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用自我对话发觉真实感受,找回爱的力量

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用自我对话发觉真实感受,找回爱的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育儿
  • 母婴
  • 亲子关系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心理学
  • 自我关怀
  • 正念
  • 育儿焦虑
  • 修复式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当妈妈这么累?
为什么吼了孩子心里却充满愧疚?
为何很爱孩子,却一直想念过去的自己?
心累,是时候看清妳真正的需要,
脆弱,是帮妳找到能爱且有力量的自己。

  ★各大书店亲子教养类,第一名!
  ★畅销十万册,妈妈读者大好评 !
  ★疗癒妈妈的心,才能和孩子的心更贴近!


  对孩子的爱,让我们心甘情愿为孩子付出一切,然而,成为母亲之后,却赫然发现许多事情并不如预期,这过程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焦虑、不安与疲惫。我们努力照顾孩子、想给孩子最幸福的生活,但当背负着名为「妈妈」这个角色的包袱时,却不小心忽略了内心当中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作者为心理谘商师,他在主持亲子节目时,有很多母亲们向他求助,这些事件都是生活中教养孩子所发生的问题,而问题的背后总有个因生活而疲惫不堪的无助母亲:

  ◎儿子经常睡到一半就突然大哭,长时间下来,只要孩子半夜大哭,我就会莫名的愤怒,失去理智大吼:「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哭了?都是因为你,我都没办法好好睡觉!」我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我也好想哭……

  ◎生完孩子后,我辞去了工作,想全心全意陪他长大。但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一天内总会有好几次理智线断线,看着以前的同事升职,心里更不是滋味,为什么我爱小孩却一直怀疑自己的决定到底对不对……

  ◎我是个全职妈妈,先生工作很忙,好不容易变好星期六要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结果当天又因为先生工作而去不成,孩子却哭闹不休,我好想夺门而出……

  ◎我每天下班回家,孩子总是躺着沙发上打电动,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心里真的好受伤,这么辛苦养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身为谘商师的作者指出,面对教养时,我们生气、沮丧,甚至感到痛苦、自我怀疑,绝对不只是单单「孩子管不听」的问题。那些对孩子的吼叫,很多是因为孩子触碰到妳,受伤且疲惫的心。例如:下班后看到孩子在滑手机而感到生气,被诱发的可能是担心和焦虑(担忧孩子无法自律、焦虑自己疲惫却无法休息);当孩子傻傻被欺负时特别生气,可能来自于过往的人际挫折……

  全职妈妈对未来的不安、职业妈妈对时间的焦虑、对自我的自卑、对过往的遗憾、对先生的不满……这些在心里过去没有好好解决的、隐藏起来的问题,将在某个时间点将被孩子诱发,然后引爆。

  感觉累了,不是休息就好,撑过就好;
  感到无力了,表示你内在有尚未解决的问题。
  把目光移回自己的身上,把自己关照好,将会改变你和孩子的人生。

  作者透过自我对话,协助这些疲惫的妈妈们看见生气、难过、沮丧的原因,并练习将自己累了、伤了的心修补起来,再回过头来解决与孩子间的问题。爱孩子是种天性,每个人都是最好的妈妈!但如实的接纳自己,关照自己是需要练习的!

  妳会在孩子的面前落泪吗?
  妳能真诚地跟孩子说,其实妳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吗?

  请放下妈妈「应该要」、「必须要」的框架,
  练习去寻找并接纳最真实的你,
  成为一个能够去爱,也能被爱的完整个体。

  作者以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角色,希望让所有的母亲们都能看见:
  .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成为母亲的我,我都是珍贵美好的存在
  .我无条件地爱我自己
  .我如实接纳孩子原本真实的面貌
  .我以宽容的心去爱身旁所有的人
  .我与生俱来就拥有无与伦比强大的爱的力量

  练习与自己对话,接纳自己真实的面貌后,在育儿的路上将会有全新不同的感受,妳将能感受到:

  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美好而珍贵的存在,
  这样的我,如此美好珍贵的我,
  也必定能让来到我生命中的孩子,
  活出他最美好的自己!
  不是因为我是母亲,
  而是因为我是我自己。

