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六大茶类

戏说六大茶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叶
  • 六大茶类
  • 茶文化
  • 品茶
  • 饮茶
  • 茶道
  • 茶知识
  • 戏说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多重身分的诗人艺术家、茶叶达人阿亮,深入两岸与世界各大茶区
走过八十万里茶和瀹,十多年披星戴月记录的精彩图文,
用说故事的方式一次完整呈现,让你轻松认识全球所有茶类。

  茶叶的种类到底有多少?
  不仅一般消费者无法搞懂,即便专业的茶农或茶商一时也很难说个明白。
  经过三千多年来不断发展与演进,喜爱喝茶的中国人
  终究以干茶颜色为主轴,或因加工制造方法及发酵程度的不同,
  将茶叶区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六大类。

  茶叶达人阿亮在《戏说六大茶类》一书里,详细介绍六大茶类
  分析气候风土,细数人文掌故
  踏遍大江南北,尝遍各地好茶
  是读者们不容错过的最新力作!

  《戏说六大茶类》分门别类细数全球六大类名茶,包括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与黑茶,不仅逐一介绍其典故源起与生长环境,更详述色泽气味与发展现况。

  其中绿茶(Green Tea)是不经发酵,迳行加热处理的「炒菁」或「蒸菁」茶类,前者包括龙井、碧螺春、六安瓜片等;后者则有日本的玉露、煎茶、玄米茶等;所谓「清汤绿叶」,二者均具有天然清香、茶汤碧绿等特色,如以玻璃壶沖泡更可以表现茶汤的颜色与叶形。由于茶叶加热后不经发酵便进行揉捻干燥,叶绿色泽得以保存,据说也最能留住茶叶中的「儿茶素」,因此近年学者专家纷纷发表专论,认为常饮能防老、抗氧化,甚至还有防癌的功效。
 
  而白茶(White Tea)属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约五─十%。它在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且叶背满布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干茶外观因而满披白毫、型态自然。台湾目前除花莲舞鹤茶区有少量白牡丹的产制外,大多来自中国福建,以银针白毫最为着名。

  黄茶(Yellow Tea)则是微发酵的茶,发酵度约十─二十%,由于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而有「金镶玉」的美称。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的茶种。不过由于台湾尚无「闷堆渥黄」的技术,因而几乎没有任何产制。代表茶品有中国湖南的君山银针、安徽六安的霍山黄芽、四川雅安的蒙顶黄芽等。

  至于青茶(Blue Tea)即俗称的乌龙茶,属部分发酵茶,发酵度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并依茶品不同而有十五─八十五%的极大落差:如轻发酵的文山包种茶或高山茶(十五─二十%)、中发酵的冻顶茶(二十─三十五%)、重发酵的铁观音(四十─五十%),以及发酵程度更重的白毫乌龙(六十─七十五%)与红乌龙(八十五─九十%)等。半发酵茶在台湾学界大多称为「包种茶」,而今日风行台湾的乌龙茶,则是「半球型包种茶」的俗称,有别于「条型」的文山包种茶,以及「球型包种茶」的铁观音。

  而红茶(Black Tea)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度在九十五%以上,是当今全球产量最多的茶类,也是全世界仅次于白开水而排名第二普及的饮料,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七成以上。好的红茶外观色泽呈乌黑带光泽,汤色红艳透明、滋味醇厚。而与其他茶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红茶是最具「包容性」和「变化多端」的茶类,可以添加研制成各式加味红茶,如柠檬红茶、麦香红茶、泡沬红茶,以及近年红透半边天的「珍珠奶茶」等。知名茶品则有日月潭红茶、花莲蜜香红茶、祁门红茶、斯里兰卡乌巴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等。

  黑茶(Dark Tea)则属后发酵茶,发酵度约八十%。最常见的就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为原料、大多压制为成团成饼的紧压「普洱茶」,少数为散茶,经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悠悠岁月「陈化」而成。由于发酵时间较长,因此叶色多呈暗褐色,风味圆融醇厚(详见吴德亮着《普洱藏茶》一书/联经)。此外,着名的黑茶还包括湖南安化的黑茶(含千两茶、黑砖茶、花砖茶、茯茶等)、广西梧州的六堡茶、陕西咸阳的茯茶、安徽祁门芦溪的六安篮茶等。

  要学会喝茶,请听阿亮大师细说从头、历历数来,让你更了解茶叶种类,不只懂得喝茶,更懂得喝好茶!

