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黑情绪:接纳愤怒、忧郁、焦虑、嫉妒、羞愧、绝望、恐惧,你会更茁壮与强大

闇黑情绪:接纳愤怒、忧郁、焦虑、嫉妒、羞愧、绝望、恐惧,你会更茁壮与强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绪管理
  • 心理健康
  • 自我成长
  • 情绪接纳
  • 负面情绪
  • 愤怒
  • 焦虑
  • 忧郁
  • 恐惧
  • 嫉妒
  • 羞愧
  • 绝望
  • 内在力量
  • 正念
  • 心理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每一天,
  甚至无时无刻都会愤怒、忧郁、焦虑、嫉妒、羞愧、绝望、恐惧。

  但身处在华人文化里,
  我们每个人都压抑得很完美。


  ●【特别企划一】25个因应暗黑情绪的方式
  ●【特别企划二】降低自我伤害的5个练习
  ●【特别企划三】我的亲友不愿意去谘商,怎么办?

  「大家都以为我很可爱、很友善,
  但大家都不知道,其实我心里面常常有一些非常糟糕的想法……
  我在心里面想着要杀死我爸爸大概有十次以上……
  我常常想着某个讨人厌的同事,恨不得他失败,但我表面上还是会笑脸迎人……
  或因为一件小事,我觉得自己最烂、最糟糕,没有任何人会喜欢我……
  我觉得这样想的自己,非常糟糕,而我停不下来……」

  你会愤怒、忧郁、焦虑、嫉妒、羞愧、绝望、恐惧,
  你没有错。而且,你是正常的。

  华人文化习惯用「耻感」教养孩子:
  当孩子受伤、哭泣,大人常说:「羞羞脸,哭成这样,再哭就没人要啰!」这让孩子不但无法认识情绪,更会否定情绪,甚至一再内化,将自己的情绪贴上负面的评价与标签,特别是暗黑情绪。

  你也会这样吗?
  ‧「我太愤恨了,但我不能表现出来,不然别人会觉得我很难搞啊。」
  ‧「我竟然嫉妒我的好朋友?我怎么那么小心眼?!」
  ‧「我真的很讨厌他,我默默在心里诅咒他一千遍,怎么办?我好邪恶!」
  ‧「我一直哭,停不下来。我太没用了,我好糟糕。」

  当你心里滋生一些暗黑情绪,你是否总习惯性地质疑与指责自己?但那就像是你身体已经受伤,却仍往伤口上撒盐般残忍。因为暗黑情绪除了提醒你辨识当下的危险或需要外,更大一部分,可能是来自久远以前你心里所埋藏的伤,或是原生家庭不适切的教养模式……暗黑情绪下的伤口,需要你上药、包扎;暗黑情绪下的你,需要你疼惜与拥抱。

  曾见过数以百计个案的邱淳孝心理师,也曾在青少年时期,走过一段被暗黑所围困的忧郁、痛苦日子。他曾借着咬自己,以度过那段煎熬,而镂刻在血液里的孤寂与无助,他未曾遗忘,因此本书的书写,他期待是一道光,照进每个人心里的荒芜,以及让内心荒芜的人理解,你并不孤单。

  正面情绪,帮助我们「向外」与人连结;
  而暗黑情绪,帮助我们「向内」更深地认识、疗癒自己。
  这份认识,能让你更自在与强大。

本书特色

  重要行销资料:


  ◎「还记得在某一次的课堂上,我经历了一场对我来说攸关重要的心灵手术。当时的心理剧导演赖念华老师,一开始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试图去接触我的情绪,但我都像喝醉,还是迷路一般:「不知道欸,就没有什么感觉……」后来,赖念华老师在某个关键点问我:「你一直都是这样子的吗?让自己没有感觉……」

  在那一瞬间,我首先感觉到自己的胸口热热的,眼眶湿湿的,但我不知道我怎么了,也无法真的掉泪。

  有一股能量往上冲,但我又本能性地把这股能量往下压。那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让我有点兴奋,但更多的是因为陌生,所以害怕。

  带着这些无比混乱的感觉,接着,我用尽我全身的力气,从喉头挤出一点点的声音说:「对……」

  在讲出那个「对」字之后,我内在好像有些什么我说不清楚的东西,变得不太一样了。我可以感觉到我的内在,原本有着厚厚一层包裹住我的情绪隔绝保护罩,那个保护罩终于裂开了一点点的缝隙,透进了一丝丝的光线与空气。

