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在我家(2)大厨基本法:新手看诀窍,老手看门道,国宴名厨保师傅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64道必学经典菜餚,一本万用!

大厨在我家(2)大厨基本法:新手看诀窍,老手看门道,国宴名厨保师傅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64道必学经典菜餚,一本万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烹饪
  • 家常菜
  • 美食
  • 菜谱
  • 新手入门
  • 技巧
  • 保师傅
  • 经典菜肴
  • 国宴
  • 厨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手看诀窍,老手看门道,
国宴名厨保师傅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一本万用!

  保师傅:有学生告诉我,自从跟我学做菜,并且回家试做之后,她的先生天天都回家吃晚饭,甚至还问明天吃什么?希望透过美食,找回更多的爱与关怀。

  皇冠
  60週年
  纪念出版


  料理一点都不难,练好基本法就能一通百通,
  用最普通、最常见、最便宜的食材也能做出好料理!

  ●手残也能煎出超完美、零失败、皮脆肉嫩又多汁的鸡腿排?
  ●如何蒸出外表滑如镜、内里不穿孔的娇滴滴嫩蒸蛋?
  ●大块肉怎么炖才入味?灵活运用分袋冷冻可以一餐变五餐?
  ●食安风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该如何自制炼油?
  ●豆类该如何处理才能去生拔臭,煮得嫩而不烂?
  ●一条鱼洗了三次还是鱼腥沖天,原来是画错重点?
  ●冷冻猪肉硬梆梆,怎么冰才能又好切又不出水?
  ●如何蒸出皮爆开、肉雪白,像勐男般的诱人蒸鱼?

