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癒,从感受情绪开始:伤痛没有特效药,勇于面对情绪浪潮,就是最好的处方笺

疗癒,从感受情绪开始:伤痛没有特效药,勇于面对情绪浪潮,就是最好的处方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绪疗愈
  • 心理健康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伤痛疗愈
  • 正念
  • 心理学
  • 自助
  • 情绪觉察
  • 拥抱情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份邀请,邀请你来感受情绪
  唯有直接面对,才能一步步解开你的沉痛枷锁
  为了前进,你必须回到过去
  而复原的路,没有人可以替你走……

 
  我们总是急于处理伤痛,却不知道应该先学会「感受」。我们习惯以压抑来隐藏情绪,却忘了当这些情绪层层堆叠于心,总有一天会成为满满的岩浆,随着伤痛与情绪的火山爆发。

  谘商师留佩萱以温暖动人的笔触剖析情绪的本质,透过实际谘商案例与知名创伤事件,引导你更全面且有深度地认识与觉察情绪。从解读自我防卫机制,到直视个人核心情绪,全面学会真切感受情绪的方法,带你走过情绪的暴风雨。

  除了自助,还能学会如何帮助需要走过伤痛的朋友,一起建立一个能够理解情绪、包容情绪的友善社会。
 
  「情绪,其实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指引,
  当它向浪潮一般扑袭而来,你能做的就是任它流淌而过,
  只有感受过,你才得以在人生大海中继续航行。」

疗癒推荐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李玉婵(台湾谘商心理学会理事长)
  吴姵莹(谘商心理师/爱心理创办人)
  周志建(资深心理师/《跟家庭的伤说再见》作者)
  陈志恆(谘商心理师/作家)
  谢玉莲(绘星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苏益贤(临床心理师)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有了打开自己情绪心门的动力,……让自己更加熟悉内在的自己与外在他人之间的关系,接受脆弱而真实的自己。──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疗癒,从感受情绪开始》,就是要告诉我们:回看并重新感受情绪,都可能是转化生命历练、疗癒情绪的心灵解方。──李玉婵(台湾谘商心理学会理事长)
 
  觉察与疗癒自己,是没有人可以为你做的人生功课。让这本书陪你一同前行。──吴姵莹(谘商心理师/爱心理创办人)
 
  觉察情绪,才能抒解情绪,才能把「当年没走完的情绪走完」。佩萱这本书是帮助我们觉知情绪的好书,诚恳推荐给想疗癒自我的您。──周志建(资深心理师/《跟家庭的伤说再见》作者)
 
  当你翻开这本书,就代表你准备好要面对自己——包括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也为自己预约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陈志恆(谘商心理师/作家)
 
