的选择。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简直就是我内心深处的呐喊。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隐藏在商品价格、促销信息和商品陈列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像一个拥有“火眼金睛”的消费者,能够洞察商家的“小心思”,并且不再轻易地被表面的价格所迷惑,做出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消费决策。

评分

我一直对营销和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感到着迷。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各样的商品和信息包围,而商家为了吸引我们购买,可谓是费尽心思。这本书的标题,“订价背后的心理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心中对于这些“营销魔法”的好奇。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看起来很高,但依然有人趋之若鹜?为什么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降价活动,就能引发巨大的购买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定价策略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奥秘,例如,它是否会探讨“高价即高质”的心理暗示,或者“损失厌恶”如何驱使我们做出购买决策?而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更是完美地概括了我作为消费者的普遍困惑。我常常会走进商店,脑子里装着一件清晰的目标商品,但最终却被另一件完全不相关的商品所吸引,并且在购物后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消费行为的驱动因素,学会如何识别那些“诱导式”的定价和营销手段,最终做出更理性、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消费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个略带神秘感,又透着几分诱惑的标题,仿佛直接戳中了我在购物时经常遇到的那个“痛点”。我常常会走进商店,目标明确,心里想着要买的是A,却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鬼使神差地拿起了B,并且在结账时心安理得,甚至觉得B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种体验,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感同身受。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究竟是源于商家的高明手段,还是我们自身潜藏的心理机制在作祟?我迫切地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像一位侦探一样,抽丝剥茧,揭示那些隐藏在商品价格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比如,为什么同样品质的商品,标价略有不同,我们就会觉得一个更划算?为什么那些“限时抢购”或“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总能轻易地诱惑我去消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傻瓜”。我更希望,通过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面对消费决策时,能够更加理智和清醒,而不是被一时的冲动所裹挟。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悬念,预示着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消费行为的深度探索,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订价背后的心理学”——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揭秘感,好像要去探究商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常常在超市或者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标价,有的看起来特别“实惠”,有的则定价高昂。但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因为价格低廉而购买,而是被某种“感觉”所吸引。比如,有时候看到一个商品标着“原价XXX,现价YYY”,即使我对这个商品的需求并不那么迫切,也忍不住想去买,因为感觉“占了便宜”。或者,一个商品的定价虽然高,但如果它被包装得很精致,或者被放在显眼的位置,我反而会觉得它“品质好”,更容易被说服。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让我常常在事后反思,自己究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我要的是这个,最后却买了那个?”,更是直接触及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的心理学框架,让我能够理解这些隐藏在价格和营销策略背后的诱惑,并且学会如何识别它们,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