  在赖念华老师挑战我的那个当下,我感觉到很深地被懂、被穿透、被挑战:「原来是我自己,让我自己没有感觉的。」

  好像有一些枷锁、封印,在那一瞬间,慢慢地开始「剥落」……

  还记得那天下课后,大约是黄昏五、六点,我走到常吃饭的118巷美食街。我第一次真正地「听见」旁边店家的叫卖声,以及「闻到」扑鼻而来的炒饭味道,开始「感觉到」原来有微风轻拂过我的脸庞,我开始可以感觉到我「正在唿吸」。

  在那当下,我非常非常感动。我很清楚地意识到,那一刻,在我心中浮现一个清楚的念头是:「原来,这就是活着的感觉吗?」──邱淳孝心理师

名人推荐

  ◎王俸钢(彰化基督教医院司法精神医学中心主任)撰推荐序。
  李介文(临床心理师)、周慕姿(谘商心理师)、陈志恆(谘商心理师/作家)齐声推荐(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好评推荐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本能的採取了自我保护的措施来面对海啸般的暗黑情绪,如邱心理师所提的「隔绝」,但这样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另一种问题的根源,而这些源自过去伤害所产生的伤疤,也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处理。」──王俸钢(彰化基督教医院司法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我们内在有个恐惧是,如果不表现出那个「好」的样子,而压抑下那些见不得光的暗黑,我们就是不好的,我们就不会被接受。但你所恐惧的阴影,会在你否认、压抑、累积了之后,某一天回过头来找你,甚至用爆发的方式反噬,毁灭登场。尤其是,那些自己觉得见不得人的「暗黑情绪」。

  ◎本书不是教你战胜暗黑情绪,而是请你去牵起暗黑情绪的手,听听它要告诉你些什么。暗黑情绪里或许埋藏着久远以前的伤,以及很多的情绪起初是为了保护你而产生,你的聆听、接纳与陪伴,能让暗黑情绪成为你生命中很大的力量。

《心之蚀刻:解构现代人际迷宫的艺术》 探索那些我们避而不谈的互动暗流,理解复杂关系中的权力、信任与脆弱。 在这个信息爆炸、联系看似无处不在的时代,人际关系却变得愈发疏离和难以捉摸。我们像在迷雾中航行,时常感到被误解、被孤立,或是深陷于无休止的社交权衡之中。《心之蚀刻》并非一本关于如何“取悦他人”的实用指南,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社会心理学剖析,旨在揭示现代人际交往中那些隐藏的结构性问题、潜意识的操纵,以及重塑真实连接的可能性。 本书的核心在于“解构”——我们将拆解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交脚本,审视它们是如何在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我们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透明度悖论:我们渴望完全的坦诚,却又惧怕暴露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这种内在的拉扯如何导致了表面和谐下的巨大鸿沟。 第一部分:权力的隐形雕塑——关系中的力量平衡 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一场永恒的权力游戏,即便在最亲密的伴侣关系中也不例外。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支配与服从”二元对立,深入探讨了“协商性权力”的复杂形态。 我们将分析资源的重新定义:在数字时代,注意力、信息掌控权、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已经成为比物质财富更具杀伤力的权力工具。通过对职场中的“隐形赞助人”、家庭中的“情绪仲裁者”等角色的细致描摹,读者将学会识别并应对那些微妙的、非言语的权力展示。 符号资本的流动: 探讨在特定社交圈层中,哪些行为、知识或人脉被赋予了崇高的“符号价值”,以及人们如何为了获取这些资本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行为扭曲。 边界的侵蚀与构建: 深度解析“被动攻击性”的沟通方式如何成为维护个人权力场域的一种低成本策略。我们不仅要学会设立清晰的物理边界,更要掌握捍卫“心理领地”的艺术,理解何时应坚守、何时应适度开放。 第二部分:信任的炼金术——从怀疑到可靠性的建立 信任,是构建一切有意义连接的基石,但它极度易碎,且重建过程漫长而痛苦。《心之蚀刻》将信任视为一种动态的、需要持续“投资”的社会资产,而非静态的给予。 我们首先要正视“初始不信任”的普遍性。在充斥着虚假信息和社交表演的当代,适度的怀疑是一种生存本能。本书探讨了这种本能如何演变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当我们预期被背叛时,我们无意识的行为往往会促成背叛的发生。 可预见性与可靠性: 区别“一直做同样的事”与“始终如一地履行承诺”之间的细微差别。可靠性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忠诚体现。 脆弱性的策略性展示: 并非所有的坦诚都是有益的。我们将研究如何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程度展示自己的脆弱性,从而激发他人的共情和责任感,避免将弱点转化为他人利用的筹码。我们探讨了“过度分享的陷阱”,即如何避免将自己的情感负担无休止地转嫁给关系中的另一方。 第三部分:沟通的“黑箱”——解码被过滤和被扭曲的讯息 人类的沟通效率远低于我们的想象。在信息从大脑产生,经过语言组织,再通过媒介传递到接收者大脑的过程中,无数次的“过滤”和“重构”发生了。 本书重点剖析了“意图与影响的分离”现象。一个人表达的真实意图,与接收者接收到的实际信息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这部分内容将提供一套系统的工具,用于穿透表面的言辞,抵达深层的、未被言明的需求和恐惧。 非语言信号的误读机制: 详细分析文化差异、个人经历如何塑造我们对肢体语言、语调和沉默的解读。我们将关注那些“静默的表达”——那些被刻意压抑或无意泄露的信息流。 对话中的“情感搁浅”: 探讨在激烈讨论或重要谈判中,当一方或双方的情绪反应超越了理性处理能力时,对话如何陷入僵局。我们将引入“暂停与回溯”的技术,帮助读者在冲突升级时,重新锚定对话的共同目标。 倾听的革命: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等待说话的机会,而是积极地构建他人的世界模型。本书提出了“共情式重构”的练习,要求读者在回应之前,先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观点,确保信息被完整解码。 结语:关系的韧性与个人的独立 《心之蚀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深刻的关系韧性(Relational Resilience)。这种韧性不是建立在关系的永恒稳定上,而是建立在对关系周期性变化、摩擦与修复能力的深刻理解上。 我们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个体,能够在深度参与人际网络的同时,保持其核心自我的独立性。最终,理解人际迷宫的艺术,是为了让我们能更自由、更少防御地去爱、去合作,同时也能在关系需要断裂时,拥有优雅退出的勇气和智慧。这不是教你如何控制他人,而是教你如何清晰地感知、准确地表达,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更真实、更少消耗的社交环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淳孝


