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经典美食 马芬、司康、比司吉

纽约经典美食 马芬、司康、比司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烘焙
  • 马芬
  • 司康
  • 比司吉
  • 甜点
  • 西点
  • 纽约美食
  • 美食
  • 食谱
  • 烘焙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众多美国电影的早餐场景中,常常不经意出现的是代表美国妈妈的味道,比司吉。

  司康在美国是早餐或早午餐菜单中的经典选项。

  马芬可以当早餐或点心,或是肚子饿的时候随时充饥,是美国日常点心的代表选手。

  内行人都知道的美式烘焙神之手~平野显子的纽约风系列,即将推出「马芬」、「司康」、「比司吉」简易食谱,在家中也能做出受欢迎的经典美食。

  除了上述点心外,本书还有纽约风的「布朗尼」、「玉米面包」、「法式咸派」、「蔬菜派」等食谱大公开。
城市脉动与味蕾记忆:一部探索全球都会风味的书籍简介 书名:《城市脉动与味蕾记忆》 副标题:穿梭于全球大都会的街角风情、非遗小吃与现代餐饮革新 --- 【书籍概述】 《城市脉动与味蕾记忆》并非一本聚焦于特定烘焙品类的食谱集,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城市美食人类学考察录。本书以全球最具活力和文化深度的十二个核心都会城市为经纬,深入挖掘隐藏在霓虹灯下、古老巷陌之中、以及摩天大楼之中的独特饮食文化景观。它探讨的不是单一的制作技巧,而是食物如何作为历史的载体、社会变迁的镜子以及社群身份的粘合剂,在不同的城市语境中进行演化与重塑。 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脉动”——即城市跳动的生命力如何体现在其餐桌之上。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从清晨的第一声叫卖,到深夜酒吧里的最后一杯特调,全景式地呈现这些大都会的味觉版图。 【核心章节与内容详解】 本书分为四大主题板块,共计十二个城市深度剖析,每一章节都致力于揭示该城市餐饮文化中独有的“非标准化”要素。 第一部分:历史的沉淀与街头哲学(The Roots & The Streets)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经受了时间考验,并深深扎根于城市肌理的传统饮食。我们关注的不是精致的摆盘,而是烟火气中的智慧。 第一章:东京——时间的精准与“食の探求” 本章着重于东京对“匠人精神”在食物呈现上的极致追求。我们探访了那些传承了三代以上的寿司店、天妇罗老铺,但重点剖析了“站食文化”(Tachigui)如何体现现代日本职场的高效与对食材本味的尊重。探讨了为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这些微小而专注的饮食空间反而成了精神避难所。内容包括对江户前寿司中鱼类处理方式的细微差异分析,以及深受昭和时代影响的“洋食”(Yoshoku)如何本土化为现代东京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第二章:开罗——尼罗河畔的平民史诗 开罗的美食是混乱、热情与生存哲学的混合体。本书不着墨于奢华的度假村,而是深入解放广场周边的夜市和家庭厨房。重点解析了“科沙里”(Koshari)——这种混合了米饭、面条、扁豆和鹰嘴豆的国民食物,是如何从底层人民的果腹之物,一跃成为民族认同的象征。同时也详细记录了清真寺周边清晨贩售的“福勒豆”(Foul Medames)的制作工艺,及其在斋月期间扮演的社会角色。 第三章:罗马——失落的“慢食”回响 罗马的魅力在于其对传统烹饪方式的坚守,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本章聚焦于罗马七种经典的“帕斯塔”(Pasta)之外,对古老的“五区”(Rioni)传统菜肴的再发现。我们记录了在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地区,那些坚持使用炭火而非燃气灶烹饪的家庭餐馆,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严苛的食材采购流程来对抗工业化农业的侵蚀,展现了城市中对“风土”的执着。 第二部分:移民浪潮与熔炉之味(Migration & Fusion) 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人口流动,更是味觉的碰撞与新生。本部分解析了移民群体如何用家乡的味道重塑甚至颠覆了接收城市的餐饮格局。 第四章:纽约——“切片”文化的多重身份 纽约是世界美食的“压缩饼干”。本章不谈米其林餐厅,而是深入皇后区和布鲁克林,研究“移民厨房的迭代”。详细对比了来自牙买加、海地、波多黎各移民社区的街边热狗摊(Hot Dog Carts)和街头烤肉(Jerk Chicken),分析了这些流动摊贩如何在严格的卫生法规和高昂的城市运营成本下,维持其传统风味。重点分析了“Bagel”这一犹太裔食物如何在纽约的快速节奏中,通过引入不同的奶酪和烟熏鱼,完成了从社区食物到全球品牌的转型过程。 