感动推荐

  谘商心理师、爱心理创办人│吴姵莹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
  谘商心理师、作家│陈志恆
  HomeCEO创办人、畅销书作家│凯若
  心灵、亲子作家│黄淑文
  妇女心理专家、临床心理师│曾心怡
  亲职教育顾问│丑爸
  亲职教育讲师│泽爸
  绘星心理治疗所所长│谢玉莲
  亲子天下严选部落客│双宝娘

  「致翻到这本书的妈妈,当你开启这本书时,就是好好疗癒你自己的开始。」——妇女心理专家、临床心理师/曾心怡

读者大好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一直暖暖的,我要练习,从明天开始,成为一位快乐且美丽的母亲。」

  「如果能早点遇到这本书就好了,或许就能以更好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孩子。」

  「看完这本书后觉得自己被疗癒了,只有妈妈才懂妈妈!」

  「和先生离婚后,我常会莫名对孩子生气又很愧疚,这本书让我看到问题,让我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妈妈。」

  「非常感动!我要发送给身边的所有妈妈好友们!」

  「值得一看再看的育儿好书!」
 
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用自我对话发觉真实感受,找回爱的力量 导言:在日常的疲惫中寻找喘息的契机 在现代社会,母亲的角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期望与压力。我们渴望成为全能的母亲,既要满足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微需求,又要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然而,现实往往是碎片化的、充满挑战的,甚至常常让人感到精疲力竭。那些本应充满爱的互动,有时却在无尽的疲惫和挫败中变得紧张而沉重。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硬的育儿“秘籍”,也不是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育儿蓝图。相反,它是一本引导你深入内心、重新连接自我与育儿实践的指南。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崩溃的瞬间”、每一次失控的吼叫、每一次面对孩子哭闹时产生的无助感,都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你内在需求发出的强有力信号。 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暂停,不再急于解决外在的问题,而是转向内在的探索。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修复练习”,你将学会捕捉那些让你感到疲惫、愤怒或沮丧的瞬间,并将其视为一次宝贵的自我觉察机会。我们的目标是:将育儿的日常磨砺,转化为深层滋养和成长的契机。 第一部分:觉察的艺术——从“应对”到“看见” 许多时候,我们应对育儿挑战的方式是自动化的、被动的——快速反应、试图安抚、或者干脆逃避。这种模式只会加剧疲惫。第一部分将重点放在培养一种全新的“觉察力”。 捕捉“那个瞬间”:育儿挫折的信号灯 我们会详细探讨如何识别那些关键的“片刻”。它可能是一次关于穿鞋的争执,一次饭桌上的权力斗争,或者仅仅是孩子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却瞬间点燃了你内心的火焰。这些瞬间,与其说是关于孩子行为的问题,不如说是关于你内心状态的反映。我们将学习如何及时按下“暂停键”,在情绪爆发前,给自己留出哪怕仅仅三秒钟的喘息空间。 看见被掩盖的需求:挫折背后的“我需要什么?” 挫败感往往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是需要独处的时间?是渴望被理解?是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看见?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框架,帮助你深入剖析这些情绪背后的核心需求。例如,当你因为孩子打翻牛奶而感到极度愤怒时,你真正需要的是“被支持”、“被认可”,还是“休息”?我们将探讨常见的育儿压力源如何与你个人的历史经验相互作用,导致情绪的过度反应。 第二部分:自我对话的炼金术——倾听你真实的声音 “自我对话”是修复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我们头脑中持续不断的、往往是批判性的内心声音,是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识别与挑战“自动驾驶”的评判 我们每天都在对自己说话,但很多内容是负面的、苛刻的、基于“应该”而非“实际”的脚本。我们会深入探讨如何识别那些针对自己作为母亲的负面叙事,例如:“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总是搞砸一切”。本书将引导你用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语言替换这些批判,从“为什么我这么差劲”转向“在这个情境下,我感受到了什么,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深度倾听:连接身体的智慧 真实感受往往先在身体中留下印记——胸口的紧绷、胃部的收缩、肩膀的僵硬。我们不仅要听大脑的声音,更要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通过简单的身体扫描练习,你将学会区分“我想象中的恐惧”与“此刻身体的真实感受”。这种深度倾听是实现情绪自由的关键一步。 “共情式”自我对话 就像对待一个受伤的朋友一样,我们也要学会用共情的方式对待疲惫的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摔倒而哭泣,你会抱起他,轻声安慰。那么,当你感到失败或筋疲力尽时,你该如何温柔地对待那个“内在受伤的自己”?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对话模板,教你如何在挫败后,给予自己所需的理解和接纳。 第三部分:找回爱的力量——实践中的温柔重塑 真正的修复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在日常互动中持续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着重于如何将这些内在的洞察,转化为更具滋养力的外部行动,重新找回育儿的初衷和喜悦。 从自我关怀到无条件的爱 当母亲先照顾好自己的内在需求时,她才能更完整地给予他人。我们会探讨如何系统地将“修复练习”融入日常时间表,哪怕只有十分钟的“圣域时间”。这种主动的自我关怀,不是自私,而是确保你拥有足够的“情感能量”去面对挑战。学会照顾好自己,是实现对孩子无条件之爱的基石。 重塑与孩子的互动模式 理解了自己的需求和真实感受后,你将能以更清晰、更少防御性的姿态去面对孩子。例如,当你理解了自己是因为感觉“失控”才对孩子的涂鸦感到愤怒时,你可能会选择蹲下来,而不是斥责,去问:“你正在创造一个很棒的世界,妈妈看到你很投入。”这种从“反应”到“回应”的转变,是爱重新流动的通道。 拥抱不完美:持续的修复之路 没有一次练习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一天会一帆风顺。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重强调“恢复力”——从挫折中快速弹回的能力。我们会讨论如何正视“复发”的情形,将它们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退步的证明。真正的爱,是对自身不完美和对孩子不完美的共同接纳。 通过本书的引导,你将发现,疲惫和挫折并非育儿的终点,它们是通往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更坚韧的内心力量以及更深厚亲子关系的指路明灯。你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应对者”,而是一个有意识的、充满力量的“创造者”,重新定义你与孩子、与自己的关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朴宰莲