  中华料理千变万化,八大菜系各自精采,看似难做,但其实只要把底子打好,什么菜也难不倒!国宴名厨保师傅按照肉类、鱼类、鸡蛋、豆类、渍菜等平时最常用到的食材,整理出十三招料理基本法,并从中衍生出六十四道必学经典菜餚,从最家常的凉拌小黄瓜、荷包蛋、煎牛排,到行家级的红烧黄鱼、狮子头、卤蹄膀……等等,只要学会基本法,从此料理任督两脉全通,让新手家常菜零失败,老手功夫菜更上层楼!
食光流转:寻味人间烟火的烹饪艺术与生活哲学 一卷烟火气的诗篇,一盏厨房里的智慧之灯。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基本法”或“独门绝招”的烹饪手册,它是一部穿越时光、深入寻常百姓家厨房的田野考察与生活美学记录。我们不教授如何精确到毫克的配比,也不揭示国宴级别的秘而不宣的技艺。这本书,聚焦于烹饪背后那份更深层次的、与人、与土地、与记忆紧密相连的“味道的哲学”。 第一章:灶火的记忆:烹饪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 我们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切入,探讨“家常菜”的社会学意义。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许多人正逐渐失去与食物起源的连接。本书的第一部分,旨在重建这种连接,它不是教你如何切菜,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你的外婆做的红烧肉总是带着一种无法复制的香气? 我们走访了中国南方、北方及西南数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和城市家庭,记录了他们如何口耳相传地掌握烹饪的“窍门”。这些窍门,往往是经验的结晶,而非书本上的条文。我们深入挖掘了以下几个主题: “火候”的感性认知: 探讨不同地域对“旺火”、“小火”的实际操作差异。例如,南方人对“镬气”的追求,与北方人对“慢炖出味”的执着,其背后的气候、食材和生活节奏有何关联?我们侧重于描述这种“感觉”,而非量化温度。 调味品的“性格”: 酱油、醋、料酒,这些基础调味品在不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我们采集了上百个关于“盐何时放”的争论,并分析了这些争论背后隐藏的家庭烹饪习惯和对食材本味的尊重程度。 食材的“时令”仪式感: 记录了立夏吃“青团”、冬至吃“饺子”等传统习俗中,烹饪行为如何成为维系家族情感和时间认知的仪式。我们关注的是制作过程中的集体参与和情感投入,而非成品的外观。 第二章:厨房中的小型社会:人际关系与食物的交汇 烹饪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是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核心场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从食材转向了人。我们探讨了厨房如何在家庭结构中充当权力分配、情感表达和代际沟通的媒介。 “谁来做饭”的权力博弈: 通过对多代同堂家庭的访谈,分析了“掌勺权”如何在家庭成员间转移、协商乃至“争夺”。这其中体现的,是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与情感价值的交换。 食物的“语言”: 记录了人们如何通过一道精心准备的菜肴来表达歉意、庆祝成功或抚慰失落。例如,病人或失意者的一碗热汤,其疗愈效果远超药物。我们分析了这种非语言沟通的强大力量。 餐桌上的“社交工程”: 探讨了宴请外客时,主人如何通过菜品的组合、上菜的顺序来展现对客人的尊重、自己的品味,乃至家族的社会地位。这其中包含了对食材稀有性、制作复杂度的微妙暗示。 第三章:器物与匠心:厨房工具的生命周期 许多人认为,好的厨具是烹饪成功的关键。本书却以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了厨房中的工具——它们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金属和陶瓷,而是与使用者共同成长的“伙伴”。 “用了几十年的铁锅”: 我们记录了那些被反复使用、被油烟浸润、被岁月打磨的锅具。锅底的焦痕、手柄的磨损,无一不是一段段烹饪历史的侧写。我们探讨了“养锅”的哲学——这是一种对器物生命力的尊重和维护。 刀具的“脾气”与使用者的默契: 不同的刀具,如斩骨刀、片刀、文武刀,需要不同的使用技巧和力度。我们描绘了熟练的厨者与刀具之间形成的一种近乎本能的默契,这种默契难以通过阅读说明书习得,而是需要在长久的使用中自然生成的。 空间的仪式感: 厨房的布局、光线、收纳方式,如何影响着烹饪者的心情和效率。我们观察了那些看似杂乱却井井有条的“高手厨房”,揭示了每件物品的摆放背后,都有其符合主人使用逻辑的“宇宙观”。 第四章:从厨房到餐桌:品鉴的维度与对“完美”的超越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焦点从制作转移到品鉴。我们认为,真正的“美食家”,并非只懂得鉴别山珍海味,更懂得欣赏家常菜中的“不完美之美”。 缺陷中的美学: 记录了那些略微失误却意外美味的瞬间,比如偶然多放了一勺糖带来的惊喜,或者炖煮时间稍长带来的醇厚。我们强调,生活和烹饪一样,充满了变数,而接受并欣赏这些变数,是达到心安的关键。 品鉴的多元标准: 对比了专业评审对菜肴的结构分析与普通食客对“童年味道”的怀念。本书主张,食物的价值是多维度的,感官愉悦、情感满足和社会联结,同等重要。 未来的餐桌: 展望了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烹饪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探讨了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保留住食物中最本质的温暖和意义。 《食光流转》献给所有在厨房里忙碌、在餐桌前欢笑的人们。它不提供一个食谱,但希望在你拿起锅铲时,能带给你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体悟。它是一本关于“如何与食物相处,进而如何与生活相处”的散文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全能料理名厨 曾秀保


  出身川菜世家,父亲为川菜大师曾少林。十六岁走进厨房,跟着首席川扬大师王玉璋学习点心;进入亚都饭店,开始接触湘菜与江浙料理,并前往香港天香楼,拜杭州菜大师韩桐椿为师,学得正宗的杭菜技法,进而升任饭店行政主厨。另涉猎法国料理的基本技巧,还远赴泰国皇室酒店观摩道地的泰国香料与味道。

  对味道、食材均深感兴趣,将中华料理的细腻手法,充分运用在开胃小菜里,独创梅汁蕃茄,引进糖心燻蛋,如今全台都流行。受到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以及台湾烹饪泰斗傅培梅女士的高度赞赏,历届总统、企业名流皆是常客。

  曾担任香港美食之最大赏、国际牛肉面节、台北厨王争霸、中华民国技能竞赛等审以及中华民国国宴主厨,并赴南非、汶莱、马来西亚进行厨艺指导,现任国家级中餐检定等评审,另着有《大厨在我家》。

