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吃不腻的台式妈妈味:6位台湾妈妈的家常菜,传递最强的人情味

永远吃不腻的台式妈妈味:6位台湾妈妈的家常菜,传递最强的人情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台湾大好き编集部
图书标签:
  • 台式料理
  • 家常菜
  • 台湾美食
  • 妈妈的味道
  • 食谱
  • 人情味
  • 台湾文化
  • 家乡味
  • 亲子美食
  • 下厨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心灵跟肚子得到满足,果然是要妈妈的味道
  一家人围在餐桌上吃饭,就是台湾最美好的风景
  妈妈们做菜都是凭感觉,却满怀着满满的爱

  不管是客家料理的家常菜,还是素食料理的家常菜,或是各种我们耳熟能详的家常菜单,全部收录在这本书里,每一位妈妈的料理诀窍或是独门秘招也都不藏私,而料理背后的故事,更能让你在每一道美味的料理中,感受到台湾人的温暖人情味。

  ●最暖心暖胃的饭菜!一定是妈妈们的家常菜。
  妈妈们做菜都是凭感觉,却满怀着满满的爱,传递出台式独有的人情滋味。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片段,却是旅人们眼中的美好风景,一群超喜欢台湾的日本编辑们,透过无数次造访台湾,用行动表达对台湾的热爱,截至目前一共出版了七部以台湾美食为主题的游记食谱。这一次的企划,他们把对台湾家庭料理的好奇和喜爱,亲自拜访六位台湾妈妈,跟着妈妈们一起在厨房做菜,一起在餐桌上吃饭,再将走访心得和52道料理食谱集结成书。

  ◎番茄炒蛋─只有番茄炒蛋配白饭能如此美味?使人赞叹的食材组合。令人愉悦的简单料理程度,却呈现出无法想像的美味惊艳度,只有一句话「超美味」。实际上加糖增加甜度的人很多,甜甜咸咸的口味很下饭。

  ◎卤肉饭─从前是孩子们回到家,喊着:「肚子好饿喔!」会吃的家庭料理。在制作途中打开锅盖,搅拌锅中食材的时候,飘出阵阵的甜甜香气就是幸福的气味。

  ◎炒米粉─只要一盘炒米粉,和一碗汤,就可以成为一顿午餐。

  ◎东坡肉─表面是麦芽糖色,里面是粉红色的诱惑,入口即化的肥肉,让人无法抵挡地动筷。

  ◎苦瓜排骨汤─煮得软软、几乎要化开的白苦瓜,在猪肉和骨头释出鲜美的汤品中,滋味很奥妙。

  台湾人的餐桌上常见的菜色,都是旅人眼中不平凡的存在,也都是妈妈们岁月积累的智慧。
  (书末还贴心附上妈妈们的採买调味料干货的爱店!)

本书特色

  *最贴近生活的家常料理,零厨艺也能轻松上手。
  *邻家妈妈的角度分享料理的心意,绝对很有感。
  *日本人的观点纪录台湾的在地饮食文化,看了更爱歹丸。

名人推荐

  甲饱没推荐
  番红花(饮食•亲职作家)
  Léa杨佳龄(《饮食宅记》作者)
  Winnie范丽雯(《五星级自慢家常菜》作者)  
 
