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别再板着脸!加点浪漫,经营会更好! 在我近三十年的管理教学与研究经验当中,有幸参与一些企业经营,也拥有一切以现代工商为基础的台湾生活体验。我相信,我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优异企业的想像,以及推崇的杰出经理人标准,大概跟所有经济社会中的你我一样,我们拥有共同的答案──企业经营是冷酷的;工作环境是严肃的;老板现实高傲,只在乎业绩贡献与赏罚;经理人专业冷静,又会使点手段;人际关系僵硬,鲜少值得回味;工作价值就是薪水与机会;工作,与家庭或人生,只是阶段性的比重调整,两者在投入上的比重,通常是前重后轻。
如果再拢统地描述,也许我们会有以下共同的说词──企业,是耐心工作、赚钱养家,以及厚积晚年资本的地方;兴趣、理想、家庭生活,都放在企业之后;杰出的经理人,就是为公司赚取大把钞票的人,通常有点体面、思绪冷静、工作严谨、处事快速精准,可能会玩点政治。
二○○八年金融海啸后,我的理论思想,有了强烈的自我批判与修改。我开始勇于唿吁,企业不该在只有获利的狭窄领域里画地自限,更敢于将不只赚钱也赚人心的企业摆在讲台上,用学术殿堂为真实存在的人心企业──社会企业,做背书与提供讲台。我也亲自走进比较落后或弱势的国内外社区,卷起袖,用有限的专业与人脉资源,为他们强化企业经营。
我想说的是,在国外社区或少数族群的现场中,一个被弃之唯恐不及的偏远社区里,我遇见瘦弱苍桑的(教会)服务人士,他们是这个社区的精神依託。他们开始体会到,社会服务需要加入经济,并利用其人脉向企业寻求支援。在这个资源微薄的地方,我遇见难得的企业家,他既不精准冷静,也不优异出众,可是,这些土法炼钢的在地小创业家,为众人理出一条路,他成为地方上的头。我在一些只用祖传方式过日子的地方,看到一些外来客,教导当地人运用传统技艺与在地物资,再加上现代社会需求,激励他们创作出吸引外界的产品。而这些新商品的价值,不在于精美,而是拙朴与真实。顾客之所以购买,是因为制造者的手作与诚心。原本只是做些服务就返家的志工,居然也不小心地成为当地创业家。
镜头拉回到纯企业的场景,我们应该都从报章媒体的介绍中有所耳闻。比如,开创苹果商品价值的贾伯斯,是位充满想像力的浪满消费主义者;Google的办公空间,是个有如风景区般的度假休闲场所;亚马逊书籍销售电子商务,事件充满风险的创举,需要理想的传述与坚持,才能开花结果;TOMS带着利他与服务弱势的心怀,将买一送一的商业技巧,转变为改善落后社会的动力──从送鞋到提供医疗服务、净水基础建设,以及在地经际发展;即使是娱乐与影音出版事业,也有如Disney的不同流心志,坚持做健康、光明、具品德与格调的娱乐出版,以建立社会的祥和基础。他们,都不是刻板印象中的企业体,也不是冷酷精算、不苟言笑的企业家。
企业家们,也许我们真的可以活用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的创新观念──创造性破坏,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创造新的价值。今天,我们可以在商业经济或企业的老旧要素组合中,加入一些社区关怀、弱势支援、工作生活品质、浪漫憧憬、道德坚持、艺术鑑赏,以及享乐主义。很多原本不在企业生产名单中的人生价值观、个人性格、理想与艺术、使命感,都会成为激发企业创新的源头,以设计出不一样的产品、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其实,企业以冷静、理性及获利为上,是基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专业分工、资源效率所创造的经营获利。可是,它终究必须以人来行使组织力量、掌握组织方向,所以,人的情感与理想,不应罔顾事实而弃置于企业之外。
本书作者提姆・拉伯瑞克(Tim Leberecht),应该非常地浪漫、热心,而且不光是个讲求效率的行销人。他的文笔流畅、立意单纯:「为企业加入人性浪漫吧!」他对事物的解说,不计成本地拉长战线,只为自己单纯却艰鉅的理念,虽然或许增加了许多体会时的模煳,甚至失焦。
即使有浪漫的本质,但我认为作者有务实与行动导向的管理基础。在《浪漫企业家,新一波经济革命再起》全书十四个章节的篇幅中,前两章〈对浪漫的全新渴望〉与〈遇见浪漫企业家〉,旨在软化大众的刻板态度,并用当前经济社会的负向现象与经营技能的日形枯乏,预告企业精神该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对浪漫的全新渴望〉中,他以代表性人物与组织说明,当企业以带有感性的思维或精神,引导经营决策时,能变得更有特色、更能得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更具创意与生命力,唯一没有保证的,是永无止境的业绩成长。毕竟,在接下来的十个章节中,作者分别由不同的角度,幽默地告诉读者,其「浪漫经营」的细致内涵。浪漫,就是做得愉快、慢工细活、不一定要胸怀大志;放松自己、卸除装甲,就可以找到产业乐趣;做,就要把它做好,即便是不合成本的坚持,消费大众将会回报你;企业生活有乐有苦,不仅要承受,更要享受;脱离工程科学的单一价值,才能让过去不被容许使用的非工程元素,进入企业殿堂。
在现代社会的生活里,没有人逃得过企业的魔爪。就算你不准备在企业工作,但总会在亲朋好友的聚会里,听到他们述说公司里的种种趣事、憾事、怒事、伤心事。也许,你偶尔还要在网路上,为朋友家人扮演事业谘商师的角色。企业,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它与我们那么地近。可是,想到企业的经营,似乎又离我们那么地远。
其实,企业不该是,也不会是刻板认知中的景象。我认为,好的企业犹如身心健康的人──有强健的体魄、专业的技能,也有阳光般的心态、健全的社会关系、爱人助弱的利他精神,同时能鑑赏艺术、拥有想像。如此一来,企业组织就会具备人性与社会性,它未必是最大效率、最大获利、唯利是图的企业,但往往可能是最能融入社会、与社会同步演进的「永续企业」。
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学会祕书长
胡哲生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