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交换面包吧:横越欧美亚非,1,300条面包的心灵之旅

来交换面包吧:横越欧美亚非,1,300条面包的心灵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lin Elmlid
图书标签:
  • 面包
  • 旅行
  • 美食
  • 文化
  • 生活
  • 欧美亚非
  • 烘焙
  • 故事
  • 游记
  • 风土人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交换了1,300条酸面包,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从安特卫普到喀布尔,从华沙到纽约,
由斯德哥尔摩到柏林、越过西奈沙漠的星空,
令人迫不及待想跟着她的脚步,展开一场心灵饱满的酸面包旅程。

  曾经是时尚销售经理的莫琳・艾姆莉德(Malin Elmlid)
  因为想寻找世界上好吃的面包,而踏入酸面包(天然酵母面包)的手作之路,
  从培养酸面面种、制作面团到烘焙面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经验汲取,
  终于完成她心目中最棒的好面包。

  2008年,她在网路上成立了「面包交换计画」社群,从此展开了面包交换人生。
  她的面包用钱买不到,但欢迎你用任何可以产生灵感与感动的故事、
  好点子、家传的食谱与她交换手作面包。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换了1,300条面包,完成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形式的交换:

  柏林爱乐演奏会的票、一堂品酒课程、羊乳酪自制体验、有机枸杞树苗种子、萨丁尼亚盐壁上的岩盐、本书p.12~13的地图插画、旅程中的住宿、参观农产品地下黑市,还有获得旧金山知名的塔汀面包店(Tartine Bakery)的主厨查德•罗柏逊(Chad Robertson)、政治记者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以及网友们提供的家传食谱;同时更获得了真挚的情谊。

  这是世界上旅游经验最丰富的酸面包的故事。旅游烘焙师与「面包交换计画」创办者莫琳・艾姆莉德(Malin Elmlid)借由自制手工酸面包以物易物,与网路世界中的陌生人交换对方家族流传的食谱、深具意义的体验或物品。本书跟随她的旅程,从安特卫普到喀布尔,华沙到纽约市,斯德哥尔摩到柏林,还有更多地方。她引领我们一起骑在马背上探索西奈沙漠,透过层层关卡进入加州的地下食品交易市场,欢庆北欧的传统仲夏夜之梦,以及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堡垒中开艺术派对。当然还有诉说烘焙面包的故事。

  在一次次的面包交换旅程中,她带着大家深刻体验异国风情、感受到人的真挚情谊,即便是首次见面的陌生人;让大家了解以物易物学到新事物、经验与手工分享的难能可贵,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她交换了1,300条酸面包,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令人迫不及待想跟着她的脚步,展开一场心灵饱满的酸面包之旅。

本书特色

  ◆酸面包制作完整教学!从培养酸面面种、制作面团,到运用酸面面种制作多款面包,详细的文字叙述,想烘焙酸面包的人一定要尝试。

  ◆名人食谱也入列!收录旧金山超级排队名店塔汀面包店(Tartine Bakery)的主厨查德•罗柏逊(Chad Robertson),和知名政治记者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的第一手食谱。

  ◆有故事的料理最美味!书中收录的交换食谱遍及各国菜餚,有几位面包交换者就有几个故事,有故事的料理,让味蕾与心灵都满足。

  ◆展开一场纸上旅游!从美、德、波兰、瑞典、阿富汗到埃及,跟着面团来一趟世界风光之旅吧。

  ◆交换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面包交换计画」开创了乌托邦式以物易物的成功经验。交换这个好点子,可以激发读者们的无限潜力与创意。