《寻味京都:艺伎的私房料理与古都的四季物语》 一部探索日本古都京都深层饮食文化的深度美食随笔 内容提要: 本书带您深入日本京都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不再满足于游客指南上的热门景点或连锁餐厅。我们聚焦于京都的“里侧”——那些隐藏在古老町屋深处、由世代相传的家庭或深居简出的传统艺能者私藏的食谱与生活哲学。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集,而是一次关于时间、仪式感、季节更迭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漫游。 全书分为“春之萌芽”、“夏之浓荫”、“秋之丰收”与“冬之沉静”四个章节,对应京都四季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与食材风貌。我们将跟随三位核心人物的视角——一位隐退的资深茶道师、一位专营季节性腌渍品的老铺主人,以及一位致力于复兴传统町屋的年轻建筑师——去理解,为何一碗简单的味噌汤,能承载京都人对“旬”(当季)的极致敬畏。 第一部:春之萌芽——脆弱与新生中的侘寂之味 春季的京都,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感伤与希望并存的时刻。空气中弥漫着樱花的清香,但真正的美味潜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1. 苔藓花园与初春的“早春之宴”: 探访位于洛北深山中的一处私家苔藓庭院。主人是一位隐退的茶道大家,她展示了如何用极简的方式料理初春的食材。重点解析“若竹煮”(以初生竹笋搭配鲷鱼清汤)的烹饪哲学——汤头的“透明度”如何反映出烹饪者心境的“澄澈”。我们详细记录了她对面高汤(出汁)的熬制心法,强调昆布的浸泡时间和水温控制的微妙差异。 2. 渍物艺术的诞生: 深入拜访京都市郊一家不接受预约的渍物作坊。店主展示了腌渍“水前寺菜”(一种京野菜)的独特工艺,该工艺需要精确控制春雨的湿度。内容将侧重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时间之间的“对话”,而非单纯的步骤罗列。探讨渍物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成为保存春日能量的关键方式。 3. 寻访“初鰆”的轨迹: 记录了早春时节,京都人如何对待“初鰆”(当季的马鲛鱼)。不同于关西其他地区的热烈烹调,京都人偏爱将其轻微炙烤后,仅以少许柚子皮屑提味,以展现其细腻的油脂感。书中细致描绘了制作日式酱油时,发酵容器(室)内的温度图谱。 第二部:夏之浓荫——盛夏的清凉与禅意的凉意 盛夏的京都,酷热难耐,食物的首要任务是“清凉”与“滋养”。本部分着重于那些利用天然降温效果与精准刀工来对抗酷暑的料理。 1. 刨冰的哲学: 深入探访祇园一家百年老店,这家店的刨冰并非简单的甜品,而是对水质与糖蜜配比的极致追求。书中将对比传统刨冰与使用“天然冰”(如琵琶湖的冰块)制作的口感差异,并介绍一种使用白味噌与抹茶混合制成的“凉味汁”,以达到“以热制热,以凉制凉”的夏日平衡。 2. 鳗鱼的仪式感: 探讨关西风格的鳗鱼料理(先蒸后烤)与关东风格的差异。在京都,夏季的鳗鱼被视为补充元气的“土用丑日”食物,但料理过程极为肃穆。我们记录了一位鳗鱼料理职人如何用炭火控制鱼皮的酥脆度,以及他对手切鳗鱼片厚度的执着。 3. 展现“余白之美”的素面: 重点介绍一种仅用山药泥包裹的“飞龙头”(一种素食天妇罗的变体),以及如何在盛夏食用素面时,通过面条的摆盘和汤汁的冰镇方式,营造出“禅意留白”的视觉效果。 第三部:秋之丰收——土地的馈赠与物哀的美学 秋天是京都食材最丰富、色彩最饱满的季节。然而,京都人对待丰收的态度,却带着一丝对繁华易逝的感叹——“物哀”。 1. 松茸的入町: 详细描述了当顶级的松茸抵达京都市场后,会被如何珍视地对待。书中记录了一种极简的“土瓶蒸”,重点不在于配料的复杂,而在于如何仅靠蒸汽的力量,将松茸的香气完全锁入清澈的昆布汤中。 2. 丹波栗子的甜蜜陷阱: 深入丹波地区,了解栗子的种植与采摘文化。书中收录了一份古老的“栗羊羹”配方,强调使用传统木制模具定型,以及糖分控制在恰到好处的程度,以保留栗子本身的颗粒感和自然甜度,而非过度糖渍。 3. 菊的献礼: 探究京都秋季的“食用菊”文化。从制作精致的“菊菜沙拉”(使用醋与少许芝麻油调味),到理解菊在日本文化中作为皇室象征的地位,以及为何它在餐桌上代表着对季节圆满的致敬。 第四部:冬之沉静——深藏不露的温暖与家族的记忆 冬季的寒冷将人们拉回室内,食物的重心转向炉火旁需要长时间慢炖才能释放的深厚味道。 1. 祇园的“锅物仪式”: 介绍一种只在特定家族间流传的“海鲜豆乳锅”。这种锅物汤底融合了濑户内海的鲜味与京都豆浆的醇厚,强调家庭成员围炉共食时,汤底的浓度应如何随着煮食过程而调整,以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2. 腌渍的巅峰——萝卜与盐: 深入探讨冬季腌渍的终极形态——大根渍。书中记录了使用雪水浸泡、并以特定重量的粗盐进行层层堆压的古老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萝卜的中心变得晶莹剔透,并拥有如同水果般的甜脆口感。 3. 炉端的记忆: 记录了在寒冷的冬夜,京都人如何利用小型炭火炉烘烤自家腌制的“干物”和简单的根茎蔬菜,这种朴素的温暖,是城市喧嚣退去后,最令人怀念的底色。 结语:时间之味 本书最后总结了京都饮食文化的精髓:食物是时间的容器。每一道菜肴、每一次节庆,都体现了京都人对“瞬间之美”的把握,以及对代代相传的技艺的尊重。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内在的宁静、对季节的敏感以及对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细节的郑重对待。这不是关于速度和效率的烹饪,而是关于如何让每一口食物都充满“存在感”的生活哲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超喜欢台湾 编辑部