王瑞瑶

  全台资历最长、吨位最重、吃喝最多、批评最兇的美食记者。

  二十多年前是自由时报消费版的掌门人,
  十多年前跳到中国时报负责美食与旅游。

  因为採访,而与饭店大主厨曾秀保共结连理,
  朋友戏称:从今以后连躺在床上也能跑新闻。

  着有《大厨在我家》(皇冠出版)、《想吃》、《还想吃》(以上为时报文化出版)。

  想看王瑞瑶的文章:
  请订阅中国时报,翻看週六《旺到报》吃喝玩乐专刊。
  请上网搜寻脸书《王瑞瑶的超级美食家》,以及部落格《想吃的美宝》。

  想听王瑞瑶谈美食:
  请准时收听每週一至週五早上十一点○七分至十二点的FM103.3中广流行网《超级美食家》。

关于摄影︰高政全

  现任《明报周刊》摄影副主编,曾任《中国时报》摄影记者。

  用镜头捕捉人物精准动人,曾荣获曾虚白新闻摄影奖、吴舜文专题新闻摄影奖等。

图书目录

4    自序:大厨在我家的烹饪工程学/曾秀保
6    自序:二十五年之后仍是基本法/王瑞瑶

1 大块肉基本法
15    大块猪肉:红烧肉
18    大块蹄膀:红烧蹄膀(电锅法)
22    大块牛肉:红烧牛肉、家常牛肉、沙茶牛肉、贵妃牛肉、咖哩牛肉

2 嫩肉基本法
31    嫩猪肉丝:豆干肉丝
34    嫩牛肉片:葱爆牛肉
36    嫩鸡丁:宫保鸡丁、咖哩鸡

3 煎肉排基本法
45    中式牛排
46    西式牛排
48    煎鸡腿排
50    煎明虾排
52    ※佐肉排‧六大酱:泰式椒麻汁、台式五味酱、酸甜糖醋汁、川味鱼香酱、茄汁洋菇酱、黑胡椒酱

4 油炸基本法
56    干粉油炸:干炸排骨、糖醋排骨
60    湿浆油炸:炸八块、卜肉
64    三温暖油炸:吉利鱼排

5 绞肉基本法
69    炸丸子
72    狮子头
74    蛋卷
76    蛋饺
78    汆丸子
82    珍珠丸子
86    绞肉料理我最行

6 腊肉基本法
92    蒜苗炒腊肉

7 烹鱼基本法
98    清蒸鱼:沪式三鲜蒸鱼/广式清蒸海上鲜/台式破布子(腌冬瓜)蒸鱼/川式豆豉蒸鱼
102    干煎鱼:外省式干煎黄鱼/台式酱油炝赤鱼宗(嘉纳)
104    红烧鱼:红烧大蒜黄鱼/老咸菜黄鱼/红烧下巴
108    熘鱼:西湖醋鱼肚膛/北方糟熘鱼片
112    东南西北论蒸鱼

8 鸡蛋基本法
118    蒸蛋:蛤蜊蒸蛋
119    蛋花汤:山东四宝汤、桂花酒酿蛋
124    炒蛋:木须蛋
126    煎蛋:麻油酒酿蛋、家常蛋汤
130    烘蛋:绍子烘蛋
134    白煮蛋:湖南金银蛋

9 豆制品基本法
141    干丝:凉拌干丝
143    豆腐皮:保式香煎素鹅
148    火锅豆皮卷:如意菜
150    枝竹:麻辣枝竹
152    百页:雪菜百页
156    百页结:鲜笋鸡汤百页结

10 豆子基本法
163    毛豆:瑶柱毛豆、八宝辣酱
168    蚕豆:咸菜炒豆瓣
172    白果:白果烩芽白心、白果炒芦笋百合

11 渍菜基本法
184    盐味小黄瓜
186    蒜辣小黄瓜
187    酱腌大头菜
188    麻辣大头菜
189    酒香萝卜
190    腐乳菜心
192    香菜红白萝卜丝(速成法)
194    醋熘窝笋
195    炝辣白菜(杀青法)