  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与心理师。

  台湾大学心理系、国北谘商所毕业。现为亚洲存在主义无结构团体「讲师组」成员(全球仅有18位成员)。

  现专职于心曦接自费个案。服务形式有个别谘商、伴侣/家族谘商、无结构团体谘商。

  专长:亲子议题、情绪困扰、关系议题、团体动力、性别议题、性谘商、阿德勒心理学。

  曾任天使心团体带领者;乔治高职、开平餐饮辅导员;成德国中、阳明高中担任辅导老师;中崙谘商中心、台大心辅中心、杨孟达身心科诊所担任谘商心理师。

  也曾于公视、大爱节目担任心理专家,并曾于新竹教育中心、台东地方法院、三重邮局、纯青基金会、空军台北大队、利伯他兹教育基金会,以及各高中职、大学等担任讲师,并于失恋花园、康健等网路平台撰写文章。

  着有《与孩子,谈心》、《暧昧:我们之间,是爱吗?》(电子书)。

  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并力求工作与生活平衡,对探索人性充满好奇与热情。

  脸书粉专:邱淳孝谘商心理师 
  www.facebook.com/sincerepika/
 

图书目录

【特别企划一】25个因应暗黑情绪的方式 009
【特别企划二】降低自我伤害的5个练习 018
【推荐序】暗黑情绪,可能是源自过去的伤害/王俸钢(彰化基督教医院司法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022
【自序】原来,这就是活着的感觉吗? 027
 
第零章、序
第一节、暗黑情绪,如影随形 042
第二节、虽然暗黑,却很真实 045 
第三节、面对暗黑情绪,才不会被反噬 048  

第一章、情绪的重要观念
第一节、化「暗黑情绪」为友──负面情绪的重要 052
一、没有所谓的「负面情绪」 053
二、负面情绪的功能  054
第二节、华人文化紧箍咒  057
一、以和为贵  058
二、集体主义──关系至上  068
三、用「耻感」训练孩子  071
第三节、情绪能量守恆定律──压抑的情绪,不会真的消失 073
第四节、面对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责任  077