  原是在日本的花卉杂志及书籍编辑,因为热爱台湾的在地文化,一再地造访台湾。

  喜欢台湾的路边摊、喜欢台湾的臭豆腐,深度体验台湾日常,着有一系列以台湾美食旅行为主题的作品,深受日本读者喜爱,读者好评如潮。

  网站  shokubutsuseikatsu.jp
  IG    instagram.com/masaduo/

译者简介

J.J.CHIEN


  男子制本所主理人,不是在编辑,就是在翻译,现在偶尔也开始设计。料理是生活的必须。 danshiseihonsho@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2
在料理之前   10
 
台北出生、职业妇女的妈妈味 李妈妈  12
经典中的经典家常菜  番茄炒蛋  18
快炒料理的代表选手! 炒饭    20
危险级美味的单纯滋味  猪油拌饭  22
配啤酒一起吃,多少都吃得下 咸蛋杏鲍菇 24
清爽却浓醇的鸡汤 山药鸡汤  26
台湾版炒面  炒面  28
浓稠勾芡的白菜  开阳白菜  30
台湾料理的代名词 卤肉饭(锅煮版)  32
卤肉延伸应用  烫青菜  34
 
受家族传承的手法影响的妈妈味 黄妈妈  38
咸味温和的圆形煎蛋  菜脯蛋  44
不得不提的台湾鱼料理  清蒸鱼  46
让身体暖唿唿、具有苦味的汤品  麻油鸡  48
色香味俱全  卤猪脚  50
葫芦做成的粥!?  瓠瓜粥  52
煮得软煳的蔬菜料理  魩仔鱼苋菜  54
当成饮料或是零食都可以  红豆汤  56
父亲故乡的红麴  红糟  58
只要使用这个,马上变得超美味!猪油  60
 
没有肉类也很美味、素食家庭的妈妈味  王妈妈  64
味道温润、软唿唿的糯米饭  素食油饭  70
ㄉㄨㄞ!ㄉㄨㄞ!纯白色的冲击  豆腐脑  72
不只是可以配粥而已  腐乳空心菜  74
口感多层次的汤品  冬瓜菇汤  76
王妈妈的蒸式豆腐  油镶豆腐  78
以豆腐皮卷起的香菇卷  豆皮卷  80
不需要使用肉类也可以完成 卤肉饭(素食版)  82
 
混搭各地美食的家常妈妈味  熊妈妈  86
深受夫妇喜爱的上海料理  东坡肉  92
拌进大量蔬菜的饭料理  菜饭  94
拌炒干式豆腐  豆干炒肉丝  96
清爽口味的花枝拌菜 凉拌洋葱海鲜  98
客家料理的明星选手  梅干扣肉 100
可爱感十足的什锦煮 客家汤圆 102
经典家常汤品 苦瓜排骨汤 104
大量蒜头补充夏天的体力 凉面 106
酸甜腌渍的南瓜 腌南瓜 108
圆润风味的台式腌姜 腌嫩姜 110
 
小知识「台湾厨房常见的东西」  112
 
处处遵循客家精神的妈妈味 廖妈妈 116
祭祀祖先的传统全鸡 白斩鸡 122
绞肉万岁! 梅干菜绞肉 124
以大量的姜、内脏和醋制成 姜丝大肠 126
鸡骨和腌菜做成的汤品 咸菜汤 128
正统作法要以鱿鱼制作! 客家小炒 130
其实是炒鸡胗 炒下水 132
接受度很高的单纯口味面食 米苔目 134
 
海边的家庭,纯粹的妈妈味 潘妈妈 138
滋味朴实的丸子汤 大黄瓜鱼丸汤 144
满满的蛤蛎鲜味 蛤蛎炒丝瓜 146
消除疲劳的琥珀色宝石 腌梅子 148
台湾夏季的经典料理 凉笋 150.152
清爽的腌渍胡瓜 腌瓜 151.152
温和甜味的经典饮品 冬瓜茶 153
快炒爽脆的四季豆 清炒四季豆 154
以牡蛎和韭菜提味的煎蛋 牡蛎韭菜煎蛋 156
不是炒饭也不是炒面 炒米粉 158
一个按键简单完成 卤肉饭(电锅版) 160
 