名人推荐

  国立中兴大学副校长/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徐尧煇专文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戏说六大茶类》的图书所设计的,内容完全独立于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烹饪艺术的边界:跨文化视角下的味觉创新与地域融合》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烹饪艺术的发展脉络、地域特色,以及当代主厨们如何在新旧食材与技术之间搭建桥梁,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味觉体验。我们摒弃了对传统菜系简单分类的窠臼,而是着眼于“味道的哲学”——探究烹饪技法如何反映一个社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认同。 本书首先剖析了“风土”(Terroir)在现代烹饪中的多重含义。传统上,“风土”常被用来定义葡萄酒或特定农产品的地域属性,但本书将其拓展至烹饪哲学层面:特定气候、土壤和人文环境如何塑造了人们对“鲜美”、“酸度”和“口感”的集体感知。我们通过考察地中海沿岸、东南亚雨林边缘以及北欧冰川地带的饮食习惯,揭示了地域性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调味的基础逻辑。 第一部分:技术的迭代与传统的重构 现代烹饪不再仅仅是经验的传承,更是一门精密的科学与新兴艺术的结合。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自20世纪中叶以来,烹饪技术发生的几场关键性革命,包括分子美食学的兴起及其对食材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深入理解。我们详细介绍了低温慢煮(Sous-Vide)、泡沫与凝胶技术的实际应用,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被主流厨师群吸收和本土化,而非仅仅作为一种噱头存在。 一个核心议题是“传统的重构”。我们考察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在不损害经典菜肴灵魂的前提下,提升其口感、保鲜度和营养价值。例如,如何运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分离和纯化传统香料中的关键风味分子,以实现更精确的味觉叠加;或者,如何通过先进的发酵控制系统,优化传统腌制品的风味曲线。本书认为,真正的创新并非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技术赋能”。 第二部分:食材的全球流动与伦理考量 全球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厨房的调色板,但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伦理与可持续性挑战。本书深入分析了“全球食材流动”对地方饮食结构的冲击与机遇。我们探讨了如藜麦、牛油果、特定品种的辣椒等“超级食品”的兴起过程,分析了其背后复杂的供应链、贸易壁垒以及对原产地农业生态的潜在影响。 在伦理层面,本书提出了“负责任的食材采购”的框架。这不仅包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更延伸到对稀有野生植物的保护、对小农户的公平贸易实践,以及对传统粮食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维护。我们采访了数位致力于“慢食运动”和“从农场到餐桌”理念的先驱者,呈现了他们在商业压力下,如何坚守对食材来源的严格把控。 第三部分:味觉的跨界体验与文化对话 烹饪的未来,在于超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创造全新的“味觉叙事”。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融合菜系”(Fusion Cuisine)的演变,并将其从早期的简单叠加,提升至深层次的“文化对话”。 我们分析了“日式法餐”或“秘鲁亚洲菜”(Nikkei)等成功范例,指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烹饪哲学核心精神的精准把握,而非仅仅是食材的嫁接。例如,如何在法餐的精致酱汁结构中融入日本高汤的“旨味”基础,从而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味觉体验。 此外,本书还引入了“感官设计”的概念。成功的餐饮体验是多维度的,包括视觉呈现、环境声学、嗅觉引导乃至餐具的选择。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心的空间设计和叙事引导,将一道菜肴从单纯的食物提升为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例如,某些前卫餐厅如何利用光影和温度变化,模拟食材的自然生长环境,从而加深食客对食物本质的理解。 结语:未来的厨房——适应性与创造力 《烹饪艺术的边界》最终导向对未来厨房的展望。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稀缺和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味蕾,烹饪艺术必须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书倡导一种更加开放、更具批判性思维的烹饪实践,鼓励厨师们成为文化传承者、技术探险家和生态倡导者。我们相信,烹饪的边界并非由食谱定义,而是由人类不断探索未知风味和联结世界的渴望所驱动。 --- 适合读者: 专业厨师、餐饮管理人员、食品科学家、美食评论家,以及所有对全球饮食文化变迁和未来烹饪趋势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此处留空,保持内容独立性] 出版信息: [此处留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德亮


  ‧台湾花莲人,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兼具作家、画家、摄影家、茶艺家、资深媒体人等多重身分的诗人艺术家,至今已出版着作近40本。

  ‧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茶协会杰出茶艺文化奖,文学作品经常选入多种海内外重要文学选集、年度诗选、高中国文辅导教材、大学教科书等。