第五章: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创新与“Churrasco”的变异 里约的饮食文化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本章探讨了在“Favelas”(贫民窟)中,巴西烤肉(Churrasco)如何从传统的乡村烤制,演变为更具社区协作性的街头烧烤形式。此外,还剖析了“Açaí”(巴西莓果)如何从亚马逊地区的基础营养品,被城市精英和健康潮流包装后,成为国际时尚饮品的过程,及其对原产地生态的复杂影响。 第六章:新加坡——“小贩中心”的制度化遗产 新加坡是全球少数成功将街头小吃“制度化”的案例。本章深入分析了新加坡政府如何通过严格的卫生管理和土地规划,将混乱的街头摊贩集中到“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s)。核心内容是剖析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获得“米其林街头小吃”称号的摊位,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适应现代化的运营需求,并讨论了这种集中化对传统“流动摊贩”文化的冲击。 第三部分:现代革新与未来趋势(Innovation & The Future) 本部分关注城市中最前沿的饮食实验,以及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重塑当代餐桌。 第七章:伦敦——“新英格兰”的全球化反攻 伦敦的餐饮景象是全球化最激进的实验场。本章聚焦于“从农场到餐桌”(Farm-to-Table)运动在英国城市中的具体实践。记录了在泰晤士河南岸,那些利用城市屋顶农场和垂直农业技术生产的新鲜食材,如何被顶尖餐厅所采用,以及这种高成本、高效率的模式对传统英国乡村食材供应链的潜在颠覆。 第八章:首尔——科技驱动的味觉体验 首尔是数字化浪潮席卷餐饮业的典范。本章探讨了外卖(Delivery)文化如何重塑韩国人的用餐习惯。详细记录了从机器人点餐系统到无人机配送测试的实践案例。更深入地,解析了韩式“炸鸡”(Chimaek)文化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和高科技的物流网络,迅速地将地域性口味推向全球,以及其背后的供应链管理挑战。 第九章:墨西哥城——“玉米”的复兴与分子料理的本土化 墨西哥城正经历一场饮食复兴,旨在重新发掘被工业化边缘化的古老玉米品种(Heirloom Corn)。本章追踪了那些致力于“传统马萨”(Masa)制作的工匠,以及他们如何与前卫的墨西哥厨师合作,将分子料理的技术应用于传统塔可(Taco)和鼹鼠酱(Mole)的呈现上,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在“玉米”这一核心元素上的共存之道。 第四部分:夜幕下的仪式与社群(Rituals & The Nightlife) 本部分关注酒精文化、夜间经济与特定社群的饮食符号。 第十章:柏林——酵母与边缘文化的交汇 柏林的餐饮文化深受其历史和亚文化的塑造。本章着重于精酿啤酒(Craft Beer)革命在后工业城市中的兴起,以及它如何成为朋克、艺术社区重新建立社群联系的方式。详细描述了柏林“Döner Kebab”(土耳其烤肉卷)这一移民食物,在城市中如何从廉价快餐,演变成一种具有文化标签的“生存的艺术”。 第十一章:上海——殖民遗产与“本帮”的界限消融 上海的餐饮史是关于“界限消融”的历史。本章不再探讨传统的本帮菜,而是聚焦于“上海的酒吧文化”如何借鉴了早期的冒险家和后来的西方侨民的饮酒习俗。分析了老上海的“弄堂早餐”在现代都市高压下,是如何被“精品咖啡馆”和“轻食沙龙”所取代或融合,以及这一转变对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 第十二章:开普敦——风土、葡萄酒与复杂性 南非的开普敦拥有独特的“开普马来”(Cape Malay)烹饪传统,这是亚洲、欧洲和非洲风味的复杂混合。本章将重点放在当地葡萄酒庄园如何与城市餐饮紧密联系,以及“布拉伊”(Braai,南非式烧烤)这一国家仪式,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城市背景下,体现其包容性与潜在的社会张力。 --- 【本书特色与价值】 《城市脉动与味蕾记忆》以其严谨的田野调查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全球城市美食地图。它摒弃了对单一食物的简单介绍,转而深入探讨: 1. 社会经济映射: 食物如何反映一个城市的贫富差距、劳工结构与生活成本。 2. 文化适应性: 移民食物如何在异乡“生根发芽”并最终被主流社会接受或重塑。 3. 可持续性对话: 现代城市如何平衡对传统食材的保护与对未来食物科技的探索。 本书适合对美食历史、城市研究、社会人类学以及全球化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是一次味觉上的远征,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在不同都会节点上如何“吃”与“生活”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平野显子