  学术&业界&部落客  联合挂名推荐!!
  中华谷类研究所所长  施坤河
  国立高雄餐旅大学烘焙管理系专任副教授  叶连德
  前国立高雄餐旅大学烘焙管理系主任  徐永鑫
  LA TERRE BOULANGERIE大地烘焙主厨  陈泓维
  网路烘焙达人与食谱译者SunnyPie
  料理作家   维多利亚
书籍简介:穿越时空的味蕾记忆:探寻世界各地烘焙艺术的传承与演变 作者: [此处留空,假设此书并非原书作者所写] 出版社: [此处留空,假设为新出版社出版] 装帧: 精装 / 函套 页数: 约 600 页 字数: 约 30 万字 --- 引言:面粉、水与火的古老密语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食谱或旅行见闻的合集,它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进程中,烘焙艺术如何作为文化载体、社会阶层标记乃至宗教仪式的核心元素的宏大叙事。我们将跟随历史的长河,探寻从古代两河流域的粗犷发酵到现代精细化烘焙工艺的演变轨迹,着重剖析不同地理环境中,特定气候、物产和生活方式如何雕塑出独一无二的面包形态与哲学。 本书将视角聚焦于那些定义了特定地域身份的烘焙品,它们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社群记忆的容器,是家庭传承的纽带。我们摒弃了对现代连锁面包店流水线产品的简单描绘,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变迁中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与地方风味。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早期谷物与发酵的起源 本部分将从考古学和植物学的角度切入,审视人类驯化谷物,特别是小麦、黑麦和大麦的历史。我们探讨了最早的“面包”——那些类似饼状的烤制物,如何一步步演化为具备复杂内部结构和风味的成品。 古代埃及与尼罗河的馈赠: 我们将细致描绘古埃及人如何偶然间发现了天然酵母菌的作用,从而开创了有酵面包时代。书中详细考证了法老时代的面包师的社会地位,以及面包在祭祀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对比了当时用于贵族享用与奴隶果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配方和烘焙方式。 希腊与罗马的“发酵革命”: 探讨了面包制作技术在古典文明中的标准化和普及化。罗马帝国如何将面包制作规模化,建立了公共烤炉系统(pistrina),以及面包师行会(collegium pistorum)对城市生活秩序的维护作用。重点分析了不同等级的谷物(如硬粒小麦与粗磨黑麦)在社会阶层区隔中的实际操作。 北欧与斯拉夫的坚韧: 聚焦于寒冷气候下,黑麦和粗粮如何成为主要原料。探究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酸面团(Sourdough)的依赖,这种基于长时间自然发酵的技术,不仅是保存食物的智慧,也形成了独特的、略带酸涩的口感美学,与当地的极简主义生活哲学相呼应。 第二部分:帝国的更迭与风味的迁徙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贸易路线的开辟,小麦的种植区域和烘焙技术开始跨越大陆进行交流与融合。本部分侧重于中世纪至近代的区域性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与城堡: 修道院不仅是知识的堡垒,也是农业和烘焙技术的试验田。书中详细介绍了中世纪欧洲乡村和贵族庄园内,对于“白面包”和“黑面包”的追求与区别对待。白面包(多用精制面粉)是身份的象征,而黑面包(富含麸皮和粗粮)则是平民的日常。我们考察了中世纪面包的添加物,如豆类、坚果和少量的香料。 伊斯兰世界的细腻与香料: 穿越到中东和北非地区,研究扁平面包(如皮塔饼、馕)的制作工艺。这些地区的面包制作往往与香料和草本植物紧密结合,例如在阿拉伯世界流行的芝麻和香草混合的烘焙制品。探讨了清真饮食规范对发酵过程和原料选择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回响: 考察了烘焙技术如何沿着贸易路线东传或西渐。例如,某些发酵技术如何影响了中亚地区的面包结构,以及当地特色食材如酸奶或乳清在面团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工业时代的冲击与地方传统的坚守 工业革命为烘焙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面粉的精细研磨到蒸汽烤箱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这种标准化也催生了对地方独特性的反思和保护。 法国的精确主义与精工细作: 深入剖析法式烘焙——特别是对牛角面包(Croissant)和法棍(Baguette)制作技艺的坚持。书中重点解析了层叠酥皮(Lamination)的物理学原理,以及法国政府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法棍标准尺寸和原料的立法,将其提升至国家文化遗产的高度。 德意志的“朴实”与功能性: 探讨德国烘焙文化中对于“密度”、“营养”和“持久性”的执着。分析了德国黑麦面包(如Pumpernickel)的超长低温慢烤工艺,以及啤酒酿造副产品(如啤酒渣)在某些地区面包制作中的应用。 美洲大陆的熔炉效应: 考察了欧洲移民带来的不同烘焙传统如何在北美大陆碰撞、融合,并与当地的新式原料(如玉米、土豆)结合,催生出诸如康沃尔烘饼(Johnnycakes)或早期犹太社区的贝果(Bagel)等新形态。分析了美国对商业酵母的早期接受和推广。 结语:面包精神的当代回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讨论在全球化和食物工业化的背景下,传统烘焙技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不再歌颂大规模生产的便利性,而是聚焦于那些匠人如何利用古老的发酵方法、本地特有的谷物,甚至是对失传工具的复原,来重塑面包的“地域之魂”。 这趟旅程提醒我们,每一次揉捏、每一次等待发酵,都是与历史的对话。面包,是最朴素的食物,却蕴含着最复杂的文明密码。这本书旨在为对食物历史、人类学以及传统技艺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度而广阔的观察视角。它是一部对人类智慧的致敬,赞美那些将简单的面粉与水,转化为支撑文明前行的力量的无名烘焙师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莫琳・艾姆莉德  Malin Elmlid