  ‧曾在国立台湾艺术馆、国定古蹟林本源园邸、中国福建省美术馆等地举行油画、水彩与摄影个展多次。并曾策办〈1983台北艺术上街展〉、〈1998跨世纪多元艺术互动展〉、〈2011两岸客家围屋特展〉、2015~2017〈台湾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等大型展演,其绘画广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与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岭找茶、写茶、画茶及演讲,每当重大茶叶事件发生时,都会受邀上各大电视为消费者解惑,两岸媒体普遍誉为「茶叶达人」。

  ‧曾任《新台湾新闻周刊》总编辑、《自由时报》综艺版主编、超视〈大脚丫游记〉节目总策划、客家电台艺文节目主持人、国立东华大学教授平面摄影、原住民电视人才培训班教授报导摄影与节目企划,交通部观光局〈台湾采风〉摄影大赛评审委员、行政院辅导会〈国家农场〉摄影大赛评审委员、BENQ真善美奖评审委员;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顾问、台北茶文化博览会顾问、宜兰县政府顾问、台北县政府客家文化谘询委员会顾问、台湾陶艺学会顾问、日本台湾茶协会顾问等。

  ‧曾为《新新闻》、《新观念》、《时报周刊》以及中国大陆《Look Taiwan》、《茶叶中国》等两岸各大报刊撰写专栏。现为《人间福报》、《独家报导》、《丰年》以及中国大陆《茶道》等各大报刊专栏作家;2016年起受聘担任北京大学《中华茶通典》学术暨编纂委员。

  ‧Facebook搜寻:阿亮大师粉丝专页

  ◎吴德亮已出版着作:

  茶艺文学:风起云涌普洱茶(远足/2003)
  台北找茶(民生报/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报/2004)
  台湾找茶(民生报/2005)
  普洱找茶(民生报/2006)
  普洱藏茶(联经/2008)
  客乡找茶(台北县客家事务局/2009)
  两岸乌龙名茶(知音/2009)
  台湾的茶园与茶馆(联经/2011)
  台湾茶器(联经/2012)
  找茶,就是找故事(联经/2013)
  台湾喫茶(联经/2015)
  台湾人文茶器(联经/2015)
  2017台湾新文人茶器(台北红馆/2017)
  戏说六大茶类(联经/2017)

  电影原着:国四英雄传(益群/1985/代表参加芝加哥影展)

  报导文学:小钱征服大中国(新新闻/2003)
  致富在中国(鹰汉文化/2004)
  客家围屋──海崃两岸的土楼意象(新北市客家事务局/2011)

  旅游文学:静冈伊豆(新新闻/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国(华文网/2001)
  北台湾知性之旅(华文网/2001)
  深入云南古国(华文网/2001)
  深入苏州(华成/2002)
  诗集:剑的握手(德馨室/1977)
  画室(德馨室/1978)
  月亮与剑(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诗选──诗书茶画(华玲/2009)

  散文集:永远的伯劳鸟(河童/1998)

  绘画笔记:台湾画真情(博扬文化/2000)

  多元创作:千手缪思(台北县文化局/2007)

  画集:乡土诗情(联鸣文化/1984)
  吴德亮画集Ⅱ(鹿港小镇/1990)
  本土心情(联鸣文化/1996)

  摄影集:人间茶(台北县文化局/2008)
  近看海崃两岸之美(中国福建省美术馆/2011)

图书目录

《推荐序》全球茶类的文化洗礼与学术传递/徐尧煇(国立中兴大学副校长/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
《作者序》八十万里茶和瀹

第一章 茶叶分类与发酵度
茶叶分类方式与基准
六大茶类概说与部分茶类争议

第二章 绿茶
一、绿茶品项与名茶
炒青绿茶──龙井与碧螺春
三崃绿茶不老传奇
烘青绿茶──六安瓜片
晒青绿茶──古丈毛尖
浮梁茶、赋春绿
名重天下阳羡茶
武当山道茶
云南小叶种宝洪绿茶
二、日本三大蒸青绿茶与茶道
历史悠久宇治茶
富士山下静冈茶
龙猫故乡狭山茶

第三章 白茶
白茶主要产区与等级划分
福鼎白琳镇寻访白茶
福鼎管阳镇白茶
云南大叶种晒青白茶

第四章 黄茶
黄茶的种类与品质特征
洞庭君山舞银针
霍山黄芽

第五章 青茶(乌龙茶)
乌龙茶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一、闽北乌龙
武夷岩茶
牛栏坑来的肉桂与老欉水仙
大红袍与半天妖
二、闽南乌龙
安溪铁观音
台湾木栅铁观音
闽南佛手过台湾
三、广东乌龙
凤凰单欉
岭头单欉
四、台湾乌龙
全球海拔最高大禹岭茶
梨山来的红水乌龙
茶与音乐共咏玉山之美
水蜜桃盎然共舞拉拉山茶
名扬四海冻顶茶
文山包种茶
东方美人茶
茶在海岸山脉与金针共舞
台湾紧压乌龙茶