小知识「卤肉饭的二三事」 162
 「市场常见的单位词」 163
 
市场散步。照片集 164
 
台湾「调味料&干货」基本款 172
调味料哪里买? 178
台北调味料旅行、住宿选择的重点! 182
 
索引(种类别) 186
索引(食材别) 188
 

图书序言

前言

  在无数次造访旅行的过程中,对台湾的种种愈来愈喜欢,当地的朋友或是认识的人也渐渐地增加。一起吃饭、一起在咖啡店闲聊、一起玩耍,当地的朋友有时候也亲自下厨款待我们。

  因此,在和这些台湾友人接触互动的过程中,得知我们在一般的旅行中吃到的料理,和他们在家中吃的「家庭料理」有很大的不一样,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

  在台湾的路上散步的话,不管是充满绿意、丛林一般的阳台,或是花朵流线感、几何图案的铁窗造型,吸引行人目光的大型铁门,从外面往里面观看,当地人的生活空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常常会很好奇生活在里面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然而,却无从得知。一定是这样的念头,促使我们去开发尚未体验到的台湾的美好。一如预期,这次取材拜访的台湾家庭,处处充满魅力,每个家庭都有一位爽朗温暖的「妈妈」。

  妈妈们的手作料理,与其说是台湾的家庭料理,其中更蕴藏了家族成员的组成、妈妈的出身、家族的根源或是习惯等等各式各样的要素交织在一起,相对来说,台湾家庭料理的文化实际上更为复杂。不只是台湾,和中国也有很深的渊源,甚至也有承继客家的传统,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不单单只是料理口味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潜藏在其中深层文化的相互交流,这样呈现在料理上的多样性,也与台湾具有包容多元文化的胸襟,存在着很深的关联性。

  这本书,实际拜访了台湾的家庭,请教很会做菜的妈妈们,她们经常做的是哪些料理,进而介绍这些料理的食谱作法。

  坦白说,妈妈们的料理方式非常豪迈,食材也好调味料也好都是目测份量,也经常在制作途中改变作法,这些在不断谈笑中制作出来的料理,也成为美味来源的调味料,充满不可思议的况味和满足感。

  台湾妈妈的口味和食谱,能够深深地温暖人心,有机会品尝的话,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人情温度和故事!

图书试读

 台北出生工作的妈妈味
 
李妈妈
 
约定见面的地点是台北一间古典风格饭店的大厅,在观光客往来频繁、稍微感觉高级的大厅等待,迎面而来的是带着爽朗气息,一身紫色上衣短裤,脚上踩着桃红色凉鞋,非常有活力、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妈。究竟这位一身凛然正气的妈妈是何方神圣呢?正这么想的时候,啊,不正是我们约定见面的李妈妈吗?
 
一边寒暄一边领着我们到稍微留下岁月痕迹的国宅,打开楼梯下方的大门电子锁,进入公寓里,映入眼帘的是散布着细细长长的白色石子的奶油色楼梯。从高处的窗户照入大量的光线,即使是阴天,楼梯间的採光也十分充足。每一户的大门边旁边摆着鞋柜、镜子、长满灰尘的安全帽等等物品。凉鞋和鞋子整齐地排在楼梯上,有时候也会随意脱下乱摆。每一次在台北旅行的时候都会留意到,每一扇路边的银色或是红色的坚固铁制大门,在这些吸引我注意的大门里,肯定也有值得一探究竟的广大世界。
 
走进玄关之后,就是宽敞的客厅。正确来说,并没有玄关,打开大门之后,直接就是室内空间的一部分,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开放感!在客厅明亮的阳台边,一位高龄95岁的老奶奶,和李妈妈一起生活在这个屋子里,坐在轮椅上,面向着客厅一角华丽的大型神龛。宁静地融入空间的声音和姿态,使人感觉这里的时光每天都是缓慢地流逝着。当时正逢盛夏,「很热吧」李妈妈一边这么说,一边递给我们自制冰凉的风味水,让我们一解暑热。
 