  瑞典裔,目前居住于德国柏林。

  2008年莫琳・艾姆莉德创立了「面包交换计画」,当时她还在时尚产业工作。这个计画成立之后,她已经烘烤过上千条的面包,不为金钱,单纯拿面包与人交换,进而得到许多启发和经验。「面包交换计画」的故事常被世界各地的媒体报导,她也为生活风格与旅游出版物撰写关于旅行、美食与时尚的文章。

  更多的资讯,请至网站TheBreadExchange.com,或至Instagram搜寻「breadexchange」。

译者简介

夏绿 Charlotte


  毕业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艺术史系,目前居住在伦敦。大学至巴黎美国大学交换学生时爱上法式甜点的美好,于是开始研读食谱、自学烘焙糕点,最爱在家烤美式家常苹果派。重度咖啡瘾者,另外的嗜好是阅读和旅游,喜爱在旅行时寻找当地的在地美食,深信人到哪就要过当地人的生活。译有《甜蜜巴黎》、《法国厨神的家常风甜品》。

图书目录

前言
来交换面包吧
交换

●好食面包●
简易酸面包
香烤核桃面包
交换面包计画招牌酸面包
迷迭香枸杞面包
芬兰式家常面包

●西奈●
故事的源头:西奈沙漠.埃及
方块千层乳酪酥

●柏林●
面包交换计画的晚餐聚会:德国.柏林
腌渍无花果
扁豆与鲜蔬

●斯德哥尔摩●
淡水螯虾餐会:斯德哥尔摩.瑞典
达拉勒岛的开放式三明治
CRAIL TAIL调酒
斯莫兰的淡水螯虾
瓦思特波顿乳酪咸派

●巴伐利亚●
早午餐:巴伐利亚.德国
凯蒂的老屋子接骨木莓果酱
迷迭香血橙抹酱
洋梨生姜果酱
什锦果麦谷片
朵尔家族家传面包抹酱
德式炸甜面团圈

●华沙●
冬季酸汤品:华沙.波兰
酪奶汤佐山葵马铃薯泥
发酵裸麦酸面包汤(酸面包汤、白罗宋汤)
波兰式酸黄瓜汤佐莳萝

●纽约市●
屋顶上的午后:布鲁克林.纽约
洛神花姜汁调酒
鲜葡萄汽泡酒
酸腌鲜鱼
最完美的汉堡
枫糖香烤南瓜沙拉

●仲夏节●
仲夏夜仙境
萝拉的魔法仲夏蛋糕
仲夏柠檬鱼肉末酱
红胡椒腌制鲑鱼

●喀布尔●
与大师的课程:喀布尔.阿富汗
阿富汗韭葱饺
马铃薯韭菜葱饼配波斯酸奶饮料
炸茄子蕃茄佐优格酱

●安特卫普●
寻根:安特卫普.比利时
比利时列日松饼
榛果巧克力酱
肉桂姜饼抹酱
献给莫琳的贻贝

●加州●
公路旅行:加州.美国
酸面早餐热煎饼
纯素食香蕉面包
Spinster姊妹的羽衣甘蓝菜沙拉
羊乳酪

●旧金山●
原味天然酵母酸面包起源地:旧金山.美国
塔汀招牌丹麦式裸麦面包
早餐乳酪烘蛋
西西里炖菜

●致谢名单●
特别感谢

我想这个计画的吸引力正是因为从来不是为了「得到东西」,
大家只是想分送各自生活中太足够的物质,
以及分享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物。――莫琳・艾姆莉德  Malin Elmlid

图书序言

前言

好的面包必须是用心烘焙的