  诚挚地推荐您,跟随佩萱温暖且细腻的文字,从接纳、觉察情绪,好好地梳理情绪。也在生活中给予自我照顾的时光,……陪伴自己走过每一个情绪风暴。──谢玉莲(绘星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愿本书的出版,能协助更多内心暗处曾经受过伤的大人。读过本书你将明白,原来真正的勇敢,是允许自己脆弱。──苏益贤(临床心理师)
《星辰之语:宇宙深处的低语与人类意识的交织》 简介: 本书是一部融合了天体物理学、古代神话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哲学思辨的宏大叙事,旨在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与人类心智的深层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它并非一部纯粹的科学教科书,亦非简单的神学论述,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探险,邀请读者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存在。 全书结构分为三大篇章,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宇宙尺度,深入到微观的意识领域,最终指向对“意义”的终极追问。 --- 第一篇: 恒星的诞生与记忆的碎片(The Genesis of Stars and Fragments of Memory) 本篇聚焦于宇宙的起源和物质的演化,但着眼点在于这些物理过程如何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印记。 一、太初的回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低语” 我们从大爆炸的瞬间开始,但重点不在于精确的物理模型,而是探讨早期宇宙的极端状态——高能、高密度的信息饱和场——如何通过量子纠缠的原理,成为所有后续物质结构(包括生命和思维)的“蓝图”。我们将深入分析现代物理学中关于信息守恒的争论,并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说:宇宙中的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携带着一个无法磨灭的“初始信息包”。这些信息包并非存储在硬盘中,而是以一种场域共振的形式存在。 二、元素炼金术:星核中的哲学 撰写者详细剖析了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从氢到氦,直至铁的形成。然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些物理反应视为一场“宇宙级的炼金术”。铁元素,作为生命体血液中携氧的关键,其诞生于超新星的剧烈爆炸,这不仅仅是一个化学事件,更是一种象征性的“牺牲”与“转化”。作者试图连接古老的炼金术思想与现代天体物理学,探讨物质从原始到复杂的转化过程中,是否蕴含着某种目的性或预设的“目的”。 三、暗物质与暗能量:被遗忘的维度 现代宇宙学的两大谜团——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本篇中被赋予了新的解释框架。作者认为,它们可能不是某种神秘的粒子或斥力,而是我们当前认知体系之外的“信息载体”或“意识潜流”的宏观体现。暗物质的引力效应被解读为一种对宇宙结构施加的“无形约束”,而暗能量的加速膨胀,则被视为一种“向外延展的创生冲动”。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对“虚空”的描述,本章试图搭建一座连接物理现实与形而上学直觉的桥梁。 --- 第二篇: 符号的编织与心智的映射(The Weaving of Symbols and the Mapping of the Mind) 第二篇将视角收缩至地球,探讨人类文化、神话以及大脑结构如何与第一篇中描述的宇宙信息场产生交互作用。 四、神话的重力场:原型与星象的对应 作者追溯了苏美尔、古埃及、玛雅等主要文明的神话体系,揭示了其中共同出现的“创世神”、“洪水”、“英雄的下降与回归”等核心叙事模式。这些模式并非巧合,而是人类原始意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本能捕捉。通过对比不同星图(如巴比伦的黄道带与现代天文观测)的细微差异,本书探讨了古代观测者如何将自身的情感结构投射到星空之中,从而构建出影响后世文明的“符号重力场”。 五、神经元网络与星际网络:同构性探索 本章进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但重点在于寻找大脑皮层神经元连接模式与宇宙大尺度结构之间的“同构性”。作者援引最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将大脑的突触网络比喻为银河系的支臂结构。讨论的焦点在于:我们的大脑是否仅仅是接收和处理外部信息的工具,还是它本身就是宇宙信息场在局部区域的一种高度复杂化的“反射镜”?并引入了关于“涌现现象”的讨论,探讨意识的复杂性是否必然导致对超越经验的感知能力。 六、语言的边界与缄默的真理 人类尝试用语言描述宇宙,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线性的、受制于时间流逝的工具。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科学术语和哲学概念的局限性。作者通过分析特定语言(如藏语中的“空性”概念或希腊语中的“逻各斯”)在描述非线性实在时的优势与不足,引出“缄默的知识”这一主题。真正的宇宙真理可能存在于语言结构尚未触及的领域,需要通过直觉、艺术或冥想等非理性途径才能把握。 --- 第三篇: 存在的交汇点:时间、自由意志与意义的构建(The Confluence of Existence: Time, Free Wil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最终篇将目光聚焦于人类存在的个体层面,探讨我们在既定的宇宙规律中如何实现个体的能动性,并为生命赋予主观的意义。 七、时间之箭与循环:多重时间观的融合 本书将时间视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有宇宙学意义上的不可逆“时间之箭”(熵增),也有量子力学中潜在的“时间对称性”,以及人类主观体验中拉伸与压缩的“心理时间”。作者提出了一种“嵌套时间模型”,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当下选择,都在一个更大的、可能循环往复的宇宙框架内发挥作用。通过分析相对论的视角,探讨是否存在“不属于任何时刻的观察者视角”。 八、自由意志的物理学:混沌中的确定性 面对决定论的强大挑战,本章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可能空间”。我们是否真的能在看似完全由物理定律支配的宇宙中做出“自由”的选择?作者引入了复杂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的观点,认为即使是微小的初始扰动(如一次神经元的随机激发),也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宏观结果。自由意志并非违抗物理定律,而是在定律允许的巨大参数空间内,实现自我驱动的路径选择。 九、意义的几何学:在无尽中锚定自我 如果宇宙是冷漠的,物质的演化是随机的,那么人类追寻的“意义”从何而来?本书的结论部分提出,“意义”并非是宇宙事先埋设的宝藏,而是人类意识主动在“无意义的背景”上绘制的几何结构。个体通过其选择、关系和创造,将宇宙的“广袤”与个人的“有限”连接起来,从而构建出具有价值的叙事。这种构建行为本身,就是对宇宙宏大冷寂最深刻、最富有人性的回应。 结语: 《星辰之语》邀请读者走出传统的学科壁垒,将自身视为宇宙信息网络中的一个活跃节点。它暗示着,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所寻找的不仅是遥远的恒星,更是我们自身意识在时间与空间中留下的、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印记。这是一次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以及为何在此”的全面、跨学科的重新审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留佩萱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谘商教育与督导博士,为美国执业谘商师(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 LPC)、国家认证谘商师(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目前在美国谘商研究所担任教职,同时继续从事心理谘商工作,个案包含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家庭谘商,专长包含创伤治疗、童年创伤、家暴性侵议题、创伤知情……等等。

  除了在美国的工作外,也在《人本教育札记》、《健康远见》、《亲子天下》杂志固定撰写专栏,希望可以借由文字提供一般大众心理资讯,让更多人重视心理健康。曾获第42届金鼎奖专栏写作奖(《人本教育札记》,2018年),着有《童年会伤人》一书。

