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对症药膳:不生病的千年养生智慧(二版)

《本草纲目》对症药膳:不生病的千年养生智慧(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本草纲目
  • 药膳
  • 养生
  • 健康
  • 中医
  • 食疗
  • 膳食
  • 传统文化
  • 不生病
  • 千年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中药,大功效!
本草良药养出好气血,美味良方吃出好筋骨!
九种不同体质的中药调养方案,精选110种常见常用中药材,
让你对症保健、聪明养生。

  解密经典医书的自然养生之道,吃对了才有效!

  古代医家认为,人体与自然的风寒暑湿、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息息相通,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永恆的相生、相克、相制、相化的关系,所以人体的不适与病痛,自然界中总有一物可以化之。这正是中药之所以能够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最根本的道理。
    
  以中药为基础的食疗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美食的完美结合。将中药材应用于生活中,掌握体质与性味,不论是一杯茶、一碗粥、一瓢汤,只要加入适当的中药材,就成了滋补身体的药膳,健康与美味兼得。
    
  《本草纲目》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养生法宝。本书以研究《本草纲目》为基础,从书中所述几百种传统中药里,挑选最常见、最常用、最有效的,分为益气、补血、滋阳、壮阳、活血化淤、解表祛湿…等十大类,从药理、药效、家庭用法、养生功效、药膳制作、选购保存、使用宜忌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症状、不同季节,提供了相应的中药食疗养生对策,将传统养生文化借鉴到日常生活中,使千百年的医书经典更贴近一般人的需求,对你我不再是艰涩难懂的学说。
 
《本草纲目》对症药膳:不生病的千年养生智慧(二版)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以《本草纲目》为核心的食疗精髓,并将其转化为一套系统、科学、易于实践的现代对症药膳指导手册。它并非单纯的草药学著作,而是将传统医药的宏大体系与现代人日常的健康需求紧密结合,提供一套“不生病的千年养生智慧”。 第一部分:溯源与根基——理解古代智慧的现代意义 本章首先追溯了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地位。重点阐述《本草纲目》如何超越了单纯的药物汇编,成为一部囊括了动植物、矿物分类学和朴素的药理学思想的百科全书。 我们深入剖析了中医“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阐明食物在古代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同于现代营养学侧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本书强调“性味归经”的整体观念——即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及其对人体经络脏腑(归经)的影响。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构建有效药膳的前提。 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解读古代药材描述,并将其与现代可获取的食材进行精准对应,确保读者能够将古代的理论应用于当下的厨房实践。 第二部分:对症调理——基于体质与病因的药膳构建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症”二字。我们摒弃了“万能药膳”的概念,转而倡导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一、体质辨识与基础膳方: 首先,引导读者识别九种常见中医体质(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针对每种体质的生理特点、易发疾病及饮食禁忌,提供了基础性的食疗调养方。例如,针对阳虚体质,重点推荐温阳散寒的食材组合,如羊肉配姜、桂皮等。 二、常见病症的药膳干预: 本章细化了针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慢性、亚健康状态的药膳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均以《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成熟食疗方为蓝本,进行现代化改良和剂量校准: 1. 脾胃系统调理: 针对消化不良、胃脘胀痛、慢性腹泻等,介绍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的粥品和汤饮,如山药茯苓粥、陈皮砂仁饮。 2. 气血津液平衡: 重点探讨贫血、疲倦(气虚)和失眠多梦(血虚或心神不宁)的食疗。例如,如何通过红枣、龙眼肉、阿胶等食材的科学配伍,实现补血养心。 3. 呼吸系统维护: 针对季节性过敏、慢性咳嗽及支气管不适,提供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的食疗方,如川贝炖梨、款冬花茶。 4. 代谢与循环系统: 关注现代高发的三高问题。介绍具有辅助降脂、平肝潜阳作用的药膳,如泽泻、荷叶、山楂的入菜应用。 第三部分:药膳的科学化实践——从理论到餐桌 仅仅知道食材的功效是不够的,如何安全、有效地烹饪,是药膳成功的关键。 一、食材处理与炮制: 阐述传统炮制(如蒸、炒、炙、蜜制、酒制)对药材药性的影响。例如,生姜与姜皮的功效差异,不同烹饪方式如何增强或减弱食材的温热或寒凉之性。书中详细说明了初级药材(如常见的中药材)在家庭环境下的基础清洗和预处理方法。 二、药膳配伍的艺术与禁忌: 重点讲解“君臣佐使”在药膳中的应用,确保食材搭配既能发挥疗效,又不会产生负面协同作用。同时,列举了明确的药膳禁忌清单,例如:某些热性药膳不宜在湿热体质者食用;某些具有泻下作用的食材不宜久服等。特别强调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的特殊用药膳原则。 三、时令养生与季节转换: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本书提供了四季养生药膳指南。春季的疏肝升发、夏季的清热祛湿、秋季的滋阴润燥以及冬季的温补藏精,每季度都有详尽的食材选择和食谱推荐,确保人们能顺应自然节律,达到“不生病”的最高境界。 第四部分:千年智慧的现代诠释与验证 为了增强本书的说服力和实用性,我们引入了现代营养学和药理学的视角,对部分经典药膳的有效成分(如多糖、生物碱、挥发油)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古人通过经验总结出的功效,在现代科学下如何得到部分佐证。 本书不仅是一本药膳食谱,更是一本教导读者如何运用天然食材,掌握自身健康主动权的工具书。它传承了《本草纲目》的严谨精神,以实用的对症药膳,引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回那份源自千年的健康智慧。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学会如何用日常的食物,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辛海