12 煮粥基本法
199    饭粥:台式肉粥、上海泡饭
202    白粥与地瓜粥
 
13 炼油基本法
209    自制鸡油
210    自制猪油
212    自制花椒油
213    自制葱油
214    保师傅简易辣油

216    跋:我的师叔王玉璋/曾秀保

图书序言

自序

大厨在我家的烹饪工程学


  烹饪也有工程学,从打地基、砌砖头开始做起。

  最好的例子是炝腰片,透过这道小菜,就能一窥烹饪工程学的殿堂。主角腰片是泡熟的,配角笋子与豆苗前者红烧,后者汆烫,每个食材在料理前各有刀工与刀法,腰片对开割除里面的白膜,还要在表面割出深刀痕,泡熟后会展成梳子片,并且去除尿臊味。笋子要先蒸熟,去笋壳、削老肉、切小片才能入锅烧制。豆苗要摘嫩芽,烫完了要凉透,才能与腰片一起调味,最后放进笋子一起会合。

  如果把做菜比喻成盖房子,有的是木工,有的是水电工,也有泥水工、装潢工等,大家各司其职,才能把房子盖起来,所以烹饪就像建筑,有专业也有细节,不是烫一烫或炒一炒就好了。虽然简单料理很流行,少油少盐更是烹调主流,但是美食是人生的至高享受,也是感情交流、传承爱意的一种方法。

  有学生告诉我,自从跟我学做菜,并且回家试做之后,她的先生天天都回家吃晚饭,甚至还问明天吃什么?在以前家家户户都开伙的日子或许不稀奇,可是时至今日,每个人都仰赖外食,在家根本不下厨,听到学生的话,除了欣慰更加称羡,不是想教人用美食管住老公的胃,而是希望透过美食,找回更多的爱与关怀。

文/曾秀保(保师傅)

自序

二十五年之后仍是基本法


  二○一三年一月,我与先生联手合写《大厨在我家》,以自己的经验,纪录整理一个不擅烹饪,却爱霸占厨房的上班族妇女,面对厨艺高超的五星级大厨老公,是如何重建观念,由浅入深,在家里摸索学习美味料理的关键。书中第一章「基本功,练一练」收录了熟鸡应用法、牛肉基本法、虾仁上浆法、老卤速成法,一试上瘾的保师傅经典红油等五个基本功,而且坚持书写方式不限字数,不厌其烦,不能精简,就是不想迎合时下强调步骤简单,不愿秀真功夫的畅销食谱主流。

  记得新书一到手便送回娘家,我小妹翻了翻,忽然抬头问我:「妳还记不记得那一本用电脑打的,还是点阵列印,割下来贴在大本笔记簿里的那本食谱?我一直留到现在耶!」

  啊,没错,是有一本这样的食谱!二十五年前,我随父亲返乡探亲,见奶奶的第一面与最后一面。那时不得已,留下了小妹一人照顾年迈的外婆,而我担心从小没洗过米、煮过饭、炒过菜,只会张口吃和负责洗碗的小妹,会把自己和外婆给饿死,所以请父母口述几道家常菜,再参考书架上傅培梅等老师的几本食谱,熬了几个晚上,赶制出六个章节,三十二道菜餚的菜鸟食谱。

  哇,好夸张,居然还在,而且除了纸张微黄以外,看起来就跟新的没两样,我念头一转,突然想到:「莫非妳在二十五年前根本没有进厨房照着食谱做来吃吗?」

  「哎呀呀,我有啊,我做了一~~~道菜,是番茄炒蛋,真的真的,妳看,这一页还有两滴油渍呢!其他的还来不及做,你们就回来了嘛!」小妹红着脸,急挥手,想掩饰这本食谱几乎不曾派上用场的事实。

  嗯,实在很有趣,翻阅这本先进科技加土法炼钢的食谱,嘿,我发现了什么,六个章节的第一篇全是基本法:炒菜、煎鱼、虾仁、煮汤、饭面饼,以及煮粥等,没想到二十五年前教我老妹做菜,脑袋里想的就是基本法,与即将出版的《大厨在我家2大厨基本法》竟然不谋而合。

  「马步蹲一蹲,逻辑通一通,招式练一练,料理变轻松」,这是我与保师傅合写《大厨在我家》的初心,其实更希望达到「简化五星大厨的繁琐厨艺,建立家常烹饪的合理逻辑,培养家庭主妇的做菜概念,达成中华料理的美味传承。」但老实说,光是要我先生简化厨艺就要吵半天,写书的这段时间,家里气氛剑拔弩张,一字之差,一言不合,引爆口角,他总是很坚持做菜的细节,例如:葱姜蒜爆香不要动,闻到香味再翻炒,先喷酱油再炝酒,放了清水才加糖,还要追加白胡椒粉和香油,连最后勾芡都要有浓与稀的程度描写。

