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颈痠痛、腰痠背痛、运动伤害、坐骨神经痛、嵴椎侧弯、O型腿⋯⋯
不需天赋异禀,不需辅助工具,
只要一双手,疗癒力立即倾流而出!
.学习「量子触疗」入门的第一本书!
.「量子触疗」创始人 理查・葛登,传世之作!
.台湾第一代量子触疗教师 林时维医师,全文修订校正版本!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是个能量库,有一股生命力能量以量子形式在我们的细胞、组织及器官中运行,一旦能量失衡、运行受阻或遭受外来刺激,身体就会生病不适。
量子触疗即是透过意念,让能量重新在体内流通,最后积聚在双手上,再利用共振及诱导作用,将高频能量传输到患部,唤醒体内潜藏的自我疗癒力。短时间就能舒缓症状、矫正失衡引发的种种症状,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触疗的能力,不是某些特异功能人士才有的天赋,靠着后天的练习也能学会。量子触疗利用频率共振原理,将双手积聚的高能量传导到失衡部位,启动身体与生俱来的疗癒力,做起来简单、快速、有效,已广为全球物理治疗师所使用;在欧美,许多正规医疗院所都引用为辅助疗法。
台湾名医专业推荐 朱俊荣医师(阳明物理治疗所负责人)
林时维医师(量子触疗认证合格、复健科专科医师)
陈雄康老师(台湾首位量子触疗高阶导师)
崔玖医师(新圆山诊所负责人)
张文韬医师(正观身心灵整合医学诊所院长)
(以上依姓氏笔画排列)
名界人士诚挚推荐 「理查.葛登为大家打开能量疗癒的大门,技术简单但效果卓着。每个人都能快速学会量子触疗这个系统,而且可以应用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史丹佛大学客座教授暨哲学博士,克里斯.杜菲德(Chris Duffield, Ph.D.)
「每次我运用量子触疗,都对结果讶异不已。病患身上的病痛很快就消失了,其速度之快,真令人惊讶。」——家庭护理诊断师兼医师助理,萝波塔.贺洛贺(Roberta Horoho)
「量子触疗完全舒缓了我长期的背痛,远胜于整嵴术、物理治疗或药物。对于想要在职场更上层楼、致力于更高层次的护理师而言,量子触疗是相当可贵的资产。美国各地的护理学校都应该开授这类课程,量子触疗能转变当前备受限制的护理方式。」——执业护理师,罗拉琳.麦可利(Lauralyn C. McCurry)
「我所受的律师训练使我对于自称为疗癒师的人,自然抱持着怀疑的态度;然而,在学会量子触疗后,我发现这个导正疗癒能量的技术不仅有效,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我曾帮弟弟改善长期性的背部疼痛,我女友的心悸与过敏症状也在这种能量疗癒下出现良好的成效。我强烈推荐量子触疗给每个人。」——执业律师,约翰.诺瑞托(John W. Noretto)
「就我个人丰富的经验而言,我从未见过可与量子触疗相比拟的正面效果。在极短的期间内,量子触疗便能让受伤的队员恢复竞争力,就连疗癒结束后,受伤的部位仍可持续地改善。」——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男子篮球队教练,杜恩.嘉纳(Duane Garner)
「量子触疗真的太惊人了!才两天就成功地松开我的肩膀,在那之前,我接受过好几个月的物理疗癒与其他疗癒方式,却一点用处也没有。量子触疗现在成了我执业的疗法之一,我强力建议大家学习这个简单又威力巨大的技术。」——物理治疗师 比利.沃尔夫(Billie Wolf)
「量子触疗的技术简单易学,能提供平衡、疗效、舒适,并重新调整姿势。理查.葛登独一无二的天赋,将困难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并致力于将这份工作带给全世界,这令我相当佩服。」——嵴骨神经医师,大卫.卡尼泽(David Kamnitzer)
「量子触疗是神奇的疗癒方式。之所以说它神奇,乃因它是如此简单易学,而你也已经拥有实施量子触疗所需要的工具。量子触疗真的很有用!」——认证针灸师,桑德拉.阿勒斯壮德(Sandra Alstrand)
「我热爱量子触疗。从我首度研究极性疗法起,就已接触能量医学好几年了。量子触疗是高等的能量疗法,我运用量子触疗疗癒病患、家人,效果都很好。」——嵴骨神经医师 哈比.阿布杜拉(Habib Abdullah)
「对于专业的能量医学疗癒师而言,量子触疗的应用效果就和灵气疗法与其他实作疗癒等技术一样。对于业余人士而言,量子触疗则赋予每个人接触自己天生便拥有的疗癒能力。」——史丹佛大学替代与另类医学专案计画协调人与文学硕士,艾伦.帝努奇(Ellen DiNucci)
「当我结合量子触疗与灵气或头荐骨疗法时,所得到的疗癒效果较以往都有长足进步。量子触疗唤醒了双手的神奇力量。」——头荐骨疗癒师与灵气导师,罗尼.法兰克(Roni Frank)
揭秘身心深层连接:探寻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 本书并非聚焦于量子能量的特定疗愈方法,而是深入探索人类心智、身体与环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我们试图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审视那些长期被传统医学模式忽视的、关于“整体健康”的古老哲学与新兴科学发现。 第一部分:心智的构造与潜能 我们首先探讨心智是如何构建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反作用于我们的生理机能。这不是关于“意念治愈疾病”的简单论调,而是基于认知科学、神经可塑性理论以及心理动力学的前沿研究。 1.1 叙事的力量: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每个人都在脑海中不断地重述着关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剧本”。这些内在的叙事模式,无论是基于创伤、匮乏还是丰盛的信念,都塑造了我们的情绪反应模式和生理应激阈值。我们将分析叙事结构如何影响皮质醇水平、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疼痛的感知。通过解析叙事中的“叙事陷阱”——例如灾难化思维、过度概括或情感推理——读者将学习到如何有意识地重构这些基础脚本,从而为身心状态创造更具适应性的环境。