第六章 红茶
一、红茶主要产区与分类
二、小种红茶──世界红茶发源
三、世界三大高香红茶
祁门红茶
印度大吉岭与斯里兰卡乌巴红茶
四、其他工夫红茶
云南滇红
广东英德红茶
宜兴红茶
五、台湾红茶
台湾红茶故乡日月潭
关西与龙潭红茶
小叶红茶与高山红茶
花莲蜜香红茶
鹤冈红茶风云再起

第七章 黑茶
一、黑茶的种类与产区
二、普洱茶
生茶、熟茶与半生熟茶
普洱茶的型制
普洱茶明星茶区与断代变化
民营茶厂崛起后的新茶争锋
前进古六大茶山
南糯茶山
十五年翻涨千倍老班章
僾尼族把把茶
邦崴过渡型古树茶
景迈茶山万亩古茶园
普洱寻诸葛丞相未遇
娜罕与昔归普洱岩韵
超级新星冰岛茶
风庆大飞树茶山
在世界遗产的梯田发现茶
号级古董普洱茶收藏与辨识
印级与七子级普洱陈茶收藏与辨识
普洱茶砖收藏与辨识
普洱茶膏风云再起
三、湖南安化黑茶
四、陕西咸阳茯茶
五、安徽六安篮茶
六、广西六堡茶
七、台湾黑茶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全球茶类的文化洗礼与学术传递
◎徐尧煇(国立中兴大学副校长/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


  从小我就养成喝茶的习惯,甚至以茶汤泡饭,现在也时常忆起与父母盘膝对饮的情景。诗人艺术家德亮掏出了我的心情,每当与家人、朋友沏茶,就浮现他礼赞茶香的一首诗:

  投身滚沸之间
  成就满室茶香
  叶片且婆娑舒展
  释放紧揪的心结
  而汤色正盈盈
  辉映你我
  欢喜的心
  (摘录自《德亮诗选‧卷三‧茶韵留香‧沏茶》)

  人生许多缘分都是难以预期的,虽然早已慕名这位被冠予茶叶达人的诗人、作家、画家、摄影家、艺术家等多重身分的资深媒体人,直到二○一二年中兴大学开始推动睿茶平台计画,我才得与德亮诗人艺术家真正接触,确认他是兴大校友后,学长就成为日后我对他的尊称。台湾近二十年无论是茶叶研发或产业之扩展,均有惊人的发展,有鑑于国内大学体系没有学院提供完整的茶学教育,兴大开始规划茶学课程与实习场所,德亮学长成为学校延聘谘询的讲座,他所出版的茶艺文学丰富而广博,自然成为同仁授课的参考工具书,他也不时莅校演讲指导,使兴大睿茶平台多元且生动。此后学长所发表的专栏、雅士同好聚会、受邀演讲、主持活动的讯息,他都不时传入我的电子信箱,我很幸运蒙获茶叶达人的文化洗礼,也使我在教育岗位上能生生不息地传递茶文化的精华。

  德亮学长新作《戏说六大茶类》的精简演讲篇,两年前曾在兴大通识教育讲座发表,满堂的学生、老师与茶业界人士在两小时内宛如跋涉许多茶叶圣地、尝尽琼浆玉露。新书虽名「戏说」而非「细说」,却绝非轻描淡写、简随而过,相反的,记录了学长累积十多年千里跋涉,翻山越岭找茶,图文并茂写茶,旁征博引考据,为朦胧的茶区与各具特色的茗品,给了最生动写实的註解。新书除了第一章介绍茶叶分类与发酵外,其余二至七章按干茶的颜色为分类的依据,分别介绍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与黑茶,各章均详述各种茶类的产区、品项与名茶。道尽各类茶的悠悠历史,繁复变化的制茶工序,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迷人魅力。绿茶是世界最古老的茶类,也是中国最多的茶种类,书中的第二章中叙述日本蒸青绿茶的发源与茶道极致的境界,体会「本来无一物」与「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浓浓禅意,茶文化的无远弗届,可以修鍊人的品格或身心。

