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饮茶必点港式点心

图解饮茶必点港式点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饮茶
  • 港式点心
  • 点心
  • 美食
  • 粤菜
  • 港味
  • 图解
  • 茶文化
  • 吃喝玩乐
  • 烹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严选茶楼数十款人气招牌点心,
  口味丰富、造型多变、甜咸兼具,
  照着大饭店主厨的撇步亲手做,
  在家重现百分百吃巧又吃饱的美味。

  是港式点心也是饮茶点心。

  除了大家熟知的中式点心和西式点心外,其实饮茶楼的点心也是点心的一种。港式点心的作法不仅融合了中点和西点的作法,在口味上也是咸甜不拘,再搭配上不同的中国茶,从早茶喝到晚茶,不论是想饱足一餐或是闲聊天佐点心饮料,茶楼时时刻刻都是人声鼎沸。
 
  本书精选了50道大家上茶楼最爱吃、点餐率最高的港式点心,让有多年制作港点经验的饭店主厨带领着大家一一在家美味重现。本书共分为3大单元,依照茶楼的菜单方式来点选制作:巧食小点、珍味中点、食饱大点;除了有中西合璧的叉烧酥、蛋塔盏、豆沙芝麻球、海鲜焗白菜外,也有像袖珍版的下饭菜,如豉汁蒸排骨、豉味炆凤爪等,这些点心种类繁多,既精巧又美味,更重要的是制作方式不仅简单也易上手,还在等什么呢?赶快让这些点心统统都端上桌吧!

本书特色

  每道料理均拍摄所需要准备的材料处理分切后的样子,让点心新手也能轻松做出港式点心。

  以Step by Step方式完整拍摄制作过程,让读者犹如在现场看到主厨示范制作的效果。

  详细介绍书中所用的材料及面皮的基础示范,让读者轻松购买到材料也能轻松做出面皮。

作者简介

洪沧浪

  个性幽默随和,擅长点心制作,担任饭店点心主厨数十年,带领并提携过许多的后辈。在其巧手之下所变化出的点心,常令饭店的客人赞不绝口,而精心所研发出来的新点心口味样式,更是饭店贩售产品中的常胜之军。现在,主厨以不藏私的制作手法,大方的教导读者在家也能做出一级棒的点心。