  个人网站:ABOUT COUNSELING
  counselingliu.com/

绘者简介

Mo Pan

 
  擅长运用铅笔质地暗示时间、动态及叙事情境,
  画纸即是隐喻剧场。

  脸书搜寻:虚拟剧场
  E-mail: panmooo@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这是一份邀请,邀请你来感受情绪

Part I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
01 情绪是指引,告诉我们下一步要往哪里走
02 童年经验,塑造我们如何面对情绪
03 为了避开感受,我们发展出防卫机制
04 面对创伤──那些发生与没发生的事
05 去感受,需要勇气
 
Part II   觉察情绪,感受情绪
06 慢下来,走进你的内心世界
07 认识情绪变化三角
08 抚平焦虑,才能碰触深层情绪
09 愤怒需要被感受,不是被评价
10 吸气…...吐气...…,度过悲伤暴风圈
11   面对失去,请让痛苦有空间伸展开来
12   带着恐惧,走进人生沙漠
13   是过去还是现在?创伤似乎不曾离去
14   拨开一层一层的情绪,羞愧藏在底下
15   当别人有情绪,我却感到内疚
16   不同情绪可以同时存在──不敢被感受的喜悦
17   去感受,就是愿意让自己脆弱
     
Part III  学会与情绪共处,建立人与人的连结
18   创伤越多,越需要一个能接纳情绪的社会
19   我愿意当那个听你说的人
20   当我们一起,就能撑起一个人撑不住的哀伤
21   建立一个疗癒社群──没有人可以在孤单中复原
 
结语 你的每一种情绪,都是正常的

图书序言

自序

少一点去「想」,多一点去「感受」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自己经历了许多人生上的转变。事实上,也是因为这些转变带来的经历,让我开始动笔写这本书,于是,一边写书稿,很自然地我也写下了许多自己的感受。

  写完书稿的几个月后,当我再回来改稿时,突然觉得很恐惧──把自己的内心情绪写出来,有种把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的感觉。一边改稿时我也不断犹豫,有股冲动想把书中所有「关于我」的部分全部删掉,毕竟,写别人发生的事比较容易,我一点都不想让大家知道我心中有哪些情绪。

  但是我想到了我很喜欢的美国社工系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演讲纪录片《召唤勇气》(The call to courage)中提到,她在参与最出名的那场TED演讲「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的前一天,决定放下以往演讲时讲解学术概念的方式,而是让自己在那场演讲中「展现脆弱」。于是,她在那场演讲中谈到自己以前多么讨厌脆弱,以及她的研究结果让她需要去见谘商师来处理自我议题等等。布朗教授说,如果要跟大家说「愿意让自己脆弱」是多么重要的事,那么,自己就要展现脆弱。

  因为布朗教授这段话,我也理解到:如果这本书是我要告诉读者感受情绪很重要,那么,我也需要让自己脆弱、让自己展现情绪,因为我就和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一样、和我的每一位个案一样,我们都会经历各种情绪:心碎、失望、悲伤、愤怒、害怕、喜悦、开心……每一种情绪都没有对错、没有好坏,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邀请你开始练习感受情绪的书。我猜想大家对于「情绪」这个词应该一点都不陌生。感谢现在心理资讯的普及,不管是在书店或网路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书籍或文章帮助大家认识情绪。许多作品对于情绪的理解都停留在「理智」上,像是去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当然这些理解非常重要,不过这本书想要邀请大家少一点去「想」,多一点去「感受」。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学习到如何感受情绪。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学习到「不可以有这些情绪!」,于是我们发展各种防卫机制来推开情绪──麻痺情绪、忙碌、互相比较、谩骂攻击人、优越感、歧视与偏见或各种成瘾行为。当情绪消失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连结也消失了。

  这些防卫机制不仅伤害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当你不敢去感受情绪,就无法真实活着,你可能会害怕心碎所以不敢去爱,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去尝试,害怕未知与焦虑所以不敢做改变。因为害怕感受情绪,许多人把自己关在心牢里。

  而我希望这本书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帮助你开始练习感受情绪。当然,开始感受后,你会体验到那些令人痛苦的情绪,但你也能感受到喜悦、感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连结。

  我邀请你去感受,因为生命很短暂,愿我们在这短暂时刻中,能够去感受生命的连结与美丽。
 
前言

  这是一份邀请,邀请你来感受情绪
 
  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半年前,我自己经历了一场失去。

  身为一位心理师,我谘商过许多正在经历失去或创伤的个案──亲人去世、离婚、恋情背叛、罹患疾病、发生意外、遭受性侵、家暴、受虐或受侵害而失去童年……等等,这些事件把你的世界击碎,就像你本来好好地走着,但是一瞬间,脚下的地面突然裂开,你跌落到黑暗的地洞里,什么都看不见。