  韩国汉阳大学教育研究所谘商心理学硕士,目前为蜕变工作坊创办人、广播节目主持人。其工作坊针对企业、父母、教师等对象,开办了各种对话课程。她同时也是位是位备受尊崇的儿童人权拥护者,积极参与国际儿童人权协会(InCRC)事务运作,亦担任韩国非暴力沟通协会NVC的讲师,并曾在CBS《改变世界的十五分钟》、CGN《心海罗盘》等多项电视广播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及客座嘉宾。

  本书收录了作者针对父母、教师为对象所开办的对话练习课程的内容。她发觉现代的父母内心都渴望给孩子满满的爱,但却因不如预期而感到沮丧甚至自责。作者希望透过本书让所有的父母重新学会好好爱自己,因为唯有父母先爱自己,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着有《爱,让心灵相通》、《沟通,有沟才有通》等书。

译者简介

郑筱颖


  国立政治大学韩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译有多部韩国影视作品。育有一双儿女,目前为妈咪拜和妈妈经论坛驻站部落客。对文字创作充满热情,因而踏上译者这条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P1

《第一章》妈妈的自我觉察──身为母亲的妳,了解自己吗?
1.  现在的妳,活在爱里吗?--爱是一切的原动力
2.  沟通中最困难的是什么?--无心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最伤人
3.  妳有多了解自己呢?--运用「周哈里窗」为自己的人生开一扇窗
4.  妳的童年是否曾被父母伤害过?--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
5.  妳也想当一个不生气的好妈妈吗?--理解愤怒背后所隐藏的情感
6.  透过内在对话和孩子更亲密
7.  维系良好关系的对话法则
8.  内在对话练习一 从观察与倾听开始
9.  内在对话练习二 察觉内心的真实感受
10. 内在对话练习三 探索情绪背后的原因
11. 内在对话练习四 说出内心真正的需求