寻味香江:一卷带你领略地道港式茶楼风情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香港茶楼文化的精髓与博大精深的“一盅两件”传统。我们不侧重于具体的点心图解和制作步骤,而是将焦点投向茶楼作为香港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意义、历史变迁,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茶楼的演化轨迹。读者将通过对茶楼氛围、服务礼仪、茶品选择、以及“饮茶”背后所蕴含的社交哲学进行细致的剖析,全面理解香港人如何将日常的饮茶习俗提升至一种生活艺术的高度。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梭于老式茶楼的喧嚣与新派茶馆的雅致之间,探究那些决定茶楼风格的无形元素——从旧式推车仔的叫卖声到电子点餐系统的应用,从“搭台”的社会学意义到粤语中点心名称的诙谐由来。重点章节还将分析香港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了茶楼的菜单结构,以及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茶楼如何努力维持其社会粘合剂的角色。 --- 第一章:茶楼——香港的“客厅”与日常 香港的茶楼远非一个简单的用餐场所,它是一个流动的社会缩影,一个社区的“客厅”。本章将深入探讨茶楼在香港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1.1 “一盅两件”的社会学意义 我们将探讨“一盅两件”这一习俗如何成为香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它不仅仅是早茶、午茶的简单代称,更代表着一种对家庭、对邻里、对旧日时光的坚守。分析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如何通过固定的饮茶时间来锚定自己的生活节奏。对比不同阶层和地域的居民选择的茶楼类型,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区隔与认同。 1.2 空间叙事:茶楼的布局与人流 详细分析传统港式茶楼的空间设计哲学。大堂的布局、卡座的设置、以及围绕中心厨房的动线设计,无不体现了效率与公共性的平衡。着重描述“搭台文化”——在有限的空间内,陌生人如何迅速建立起一种短暂的、礼貌的默契。这种对共享空间的接受度,是理解香港人社交边界感的关键。我们还将审视公共区域的噪音水平如何被社会接受,并成为茶楼氛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 历史的印记:从凉茶铺到现代茶楼 追溯茶楼的历史源流,从清末民初南下移民带来的饮食习惯,到英治时期商业活动对茶楼需求的刺激。考察战后香港工业化进程中,茶楼如何成为劳工阶层补充体力的重要场所。重点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环境对茶楼服务模式、定价策略乃至菜单内容的隐性影响。 --- 第二章:茶的哲学:点缀而非主角的茶品世界 本书对茶的探讨,侧重于其作为载体和社交润滑剂的功能,而非冲泡技艺本身。 2.1 粤式茶谱的“气口”与选择逻辑 探讨港式饮茶中茶品选择的实用主义原则。茶水在整个用餐体验中扮演的角色——解腻、助消化、提神。分析为何普洱、香片、寿眉等传统粤茶成为主流,它们的气味、口感如何与重油的广式点心形成互补。介绍茶楼服务员“叫茶”的传统方式及其背后的效率考量。 2.2 茶水的迭代:从“撞茶”到即冲式 对比旧式茶楼中茶胆的持续续水哲学与现代茶馆对单次冲泡质量的追求。讨论在现代茶楼中,西式茶饮和特色花草茶的引入,是如何折射出香港年轻一代的口味变迁,以及这种“外来”元素如何被本土化。 --- 第三章:茶楼的服务与礼仪:无声的交流艺术 港式茶楼的服务方式是其文化魅力的一大核心。本章解构这些独特的服务模式背后的社会规范。 3.1 推车仔的黄金时代与消逝 深度回忆和分析推车仔(手推点心车)的运作模式。推车仔如何强迫顾客进行即时决策,以及这种模式如何促进了点心师间的协作和信息的快速流通。探讨城市管理、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如何导致推车仔在今日多见于老字号,以及电子化点单对顾客体验的利弊权衡。 3.2 筷子礼仪与“叩指礼”的现代演绎 详细阐释港式茶楼的独特礼仪——“叩指礼”(Knocking the Table)。分析这种无需言语的感谢方式的起源、含义,以及在不同代际间的传承情况。讨论在快节奏服务中,服务员与顾客之间如何通过眼神和手势完成复杂的交流任务(如加水、换碟、买单)。 3.3 营业高峰期的“人情味”管理 分析茶楼工作人员如何在极度忙碌的状态下,维持服务的效率与必要的亲切感。探讨他们如何精准判断食客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以及这种基于经验的“人情味”服务,是科技难以替代的文化资产。 --- 第四章:点心之外的茶楼文化景观 本章超越食物本身,关注茶楼提供的“配套服务”与文化延伸。 4.1 报纸与麻雀:茶客的日常消遣 考察茶楼如何成为信息传播与娱乐的中心。观察老一辈茶客阅读晨报、交换新闻的场景,以及麻雀、象棋在特定区域的流行。分析这种公共场合的消遣活动如何帮助构建茶客的社区联系和信息网络。 4.2 节庆与特殊时段的茶楼:时间的不同面貌 对比平日早茶、周末“叹茶”(悠闲饮茶)以及“晚市点心”在氛围、顾客构成和上菜速度上的巨大差异。分析特定节假日(如农历新年、母亲节)期间,茶楼如何从日常场所转变为家庭庆祝的中心。 4.3 港式茶楼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挑战 探讨在全球化和本土文化复兴的双重影响下,香港茶楼面临的挑战。一些老店如何通过保持传统来吸引怀旧客群,而新派茶楼则如何通过创新装修和融合菜式来吸引年轻消费者。讨论“米芝莲”星级对传统茶楼品牌形象的塑造与冲击。 --- 结语:留住一缕氤氲的茶香 香港茶楼文化是香港这座城市精神的缩影:高效、务实,却又不失对传统的温情眷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去解锁隐藏在点心、茶水和喧嚣之下的,那份独特的港式生活哲学与社会情感连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P4 茶楼港式点心制作材料
P6 港式点心的灵魂材料---外皮
P7 手制面皮的基础示范
基础示范1---发面面团的制作
基础示范2---水晶皮制作
基础示范3---糯米皮制作
基础示范4---油酥皮制作

PART1 巧食小点
紫米珍珠丸…14
豆沙芝麻球…15
腊味萝卜糕…16
腊味芋头糕…18
豉味炆凤爪…20
豉汁蒸排骨…21
潮州蒸粉果…22
鲜竹牛肉球…24
鸳鸯腊肠卷…25
百花紫菜卷…26
罗汉上素饺…28
萝卜丝酥饼…30
韭黄炸春卷…31
蜂巢炸芋饺…32
酥炸咸水饺…34
脆皮炸响铃…36
奶香马来糕…37
蜜汁叉烧酥…38
酥炸马蹄条…40

PART2 珍味中点
双色烧卖黄…44
虾仁蟹黄烧卖…46
火腿蒸烧卖…47
翡翠豆苗饺…48
海鲜鱼翅饺…50
干贝海棠果…51
蟹肉小笼包…52
金露流沙包…54
蚝油鲜竹卷…56
麻辣金钱肚…57
玉米煎鱼饼…58
香煎花枝饼…59
奶皇包…60
蛋黄千层糕…62
鲜虾炸云吞…64
凤梨杏片虾…66
香酥蛋塔盏…67