  曾经看过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表达「哀伤」的人型雕像──艺术家用铁丝形塑出人的身躯和轮廓,而铁丝内,从头到脚装着满满的石头。看着这张照片,我心想:哀悼,一定很沉重吧。

  直到自己经历失去时,我才感受到哀伤的重量有多么沉重和压迫。身为一位心理师,我知道复原没有捷径,也没有要照着一定的步骤,因为每个人哀悼的方式不一样。我知道我该做的(也就是我在谘商室中帮助每位个案做的事),是让个案自己去感受那些情绪。因为,如果想要走出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经历它。
 
  当我们都忽略好起来的「过程」
 
  然而,这个社会不太允许我们「去经历」。当一个人的世界突然瓦解、重跌到黑洞中,周遭的人却是围绕在洞口边,对着底下的人不耐烦地大喊:「不要再软弱了,快点爬起来!」

  这个社会倾向歌颂「快速复原」,不管是在电影、电视剧或各种报章杂志中,当一个人经历重挫或创伤后,我们都想要快转到美好的结局,忽略了那段好起来的「过程」。

  在我自己经历失去后不久,有一次看到一场TED演讲,讲者是一位美国社工师。她提到在她刚毕业、开始工作、觉得生活稳定一切都上轨道时,她的世界突然崩塌。她原本健康的母亲突然间逝世。过了一年的哀悼,在母亲忌日周年那天,她总算有勇气回到母亲去世前她们一起去看球赛的球场。就在当天晚上看完球赛后,身体健康的先生突然间心脏病发身亡。

  接下来,这位讲者开始谈论心理素质强壮的人该怎么做。当然,这是一场TED演讲,讲者需要在十几分钟内把自己想传达的讯息讲完,她提到的方法也很重要。但是,当时的我却愣在那里,心里想着:「两年内经历母亲和伴侣突然死亡,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你就这样好起来了?怎么可能?你怎么办到的?」

  正因为复原的「过程」常常被忽略,所以让大家误以为复原可以很快速、很优雅地走到美好的结局,而这样对复原过程的不理解,常常会造成许多不谅解与指责。在谘商室中,我常常听到个案抱怨:「为什么我现在感觉更痛苦?」「为什么已经过了这么久,我还没好起来?」「为什么我现在还会生气?」

  不仅个案对自己失望和生气,身边的人也常常会评论:「你怎么还在难过?赶快好起来啊。」「都已经开始做心理谘商了,应该好多了吧?」
 
  复原,就像要你重新走回战场
 
  可惜,复原没有那么容易。不管你经历过哪些伤痛,这些痛苦的事件就像战争一样,摧毁了你的内心世界。

  在美国,退役军人的自杀率逐年上升,这让社会大众非常纳闷与不解:这些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回来的军人,好不容易在战场中存活下来,回到安全温暖的家,为什么却活不下去?

  这也是我们对创伤的误解,好像事件结束后,人就应该没事了。你的童年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里,长大后离开原生家庭就没事了吗?小时候被堂哥性侵长达两年,后来堂哥搬走,你就完全不被影响了?幼小时期被妈妈情绪虐待,等到唸大学离开家去另一个城市生活,就可以遗忘那些伤害?军人们从战场赋归,回到家后就可以过着平凡快乐的生活吗?

  事实上,当伤痛事件结束后,才是复原的开始。

  心理复原的过程一点都不容易,也不平顺,往往充满坎坷与颠簸,走起来一点都不优雅,更可能一路跌跌撞撞。不论你曾经历过哪些伤痛,想要复原,就像是让你再度走回那个残碎不堪的战区──那个你好不容易逃离的战场,然后重新掀开那些埋藏许久的痛苦和情绪。

  我常常向我的个案解释,心理治疗就像是做复健一样。在身体进行复健的过程会产生许多疼痛,心理 谘商也是这样。我们会慢慢撕开封黏着过去伤口的胶布,带你重新看见那些创伤和痛苦,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情绪。所以,开始做谘商后,你可能会感到更痛苦,但是你需要去经历这些,才能复原。
 
  要走出伤痛,就需要去感受
 
  当自己的哀伤重量压得我喘不过气时,我坐在谘商室中问着我的谘商师:「我该怎么做?」我期待着她可能有一些神奇疗法。她对我说:「你现在正在让自己哀悼,让自己感受情绪,你正在做你该做的事。要走出来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感受。」

  许多人都愿意去检视自己过去的伤痛,但这份检视常常停留在「理智」上。理智上,我们努力分析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对我们造成哪些影响,但是,我们却长期把这些情绪埋藏压抑。如果你想走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感受这些埋藏已久的情绪。

  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你来感受情绪。少一点思考或分析,多一点感受。唯有去感受,才能一步步解开这些牢牢绑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锁。我常常跟个案说,那些发生在你身上的创伤都不是你的错,但是复原这条路,是自己的责任,没有人可以替你走。

