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茶文化

简明中国茶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茶文化
  • 茶道
  • 茶叶
  • 品茶
  • 茶艺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饮茶
  • 茶知识
  • 茶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简明中国茶文化》简要梳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脉络,介绍茶叶的基本知识,评述文学、哲学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总结茶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民俗学的关系;阐述基本茶艺尤其是工夫茶艺,描述中国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路径。

  本教材既注重教材的系统性,也强调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力求比较规范、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茶文化,为拓宽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与文化素养助力。

  本教材适合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课程、茶艺师培训使用,也适合茶文化爱好者阅读。
 
《中华茶道探源:从饮品到哲思的千年流转》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化解读,深入剖析了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脉络,旨在呈现茶叶如何从一种单纯的草本饮品,逐步演变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的复杂文化体系。我们不再拘泥于某一朝代的局部风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跨越千年的、立体的“茶之世界”。 第一部分:源起与蛮荒——茶的植物学基础与早期利用 本部分追溯茶树的起源地——中国西南山区的古老传说与考古证据。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饮茶的仪式,而是茶的“物质性”:茶树的物种分化、野生茶林的生态特征,以及早期西南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采摘、咀嚼、烹煮等原始利用方式。重点探讨了“巴蜀之地”的土著文化如何首先认识并驯化了这种植物。茶在这里是药材、是调味品,更是特定地域生存环境下的必需品。我们将引用古籍中对“荼”、“槚”的模糊记载,结合植物学家的最新研究,辨析早期文献中不同植物的指代,力求还原一个质朴而坚实的茶的“前世”。 第二部分:典章的建立——汉魏六朝的茶事初成 随着茶饮的向北传播,其地位开始提升。本章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如何在士人阶层中被接纳,并逐渐脱离单纯的解渴功能。我们详细考察了陆羽《茶经》问世前,茶事活动在南方文人雅士间的萌芽状态。 地域性差异的形成: 分析南方(如巴蜀、荆楚)与北方对茶的接受速度与方式的差异。南方茶园的初步规划与采摘技术的萌芽。 “雅”与“俗”的张力: 探讨茶如何从民间日用品,被逐步纳入士大夫的清谈之列。早期的茶器——陶釜、瓦罐的使用及其对饮茶风味的影响。 文化符号的初现: 此时的茶,已不再是简单的“饮物”,而是成为隐逸、清高、避世的象征。我们解析了当时诗赋中描绘的饮茶场景,如“煎汤煮茗”的描述,展现出早期饮茶法的粗犷美学。 第三部分:高峰与转型——唐宋茶文化的巅峰解读 本章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着重分析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结构性飞跃。我们认为,唐宋的茶学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中“精微化”和“仪式化”趋势在茶事上的集中体现。 唐代煎茶法的系统化: 详细解析《茶经》的九大主题,不仅仅是罗列技艺,更是探究陆羽如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茶道伦理”。这种伦理如何根植于道家清静无为与儒家中和之美。煎茶法中对水、火、器的极致要求,体现了唐人对自然要素的敬畏与控制。 宋代点茶法的兴盛与禅宗的融合: 阐述宋徽宗时期,点茶法如何取代煎茶法成为主流。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审美趣味从“醇厚”向“轻灵”的过渡。斗茶(“斗品”)的盛行,揭示了宋代市民阶层对技艺展示的渴望,以及点茶如何成为禅宗公案的延伸——通过对茶沫和茶纹的观察,体悟“一期一会”的瞬间性。 茶器的演变与美学: 重点分析建盏、吉州窑等宋代名窑茶盏的烧制工艺与审美倾向。黑釉与兔毫纹理的流行,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点茶时对茶汤色泽的判断,形成了一种“以器衬茶,以茶显道”的循环审美。 第四部分:游牧与日常——元明清的风格重塑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茶文化在元、明、清三代经历了重大的实用化与普及化,形成了新的格局。 元代的融合与再简化: 考察蒙古统治下,茶文化在民族交流中的地位变化。茶从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回落到更贴近生活的实用层面,但其对游牧民族的营养补充价值得到了新的确认。 明代的散茶革命: 详述朱元璋“罢造团茶,兴制叶茶”的决定对中国饮茶史的深远影响。散茶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饮茶流程,催生了泡茶法的普及,使得饮茶不再需要复杂的研磨与烹煮工具。这种变革,促成了茶在全国范围内的爆炸性增长。 清代茶派的形成与商业化: 分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品类的确立与成熟。清代商业的发达,使得制茶工艺空前精细化,如龙井的炒制、武夷岩茶的发酵控制等。同时,茶馆的兴起,标志着茶从私密空间走入公共生活,成为社会交往的核心场所。 第五部分:空间与器具——茶文化的载体分析 本章跳脱时间线,从空间和物证的角度审视茶文化的构成要素。 茶空间的美学: 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中,饮茶空间的设计理念。从唐代的“野泉活火”到宋代的“清幽小室”,再到明清的“文人书斋茶肆”。分析茶事对建筑、园林布局的影响。 茶器谱系的演进: 梳理自陶罐到瓷碗、再到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尤其聚焦明代紫砂壶的兴起,探讨其何以成为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对话”的茶器,以及“一壶侍一茶”的哲学内涵。这不是简单的器物介绍,而是关于材料、工艺与功能完美结合的文化个案研究。 结论:茶道的当代意义 本书最后总结,中华茶文化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生命体。它在历史的河流中不断吸收、融合,从早期的药用、中期的仪式,到后期的日常审美,其核心精神始终指向“和、静、清、寂”。本书试图为现代人提供一把钥匙,通过理解茶背后的千年思辨,重拾生活中那份对细节的体察和对自然的敬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圣弘