  如同许多美好的事情一般,故事的开头总是充斥着挫折,以及混杂许多的不满。我那时是一位时尚界的销售经理。那个圈子的单一心态是很现实的,如果你不适合穿美国四号或欧洲三十六号的尺寸,那你大可以准备找其他工作了!于是,我开始发现许多同事,包括我自己在内,为了保持身材逐渐开始改变饮食习惯,将碳水化合物排除,向马铃薯和义大利面说掰掰。

  「先生, 请问这是无糖优格吗? 」「噢, 不, 请不要在我的咖啡里加糖!」我甚至开始改喝纯黑咖啡,接着牛奶跟随着糖上了黑名单,面包更是绝对不能碰。但问题来了,这部分对我来说实在很困难,我超爱面包。从小到大,它一直是我们家族聚餐饮食的一大部分。面包对我来说是富有诗意的食物,象征所有的温饱和养分。要我如何拒绝面包呢?我真的做不到,有所妥协的结果是,我决定只吃「好」的面包。

  我想每个人对好的面包有不同的解读,但对我来说答案唿之欲出。好的面包必须是用心烘焙的,同时还要使用高品质的原料,过程相当耗费时间,更要以传统技法制作。我相信面包一定要用野生天然酵母制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酸面包),我对商业酵母(单一菌种)并没有偏见,但使用野生天然酵母可以确保面包的品质,因为除了必须用健康的酸面面种发酵,师傅的技术和心思也都非常重要,我保证你绝对能吃出其中的不同。

  当然,这世界上充满各式的好面包。品尝面包和葡萄酒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令我们记忆深刻的味道会随着陪衬的调味而改变。一片裸麦(黑麦)面包可能搭配某一种浓郁的瑞士葛瑞尔干酪(Gruyère Cheese)时最能表现特色,而核桃面包则比较适合和软质的羊奶乳酪一起食用。我喜欢好的面包,但我一定会根据其他配菜和在地的风味来挑选我要吃的面包。我爱上酸面包的原因很简单,当我为了工作到世界各地出差时,这个白面粉结合野生酵母的原味,能与我喜爱的许多食物百搭不腻。

  我对好的面包的着迷慢慢变成一个嗜好,在旅行时我会开始花时间寻找每个城市里最好吃的面包。我一定会到有好吃面包的咖啡厅悠闲地吃一顿早餐,因为如果他们的面包好吃,通常其他菜色也能达到相当的标准。面包是最先上桌的食物,所以当一家餐厅或咖啡厅提供品质令人质疑的面包,进而冒险糟蹋给客人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他们对其他食物也不会太讲究。很巧合的,就在我踏上寻找心目中完美的面包之途时,以白面粉为基底的手工面包正好在世界各处开始流行。在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的路上,都可以看到专卖酸面包的烘焙坊,纽约和伦敦也兴起面包的热潮。渐渐的,我旅行到各大城市都不缺好吃的面包, 唯独回到在柏林的家时, 却找不到任何原味的白面包。怎么也想不透身在有好吃面包的德国首都,怎么会面临这样的困扰呢?