  所以,我在这里邀请你,来试着感受情绪。感受情绪当然不容易,需要不断练习。很希望这本书可以陪伴着你,踏上复原这条路。

推荐文

勇敢面对脆弱的自己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光来看待情绪这件事。情绪被迫区分为能够摊开在明亮台面上,以及必须隐藏在灰暗桌面下。有些情绪,令人望而生畏、生厌、敬谢不敏,不愿让这些情绪附着在身上。

  我们总是极力推开某些负面情绪,选择回避而漠视,但它们依然存在于内心深处,恣意发酵。然而,情绪本质没有好坏,没有绝对,不需批判,不用评价。它们都是属于自己的存在,随着时间而逐渐形成眼前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有了打开自己情绪心门的动力,勇于面对在这扇门里所存在的正负面情绪。让我们允许自己保有当下的任何情绪,合理善待自己。重新梳理情绪,自我觉察情绪,让自己更加熟悉内在的自己与外在他人之间的关系,接受脆弱而真实的自己。
 
容许感受、呵护情绪的心理疗癒之路

李玉婵(台湾谘商心理学会理事长)

 
  做为一位谘商心理师,在谘商室里,聆听着一个个无常意外的故事,悲伤伴随着不解;愤怒夹杂着绝望;羞愧隐藏着怨恨……很多人深陷其中,分不清楚悲伤、愤怒、羞愧等「情绪」,其实可能被自己「感受」情绪的方式,加重了内心戏码的杀伤力,而让创伤情绪因衍生出的不解、绝望、怨恨等感受给淹没。

  其实,「情绪」与「感受」不一样。如果能容许自己重新去感受情绪,再次定睛、觉察、梳理、解读、呵护受伤情绪的存在,或许就可理解此书所言,疗癒从感受情绪开始,可能可以发现情绪其实是一种蜕变内心的能量。容许感受、呵护情绪,可以展开心理疗癒之路。

  然而,「情绪」与「感受」究竟有何不一样?

  情绪可以透过人的五大「感」官:眼、耳、鼻、舌、身去觉察承「受」,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你一定有过怕痛的恐惧情绪出现,而不敢看伤口、选择避免感受疼痛以降低恐惧的经验。这样採取逃避去感受真切情绪的方式,可能会过度放大痛觉感受,也可能过度增强恐惧情绪,而陷入情绪创伤中。其实,当你愿意选择容许感受、呵护情绪时,就有可能坦然面对生命无常的冲击,而渐渐不慌不乱地安住自己。

  如书中提及:「情绪是种能量,只要让它像浪潮扑来一般流过、经过、感受过,就得以继续在人生这大海中安然航行。」因此,书名《疗癒,从感受情绪开始》,就是要告诉我们:回看并重新感受情绪,都可能是转化生命历练、疗癒情绪的心灵解方。

  本书还特别指出某些特殊情绪,一旦被一层一层拨开,就可能碰触到情绪底下躲藏的羞愧或其他感受。例如,人遭遇挫折失败时很容易感到孤独,因为自己不愿示弱面对挫折,因此隔离了受伤情绪,也隔离了与人连结。但没有人可以在孤单中复原!当你愿意脆弱,才能与人连结、终结孤独。

  当你选择去接触、去感受自己内心澎湃的情绪,或许能让宣洩情绪代替压抑感受,而获得耐受情绪波动的韧性与安住内心的力量。

  当你愿意去感受自己内心多变复杂的情绪流转,或许你就能在体验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七种基本情绪中,发掘出人生酸甜苦辣的箇中滋味。
 
学会感受,觉察与疗癒自己

吴姵莹(谘商心理师/爱心理创办人)

 
  还记得我日前在脸书上分享一小段话,获得很多回响。我这么说:「疗癒与成长的过程,就是从痛苦的忍受,到逐渐能承受,到坦然地接受。人生啊,就是一个你决定怎么『受』的过程了。」

  我没接着说的是,这个「受」的切入点,其实就是感受,而感受的存在,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因为有了感受,而让我们拥有人性,也让我们拥有去爱与感受被爱的能力。然而许多人在面对痛苦的人生情境,因为太强烈的情绪,切断与感受的连结,也导致身心失衡与各种疾病的发生,一开始不想感受到痛苦,最终却连快乐也感受不了,生命因此陷入另一层次麻木的痛苦里。

  很高兴留佩萱老师写了这本书,一直很欣赏她饶富知性与感性的文字功力,以及许多贴近人心的案例故事,相信你可以在情绪的说理中获得智性的理解,以及在佩萱老师的文字中被同理与抚慰,更在一个个实作练习中,让你在生活中也能实践自我安顿的能力。

  觉察与疗癒自己,是没有人可以为你做的人生功课。让这本书陪你一同前行。
 
情绪是治疗的关键

周志建(资深心理师/《跟家庭的伤说再见》作者)