第二章、情绪七宗罪
第一节、愤怒  087
一、愤怒的本质──敌意vs.破坏性 088
二、愤怒的功能──护卫军  091
三、愤怒,反而让我们更亲密  096
四、愤怒的变形  098
五、除了愤怒,其实还有……  103
六、如何面对自己的愤怒 111
第二节、忧郁  116
一、忧郁症与忧郁  117
二、忧郁=不愉快+对过去自己的负向评价  119
三、过度的忧郁──变相的自我伤害  120
四、忧郁为什么这么难摆脱?──肯证偏误、情绪关连记忆、反刍性思考  129
五、忧郁的目的  134
六、如何与忧郁共处? 136   
第三节、焦虑  140
一、焦虑帮助我们提前做准备  141
二、焦虑的心理机制──不愉快+对未来的负向预期  142
四、焦虑的上瘾循环圈  145
五、如何应对自己的焦虑?  150
第四节、羞愧与罪恶  159
一、羞愧感  160
二、罪恶感  161
三、从羞愧到罪恶  162
四、羞愧感让情绪「暗黑化」  168
五、如何应对羞愧感与罪恶感?  169   
第五节、绝望  173
一、绝望等级  173
二、习得性的无助感  174
三、绝望的好处  179
四、怎么面对绝望?  182
第六节、羡慕与嫉妒  188 
一、羡慕与嫉妒的异同  190
二、羡慕、嫉妒、「恨」──情绪暗黑化的来源  194
三、如何善用羡慕与嫉妒  198
第七节、恐惧  207
一、恐惧的内涵──天生内建的避险机制  208
二、恐惧的生理机制  209
三、恐惧的分类  211
四、恐惧──改变最大的敌人  217
五、如何克服恐惧?  221

第三章、潘朵拉的盒子──情绪隔绝的机制
第一节、情绪隔绝概述  234
一、自我保护的保险丝  234
二、情绪隔绝是有用的  235
三、超出「容纳之窗」  237
第二节、情绪隔绝的方式  240
一、断电──感觉不到感觉  240
二、否认感觉──无法辨识或不想承认自己的感觉  242
三、不让自己停下来──工作狂、喋喋不休、焦虑型妈妈  245 
四、延宕反应  246
第三节、隔绝情绪的风险与代价  249
一、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  249
二、失去应对挑战的能力  250
三、压抑之后的反弹  251
四、「说」不出来的,就会用「做」的  255

第四章、暗黑情绪的延伸──为何人性中有这么多的「恶」?
第一节、自杀  261
一、自伤不等于自杀  262 
二、自杀  265
第二节、暴力  268
一、家庭暴力  269
二、冲动控制障碍:把「坏」投射出去  212
第三节、罢凌  274
一、寻找代罪羔羊  274
二、团体的情绪出口、创伤的承载者  275
三、因未知而恐惧  277
四、总结:创伤传递的过程  278

第五章、情绪急救手册
一、拒绝失控的正向思考  282
二、请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情绪  284
三、有意识地转移情绪──模式中断法  285
四、痛苦承受力──降低自我伤害的五个练习  290
 
【特别企划三】我的亲友不愿意去谘商,怎么办?  310
 

图书序言

  【特别企划一】

  25个因应暗黑情绪的方式

  当我愤怒,怎么办?

  对于「害怕愤怒」的人:
  ‧能说,就不会做。
  ‧练习愤怒,增加战斗经验。
    
  压抑愤怒,反而会让愤怒变成带有毁灭性的行为,因此练习合宜地用语言表达愤怒,借此树立你的原则与界线,反而能让别人懂得尊重你。

  对于时常被愤怒控制的人:
  ‧保持愤怒──但降低破坏性,保持关系。
  ‧完成愤怒的目的──自我保护,减少冲动。
    
  愤怒是好的,愤怒里的「破坏性」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所以若你时常被愤怒控制,你需要优先管理「伤害对方」、「同归于尽」的冲动,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以及保护那些你爱的人。

  当我忧郁,怎么办?

  ‧停止反刍式自我伤害。
  ‧微调「月亮」与「太阳」的比例。
  ‧接纳自己现在的状态。

  忧郁的核心是反覆地「自我虐待」,也就是向内的「自我攻击」:拿鞭子的人是自己,被鞭打的人也是自己。

  因此接纳现在这个不完美、让自己不满意的自己。提醒自己,除了最糟糕、灾难的部分之外,还有其他的「例外」,这能有效帮助你面对忧郁。

  当我焦虑,怎么办?

  ‧打破自己的焦虑上瘾循环。
  ※寻找「刺激源」。
  ※替代行为。
  ‧学习「不用脑」──「活在当下」。
  ‧让自己「不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培养自信。
  ‧将焦虑视为「兴奋」。

  焦虑最恼人的部分是具有「成瘾性」,你以为当你焦虑地做好万全准备,就不会失败、不会失控,但这反而让你被焦虑折磨,却又离不开焦虑。

  因此面对焦虑的关键,在于打破内在这个「必须完美」的信念与循环,用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式面对未知。

  当我羞愧与罪恶,怎么办?