  请不要误会,德国还是有许多传统手工面包坊,尤其基于地缘传统,在南方的巴伐利亚和巴登坦柏地区, 大家还是轻易能吃到扎实的裸麦面包。不过,在从二〇〇七年时想找正统的酸白面包却是难上加难,连在顶级餐厅都只吃得到很没诚意的长棍面包,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己烘焙面包。

  这个计画的吸引力正是因为从来不是为了「得到东西」

  这开启了我的烘焙人生,失心疯狂的烘焙时光。回到二〇〇八年,我对烘焙面包的兴趣演变成研究一条完美面包的执着。这过程并不简单,家中的垃圾桶无时无刻都堆满了不合格的面包, 有些面团发酵不够、有的太酸或太湿,也有外表不够漂亮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有。

  当我的面包终于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面包标准时,我开始分送一条条给朋友和过去不熟悉的邻居们,甚至多到朋友圈消化不下,送到朋友的朋友都有份。有次一位朋友的朋友用心的想要回礼,他的父亲是柏林交响乐团的中提琴手,手边正好多一张演奏会的票,所以就送给了我。同一星期,一位邻居烧录了一叠德国民主共和国的影像光碟给我,他想我是位柏林新移民,可能会对东柏林的历史有兴趣。这便是面包交换计画的起源。我想这个计画的吸引力正是因为从来不是为了「得到东西」,大家只是想分送各自生活中太足够的物质,以及分享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物。一切的本质是发自内心的好意,绝对不是想趁机贪得任何好处。这种不抱期望的付出正是这个计画最美好的地方。

  下定决心开始面包交换计画后,我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我的烘焙故事,写成一个部落格「TheBreadExchange.com」。除了上传照片,我更会写下启发我制作每种面包的灵感,还有如何选择每样食材背后的故事。烘焙面包的计画完全满足了我对故事和手作感的热诚。不久后,面包交换计画的网上群组就开张了,我们透过网路联络事宜,但一定会见面交换物品。这个社团让我接触到许多原本只靠部落格联系而没有机会遇到的人群。我从来就没有兴趣要暴露自己私生活的点滴,但我发现网路不只是协助世界各地有相似喜好的人相聚的工具,它也让我的生活更有乐趣。

  从这些经验中,我发现自己分享时受益最多。以物易物有种释放的用意:要交换的人必须先意识到自己的特殊才艺,或者是在生活中已足够的物质再来分享。参与过这个活动的人都会同意,这在某一层面上是对自我要求的一种认可,因为发现自己的能力竟然可以与其他人交换事物,会令人感到鼓舞、欣慰和自信。
 
  这本书不只是我的,也结合了整个社群的心血

  透过「面包交换计画」,我认识了许多开明且很有创意的人,在创作本书时也就理所当然想延伸我们互相交换的友情而与他们携手合作,也就是说,所有不是我自己拍摄或撰写的部分都是我换来的。这本书不只是我的,也结合了整个社群的心血。这本书是一个私密的故事,书里的每个情节、地点、食谱都是对我和「面包交换计画」意义非凡的灵感来源。也正因为如此,能结集到如此多元的食谱,都是社群中的成员愿意大方与我分享的个人收藏。

  至今我已经交换了超过一千条的面包,也很幸运有机会接触到多样的人和文化。我要感谢这个计画和参与的所有人带领我用心体验生活中微小和纯粹的事物,还有手作精神的美好。本书有限的纸上空间只够我分享一些交我不是一位专业的厨师或是烘焙师傅, 在言语表达和烘焙技术上仍多有不足,我自己在煮菜时习惯翻阅食谱,但同时也会上网寻找有助于理解和加强厨艺的解说。如果你对食谱里的任何步骤有疑问,建议像我一样搭配多个食谱作参考,或者上网蒐寻教学短片观看。