李妈妈出生于台北,在兄弟姊妹四个人中排行长女,弟弟妹妹也都出生于台北。因为父母亲的工作关系,小学时代曾经在南部的城市嘉义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又搬到东北部的宜兰,不久再次搬回台北。因此,对李妈妈来说,说到老家还是会说台北。原本是住在万华(龙山寺所在地的老街区),大约15年前,搬到以祭拜商业的神明闻名的「行天宫」附近。住家旁边就有经常出没採买食材的市场,每次出门去採买,总会遇见熟人。手上拿着钱包,脸上挂着笑容互相打招唿,就是最美好的日常片刻。虽然住家附近也有超市,但是如果要买生鲜食材,李妈妈还是认为到传统市场去买比较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食,不只是舌尖上的盛宴,更是心灵上的慰藉,而“妈妈的味道”无疑是其中最温暖、最动人的存在。看到《永远吃不腻的台式妈妈味:6位台湾妈妈的家常菜,传递最强的人情味》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以及那些充满爱意的菜肴。我特别好奇,这6位来自台湾的妈妈,会带来怎样独特而令人怀念的“台式妈妈味”?是那些经典不衰的家常小炒,还是藏着家族私房秘籍的特色菜肴?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菜谱,而是能够通过一道道充满人情味的菜肴,讲述出背后温暖的故事,分享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能够唤醒我味蕾记忆,并且让我能够在家中轻松复刻的食谱。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能够从这些“妈妈味”中,学习到如何用心去烹饪,用美食去传递爱,去连接彼此,去感受那份最真挚、最纯粹的人情味。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我真正感到放松和愉悦的烹饪灵感,而《永远吃不腻的台式妈妈味:6位台湾妈妈的家常菜,传递最强的人情味》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台湾的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融合了精致与朴实,既有历史沉淀又不失创新活力的独特风味。这本书聚焦于“妈妈味”和“人情味”,这一点尤其让我心动。我渴望的不仅仅是学习几道新菜,更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菜肴,感受到一种温暖的联系,一种跨越时空的亲情和乡情。我猜想,这6位台湾妈妈一定有着各自不同的烹饪哲学和人生故事,她们的菜肴里,一定蕴含着她们对家人、对生活的热爱。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匠心的做法,学习到如何在家中复制出那种令人怀念的“家常”味道。或许,书中还会分享一些关于食材选择、烹饪技巧的宝贵经验,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走进厨房,为自己和所爱的人烹饪出一顿顿充满爱意的晚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那种淡淡的温暖黄色调,加上手写体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小时候在厨房里看着妈妈忙碌的画面。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家常菜,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味道。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关于“人情味”的传递,这一点太吸引我了。我常常觉得,现在很多菜谱过于追求精致和复杂,反而失去了那种简单却能抚慰人心的力量。我特别好奇,这“6位台湾妈妈”究竟会带来怎样独特的“妈妈味”?是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卤肉饭、红烧肉,还是藏着家族秘方、代代相传的私房菜?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重温那些质朴而美好的味道,甚至能学习到一些烹饪的小技巧,让我在异乡也能做出家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这些妈妈的故事里,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因为我相信,食物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桥梁。看到“永远吃不腻”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会让我反复翻阅,并且愿意分享给家人朋友的宝藏。

评分

老实说,我对于“家常菜”这个概念一直有一种情结,特别是台式家常菜,那份细腻、温润,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名字《永远吃不腻的台式妈妈味:6位台湾妈妈的家常菜,传递最强的人情味》,光是听起来就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特别好奇,这里的“6位台湾妈妈”会是怎样一群人?她们会分享哪些属于她们独有的“妈妈的味道”?是那种在某个特定节日才会出现的、蕴含着家庭仪式感的菜肴,还是平日里最常见,却因为妈妈的手艺而变得格外美味的那些简单小炒?我设想着,也许会有关于卤肉饭的升级版,或者是某个私房酱料的独家秘方,又或者是一些在外面餐厅吃不到的、充满家乡回忆的羹汤。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菜谱,而是能够通过这些“妈妈味”,讲述出她们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传承的温暖瞬间。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能打动人心的味道,并且在烹饪的过程中,感受到那份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最纯粹的人情味。

评分

我个人对那些带着浓厚地方特色和温情故事的食谱书特别有好感,而《永远吃不腻的台式妈妈味:6位台湾妈妈的家常菜,传递最强的人情味》这本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对台式料理一直情有独钟,总觉得它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又带着一股清新自然的活力。这本书强调“妈妈味”和“人情味”,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做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情感和记忆的书。我很好奇,这6位台湾妈妈的家常菜会是怎样的?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菜,还是她们各自家庭的独门绝技?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详实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在家也能做出地道的台湾风味,而且希望这些菜肴的口味是那种“永远吃不腻”的,越吃越有味道。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那份由食物所传递的、最真挚的人情味,理解烹饪背后所蕴含的爱与关怀,或许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的美好感悟,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那份属于家的温暖和慰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