  ‧从「羞愧」移动到「罪恶」。
  ‧知耻,但不羞愧。
  ‧承担能承担的,接纳改变不了的。

  罪恶感推动我们补偿与修复,羞愧让我们想把自己藏起来。因此面对羞愧与罪恶最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就是「承担起责任」。让新的自己,慢慢更新过去那个不满意的自己。

  当我绝望,怎么办?

  ‧区分忧郁与绝望的不同。
  ‧当你放弃──打败自己的,其实是你自己。
  ‧愿意努力面对的你,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寻找「例外」经验。

  绝望让人逃避、退缩,陷入一个绝望的孤岛。然而「习得性的无助感」,虽回避了失败与挫折,但也让你失去了改变的机会。

  记得:「可以被打倒,不要被打死」,只要站起来,比倒下来多一次,那就会让你的人生有未来与新的可能性。

  当我羡慕/嫉妒,怎么办?

  ‧将投射出去的力量,收回自己身上。
  ※直问内在恐惧。
  ※减少把自己放上「比较」的机会。
  ‧用羡慕超越自己,用嫉妒建设关系。
  ‧适当区分「想像」与「真实」。
  ‧表达「脆弱」与「连结」,而不是「攻击」与「控制」。

  羡慕与嫉妒的对象往往是「别人」,但羡慕与嫉妒的核心,其实与自卑感及自我价值有关,因此把重心回到自己的匮乏感,用羡慕超越自己,用嫉妒建设关系,你更能感觉到你的成长与力量。

  当我恐惧,怎么办?

  ‧区分「想像」与「真实」的恐惧──恐惧循环的四个阶段。
  1.过度想像。
  2.恐惧的反扑:搜寻线索。
  3.瘫痪或加速失败。
  4.恐惧的根源:第一个记忆。

  ‧直面恐惧
  1.思考最糟糕的结果,但不被其控制。
  2.挑战自己的害怕──100天恐惧挑战计画。
  3.洪水法与系统减敏感法。
  4.小结──训练你的恐惧肌肉。

  ‧改编你恐惧的故事。
  ‧增加自信──练习自我肯定。

  恐惧是因为未知,有许多想像,就像恐怖箱在揭晓谜题之前,最令人害怕,殊不知那只是一只无害的绒毛娃娃。

  所以克服恐惧的方式,就是直面你最害怕的事情。透过尝试与冒险,你才能感受到,其实你拥有面对恐惧的力量!

  【特别企划二】

  降低自我伤害的5个练习
  1.高强度有氧运动。
  根据科学实证研究,运动会分泌脑内啡与多巴胺,直接改变你的大脑状态。高强度有氧运动更能让你正当地宣洩能量,恢复身心平衡。

  2.深吸慢吐。
  唿吸也同样能直接改变生理机制,降低压力皮质醇,启动放松的副交感神经。然而,唿吸的重点不在于「深」,而在于「慢」。当你放慢速度,把重心回到身体感官,自然可以得到深刻的「平静」。

  3.替代自我伤害的其他发洩。
  ※握冰块。
  ※用橡皮筋弹自己、用指甲掐自己。
  ※「画出」自己的伤口。
  ※不与他人互动的情况下,发洩对人的不满。
  ※用力地哭。

  自我伤害许多时候都是「冲动行为」,事后会带来后悔。因此若用一些替代自我伤害的其他发洩,让自己不留下永久性的伤害,或引起自责与羞愧,能有效度过「自我伤害的危险高峰期」。

  4.数数。
  转移注意力是处理情绪的方法之一,然而若用电视、手机等高强度的刺激,有时反而会有被影响与扰动得更厉害的风险,因此,透过「数数」转移注意力,让一切简化,反而能够更纯粹地帮助你安定下来。

  5.诱发感官。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触觉。

  ※正念──从一颗「葡萄干」开始
  当你还是个婴儿时,不会说话、不会思考,你就已经用你的感官,在与世界连结。所以透过诱发不同的感官,能够帮助你回归身体最原初的感官力量,找回你与自己身体的连结。

推荐序

暗黑情绪,可能是源自过去的伤害/王俸钢(彰化基督教医院司法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多年前曾看过一部由皮尔斯.布洛斯南和苏菲.玛索主演的007系列电影《纵横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其中有一个反派角色,相当的引人注意,因为他全身没有了痛觉,因此当起杀手,几乎天下无敌。而同样的设定,在《龙纹身女孩》系列中,另一位反派身上也出现过。当然也不是只有反派,一部印度电影《跳痛先生》(The Man Who Feels No Pain)就把这样的人物设定为好人主角。由于不怕痛,所以几乎不被这样的感受所限制,他们在电影中就像获得了某种超人能力般的,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