这部分内容借鉴了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的核心理念,并结合了最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展示心智活动对大脑网络连接的物理性影响。 1.2 情绪的生物学:从反应到选择 情绪并非仅仅是瞬间的感受,它们是高度复杂的生物化学事件链。我们将详细解析情绪的起源,从杏仁核的快速反应到前额叶皮层的调节作用。书中将深入讲解“情绪惰性”现象——即某些强烈情绪模式如何因为神经回路的固化而难以消解。我们不会提供快速的情绪平复技巧,而是引导读者理解情绪发生的深层机制,从而培养出对情绪的“反应性降低”,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创造出“间隙”,在这个间隙中,真正的选择得以发生。这部分内容大量引用了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和间歇性增强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在人类行为中的体现。 1.3 意识的边界:觉察的深度与广度 意识是我们存在的基石,但我们对它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本书将区分“注意力”(Attention)与“觉察”(Awareness)这两个概念。注意力是聚焦于特定对象的能力,而觉察则是一种更广阔、更不加评判的临在状态。我们将介绍一些古老的冥想传统(如内观/Vipassanā)背后的认知机制,解释它们如何通过降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过度活跃,帮助个体从自我参照的思维循环中解脱出来,从而提升认知灵活性。 第二部分:身体的非语言信息系统 现代医学倾向于将身体视为一个机械系统,但古老的智慧传统早已洞察到身体的“智能”和它与环境的持续对话。本部分侧重于探讨身体如何储存信息,以及我们如何学会聆听这些信号。 2.1 筋膜的记忆:结构与经验的交织 筋膜(Fascia)不再仅仅被视为连接肌肉的结缔组织,它被认为是人体内最大的感觉器官之一,也是情绪和创伤的“储存库”。我们将讨论“身体记忆”(Somatic Memory)的概念,解释为何深刻的情绪体验,尤其是那些未被充分表达或处理的体验,会在特定的身体区域留下张力模式。这部分内容将引用结构整合疗法(Rolfing/Structural Integration)和一些躯体体验(Somatic Experiencing)的基础概念,强调身体姿态和呼吸模式如何构成了一个持续反馈给大脑的“情绪快照”。 2.2 肠道-大脑轴线:第二大脑的对话 近年来,科学界对“肠道菌群”(Gut Microbiome)的研究已成为理解身心健康的关键领域。本书将详细阐述肠道与大脑之间通过迷走神经(Vagus Nerve)进行的双向信息高速公路。我们探讨的重点是,膳食选择、压力水平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如血清素)以及情绪稳定性。这不是关于特定的益生菌推荐,而是理解“喂养你的微生物,就是在调节你的情绪和认知”这一深层原理。 2.3 运动的意义:不仅是卡路里燃烧 我们重新审视运动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为了减肥或增强心血管功能,更是为了整合身心体验、促进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和改善情绪流动。特别地,我们会探讨那些强调节奏、协调和平衡的运动(如太极、特定的瑜伽体式或有韵律的舞蹈)如何帮助个体重新校准其本体感受(Proprioception)和前庭系统,这对于建立内在的安全感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环境与连接的视角 人类是系统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个体。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个体与更宏大环境(包括社会、自然和时间)的交互作用。 3.1 节奏与节律:人类的生物钟与宇宙时钟 生命活动遵循着深刻的节律:昼夜节律、季节性变化乃至月相周期。我们将探讨“时间失调”(Chronodisruption)——即现代生活方式(如蓝光暴露、不规律作息)如何干扰这些自然节律,并引发免疫和代谢系统的紊乱。理解并尊重身体内部的节律,是实现深层平衡的前提,远超简单的“早睡早起”。 3.2 依恋与社会连接:关系中的自我调节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物种,我们的神经系统天生就寻求安全和归属感。我们将探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在成年人关系中的延伸,特别是“共同调节”(Co-regulation)的概念——即健康的人际关系如何帮助我们调节压力反应。本书会分析,当我们缺乏安全依恋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长期处于防御状态,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安全依恋型”的人际互动来重塑自身的应激反应模式。 3.3 复杂系统思维:超越因果链条 最后,本书倡导一种“复杂系统思维”来理解健康。这意味着放弃寻找单一的“病因”,转而观察一个动态系统中的多个相互作用的变量(压力、营养、睡眠、关系、信念)。健康并非一个静态的目标点,而是一个不断在适应和维持平衡的动态过程。通过接纳这种复杂性,我们能够更谦逊、更全面地对待自身的健康旅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赋予读者一套更精细的“身心导航工具箱”,帮助他们理解自身经验的深度,从而以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参与到自身福祉的构建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