《第二章》好好理解并同理孩子
1.    向孩子表达谢意--不要说「你好棒」,而是「谢谢你」
2.    真诚地向孩子说「对不起」---不找任何理由和借口
3.    明确回应孩子的要求--别用「下次再说」含煳带过
4.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概念--而不是用语言恐吓孩子
5.    告诉孩子诚实的重要--而不是训斥孩子为什么爱说谎?
6.    责怪孩子之前,先了解孩子想要什么?--而不是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7.    教孩子独立自律--而不是跟孩子说:「你自己看着办!」
8.    让孩子培养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而不是指责孩子:「你怎么老是被别人欺负?」
9.    接纳孩子的独特性--而不是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10.    每一次犯错都是成长的机会--别训斥孩子「妈妈早就跟你说过了吧!」
11.    教孩子比骂脏话更好的宣洩情绪方式--而不是只跟孩子说:「不要骂脏话!」
12.    使用正面的话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只说:「不可以这样!」
13.    对妈妈的角色厌倦时,和孩子一起克服--而不是跟孩子说:「你想怎样就怎样,妈妈不管你了!」
14.    帮助孩子一起撕下身上的「标签」--当孩子跟你说:「妈! 老师说我是问题儿童」时
15.    教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拒绝--当孩子跟你说:「妈! 他们都不跟我玩。」时
16.    当孩子的朋友犯错时,该如何处理?--别跟孩子说:「你以后不要再跟他一起玩!」
17.    协助孩子找回内在动机--别跟孩子说:「乖乖吃饭我让你看电视!」
18.    理解孩子羡慕的心情,并教孩子学会感恩--当孩子说出:「我也好想当他们家的小孩喔!」时
19.    理解孩子想要争宠的心情--当孩子说出:「妳比较喜欢我还是弟弟?」时
20.    如何处理孩子间的纷争?--当孩子说出:「妈! 妳偏心! 都偏袒弟弟!」时
21.    教孩子面对生命这堂课--当孩子说出:「如果妈妈死掉了怎么办?」时
22.    夫妻吵架后要及时安抚孩子--而不是说:「妈妈都是为了你!」
23.    离婚后,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的心情--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批评另一半

附录一 什么是需求
附录二 什么是感受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场次不同,角色亦不同。然而,唯有「妈妈」这个身分,是很多女性们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都无法放宽心坦然卸下的角色。无论是结婚后原本就计画好要怀孕,或是婚后自然而然就生小孩成为母亲,还是抱着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生下孩子,当我们成为母亲之后,似乎就注定了一生要为孩子牵挂。

  还记得第一次在怀里抱着那个好小好软的婴儿时,内心那种难以言喻的悸动吗?即使是在才刚生完孩子,身体状况都尚未完全复原的状态下,打从那一刻开始,浑身却自然散发出本能的母爱,期许自己能够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希望孩子平安健康长大。

  然而,在当妈妈的过程中,却赫然发现许多事情并不是如我们预期中的那么简单。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焦虑和恐惧。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资格当一个好妈妈?

  有段时间,我曾独自带着孩子到国外旅居生活。在那段时间里,不只孩子需要适应,连我自己都还在努力调适新生活。当孩子开始上学后,原本我打算要亲自接送孩子上下课,没想到儿子却毅然决然的拒绝,执意要自己一个人去学校。就这样过了几个星期,某天中午,那个看似坚强独立的孩子,却突然哭着打电话给我,跟我说:「妈,妳可以帮我拿几本故事书来学校给我吗?在这里都没有人要跟我一起玩!」

  直到那一刻我才终于明白,原来儿子在学校已经被排挤了好一段时间,但却因为怕我看到后会难过失望,所以才坚持要自己去上学。挂上电话后,我连忙带着书匆匆赶到学校,从远远地就看到孩子孤伶伶的一个人佝偻着身子,待在空荡荡的操场上。看到这场景,我顿时失去了理智,立刻冲去质问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会独自一人在那里?」虽然老师好声好气地解释,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所以孩子暂时还没这么快交到朋友,等过一段时间后,情况就会好转。但看到孩子瑟缩的肩膀和悲伤的眼神,我根本听不进老师说的话。然而,我也束手无策,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回头找孩子之前,我先到洗手间擦干眼泪,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着:「目前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我缓缓地走向孩子,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接着再把书拿给孩子。

  那天下午孩子回家后,我们聊了很多。年幼的儿子抱着我,哭着跟我说不想待在这里。从那之后,儿子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在学校阅读明明在家里连看都不想看的书,借由书度过难熬的寂寞时光。我也经常和儿子聊天,和他一起讨论为何还无法交到好朋友的原因。就这样过了三个月后,儿子开始慢慢交到朋友,并且和他的好朋友们开心地在操场上嬉戏玩耍。