PART3 食饱大点
三星蟹粉饺…70
玉带凤眼饺…72
明虾香菜饺…74
瑶柱鳕鱼饺…76
虾饺皇…78
海鲜焗白菜…80
芝士海鲜盏…82
香芒炸虾筒…83
鱼翅水晶包…84
碧绿韭菜果…86
鲜虾腐皮卷…88
蛤蜊烧卖…89
荷叶糯米鸡…90
瑶柱灌汤包…9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美食的评判标准,除了味道,还非常看重食材的新鲜度和品质。在品尝港式点心时,我总是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这些食材是如何挑选的?新鲜的海鲜,优质的肉类,还有那些天然的香料,它们是如何被组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如此令人惊艳的美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着墨。我希望它能够详细介绍制作每一种点心所使用的主要食材,并给出一些关于如何挑选优质食材的建议。例如,在制作虾饺时,应该如何挑选新鲜的虾?在制作叉烧包时,应该如何挑选肥瘦相间的叉烧肉?我更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食材处理的技巧,比如如何才能让食材的味道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如何才能保持食材的天然风味。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通往“好吃”背后更深层秘密的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点心如此令人难以忘怀,而有些则平淡无奇。

评分

我一直对食物背后的文化和故事深感兴趣,而港式点心,作为粤菜文化中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其背后蕴含的魅力更是让我着迷。每次在茶餐厅品尝虾饺的爽滑,烧卖的鲜美,凤爪的软糯,我都忍不住去想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点心,是如何从起源到发展,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模样。它们承载着多少时代的变迁,又凝聚了多少厨师的匠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层探索的渴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每个点心背后的故事,了解它们最初的形态,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改良和创新的。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比较冷门或者有地域特色的点心,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必点”的经典款,而是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有机会去发现更多隐藏在菜单深处的珍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历史学家,将港式点心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用文字和图画,为我呈现一幅生动的港式点心发展史。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像在炎炎夏日里,给我送来了一杯冰镇的丝袜奶茶,瞬间消解了我心中对于港式点心的所有困惑与迷茫。一直以来,我都是个不折不扣的“选择困难症”患者,每次去茶餐厅,面对琳琅满目的点心菜单,总是会陷入深深的纠结。是点一份皮薄馅足的虾饺,还是来一份软糯香甜的叉烧包?是尝试一下鲜香四溢的烧卖,还是回味一下油润的豉汁蒸排骨?这些问题总是在我脑海里盘旋,直到服务员催促,我才匆匆忙忙地随便点上几个,结果总是差强人意。我渴望能有一本指南,能够系统地介绍这些我钟爱的美食,让我不仅仅是“吃”,更能“懂”。我希望能知道它们的历史渊源,它们的制作奥秘,以及如何才能品尝到最地道的风味。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简直难以言喻。封面上那些精美的插画,仿佛已经将点心的美味跃然纸上,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资深的茶餐厅师傅,娓娓道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开港式点心的神秘面纱。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次完美的茶餐厅体验,不仅仅是品尝到美味的点心,更重要的是那种氛围和仪式感。从点茶、叫点心、到品尝,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我一直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这种“饮茶文化”。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介绍点心的种类,更能带我走进港式饮茶的真实场景。我希望能了解,在香港,人们是如何饮茶的?有哪些不成文的规矩?点茶有什么讲究?不同的点心搭配不同的茶,会有怎样的效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导游,带我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探访那些地道的茶餐厅,感受最原汁原味的饮茶文化。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不仅仅是一个点心的“消费者”,更能成为一个文化的“体验者”,去理解和传承这份独特的饮食文化。

评分

作为一个厨房新手,我一直对动手制作美食充满了热情,但受限于技巧和知识,很多时候只能望而却步。港式点心,虽然看起来精致小巧,但其制作过程却往往充满了挑战。我曾经尝试过自己在家制作叉烧包,结果却是面团发酵失败,馅料味道不佳,最终以惨淡收场。我渴望有一本能够真正教我如何在家做出美味港式点心的书,不仅仅是提供配方,更重要的是能够手把手地指导我每一步的操作,让我能够克服制作过程中的难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讲解每个点心的制作原理,例如为什么面团需要发酵,如何才能做出Q弹的饺子皮,以及如何调配出鲜美的馅料。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实拍图片或者示意图,清晰地展示每一个关键步骤,让我能够跟着一步步操作,最终也能做出不输给茶餐厅的点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次学习技艺、挑战自我的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