    
  「情绪过不去,理性出不来。」这是我在课堂上经常讲的话。虽然我做的是叙事治疗,但我很清楚,情绪是治疗的关键。

  情绪具有巨大能量,当情绪卡住了,人就一直被卡住。每一个创伤经验里,都有一个「没有走完的情绪」,这个情绪会「埋伏」在身体里,继续发酵,伺机而动,待日后有类似经验出现时,「地雷」就会爆炸,「火山」就会爆发。没走完(处理完)的情绪就像「未爆弹」一样,会一直潜伏在你的身体里,「卡住」身体能量,带来身心疾病的折磨(像是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暴食症、腰酸背痛、胃病、癌症等等)。

  觉察情绪,才能抒解情绪,才能把「当年没走完的情绪走完」。佩萱这本书是帮助我们觉知情绪的好书,诚恳推荐给想疗癒自我的您。
 
面对自己,从认识情绪开始

陈志恆(谘商心理师/作家)

 
  谈到「创伤」两个字,人们总会觉得既沈重,又辛苦。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创伤是如此常见,就可能发生在你我每个人的身上。伴随着创伤而来的情绪风暴,正隐微或剧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日常。

  每个人都期待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却总是受困在起伏不定的情绪与伤痛之中,想逃离却被困得更深。这种愈耗力愈无力的情绪应对模式,常是现代人的痛苦来源。原因无他,我们对情绪与创伤一直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我们无法做情绪的主人,只能任凭情绪摆布。

  留佩萱心理师的作品,正用浅显易懂的字句,带领我们了解情绪的意义与功能,并且学会如何透过深度体察情绪以获得疗癒。当你翻开这本书,就代表你准备好要面对自己——包括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也为自己预约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情绪是生命最美的礼物

谢玉莲(绘星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你学英文多久了?还记得第一次与外国人对话的模样吗?努力地从大脑中搜寻着有限的单字,慢慢组合成句子,尽全力以身体语言表达,事后那松了一口气的成就感,你还记得吗?

  我们如此努力地描述,也一再重复与耐心说明,不就是想要让对方多些理解,不就是想让自己可以尽情表达、沟通。我们是多么盼望!

  但,对自己的认识呢?对自己的样貌,又有多少的词汇与句子来描述?你可以理解自己在生气行为下,隐藏的可能是对自己的失望吗?可以理解自己是因为担心被处罚,所以才不自觉启动防卫机转而说谎吗?可以接纳自己的负向情绪,感受到焦虑、害怕、忧郁是源于对生活无法掌控吗?可以在他人疑惑时还努力尝试说明清楚吗?

  是的,情绪,是生命最美的礼物,是赋予每个人生活意义与价值感最重要的养分,况且,成长历程中,难免有冲突,可能有创伤,生命议题如此难解。

  当收到佩萱的新书时,正是我面临生命中最重大失落的时刻,我跟随本书的书写脉络,接下人生无常的冲击,感受内在对生命那股无力、失望的拉扯,一步步安放自己的失落,一步步与自我对话,而疗癒历程仍在持续中……

  诚挚地推荐您,跟随佩萱温暖且细腻的文字,从接纳、觉察情绪,好好地梳理情绪。也在生活中给予自我照顾的时光,简单的正念练习、放松训练、转念练习,陪伴自己走过每一个情绪风暴。
 
原来真正的勇敢,是允许自己脆弱

苏益贤(临床心理师)

 
  曾经,我们都是孩子。漫长的成长路上,难免有着当时我们无法选择与避开的伤痛。伤痛里,是恐惧、害怕、愤怒⋯⋯,这些情绪并没有因为长大就消失了。为了压抑、掩盖这些情绪,我们的心变得疲惫,我们也变得不像自己。

  佩萱心理师在《疗癒,从感受情绪开始》书中安排了一趟温柔的旅程,逐步引导读者有意识地觉察与修复那些曾让人深感困扰的情绪。她带领读者将之蜕变为一种工具,使我们更能认识自己,并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本书除了将近代创伤与疗癒的理论做了清楚易懂的说明外,搭配出现于理论之间的案例与故事、可具体操作与练习的活动,更让本书兼具了实用性。

  愿本书的出版,能协助更多内心暗处曾经受过伤的大人。
  读过本书你将明白,原来真正的勇敢,是允许自己脆弱

图书试读

01
情绪是指引,告诉我们下一步要往哪里走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希望每天只感到开心就好,还是想经历各种情绪——开心、难过、生气、焦虑?我猜想很多人应该会想选择只感受开心,那些令人难受的情绪都被归为「负面情绪」,我们都想把负面情绪推开。

在谘商室中,我看到许多个案对情绪充满恐惧,深怕自己被情绪海啸淹没。这样听起来好像情绪很可怕,如果「没有情绪」,是不是就可以让生活轻松许多?但是,也有几位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个案告诉我,他们每天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了焦虑或忧郁,却也没有了喜悦、兴奋或期待。生命中没有了情绪,他们觉得自己像个空壳,提不起劲来做事,感受不到活着是什么感觉。

高涨的情绪让人觉得压迫,但是当情绪都消失了,整个人彷彿只剩下躯壳。我们讨厌情绪,却又很需要情绪。到底,情绪是什么?