  回想起和孩子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我也时常瞬间理智断线,情绪波动起伏很大。有好几次控制不住自己,朝孩子大声怒吼斥责,但当孩子睡着后,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却又为自己的情绪失控感到懊恼万分,甚至因此辗转难眠。

  我遇过很多妈妈都曾经跟我有过一样的经验。一位全职妈妈曾跟我说,因为情绪找不到出口,她时常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对此感到很愧疚。还有一位职业妈妈则是因为平常要上班工作,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回家后却又因为身心俱疲,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但等到孩子睡着后,看着孩子睡着的样子,心中总是升起满满的歉意,经常哭着入睡。

  从现在起,请放下这些无谓的自责吧!身为母亲的我们,其实已经学习到人生中很重要的经验,我们体验到原来施比受更有福;体验到奉献;体验到光是看着孩子的笑容,就能感受到幸福。在我们还没成为母亲以前,可曾有过当看到某个人难受时,自己比对方更难过的感受?

  但当了妈妈后的我们,看到孩子生病时,却恨不得自己能代替孩子承受痛苦。虽然有时也会因为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感到懊恼,但我们比任何人都还要真心渴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这就是天底下所有为人母亲的心情。

  并没有什么所谓「好妈妈」的标准,只要妳能聆听孩子的烦恼,不介意在孩子面前落泪,并且能真诚地和孩子倾诉自己的悲伤,妳就已经是最棒的母亲了!

  在这本书当中,记录了过去两年来我在 Mom's Radio 电台节目中,曾帮助一些妈妈自我疗癒,透过重新认识自己,进而以不同的角度和孩子展开对话的故事。虽然这些案例故事并不足以囊括全部,但希望能以此书作为契机,帮助大家从此刻开始,和孩子一起寻找表达爱的方式。

  其实,每个母亲都是任谁也无法取代的,独一无二的完美好妈妈。
 
朴宰莲
二○一八年二月
写于洒满阳光的儿子房间

图书试读

妳也想当一个不生气的好妈妈吗?

--理解愤怒背后所隐藏的情感

当我们成为母亲之后,有时会意外地看见自己糟糕的样子;有时会讶异于自己怎么会变得那么勇敢?甚至有时会惊觉,原来自己并不是心中所想的那种人。这些意外的发现,伴随而来的各种情感,可能会让我们和孩子的距离更靠近,但也可能会让我们离孩子越来越远。

愤怒,是一种会把我们击垮的情绪

身为母亲的我们,偶尔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情绪击垮,其中一种就是愤怒。即使我们再怎么生气,气到心里觉得:「跟这种人说再多也没有用!」也绝对不能放弃用对话来沟通。当我们在生气时,一股脑地宣洩完怒气后,会产生愧疚感。万一当关系因争吵而变得疏离,恐惧、不安、自责、难过等各种情绪就会排山倒海的在心里蔓延开来,甚至会觉得丢脸、自卑。

开始沟通→生气→愧疚感→担心害怕关系变得疏离→自责、难过→丢脸、自卑

其实,有这些情绪并不是件坏事,越是刻意想要逃离情绪,反而只会让自己觉得更痛苦而已。很多人为了压抑、逃避负面情绪,会去做一些事情来让自己暂时遗忘,如:喝酒、购物,或是沉迷连续剧,甚至暴饮暴食。当出现这样异常的行为时,要去了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去找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

愤怒,真的控制不了吗?

一般人生气的时候,经常会说出以下的话:

「我生气还不都是因为你!都是你!都是你害的!」
「本来就是你自己要看着办!」
「要不是因为你惹毛我,我会这么生气吗?」

试着回想过去你曾经发脾气的经验,惹你生气的人是谁?当时的情况如何?你和他的之间谁在关系中更佔上风?若是佔上风的那一方,发完脾气后的感觉如何?若是比较劣势的那方,情况又是如何?若对方是你害怕的人,又是怎样的感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是我在一个深夜,抱着刚哄睡不久的孩子,感到无比疲惫和失落时,偶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标题“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就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当时灰暗的世界。我当时最需要的就是“修复”,而不是更多的“育儿指南”。“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一直以为孩子的不配合是我的失败,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这些“挫折”其实是在提醒我,我和孩子内心深处可能有什么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之前一直对“自我对话”这类概念抱有怀疑,觉得是矫情。但这本书的“自我对话”练习,是让我真正开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理解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自己。我开始尝试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感到如此焦虑?”,“我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地放下了对自己的苛责,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疲惫的时候,我依然可以“找回爱的力量”。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对育儿类的书籍已经有些麻木了。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完美妈妈”的模板,看得我更加焦虑。但“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这个标题,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希望。“疲惫”二字,真实得不能再真实。而“修复练习”,则暗示着一种积极的、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尤其喜欢“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这一句。我一直以为,孩子哭闹、不配合,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是我能力不足。但这本书告诉我,这些“挫折”恰恰是了解自己和孩子内心需求的机会。它鼓励我去深入挖掘,在那些让我们感到沮丧的瞬间,到底隐藏着什么未被满足的信号。书中的“自我对话”部分,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习惯于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妈妈就应该是坚强的、温柔的。但这本书鼓励我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问自己“我为什么感到生气?”,“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地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也让我看到了,原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不必那么苛刻。

评分

我之所以会毫不犹豫地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标题精准地描述了我的生活状态。“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这不就是我每天都在经历的吗?每天睁开眼睛,我就知道一天的战斗又要开始了,而我,已经快要精疲力尽。更吸引我的是“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我一直觉得,当孩子不听话、哭闹不止的时候,就是我作为妈妈的失败,是我没有做好引导。但这本书告诉我,这些“挫折”其实是在提醒我,也许我忽略了自己或者孩子真正的需求。我一直以为,“自我对话”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是矫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是多么重要的一步。它鼓励我去探究那些压在心底的,让我们感到沮丧、焦虑、愤怒的真实感受。我开始尝试,在孩子睡着后,安静地坐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因为刚才的事情而生气?”、“我当时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让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情绪失控,并不是因为孩子有多么“难带”,而是因为我自身的疲惫、压力,或者是我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当我能够理解了这些,再去看待那些育儿的“难题”时,就会觉得它们并没有那么难以逾越了。书中的“找回爱的力量”这一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告诉我,即使在最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拥有爱,只是需要学会如何去重新连接和滋养它。

评分

我当时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在育儿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和无助,每天都像在打仗,精疲力尽,却看不到希望。书名“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简直是我的写照,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够理解我的辛苦。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这句话。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不听话、哭闹,就是我没做好,就是我的失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挫折”其实是了解自己和孩子真实需求的一个契机。它鼓励我去思考,在那些让我感到崩溃的时刻,究竟是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书中关于“自我对话”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我一直习惯于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妈妈就应该坚强。但这本书引导我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沮丧、愤怒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去否定它们。我开始尝试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地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疲惫的时候,我也能够“找回爱的力量”。