  中国医师协会治未病(预防医学)办公室特聘教授、首席健康养生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国医科普优秀传承人奖获奖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国务院老年大学特聘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教授。

  主编《周耀庭临床经验集》。已发表28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分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从医20多年,积极从事大众健康的科普工作,已参与各类人员中医养生保健培训讲座220场,累计培训9800余人次,深受喜爱。

王永荣

  兰州医学院药学系本科毕业。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临床药学室临床药师,执业药师。
  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临床药学实践、治疗药物监测、循症药物评价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小中药 大功效
中药里的养生密码    10
温、热、寒、凉,四性用不同    11
辛、酸、甘、苦、咸,五味入五脏    11
科学煎煮效更强    13
正确服用增药效    16
配伍宜忌不能忘    17
药膳养生功效大    19
四季养生,中药调理 21
春季养生首选中药及药膳    21
夏季养生首选中药及药膳    22
秋季养生首选中药及药膳    23
冬季养生首选中药及药膳    24
辨清体质,因人施养 25
认识人体九种体质    25
测一测你是哪种体质    27
平和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29
阳虚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0
气虚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1
阴虚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2
血淤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3
痰湿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4
湿热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5
气郁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6
特禀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    37

第二篇  一味中药 补养全家
第一章 益气中药 40
人参——补气第一圣药,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41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    44
太子参——补脾肺之气,养阴生津    46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48
黄耆——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50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润肺、益肾    52
灵芝——补气养血,养心安神    54
蜂蜜——润肺止咳,润燥通便,补中缓急,解毒    56
莲子——养心安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    58
甘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    60
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62
绞股蓝——益气安神,清热降压    64

第二章 补血中药 66
阿胶——补血活血,补虚润肺    67
当归——血虚能补,血枯能润    70
何首乌——养血,益肝,补肾    72
地黄——滋阴养血,补精益髓    74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76
桂圆肉——补心脾,益气血    78
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    80
鸡血藤——通筋活络,补血养血    82

第三章 滋阴中药 84
枸杞——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85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88
黄精——补肝滋肾,气阴双补    90
麦门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92
天门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94
女贞子——补肝滋肾,清热明目    96
石斛——养胃生津,滋阴清热    98
桑葚——滋补阴血,生津润肠    100
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102
黑芝麻——补肝肾精血,润燥滑肠    104
沙参——清肺养阴,润肺生津    106
玉竹——滋养肺胃阴液    108
龟甲——滋阴抑阳,养血补心,益肾健骨    110

第四章 壮阳中药 112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络,温肺化水    113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健骨    114
海马——补肾壮阳,滋补温内    116
杜仲——补肝肾,补精血,强筋骨,安胎    118
冬虫夏草——益肾补肺,阴阳双补,止血化痰    120
肉苁蓉——补肾阳,润肠通便    122
蛤蚧——补肺气,助肾阳,益精血,止咳喘    124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125
锁阳——补肾阳,益精血    126
肉桂——补心肾阳气,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128
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阴阳双补,固精,止泻    130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    132
补骨脂——助肾补阳,纳气平喘,固精缩尿    134
益智子——补肾壮阳,温脾固精    136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138

第五章 活血化淤中药 140
三七——活血止血,消肿定痛    141
丹参——活血化淤,止痛,凉血清心,安神,消痈    144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46
益母草——活血化淤,利尿消肿,调经止痛,解毒    148
红花——活血通经,散淤止痛    150
赤芍——清热凉血,散淤止痛    152
月季花——活血调经,解毒消肿    154
牛膝——活血去淤,引血下行,强筋骨    156
郁金——活血化淤,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开窍,退黄疸    158
骨碎补——活血,化血,止血,补肾    160