●情绪,就是情绪,没有好或坏

我在美国念完硕士后,在当地社区一间机构做儿童谘商,我的个案年龄分布从五岁到高中生都有。我观察到,不管他们在哪个年纪,似乎都已经对于情绪有一套既定看法,像是:「会生气的孩子是坏孩子。」「哭很丢脸,不要哭!」「胆小的人才会害怕。」我记得有一位八岁的小女孩在听完我说「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啊,每个人都会生气,我也会生气」后,瞪着大大的眼睛惊唿着问:「你也会生气?」

这些孩子的反应让我觉得有趣,但也不禁让我思考:整个社会、家庭和学校,我们到底传递了多少和情绪有关的错误资讯给孩子?这位小女孩才八岁,她的小小脑袋瓜里已经把情绪分成两个资料夹,一个标记为「正向情绪」,像是开心与快乐,这些情绪很安全,会让爸爸妈妈或老师高兴;而另一个资料夹则是标註着「负面情绪」,所有让人不快乐的情绪都被堆弃在这里,这些都是坏情绪,很危险,不应该存在!

等这位小女孩长到十八岁、二十八岁、三十八岁,她的脑中还是会依照这样的二分法来区分情绪。这也是很多人对于情绪的认知,然而事实上,情绪,就只是情绪,没有好坏。情绪是我们面对内在与外在世界发生事情所产生的反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在茫茫人海中为我点亮了一盏灯。长期以来,我一直被某种难以名状的低落情绪所困扰,尝试过各种方法,从阅读一些励志书籍到听从朋友的建议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但效果甚微。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我在努力对抗的不是真正的病灶,而是表面的症状。直到我翻开《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才恍然大悟。作者并没有提供什么“快速治愈”的秘方,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深入自己的内心,去正视那些我曾经试图回避、压抑的情绪。我一直以为情绪是需要被“控制”或“克服”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们只是生命发出的信号,告诉我们内在发生了什么。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如何识别和接纳不同的情绪,例如恐惧、愤怒、悲伤等等,并且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去感受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淹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以往,当我感到悲伤时,我只会拼命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结果适得其反,悲伤反而变得更加沉重。但现在,我学会了允许自己悲伤,并且尝试去理解这种悲伤背后的原因。这并不是说我变得消极了,恰恰相反,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而智慧的朋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最真诚的陪伴和最深刻的启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疗愈,从来不是一场与情绪的搏斗,而是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和拥抱。

评分

读完《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情绪重塑”。长久以来,我一直被某种莫名的失落感笼罩,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些什么,却又无法准确地描述那种感受。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情绪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情绪并不是生活的干扰项,而是我们生命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作者并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读者去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我们如何能够与之建立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关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绪的洞察力”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能够通过感受和理解情绪,来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真实需求的决定。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实用练习,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如何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回应它们。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对自身情绪感到困惑和无力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觉察、理解并运用自己情绪力量的人。

评分

我曾经以为,所谓的“疗愈”,就是将痛苦的经历彻底忘记,或者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来消除所有负面情绪。《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并没有教我如何“消灭”情绪,而是教会我如何“拥抱”情绪。作者以极其细腻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描绘了情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引导读者去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含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的低语”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那些困扰我们的情绪,其实是在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提醒我们,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某些界限被侵犯。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受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信号。通过书中提供的具体方法,我能够更温和地面对那些让我感到不适的情绪,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味地逃避或抗拒。这种转变,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疗愈,不是要成为一个“没有情绪”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理解、接纳并与自己情绪和谐共处的人。这本书,是我在自我探索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宝贵的向导。

评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坚强”的人,遇到困难,总是硬扛着,不轻易示弱。但这种“坚强”的代价,却是日积月累的疲惫和内心的空虚。我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与他人,也与自己。直到我偶然发现了《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坚强”,其实是一种逃避。这本书并没有鼓吹“软弱”,而是邀请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脆弱”。作者用非常真诚的语言,阐述了情绪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感受和理解情绪,来获得真正的力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情绪的释放”的章节,我尝试了书中提供的方法,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和羞愧的情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觉身体里积压的某种沉重感减轻了一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疗愈,不是要拔除痛苦的根源,而是要学会与痛苦共存,并从中汲取智慧。它让我看到,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弱点”的情绪,其实是通往内心深处的一扇门,门后藏着的是我被忽略的需求和被压抑的真实自我。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假装坚强”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敢于面对真实自己,并从中获得力量的人。