  第五章介绍青茶,也是我们熟悉并引以为傲的乌龙茶,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大禹岭茶,又有与小绿叶蝉共舞的东方美人茶,不同茗品借由不同发酵程度与烘焙技术,保留原茶的香气与回甘的喉韵。第六章介绍红茶,红茶发源于福建武夷山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传入欧洲后已是当今全球产量最多的茶类,世界三大高香红茶独占鳌头。台湾红茶的故乡日月潭,这几年也掀起台湾的红茶热。第七章介绍黑茶,德亮学长曾出版过数本普洱茶专书,可见其丰富多样,风起云涌,多彩绚烂,成就了许多惊奇与典故,此章也包含老班章的经济奇蹟及实用的普洱茶收藏与辨识法。

  德亮学长的独特,已可以由他所获的尊号窥知,他的着作是茶文化的宝典,他嘱咐我写序,心里所期待的应是透过学术的传递,回馈这片土地。

作者序

八十万里茶和瀹


  「作为一个文人,我到底能为台湾、为两岸真正做些什么?」有幸成为「作家」以来,我常常思索这个问题。

  二十世纪末期,当台湾茶从外销荣景急遽转为内销、茶叶与茶艺市场受到重大冲击;当宜兴紫砂壶历经多年的飙涨后忽然一夕崩盘;当台湾一向引以为傲的茶文化正面临转型的十字路口;当对岸茶文化或茶价正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悄悄甦醒。爱茶成痴的我当时就告诉自己,该是站出来用笔、用镜头,为台湾茶、为两岸茶文化、为台湾正奋力崛起的壶艺家们努力发声的时候了。

  因此从新世纪伊始,我毅然放下新闻週刊总编辑的光环,开始背起相机深入「找茶」写茶,从台湾各大茶山到对岸各大茶区,更进一步前进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等地,无论乌龙茶、黑茶、红茶或绿茶、黄茶、白茶,可以说,只要有茶的地方,就大多有我的足迹。从二○○三年第一本茶书《风起云涌普洱茶》开始,几乎一年推出一本茶书。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十多年来,看到原本被污名化「臭脯茶」的普洱茶重新站起;看到台湾乌龙茶与红茶再度站上国际舞台;看到原本没落的茶区或茶品因而风云再起;看见台湾茶器逐年扮演更重要角色;看到六大茶类在两岸甚至全球市场轮番上阵、各领风骚;看见原本独钟红茶与绿茶的外国友人开始尝试或喜欢品饮更多元化的茶品。曾经略尽棉薄之力的我也深感欣慰,更深深感谢十多年来,两岸读者对我的热情支持。

  不过,推出近四十本各类着作,或单纯十多本茶文化相关大书以来,从来不曾为了完成一本书,而累积了将近十年的功夫;也从来不曾为了单一的写作主题,而历尽艰辛、长途跋涉过漫长又遥远的旅程。事实上,单就台北经昆明转往西双版纳或普洱来回,前前后后不下数十次就绝对超过八千公里,何况还前往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江西、陕西等产茶大省,加上东北亚、澳洲甚至美国夏威夷大岛等地。不断累积的数万张照片与文字纪录、地图绘制,加上近三个月不眠不休地闭关写作,才能完成这本涵盖所有茶品的《戏说六大茶类》,「八千里路云和月」已经不足以形容,几乎可以说是「八十万里茶和瀹」了。

  十四世纪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散茶而发源的「瀹茶法」,即今日普遍简便取茶置壶沖泡的「撮泡法」,「瀹」字除了《通欲文》所说「以汤煮物曰瀹」;还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瀹,渍也」,即浸渍之意;或《文心雕龙》所说「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的「疏通」等解释。因此我的八千里路茶和瀹,应该也包含了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却也几乎成天沉浸在茶园或茶堆,或疏通比较作者在云南景迈古茶山制高点俯瞰观察古茶园环抱的傣寨。或以诗画诠释各类茶品,而始终乐在其中,甚至每当有茶叶重大事件发生,也多会受邀上电视为消费者解惑。

  至于不用「细说」而以「戏说」为名,是因为真要细说分明、将六大茶类鉅细靡遗说个清楚,非得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不可,对读者来说不仅是个负担,也不可能进入通路、达到人人都得而阅读的境界,那正是北京大学目前集合全国数十位学者菁英共同编纂、多达七十多部的《中华茶通典》所应呈现的。我则希望以精彩的图文、用说故事的方式,让爱茶人或普罗大众能够一次轻松认识全球所有茶类、进而步入缤纷迷人的茶世界,才是写作本书的最大意义。