  听起来似乎令人羡慕?在看着这样设定的电影时,几乎所有人都无条件的接受了这类的「超人」观点。毕竟对多数人来说,疼痛几乎与一切伤害有关、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枷锁,我们一般人本能的就想逃避任何疼痛,也会因为各种疼痛而屈服。

  但真正的的状况是,这类「无痛症」的人,有百分之二十活不过三岁,就算撑过了这个关卡,绝大多数也都会在二十五岁之前死亡。

  何以如此?答案不难想像,因为痛觉虽然让所有人都厌恶,但它却是保护人类免于遭受重大伤害、协助帮忙复原、帮忙人类牢记,并避免再次创伤的最重要帮手。没有痛觉,人没有办法在正经历致命伤害时,做出各种即时的自救与回避的反应,而多数人就算在他人的帮助下,侥倖躲过一、两次死亡的威胁,也还是无法学会害怕、学会逃避各种具有严重伤害性的事物,像小心刀具、避免烧烫伤等,最终多数人仍不免因各种意外而提早走向死亡。

  反过来说,人人都追求的快乐情绪,很多时候,也会给人带来严重的伤害。世上的毒品种类繁多,但它们的共通点,都是透过化学结构诱发人体的愉悦反应,让使用过它们的人不断的沉迷其中。但这样的愉悦背后,完全没有快乐情绪本来所应该拥有的正常与现实基础,它不是来自你的任何一种现实上的自我实现或成功,而单纯只是透过外力摄入的化学物质,骗过了你执掌快乐的神经系统而己。类似的,还有一种特殊的躁症患者,他们躁狂状态的症状,常常以极度的快乐为核心,因为绝对的自信、亢旺的精神,做出像毫无节制的借钱购物、狂放的性滥交等任何一般人都会害怕负面后果,而多所自我约束的逸乐行为。虽然当下充满了幸福感,但最后还是要面对各种脱序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快乐的功能,确实是趋动人类行为的重要推力,但如果那样的快乐与现实脱节,这种人类趋力所引导出来的,最终都只会变成当事人的悲剧。

  黑格尔曾说过,凡存在即合理。在人类身上,多数存在的功能是千万年自然演化下来的结果。它们的存在,其实都有着维护生命的特定功能,但重点是不能偏废,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必须针对现实,发挥其正确的功能、目的。而人类的情绪,就是其中最需要达到平衡的功能之一。在台湾这种多元文化和价值交错,但多数人又还在混乱夹缝中求生存的社会中,我认为邱淳孝谘商心理师的这本书,在情绪的平衡上,为我们指出一条很值得参考的道路。

  「黑」作为颜色的概念,其实是中性的。它可以承载着优雅与气质,但作为与偏见接壤的颜色,它也常被各种人类的文化赋予不少负面的形象。史派克.李执导的电影《黑潮麦尔坎》(Malcolm X)就有这样的一段,主角在狱中面对着启蒙的狱友,拿着字典去比较「白」与「黑」的概念时,赫然发现黑色与白色,竟然可以在英语世界里包含着贬与褒的反差。

  在这样的状态下,用「黑暗情绪」来替代「负面情绪」是很有意思的用法。因为这正是我们直面这种人类固有,且重要情绪的第一步。我们确实排斥、讨厌黑暗情绪,但它本质上并非负面,就像痛觉,它的存在有其功能面的意义。接着本书从文化的观点,带着读者检视这种被视为个人的、私密的情绪成分,其实不能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这更是协助了习惯被「反求诸己」的文化观点所挟持的状态下,真正踏出寻求人、我平衡的重要关键。

  接着,邱心理师循序带领着读者分别检视愤怒、忧郁、焦虑、羞愧/罪恶、绝望、嫉妒与恐惧等暗黑情绪,解析它们的构成,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层次上,看透暗黑情绪如何在人类身上运作,并提出面对这些暗黑情绪,让它们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的方法,这让我们可以很有准备的面对正身处其中,或未来即将要面对的各种暗黑情绪的挑战。

  接着本书又带着读者回顾各种可能的「过去」。一如面对疼痛,就像不是每一种痛都可以揉一样,人类常常会有很多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这些反应并非没用,但在某些状态下,却也不见得是最佳的方式。暗黑情绪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本能的採取了自我保护的措施来面对海啸般的暗黑情绪,如邱心理师所提的「隔绝」,但这样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另一种问题的根源,而这些源自过去伤害所产生的伤疤,也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最后邱心理师再度唿应了本书一开始的角度,毕竟文化讲的就是人、我之间,而暗黑情绪除了在过去、未来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之外,也会透过他人间接的影响到我们,面对他人的暗黑情绪,同样也是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理解暗黑情绪如何产生了人性中的恶,会让我们从中看清,并预测各种可能的人际伤害的轨迹。