评分

《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深度对话,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个一直以来被我忽略的自己。我曾经认为,所谓的“坚强”,就是不流泪,不抱怨,永远保持积极乐观。但这种“坚强”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压抑和妥协,最终导致我身心俱疲,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并没有鼓吹“软弱”,而是邀请我以一种更真实、更包容的方式去面对我的情绪。作者用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我深入探索情绪的根源,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的释放”的描述。它让我明白,那些曾经被我视为“负面”的情绪,如果能够被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和处理,反而能够成为一种能量的转化。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具体方法,我开始学会识别和表达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己。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情绪绑架”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驾驭”自己情绪的人,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疗愈,是与真实的自己建立连接,并从中获得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片混沌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引前行的灯。我一直以来都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影响,也常常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导致内心积攒了许多负面情绪,却不知道如何疏导。直到我接触到《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我才意识到,我一直以来都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来处理情绪。《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它并没有给我提供什么“心灵鸡汤”,而是用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引导我去理解情绪的本质,以及我们与情绪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情绪是如何在我们体内产生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它们。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的转化”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即使是负面情绪,也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它们。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我开始学会区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也开始能够更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己的感受。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容易被情绪裹挟的“情绪傀儡”,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觉察和管理自己情绪的“情绪舵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疲惫的心灵。我一直以来都很难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总是在不同的情绪之间摇摆不定,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落沮丧,无法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身边的朋友总是劝我“想开点”、“积极一点”,但这些话语在我听来,更像是一种压抑,一种对真实感受的否定。直到我读了《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我才明白,我不是“想不开”,也不是“不够积极”,而是我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和接纳我的情绪。《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它没有给我任何“神奇的公式”或者“快速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视角,让我看到情绪是如何在我们生命中运作的。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对情绪的反应方式出了偏差。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切,让我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让我看到,原来我所经历的困境,并非孤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情绪地图”的概念,它就像一张指引图,帮助我去辨识和理解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通过学习如何绘制自己的情绪地图,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情绪波动的规律,也能够更温和地对待那些我曾经觉得“不应该”出现的情绪。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学会了如何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如何在不完美的体验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情绪是一种负担,一种需要被努力压制和克服的东西。我常常因为自己的情绪波动而感到自责,也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感到沮丧。《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柔而有力量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情绪的关系。作者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阐述了情绪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明白,情绪本身并无对错,它们只是生命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关注内在的需求和感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的接纳”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与其对抗情绪,不如试着去理解和接纳它们。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具象化的练习,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和排斥的情绪。这个过程并非总是轻松愉快的,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和成长。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情绪的逃避者”,变成了一个“情绪的探索者”,也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疗愈,是与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解。

评分

阅读《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触动心灵的旅程。我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一个困扰:即使在看似顺遂的生活中,我也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和不安,好像有什么东西隐藏在内心深处,随时可能爆发。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来“摆脱”这种感受,但它们都像是治标不治本。这本书的出现,改变了我对情绪的认知。作者非常深刻地剖析了我们与情绪的关系,并指出,我们常常错误地将情绪视为敌人,试图将其压制或消除。这本书让我明白,情绪并非需要被“打败”的东西,而是我们内在的信号,它们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信息。书中的案例非常真实,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也让我了解到,原来我所经历的很多困扰,都与我处理和理解情绪的方式有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情绪的流动性”的概念。它让我意识到,情绪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像河流一样,有起有落,有急流也有缓流。学会理解和接纳情绪的流动,比试图阻止它更加重要。通过实践书中的一些练习,我开始能够更温和地对待自己的情绪,不再对它们感到恐惧或排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真实的自己和谐共处。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遇到问题,总是习惯性地分析、解决,很少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直到最近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变故,我才发现,原来那些被我忽略的情绪,正在以一种更隐蔽、更具破坏性的方式影响着我的生活。我开始失眠,易怒,对曾经热爱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感觉整个人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运转困难。《疗愈,从感受情绪开始》这本书,就像一场及时雨,浇灌了我干涸的心田。它让我认识到,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重要媒介。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情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引导读者去探索情绪产生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的潮汐”的比喻。作者说,情绪就像潮汐一样,有涨有落,有高峰也有低谷,试图阻止潮水上涨,最终只会让自己被拍打得更加狼狈。只有学会顺应潮汐,理解它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驾驭它,甚至在潮水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我尝试着在书中学习到的方法,当负面情绪涌来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抗拒,而是静下心来,观察它,感受它,问问自己,它想告诉我什么。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有时甚至会让我感到不适,但每当我能够成功地穿越一段情绪的低谷,我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情绪,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它让我明白,疗愈不是要“没有”情绪,而是要学会与情绪和谐共处,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