第六章 解表祛湿中药 162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163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64
薏仁——利水渗湿,消肿排脓,健脾,美容    166
红豆——利水消肿,解毒    168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170
生姜——温中散寒,发汗解表    172
藿香——祛湿解表,化湿和胃    174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176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78
防风——祛风解表,止痛解痉    180
葛根——解表退热,生津,止泻,降血糖    182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84

第七章 清热解毒中药 185
金银花——清热解毒    186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    188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90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192
槐米——凉血止血,清肝降火    194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96
蒲公英——解毒消肿,清肝热    198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200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202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解毒    204
鱼腥草——清热散毒,消肿祛淤    206
马齿苋——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208
芦根——止呕除烦、利尿解毒    210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211

第八章 止咳化痰中药 212
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213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214
膨大海——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润肠通便    216
紫苏子——下气,化痰,润肺,宽肠    218
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220
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21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222
白果——敛肺定喘    224

第九章 理气调中中药 225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226
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228
佛手——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230
白朮——健脾益气,消食利水    232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234
玫瑰花——利气、行血,治风痹,散淤止痛    236
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238
川楝子——杀虫,行气止痛    239
小茴香——疏肝理气,祛寒止痛    240
砂仁——化湿行气,温脾胃,安胎    241

第十章 健胃消食中药 242
神麴——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243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淤    244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    246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248
鸡内金——运脾消食,防治结石,防脱发    250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252
乌梅——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254
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    256

附录
对症养生中药材索引    257
中药与常见食物相克表    260
中药与常见西药相忌表    26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中医和食疗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书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简单罗列一些食谱,缺乏深入的解释和指导。直到我遇到了这本《本草纲目》对症药膳,才感觉像是找到了真正的宝藏。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对症”的精准把握。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根据各种常见病症,例如失眠、消化不良、疲劳乏力等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药膳方案。书中的药膳不仅仅是加入了某些药材,更重要的是在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上,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力求达到最佳的食疗效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本草纲目》时,并没有简单照搬古籍,而是结合了现代营养学和医学的知识,让这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对中医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在实践中去感受,去体会身体的变化,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被各种小毛病困扰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星。我经常会有肠胃不适,偶尔还会有些上火的症状,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翻到了关于肠胃调理和清热去火的章节。书中介绍的药膳,食材都很常见,比如薏米、红枣、山药、百合等等,都是我平时也很喜欢的食物。但神奇的是,书里对这些食材的搭配和用量都有着精妙的设计,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这样搭配会有好的效果。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做了一道针对我肠胃不适的汤品,连喝了几天,真的感觉舒服了很多,不再那么胀气和消化不良了。而且,书中的很多药膳都非常美味,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药膳”那样寡淡无味,反而充满了家常菜的风味,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这种将食疗与美味完美结合的做法,真的让我耳目一新。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养生爱好者,也算是“阅书无数”了。这本书之所以能让我眼前一亮,是因为它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它并非简单地把《本草纲目》的内容搬过来,而是经过了提炼、升华和现代化解读。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时宜”的强调,这与现代人忽视季节变化,过度依赖空调和暖气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推荐了相应的药膳,比如春季养肝,夏季清暑,秋季润肺,冬季补肾,这些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养生建议。而且,书中的配图非常精美,无论是药材的特写,还是药膳成品图,都让人食欲大增,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作者在描述药膳的功效时,也引用了大量的典籍和医案,增加了书的可信度和学术性,但同时又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采用了那种带有古典韵味的水墨画风格,搭配《本草纲目》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瞬间就激起了我对传统养生的兴趣。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所传达的“不生病的千年养生智慧”深深打动了。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亚健康似乎成了常态,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温和、天然的养生方式,能够从根源上调理身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食谱堆砌,更是将《本草纲目》中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养生理念,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药膳搭配,讲究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每一个方子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比如针对不同体质的寒热虚实,或是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食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食材药性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仿佛能看到各种药材在身体里发挥作用的奇妙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对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日常吃的许多食材,都蕴含着如此强大的养生力量。

评分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回归自然,利用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东西。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把《本草纲目》这座巨大的宝库,转化成了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未病先防”的理念。很多时候,我们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症状才去治疗,但这本书教导我们,通过日常饮食的调整,就可以有效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一步步引导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不同食物的特性,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尝试了几道书中的药膳,不仅制作方法简单易学,而且味道也很不错,全家人都非常喜欢。更重要的是,坚持吃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身体的整体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精力更充沛了,睡眠也更好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养生其实可以很简单,也很美味,就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