  这是我从事文字工作以来最大的挑战,如何生龙活虎忠实呈现我先生做菜的诀窍,又不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可是看了又看,我还是妥协了,希望保师傅如神曲般不断重覆洗脑般教做的料理方法,能够帮助爱做菜或不爱做菜,喜欢吃却不会做的人,料理出一桌让自己满意,令亲友幸福的好菜。

文/王瑞瑶

图书试读

大块肉基本法

九岁时,我母亲骤逝,大哥接下母亲留下的小吃摊,在外工作的父亲为了安定家庭,从餐厅外场选了一位服务生,与我大哥结为连理,从小都吃妈妈亲手煮的卤肉饭、猪油拌饭、红糟肉、什锦面长大,但十一岁以后,大嫂进了门,每天固定卤一锅肉,除了五花肉,还有卤蛋和三角油豆腐,每天添新续旧。

那时五花肉便宜,酱油好香,一天卤过一天,天天满室生香,每天吃肉配饭不觉腻,大嫂用这一锅餵饱全家大小,卤肉几乎成为家里唯一的主菜,也让我从小就很爱,也很会卤肉。

大块猪肉

卤肉要香,辛香料、五花肉都要煎香,料酒和酱油也要趁热炝出味,虽是中式料理,但建议使用铸铁锅或厚底炖锅烹调。

大块猪肉基本法:煎辛香料→煎肉→炝酒→调味→焖烧→收汁

必学菜餚:红烧肉

材料:
五花肉一点五斤、青葱三枝、大姆指般中姜两块、大蒜六粒。

调味料:
食用油三大匙、八角一个、砂糖半大匙、米酒四大匙、冰糖一大匙、酱油三分之一碗、胡椒粉一茶匙。

前置:
1.五花肉切大块,宽度约三公分。
2.青葱、老姜、大蒜用菜刀刀面拍一拍。

做法:
1.中大火热锅,倒入食用油,轻轻摇锅,均匀油温。
2.葱姜蒜入锅爆香,不急着翻动,闻到焦香,略炒。
3.放五花肉,仍不动,以煎代炒。
4.闻到肉香,翻肉,续煎,并加八角。
5.再闻肉香,加砂糖,翻炒变焦糖色。
6.红肉转白,见肉收缩,沿锅边炝酒。
7.翻肉五秒待酒气挥发,加酱油继续炒二至三分钟*。
8.加水至肉的八成高,再加冰糖**、胡椒粉。
9.见汤汁滚沸,转小火,加盖***焖煮四十分钟至一小时,每十五分钟上下翻动一次。
10.取筷戳肉,若稍为用刀即可穿透,表示火候正好,开大火,试味调整收汁起锅。

大块猪肉基本法再运用:

1.红烧排骨、红烧猪脚、红烧蹄膀的基本法皆相同。
2.排骨剁约五公分长,猪脚要先煎皮,卤一个半至两小时,见关节爆开。

大块蹄膀

用电锅做蹄膀的灵感,是源于餐厅宴席菜的大量制作,昔日蹄膀先煮到猪皮膨胀,捞出抹糖色,入锅炸上色,再加调味料蒸制,不过做法好看不好吃,如今转一个弯,改良方法,方便又美味。

大块蹄膀基本法:戳肉→腌肉→煎肉→调味→蒸肉→收汁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大厨在我家(2)》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这样的烹饪书太多了,大多数都大同小异。但是,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惊喜!首先,它的定位就非常准确,“新手看诀窍,老手看门道”,这说明它不是一本只适合某个特定人群的书,而是老少皆宜,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烹饪爱好者的需求。我作为一个有几年厨房经验的人,一开始抱着“看看有没有什么新花样”的心态,结果却被保师傅分享的“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深深吸引。这些方法,很多都是我以前烹饪过程中忽略或者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才真正决定了一道菜的成败。比如,书中讲到如何正确地给食材焯水,以及如何根据食材的特性选择不同的焯水时间,这让我恍然大悟,之前我总是随便焯一下,难怪很多青菜容易发黄。还有关于酱汁的调制,我也学到了不少新的搭配方式,让我的菜肴味道层次更加丰富。而且,书中的64道经典菜肴,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覆盖了各种风味和烹饪方式,每一道都非常实用,而且图片清晰,步骤也详细,让我觉得做国宴菜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评分