  对我来说,挑选品质好的食材非常重要。烘焙是很讲求品质的一件事,尤其做面包又只需要三种原料,不需要依赖商业酵母,真的就是天然的结合。我尽量选用有机的食材,除了对整体环境的友善保护之外,我觉得天然食材的味道还是比较纯。超市里最便宜的那罐油真的不一定值得。当食谱里写着用黑胡椒时,我一定尽量用现磨的胡椒粉,好的胡椒研磨器是非常值得投资的。煮马铃薯的沸水里不用加顶级的盐,反正又吃不出味道,但面团里就绝对要用好的盐。有一些小动作,例如加入面团中的核桃要先烘烤过,可以大大提升整个面包口味上的完整感,所以可以放心尝试。最后想提醒大家,我不太会指示精准的胡椒或香煎用的奶油份量,我想大家的口味不同,只要依照自己喜好的调味即可。

  这是一本由「面包交换计画」社群和朋友们联手精心策划的食谱,有几位合作者就有几个人的故事,多到数不清!请尽情享用这本书,当作灵感在厨房里玩乐,你完全可以跳过不想煮的食谱或做任何调整,加入自己喜欢的口味成为更私房的食谱,去尝试各种新的食物,或许你会发现我们未曾尝过、更美味的惊喜!

  *野生天然酵母和水、面粉发生变化,使面团产生酸味。但是依使用的野生天然酵母的不同,发酵后面团产生的酸味程度有差异,甚至有些酸味已微乎其微,而本书为方便名称,所以皆称为酸面包(在台湾也有人称天然酵母面包)。

图书试读

喀布尔 Kabul
 
曾经,阿富汗是世界的中心,
但如果你现在问当地居民,她依然还是。
过去几个世纪,屹立不摇,是各种文化与传统交流的聚集地。
坐落在古早丝路连结欧洲与东方世界的交叉点上,
她的黄金地理位置,是熏染阿富汗文化的重要推手。
历史上,
阿富汗的王朝,
从贵霜帝国(Kushans)到伽色尼(Ghaznavid)的苏丹王们,
以及杜兰尼统治者,都对世界文明贡献 许多。
无数战争曾在阿富汗的土地上发生,
每一次的入侵者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故事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昨天、今天、大概明天也还是。
 
与大师的课程:喀布尔.阿富汗
 
无论我们去哪里,都会将所见所闻写下来
 
现在看到关于阿富汗的报导,似乎都在描绘一种世界的尽头。不过当我到那边烤面包时所见到的情景并非如此。我是与男友马谛斯(Matthias)一起来到喀布尔。他是一位职业国际记者,为德国最大的杂志《明镜》週刊(Der Spiegel)工作。从二〇〇三年起,他就时常到喀布尔和阿富汗其他地区出差,报导战争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不出意料,战乱报导的性质与生死和悲伤紧紧相连。同一个地区,我只到过杜拜、埃及和杜哈,这些地方都不曾受战争所困。与许多人一样,我对阿富汗的认知有限,仅止于从远方的关注,透过阅读尝试去了解他们的观念。
 
虽然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踏上阿富汗的领土,但因为马谛斯过去的文章,我对这里有股熟悉感,内心许多的感触来自对他安全的担心。每当我读到炸弹客引爆炸弹,都一定会盯着手机萤幕,一直等到他传讯息给我才能安心入睡。这种心情是在圣诞夜等待心爱的人从雪中开车回家的人才能理解的。但这是我每天的生活,我也承认有时很难承受。
 