  湖北洪湖人。武汉商学院教授,武汉商学院中国茶文化与产业研究所所长、茶学工作室主任。兼任中国大红袍研究院院长、中国沔阳三蒸研究院院长、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一九八五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文学作品一百余篇。出版《中国茶文化教程》《中国茶文学的文化阐释》《武夷茶:诗与韵的阐释》《陈德华与大红袍》《魏荫与铁观音》《接受诗学》《接受与批评》《家中的风景:阿弘散文选集》等着作十余部。主持各类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参与三十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策划、担纲大型茶事活动、茶文化讲座五十余次。

罗爱华

  湖北南漳人。湖北大学学士,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现供职于武汉商学院图书馆,馆员。兼任武汉商学院茶学工作室、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历史文献与茶文化。主持《湖北省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参与「武夷茶文化研究」等九项省、市、校级科研课题;出版《中国茶文化教程》(主编)、《历代武夷茶诗选注》《大学生论文写作基础》等三部着作;发表《朱熹茶诗述评》《朱熹的山水诗研究》等长篇学术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一、茶文化概论
第一节 茶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002
第二节 茶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005
第三节 茶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011
第四节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历程 022

二、茶叶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国:世界茶树的发源地 030
第二节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的国度 038
第三节 茶叶品类与中国十大名茶 044
第四节 茶叶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 057

三、中国茶文化简史
第一节 秦代以前:中国茶文化的萌芽时期 068
第二节 秦汉南北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时期 072
第三节 唐宋: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075
第四节 明清: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085
第五节 一九七八年后: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时期 093

四、中国茶艺
第一节 茶的沖泡与品饮 102
第二节 茶艺的分类 124
第三节 茶艺的要素 130
第四节 茶艺表演 135
第五节 中国工夫茶 138

五、中国茶馆
第一节 中国茶馆的演变历史 166
第二节 中国古今茶馆的类型 174
第三节 茶馆的性质与功能 182
第四节 当代着名茶馆(茶楼)介绍 191

六、科学饮茶
第一节 茶:主要成分与营养元素 200
第二节 茶:保健美容的绿色饮料 212
第三节 茶:行道会友的文明饮料 224
第四节 茶:润泽身心的和谐饮料 227

七、中国茶俗
第一节 民俗与茶俗 232
第二节 北方地区茶俗 236
第三节 华南地区茶俗 241
第四节 西南地区茶俗 248
第五节 江南地区茶俗 255

八、中国茶文学
第一节 茶文学概说 264
第二节 中国茶文学简史 266
第三节 中国茶诗种种 285
第四节 小说与茶文化 315

九、中国茶道阐释
第一节 什么是茶道? 322
第二节 中国茶道的内涵 325
第三节 茶道的哲理表征 330
第四节 中国茶道的诗性 332
第五节 中华茶道精神 334

十、茶文化旅游
第一节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338
第二节 茶文化旅游的类型 341
第三节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351