这本书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本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越看越着迷,越看越想动手。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厨房里的“黑暗料理”制造者,做出来的菜肴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但《大厨在我家(2)》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基本法”讲解,真的非常到位,它把看似复杂的烹饪过程,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步骤,而且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背后的原理,让我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保师傅的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简直是干货满满,每一个技巧都非常实用,而且我尝试了之后,发现效果立竿见影。比如,书中讲到的关于如何掌握火候的技巧,我以前总是凭感觉,现在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讲究,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火候,而且需要根据食材的状态及时调整。还有关于食材的处理,书中也给了很多细节的指导,比如如何去除腥味,如何让蔬菜保持鲜嫩等等。64道经典菜肴的选取也非常贴合家庭需求,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会吃的,而且跟着书里的方法做,味道一点都不比外面餐馆的差,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本书真的让我爱上了下厨,也让我的家人每天都能吃到美味健康的家常菜。

评分

《大厨在我家(2)》这本书,我只能说,简直是厨房界的“葵花宝典”!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对烹饪完全没有天赋的人,尝试过很多次,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放弃。但自从有了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厨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没有那些花哨的理论,而是直接切入主题,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教你最实用的烹饪技巧。保师傅的“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真的句句是金,每一招都直击痛点,解决了我以前做菜遇到的各种难题。比如,我以前炒出来的肉片总是柴柴的,看了书才知道,原来需要提前腌制,而且腌制的调料比例也很重要。书里还有关于如何让汤汁更浓稠、如何让食材更入味等很多神奇的技巧,让我觉得原来烹饪也可以这么有乐趣,这么有成就感。而那64道必学的经典菜肴,简直是集锦,每道菜我都跃跃欲试,而且跟着书里的步骤做,味道真的比我以前好吃太多了!感觉就像家里请了一个随叫随到的私人大厨,而且还是国宴级别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对烹饪的认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厨房杀手”,做出来的菜不是黑暗料理就是寡淡无味,所以几乎放弃了自己做饭的念头。但《大厨在我家(2)》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美食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旁边指导你。书中提到的“新手看诀窍,老手看门道”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对于新手来说,那些基础的技巧,比如如何正确地切菜、如何辨别食材的新鲜度、如何掌握基本的烹饪手法,都讲解得非常细致,而且有非常实用的图解,让我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对于那些稍微有点经验的人,书中的“门道”更是点睛之笔。保师傅分享的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真的是太有价值了!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想过的烹饪小技巧,比如如何让肉类更鲜嫩多汁,如何让蔬菜保持翠绿爽脆,以及一些能瞬间提升菜肴风味的秘密武器。64道经典菜肴的选择也非常棒,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但又想做得更好吃的菜,比如红烧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等,每道菜都有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跟着做几乎不会出错。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烹饪重拾信心,也让我家人的餐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我厨房里的救星!以前我做菜总是凭感觉,要么咸了,要么淡了,要么就糊了,每次都得看老公的脸色。拿到这本《大厨在我家(2)》真是太惊喜了,封面就写着“国宴名厨保师傅13招独门料理基本法”,感觉瞬间有了底气。我一直觉得国宴菜离我们太遥远了,没想到保师傅能把这些秘诀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而且还配了64道必学经典菜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排版清晰,图片特别诱人,一看就很有食欲。最关键的是,它真的把“基本法”讲得明明白白,新手也能看得懂。比如,里面关于火候的讲解,我以前总是把握不好,不是炒焦就是炒不熟,现在看了保师傅的解释,才知道原来不同食材、不同烹饪方式对火候的要求都不一样,而且还有详细的图文对照,简直是手把手教学。还有关于调味的部分,我以前总是乱放一通,现在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讲究,比如如何平衡酸甜苦辣咸,如何利用天然食材提鲜等等。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厨房小白,慢慢变成了一个能做出像模像样家常菜的人,成就感爆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