  最后本书做了相当好的总结,在清楚了解了暗黑情绪在自己的过去、即将的未来和人我之间的平衡观点后,提出了几个面对暗黑情绪时相当好的方法,个人相当推荐。因为将暗黑情绪标记为全然负面,就像是追求永远处于不会疼痛的麻醉状态一样,是不必要,而且危险的;正确的方式,是追求暗黑情绪的正常功能发挥,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相当好的参考书籍。
 

图书试读

如何善用羡慕与嫉妒 
 
我们华人社会很矛盾,一方面在升学主义的文化底下,鼓励大家竞争、要优秀、要出头,以此光宗耀祖,激起我们内在很多羡慕与嫉妒的感受;但另一方面,在集体主义的文化底下,又非常需要以和为贵的友善气氛,强调分享、相亲相爱、不自私,因此大多数的人,对于自己有羡慕与嫉妒的情绪,都会觉得自己好像「太现实」、「太小心眼」,应该「更宽宏大量」一点,也就是,我们其实很压抑羡慕与嫉妒的情绪。
 
但实际上,如前面所说,所有的情绪都有好的一面,端看你怎么使用。因此,接下来谈谈可以怎么更好地接纳自己这些,看起来锋利但却真实存在的情绪,并且更好地使用它们。
 
(一)   将投射出去的力量,收回到自己身上
 
1.     直问内在恐惧
 
首先,羡慕与嫉妒有一个特色,也就是关注的焦点大多都是在「其他人」身上,所以要一个人要把眼光放回到自己身上,逼自己看自身内在的不足,这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羡慕与嫉妒暗黑化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内在的匮乏与自卑,因此要妥善地面对羡慕与嫉妒,就必须要勇敢地认识自己。因此,当你意识到,自己过于羡慕或嫉妒其他人时,就应该让自己停下来。
 
你要回到自己身上,问问自己:「我怕什么?」是匮乏吗?「我在那些我羡慕/嫉妒的人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我自己身上所缺少的?」
 
是自卑吗?「我看到对方的好、拥有的东西,我自己有吗?他们的好,撩起了我心中的什么痛点吗?」
 
或许当你这么问的同时,你会感到另一种无力感是:「我知道我对自己没自信已经很久了,可是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是一种羞愧感,很想让自己躲起来:「我知道我有很多问题、不足,我真的不想再去想这些了……」
 
这感觉很不舒服,但却是认识自己,更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2.     减少把自己放上「比较」的机会
 
由于现在社群媒体的大量曝光与使用,我们常常会过度仰赖网路上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再加上大家总会有个倾向,把自己比较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而把不完美的部分藏起来,因此社群网站往往是个滋生羡慕与嫉妒的大本营。
 
另外,人往往有个机制与习惯,就是自己愈在意的事情,愈会放大它的影响力。所以对你来说,愈自卑的事情,你就愈会去在意;但是愈在意,反而会愈自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层触动,在于它对于“接纳”的重新定义。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接纳”意味着妥协,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对现状的无奈。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接纳”,是一种更高级的力量,它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拥抱。当我真正接纳了自己的愤怒,我就能看到愤怒背后的需求;当我接纳了自己的忧郁,我就能从中找到生命的宁静;当我接纳了自己的焦虑,我就能看到未来的可能性。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整合,是将生命中所有看似“不完美”的部分,都化为滋养自己成长的养分。这种从“抗拒”到“整合”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完整和丰盛。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自身情绪波动感到困惑的人。总觉得自己的内心像个不听话的孩子,时而因为一点小事就炸毛(愤怒),时而又会陷入莫名的低落(忧郁),甚至在社交场合,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感到极度不适(羞愧)。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一直以来内心困惑的解答。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这些“黑暗”情绪的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在我们生命中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关于嫉妒的章节,我过去一直对这种情绪感到羞耻,觉得这是不够自信的表现。但书中让我看到,嫉妒其实是我们对某种渴望的投射,它提醒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我们欣赏或向往的特质。理解了这一点,我不再一味地否定和压抑自己的嫉妒心,而是开始尝试去转化它,去思考我该如何朝着自己所嫉妒的方向努力。这种从“否定”到“接纳”的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接纳”负面情绪这件事是抱有怀疑的。我一直觉得,我的焦虑、我的忧郁,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绊脚石,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试图摆脱它们,去寻找那些能让我“快乐起来”的方法,但往往事与愿违,越是想摆脱,它们就越是缠绕不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它告诉我,这些情绪并非敌人,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使,它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提醒我们,有哪些地方需要被关注,有哪些需求尚未被满足。书中关于忧郁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共鸣。我曾经认为,陷入忧郁就是一种失败,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所以我会竭力伪装,不让任何人看到我内心的脆弱。然而,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忧郁也是一种深度思考和反省的契机,它可以让我们暂停脚步,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回那些被忽略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可以孕育深刻洞察的起点。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并没有给我一套标准的“操作指南”,而是提供了一套“思维框架”。他不是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愤怒”,或者“如何快速摆脱忧郁”,而是引导你去理解这些情绪的本质,去探究它们为何会出现,以及它们想告诉你什么。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指导,而是成为了自己情绪的主人。例如,当我读到关于“焦虑”的部分时,我发现自己过去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我试图通过“停止思考”来消除焦虑,但这本书告诉我,焦虑是未知的信号,是对未来的担忧,理解它,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这种从“解决问题”到“理解问题”的转变,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评分