参考文献 354
后记 35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角色,它不张扬,但却无处不在。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更系统、更深入了解它的契机。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简明”这个词背后的意图。它究竟是侧重于茶叶的基本知识,还是在讲茶的历史演变,亦或是文化寓意?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茶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茶叶的品种、冲泡方式等表层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茶的“道”。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茶往往与“道”联系在一起,比如禅茶一味,茶道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阐述这些深层次的文化概念,让我明白,一杯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我期待它能用一种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语言,来描绘茶的意境,让我感受到茶的宁静、致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本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知识百科,而应该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文化之旅。

评分

说实在话,市面上关于茶的书不少,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或者只专注于某一种茶的冲泡技巧,读起来感觉有点遥远,而且不容易吸收。我喜欢“简明”这两个字,它传达了一种亲切感,好像这本书就像一位熟识的朋友,能够用最简单、最易懂的方式,把茶文化讲清楚。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触及台湾读者特别关心的部分。例如,我们台湾的茶产业,尤其是高山茶、东方美人茶等,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我希望这本书能对这些台湾特色茶有深入的介绍,并探讨它们与大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会不会分析一下,为什么台湾的茶文化能发展出如此独特的风格?是地理环境的差异,还是历史移民带来的影响?此外,我对于书中的“文化”部分,有着更具象的期待。它会不会探讨茶在不同社交场合中的作用?比如,在古代,茶是怎样用于款待宾客、增进友谊的?在现代,茶又如何成为商务谈判、家庭聚会的润滑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茶礼仪知识,让我自己在品茶待客时,能更加得体大方。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细节很有感触的人,而茶,对我来说,绝对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一杯热茶能让我从睡梦中清醒过来,下午,一份下午茶点心搭配一杯好茶,是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特别好奇它在“文化”这个部分会怎么解读。茶在中国,不只是解渴的饮品,更是承载了历史、哲学、艺术、人情世故的载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茶是如何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那些关于茶的诗句,往往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同时,我也对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感兴趣,比如,它是否曾是身份的象征,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商品?书名中的“中国茶文化”,听起来就有一种很强的地域感和历史厚重感,这让我很期待它能呈现出不同朝代、不同地域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而不是泛泛而谈。我希望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能够生动有趣,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例子、鲜活的人物故事,将茶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比如,它会不会讲到一些古代的茶会场景,或者描述一下茶马古道的风情?这些画面感十足的内容,会让我更容易沉浸在茶文化的氛围中。

评分

初拿到《简明中国茶文化》这本书,我当下就想到我阿嬤煮茶的那个香气,瞬间把我拉回小时候在茶桌边听长辈们聊天打屁的温暖时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舒服,那种淡淡的、素雅的颜色,没有花里胡哨的图腾,就好像一股清流,让人一眼就喜欢上。打开书页,印刷的纸质也很棒,摸起来有一种厚实感,翻起来也很顺手,不像有些书会黏黏的,读起来心情也跟着愉快。我一直觉得台湾跟中国大陆在茶文化上有着很深厚的渊源,我们从茶叶的种类、冲泡方式,到品茶的意境,很多都传承自大陆。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好奇,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简明”地呈现出那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讲不同产区的茶叶,像是我们台湾人很爱的乌龙茶,或是福建、云南那些有名的茶叶,它们的风土人情又是怎么影响茶叶的滋味呢?还有,书中会介绍一些历史典故吗?比如,某个皇帝因为茶而写下千古名句,或是某个茶艺大师的传奇故事,这些都是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简明”二字,对我来说,就是希望它能在庞杂的茶文化知识中,提炼出精华,让我能快速地抓住重点,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去消化那些艰涩的内容。我本身对茶有点兴趣,但又不像老一辈那样懂那么多,所以这本“简明”的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我的入门指南,希望能带我认识更多有趣、实用的茶知识,甚至在喝茶的时候,能多一点讲究,少一点迷茫。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文化,最有趣的方式就是从它的“人”和“事”入手。所以,我迫切希望《简明中国茶文化》这本书,能够包含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和事件,而不是枯燥的概念讲解。我期待它能讲述一些茶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比如陆羽,他不仅仅是茶圣,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著作,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或者,它能介绍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茶而发生的有趣事件,比如某个王朝的茶叶贸易如何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或是某次重要的政治事件,是否与茶有关?对于“简明”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做到“以小见大”,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茶文化的宏大图景。例如,通过讲述某个地方的特色茶俗,来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又不会让我感到 overwhelming,而是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吸收其中的精华。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让我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启迪,并对中国茶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