  出身于京都的能剧服装织品制造商「平野家」。47岁时前往美国康乃狄克州立大学留学,与料理研究家雪萝.吉恩相遇,向她学习从17世纪流传下来的新英格兰地区的传统点心。

  大学毕业的同时取得美式烘焙证书。

  回到日本后,在京都开设「Café & Pantry 松之助」,在东京开设「MATSUNOSUKE N. Y.」,两家皆为苹果派和美式烘焙的专卖店。店内还开设点心教室「平野显子烘焙沙龙」。

  2010年,松饼屋「Rhinebeck」于京都开幕。

  由于松饼屋大受欢迎,同年秋天在「MATSUNOSUKE N. Y.」店内附设「Rhinebeck」。

  此外还为纽约苏荷区的精品食材超市「DEAN & DELUCA」设置位于六本木、涩谷、丸之内等地的分店,供应自创烘焙的苹果派、乳酪蛋糕、佐咖啡蛋糕等,造成轰动。

  着有《约约风味的派、塔和蛋糕》、《纽约风味的乳酪蛋糕和佐咖啡蛋糕》(皆为日本主妇与生活社出版)、《纽约.旅行.下午茶》(日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中文版由台湾东贩出版)等书。

图书目录

Chapter 1
Biscuits


10-11 原味比司吉
    比司吉的基本作法
12-13 酪奶比司吉
    最佳比司吉
14-15 全麦比司吉
    老奶奶的比司吉

Savory
18-19 松软比司吉
20-21 茴香籽&
    莳萝籽比司吉
22-23 酥脆薄皮比司吉2种
   (迷迭香、培根)
24-25 丽可塔比司吉
    Arrange
    乡村火腿&切达乳酪
    比司吉三明治

Chapter 2
Scones


28-29 原味司康
    司康的基本作法
30-33 蔓越莓&核桃司康
    蓝莓司康
    柳橙&黑醋栗司康
34-35 燕麦片司康
    肉桂&
    葡萄干燕麦片司康
36-37 巧克力司康
38-39 甘薯司康
40-41 奶油司康
    奶油黑醋栗司康

Chapter 3
Muffins


46-47 蓝莓马芬
    马芬的基本作法
48-51 香蕉马芬
    咖啡马芬
    苹果酥顶马芬
52-55 罂粟籽马芬
    玉米马芬
56-59 香蕉椰子马芬
    卡布奇诺巧克力豆马芬
    肉桂马芬
60-63 苹果坚果马芬
    晨光马芬

Savory
64-65 蔬菜马芬

Chapter 4
Brownies, Corn Bread,
Quiche, Pie


68-71 基本款布朗尼
    金黄布朗尼
    乳脂软糖布朗尼
72-75 金黄玉米面包
    Arrange
    金黄玉米面包三明治
76-79 法式咸派
    蔬菜派

Column
16-17 水果鲜奶油蛋糕3种
    (苹果、白桃、草莓)
42-43 古早味早餐面包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Chapter 3
Muffins


说到9月,在美国是新学期的到来。
我还记得刚开始在美国体验大学生活时,分不清东西南北,
在广阔的校园里就像要迷路一样,
这堂课结束要去上另一堂课时都得走来走去找教室。
在大学里,到处都有马芬的踪影。
一个马芬大约相当于垒球的大小,份量相当充足。
不论是学生宿舍餐厅的早餐自助餐、享用轻食的自助餐厅、
还是行动咖啡车,篮子里总有盛得满满的马芬。
马芬可以当早餐或点心,或是肚子饿的时候
随时可以充饥,是美国日常点心的代表选手。
马芬是每天精神饱满地生活的人们的食粮,
正因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种类也很丰富,以免吃腻。
除了具代表性的蓝莓马芬之外,
如果有带黑点的成熟香蕉,可以捣成泥状拌入面煳中做成香蕉马芬。
用玉米粉做的话,就是玉米马芬。
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摆在冰箱里的苹果时,
可以做成苹果酥顶马芬或苹果坚果马芬。
在将校园里贩售的马芬大略尝过一遍时,我已经成为
不折不扣的美国大学生,秋风从肩上拂过,走在校园里再也不会迷路了。

P46

◎马芬的基本作法
蓝莓马芬

在美国若提到马芬的话,指的是蓝莓马芬。
依照顺序将「细砂糖」、「蛋」
与在室温中回软的「奶油」混合而成的基本款司芬。
重点在于「必须时时将钵盆周围的
面煳刮干净,聚集在盆中!」

Blueberry Muffins

烘烤
时间
180℃:18~20分

材料(直径7cm的马芬模具6个份)
奶油(无盐)…60g
A 细砂糖…70g
  柠檬皮(切成碎末)…1小匙
B 蛋…2个
  香草精…1小匙
C 牛奶…60ml
  优格(原味)…60g
  低筋面粉…170g
D 发粉…1又1/2小匙
  盐…1/2小匙
沙拉油…50ml
冷冻蓝莓…50g