评分

我真的可以说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因为我当时已经完全陷入了育儿的疲惫感中,感觉自己就像一块被榨干的海绵,再也挤不出任何能量。书名“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太有吸引力了,它直接道出了我的心声。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这一句。我一直以为,孩子哭闹、发脾气,就是我能力不行,我没能做好引导。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解读,它告诉我,这些“挫折”其实是孩子或者我自己内心的“求助信号”,提醒我该停下来,去看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一直对“自我对话”这种概念不以为然,总觉得那是些心灵鸡汤。但这本书的“自我对话”部分,却非常实用,它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引导我去真正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的真实感受。我开始尝试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生气?”,“我当时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地看到了自己内在的脆弱,也看到了,原来我也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被它标题中传递出的“理解”和“希望”所吸引。作为一名全职妈妈,我每天的生活都被孩子占据,常常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这几个字,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一样,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我的困境。而“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这句话,更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孩子的不听话、哭闹,都是我的教育失败,是我的问题。但这本书告诉我,这些“挫折”恰恰是了解自己和孩子内心真实需求的契机。它鼓励我不再一味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去“倾听”问题背后的声音。书中的“自我对话”练习,是我觉得最受用的部分。我一直习惯于在内心深处批判自己,觉得自己的耐心不够,自己的情绪不稳定。但这本书引导我去用一种更加温和、更加理解的方式去和自己沟通,去探究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困扰着我。我开始学习问自己:“我现在为什么感到如此沮丧?”,“我当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地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疲惫的时候,我也拥有“找回爱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买的,当时我正处于育儿的低谷期,每天都感觉自己像一个漏气的皮球,毫无生气。朋友说,这本书给了她很多启发,让她在疲惫中找到了喘息的空间。我翻开书,就被“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这个标题吸引住了。它没有用“育儿技巧”、“科学喂养”这样的词语,而是直接戳中了妈妈们的痛点——“疲惫”。更让我感动的是,它提到了“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我一直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我的错,是我没有教育好。但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也许这些“挫折”背后,隐藏着我和孩子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孩子突然变得黏人,也许是他感到不安;而我因为孩子的黏人而烦躁,也许是因为我渴望片刻的独处。书中关于“自我对话”的部分,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我一直习惯于在内心深处责备自己,觉得自己的耐心不够,自己的情绪不稳定。但这本书鼓励我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我开始尝试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受?”,“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地接纳了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也拥有爱和温暖。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或者给出了过于理想化的建议。但“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这个标题,却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当时正经历着产后抑郁的阴影,每天都觉得生活黯淡无光,对孩子充满了愧疚,对自己充满了失望。我看到书中的“从每个育儿挫折的片刻,看出内在的需要”这句话,就觉得这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不同的是,它没有将疲惫和挫折看作是妈妈的“缺点”,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信号”,一种需要被关注的、关于我们内心状态的重要信号。它没有教我如何“忍耐”,而是教我如何“倾听”。倾听那个在育儿的泥潭中挣扎的自己,倾听那个因为疲惫而快要窒息的自己。书中的“自我对话”练习,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总是习惯性地评判自己,责备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耐心,不够温柔。但这本书引导我用一种更友善、更理解的方式去和自己沟通,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我开始问自己,当我感到沮丧的时候,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片刻的宁静?是爱人的理解?还是仅仅是一杯热茶?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地接纳了自己不完美的真实状态,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在蕴藏着的、比我想象中更强大的“爱的力量”。

评分

当我决定购买这本书时,我正处在一种深深的育儿倦怠期。每天的生活就像一个无限循环的副本,从喂奶、换尿布到哄睡,再到处理突如其来的各种状况,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却找不到任何可以停歇的理由。我试图在网上查找育儿技巧,学习如何让孩子更乖巧,但这些技巧往往忽略了妈妈本身的感受。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标题——“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它不仅仅关注孩子,更关注“妈妈”本身,这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它鼓励我审视那些让我感到挫败的育儿瞬间,不是为了责怪自己,而是为了从中理解孩子和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书中的“自我对话”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习惯于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够,自己的耐心不足,自己的情绪失控都是因为我太差劲。但这本书引导我去和自己对话,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沮丧?”、“我当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有时我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藏着一些连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委屈和渴望。但正是通过这样的对话,我才慢慢地将那些模糊的、难以言说的情绪,一点点地梳理清楚。我开始理解,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可能是因为他感到不安;而我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产生的烦躁,可能是因为我自身也感到被忽视,或者是在失去个人空间。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无比疲惫的深夜里翻开的,当时我怀里的宝宝刚哭闹完,我感到自己像被抽干了一样,空虚、无助,甚至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道光,照进了我漆黑的育儿隧道。“疲惫妈妈的修复练习”,光是这几个字就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是被理解的。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第一页,想知道那些“练习”到底是什么。我原本以为会是一些强硬的、要求我立刻振作起来的指导,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没有强迫我立刻变得坚强,而是温柔地引导我去感受自己的疲惫,去承认它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地压抑。作者并没有把疲惫定义为一种失败,反而将其看作是妈妈们内心在发出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停下来,需要被关注。这种视角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仿佛有人替我说了我内心深处最想说的话,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书中的一些描述,比如“当孩子哭闹不止时,感觉世界都在崩塌”,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经历如此崩溃时刻的妈妈。这种共鸣感,比任何空洞的安慰都来得更有力量。我开始尝试书中建议的一些小小的“修复练习”,比如深呼吸,比如放下手中的一切,只是静静地坐一会儿,什么也不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竟然真的在一点点地缓解我内心的紧绷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