马谛斯和我一年中有一百七十天出门在外旅游。无论我们去哪里,都会将所见所闻写下来,记录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但我们的观点非常不同,我的故事比较轻松,总是希望可以带来正面的力量,有些人可能觉得不真实。战争报导则逃不出黑暗与戏剧的色彩,客观来说,我个人会称这为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是一幅描绘着各式各样面包的拼贴画,色彩斑斓,充满了温暖的生活气息。我当时就是被这幅画深深打动,立刻产生了想要了解其中故事的冲动。虽然我还未开始阅读,但仅仅从封面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连接感。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善于观察的人,她能够从最朴实的食物——面包中,挖掘出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我特别期待她在书中分享的,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面包之间独特的联系。也许,面包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符号。想象着在某个遥远的国度,一家老旧的面包房里,飘散着诱人的香气,一位老奶奶正在认真地揉捏着面团,她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她的双手却依然灵巧。这样的画面,光是想象就让我感到一阵温暖。我想,这本书应该会带我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暂时放下日常的烦恼,沉浸在那些关于分享、关于人情味的美好之中。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去感受那份来自世界各地的馈赠。

评分

我最近听朋友强烈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叫做《来交换面包吧:横越欧美亚非,1,300条面包的心灵之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听朋友的描述,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了。他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面包,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关于一次跨越大陆的心灵探索。我一直觉得,食物是了解一个文化最直接、也最有趣的方式。而面包,作为许多文明的主食,承载着的故事一定非常丰富。朋友跟我说,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她在世界各地与人们交换面包的经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交换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是语言不通的尴尬,还是因为共同的热爱而产生的默契?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还是家人之间的温馨?我想,在每一次的交换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特别的回忆,一段关于分享和信任的故事。我特别好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制作和食用面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是仪式感十足的早餐,还是随意的街头小吃?这些细节,往往最能展现一个地方的生活温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那些不曾见过的风景,听到那些不曾听过的故事。

评分

读一本关于旅行和食物的书,总能让我产生一种想要立刻收拾行囊出发的冲动。这本书的标题《来交换面包吧:横越欧美亚非,1,300条面包的心灵之旅》,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场景:可能是清晨,在巴黎街头,阳光洒在刚出炉的牛角包上,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也可能是午后,在摩洛哥的市集,看着当地人熟练地将面团送入巨大的烤炉,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烘烤的混合味道。我想,作者在这段旅程中,一定不仅仅是在品尝面包,更是在品味生活。每一次的“交换”,都象征着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态度,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建立联系的?我相信,在这些互动中,一定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或许是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或许是老人们沧桑而充满智慧的眼神,又或许是某个普通家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款待。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美食的探险,更是一次关于理解和包容的深刻体验,它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交换面包”,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总是觉得,食物,尤其是像面包这样基础的食物,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想象一下,作者踏上旅程,不是为了寻觅名胜古迹,而是为了“交换面包”,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别样的视角。我猜想,在她的旅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许,她会在某个不起眼的小镇,用自己带来的家乡特色饼干,换取当地独有的、用古老工艺制作的面包,然后和当地居民围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又或许,她会在某个繁华的都市,用一份现代社会的便利,换取一位老面包师手中那份传承了数十年的、充满匠心的面包。这种“交换”,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简单的“交换”,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建立起深厚的联系,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温暖和善意。这本书,在我看来,一定是一次关于分享、关于连接、关于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动人旅程。

评分

对于一本关于“交换”的书,我总会抱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心。尤其是当“交换”的对象是“面包”时,这种好奇心更是被放大了。我设想,在作者的旅程中,一定充满了各种奇妙的际遇。或许,她会在某个古老的欧洲小镇,用自己带来的某种特色面包,换取当地居民制作的、承载着家族世代秘方的面包;又或许,她在非洲的某个村落,用一点点简单的面粉,换来当地人辛勤耕耘、用最原始方式烤制出的、带着泥土芬芳的面包。这种“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我想,在每一次的交换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眼神的交流,语言的沟通,甚至是真诚的拥抱。这种基于食物的连接,是如此纯粹和美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们,是如何因为一块简单的面包,而拉近了距离,分享彼此的喜悦与烦恼。我相信,这种基于分享的旅程,一定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能够治愈人心,也能够启发我们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拥有这样愿意与人分享的胸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