〔顶端装饰〕
细砂糖…适量

牛奶+优格 沙拉油 蛋+香草精
细砂糖+柠檬皮 奶油 低筋面粉 盐 发粉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纽约经典美食:马芬、司康、比司吉》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平时不太接触烘焙,觉得这类书籍通常都很枯燥,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令人望而却步的步骤。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精美,图片更是赏心悦目,每一道点心的成品图都拍得像艺术品一样,让人垂涎欲滴。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耐心指导。作者用词通俗易懂,很多时候还带点幽默感,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书中对于食材的选用、工具的介绍,以及各种烘焙技巧的演示,都做得非常细致,甚至细致到告诉你如何判断面糊的浓稠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具。我按照书中的步骤,第一次成功做出了比司吉,那种外层金黄酥脆,内里蓬松柔软的口感,真的让我信心倍增。这本书让我觉得,烘焙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用心,人人都能成为家庭烘焙师。

评分

在我看来,《纽约经典美食:马芬、司康、比司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创意灵感的宝藏。我平时喜欢尝试各种新奇的口味,但有时候又缺乏足够的灵感来源。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经典配方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元素,例如在马芬里加入咖啡豆碎和橙皮屑,在司康里混合抹茶粉和白巧克力,或者在比司吉里加入迷迭香和帕玛森芝士。这些组合听起来大胆,但实践起来却意外地和谐美妙。书中不乏一些“不走寻常路”的搭配,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烘焙思路。我尝试了书中一款蜂蜜肉桂核桃马芬,那香甜中带着一丝辛辣的层次感,以及核桃的酥脆,简直让我回味无穷。这本书让我明白,烘焙的乐趣在于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它鼓励我打破常规,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美味组合,这让我觉得每一次的烘焙过程都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评分

不得不说,《纽约经典美食:马芬、司康、比司吉》这本书真的是颠覆了我对这些经典烘焙品的传统认知。我一直以为它们不过是些朴实无华的早餐点心,但这本书却将它们拔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它深入挖掘了每一种点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从早期的英国贵族下午茶中的司康,到美国移民文化中孕育出的比司吉,再到现代人追求的各式创意马芬,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作者不仅仅是提供食谱,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美食的匠心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纽约风味”的解读,它将这些原本可能显得有些单调的烘焙品,融入了纽约这座城市特有的活力与多元。比如,书中有一款焦糖海盐马芬,那种咸甜交织的口感,恰恰体现了纽约人勇于尝试、不拘一格的特质。读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纽约街头,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新鲜出炉烘焙品的香气,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美食与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对烘焙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收到!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以不同读者视角撰写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且风格、内容、语句结构差异显著,力求自然不重复: 这本《纽约经典美食:马芬、司康、比司吉》简直是我的烘焙救星!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厨房小白,对制作那些看起来精致又复杂的糕点望而却步,尤其是听到“马芬”、“司康”、“比司吉”这些名字,总觉得是烘焙大神们的专利。然而,自从翻开这本书,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高难度配方,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面粉、黄油、糖比例讲起,到如何恰到好处地混合干湿材料,再到烘烤的温度和时间控制,都讲解得极其到位。尤其是那些小贴士,比如如何让司康外酥内软,如何让比司吉层次分明,以及不同风味马芬的创意搭配,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第一次尝试书中一个基础款的蓝莓马芬,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按照步骤一步步来,结果出炉的那一刻,那香气扑鼻、金黄诱人的样子,简直让我惊呆了!味道更是不用说,松软香甜,带着蓝莓的微酸,完全不输给外面烘焙店的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做蛋糕,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烘焙的热情,让我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做出这么棒的食物,而且这份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食材有严格要求的“吃货”,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烘焙书里的配方都过于“概念化”,忽略了食材本身的重要性。而《纽约经典美食:马芬、司康、比司吉》这本书,则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非常强调食材的新鲜度和品质,并且给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挑选优质面粉、新鲜水果、以及不同种类黄油的建议。书中很多配方都鼓励使用当季食材,这不仅能保证最佳的风味,也能体现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态度。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本土化改良”的提议,它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现有食材进行调整,而不是死板地遵循某个固定的配方。我尝试用书中一个司康的配方,将一部分普通面粉替换成全麦粉,并加入了一些核桃碎,结果出炉后风味更加浓郁,口感也更丰富。这本书教会我,烘焙不仅仅是混合和烘烤,更是对食材的尊重和对风味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