恐惧,是我一直以来最想摆脱的情绪之一。从小到大,我都被教导要勇敢,要无所畏惧,所以每当感到害怕时,我都会拼命地压抑它,或者用一种“假装勇敢”的方式去应对。然而,这种方式让我更加焦虑,因为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克服恐惧,我只是在欺骗自己。这本书关于恐惧的论述,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作者没有要求我们“消灭”恐惧,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它,去“倾听”它。恐惧往往是我们的本能,它在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限制我们发展的牢笼。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如何区分真正的危险和心理上的担忧,如何与恐惧共存,而不是被它吞噬。这种“与恐惧共舞”的智慧,让我感到无比的释然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情绪的接纳。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让我看到了那些我从未敢于正视的内心深处的角落。尤其是关于“绝望”的章节,我曾以为绝望就是彻底的黑暗,是生命走向尽头的预兆。但作者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角,揭示了绝望中潜藏的希望,以及它如何能成为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契机。绝望,不是终结,而是对现有状态的一种极度否定,它催促我们去寻找新的方向,去创造新的可能性。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我对未来不再那么恐惧。我开始明白,即使身处低谷,即使感到无助,生命依然有韧性,有重生的力量。书中提供的并不是空泛的安慰,而是基于深刻理解的引导,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坚韧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再害怕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痛苦和无助的情绪了。它们不再是潜伏在我心中的“怪兽”,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作者用一种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指引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力量的道路。我开始学会用一种更柔和、更理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不再苛责自己,不再否定自己。我开始相信,那些被我们视为“黑暗”的情绪,其实孕育着光明的种子,只要我们敢于去面对,去理解,去接纳,它们就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茁壮和强大。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生命指南”。

评分

我一直是一个不太愿意与人分享内心感受的人,总觉得那些“负面”的情绪是自己的弱点,不应该被别人看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反思这种想法。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分享和连接是战胜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当我看到书中关于“绝望”和“恐惧”如何通过分享而变得不那么可怕时,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尝试着,在安全的环境下,与我信任的人分享我内心的困扰,我惊讶地发现,当我说出那些困扰我的情绪时,它们似乎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可怕,反而获得了理解和支持。这种“被看见”和“被理解”的体验,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力量,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是孤军奋战,而是懂得如何寻求支持,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

评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被“完美主义”的阴影笼罩。我害怕犯错,害怕被评判,害怕显露出任何一丝“不完美”,尤其是那些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情绪。因此,我常常生活在一种高度警惕的状态下,生怕被别人看到我内心的脆弱和不安。书中的“羞愧”章节,如同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让我意识到,正是这种对羞愧的逃避,才让我们更加容易陷入其中。作者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理解羞愧并非是证明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羞愧时,它反而会失去控制我们的力量。这种“接纳”的力量,让我开始放下心头沉重的石头,不再那么害怕别人看到我的“另一面”。我开始相信,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表现得光鲜亮丽,而是敢于在黑暗中行走,并且依然保持内心的光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深邃的黑,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压抑感,但又在文字的边缘透露出光亮,仿佛在黑暗中孕育着希望。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这种设计所传达的深意。我一直以为,要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就必须压抑负面情绪,好像它们是弱小的象征,是需要被彻底清除的杂草。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那些被我们视为“黑暗”的情绪,其实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宝贵信号,是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坚韧的基石。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感受,而是以一种极为真诚、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面对和理解它们。书中关于愤怒的章节,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有多少次因为压抑愤怒而错失了表达真实需求的机会,或者因为不恰当的爆发而伤害了亲近的人。作者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控制愤怒”的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愤怒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去为自己争取权益,去保护自己珍视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关于情绪管理,更是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赋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