  常听资深茶人将各种茶做拟人化的譬喻:说绿茶就像不识愁滋味的轻狂少年;而红茶却是艳光四射的俏舞者。包种茶有如清秀婉约的小家碧玉;乌龙茶则宛若丰姿绰约的成熟贵妇;高山茶更像冷艳尊贵的绝世美人。白茶彷彿隐于山林的药师居士;黄茶是浑身有劲的黄金新贵;千两茶则彷彿刚毅果决的正义之士;普洱茶却不啻是学富五车的智者。其实,所有茶类或茶品都必须从识茶开始,接着再细细品味至深入,才能感受或体会箇中不同的玄机与风采吧。

图书试读

一、绿茶品项与名茶
 
绿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类,也是中国最多的茶种类。从唐代作为贡茶的「阳羡茶」(今江苏省宜兴市)到宋代贡茶的「北苑茶」(今福建省建阳市与建瓯市),历代名茶竞出,包括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龙井」、浙江省安吉县的「安吉白茶」、江苏省苏州市的「太湖碧螺春」与南京市的「雨花茶」、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毛峰」与「太平猴魁」、安徽省歙县的「老竹大方」、江西省庐山的「庐山云雾茶」、河南省信阳市的「信阳毛尖」、湖南省武陵山区古丈县的「古丈毛尖」、贵州省都匀市的「都匀毛尖」、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午子仙毫」、云南省宜良县的「宝洪茶」等,可说黄河以南各省几乎都有绿茶的产制,品项之多也绝对超越其他茶类。
 
绿茶的採摘时间,除少数茶品如六安瓜片或太平猴魁外,大多以清明前、茶树刚发芽时採摘,称为「明前茶」,且以明前第一摘为最优,例如西湖龙井就以清明前採收的「明前春茶」为贵,其次才是谷雨前採收的「雨前春茶」,且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之说。雨前茶称为「二春茶」,之后至夏至所採就称为「三春茶」而缺乏卖相了。而立夏后再採摘则叶片已变厚,称为「四春茶」,也可称做「梗片」。
 
始创于一九○○年的太平猴魁为绿茶类的「尖茶」,也被誉为中国的「尖茶之冠」,就是以谷雨前后採摘为最佳。外形特色是压扁的叶芽挺直肥实,两头尖而不翘、不弯曲。产于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乡猴坑一带的猴村、猴岗、颜家三合村。传说「猴魁」原本是野生茶,后来飞鸟衔来茶籽撒播在石缝之中而逐渐繁衍成茶园,由于四壁陡峭採摘不易,因此特别驯养猴子攀上峰顶採茶,因而得名太平猴魁,信不信由你。
 
同样产于黄山的黄山毛峰,则是以成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而命名,由于黄山古称徽州而又名「徽茶」,为清代光绪年间的谢裕大茶庄所创制。茶树品种为黄山种与黄山大叶种,于每年清明谷雨之间採摘肥壮嫩芽以手工炒制,外形微卷如雀舌状,特色在于茶品银毫显露,色泽油润光滑且绿中泛黄,且带有俗称「黄金片」的金黄色鱼叶。沖泡后汤色清碧微黄且雾气绕顶,入喉后韵味更显幽长。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戲說六大茶類》,真的讓我感覺,作者是一位非常懂得「說故事」的人。他沒有把茶當成是一種單純的飲品,而是把它融入了歷史、文化,甚至是一些趣味性的傳說裡。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反而覺得像是在跟一位淵博的朋友,輕鬆地聊天。 書中對綠茶的描寫,就很有意思。它會告訴你,為什麼綠茶的茶湯是綠色的,那種清新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它還會引導你想像,不同的綠茶,像是中國的龍井、日本的抹茶,它們在製作上和風味上,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作者用很具體的例子,讓你感覺綠茶不再是「綠色」而已,而是有著豐富的層次感。 而關於紅茶,它就更像是一場環遊世界的旅程。書中會講述紅茶如何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演變成獨特的飲品。你會讀到關於英國下午茶的優雅,關於印度阿薩姆茶的濃烈,關於斯里蘭卡錫蘭茶的清新。這些描述,讓你感覺到,一杯紅茶,連結著的是整個世界的風土人情。 烏龍茶的部分,對我來說,更是有一種親切感。作者並沒有用很多深奧的術語,而是用很生活化的語言,解釋了烏龍茶那獨特的半發酵工藝,以及它如何能產生如此豐富的香氣和口感。它會讓你理解,為什麼台灣的烏龍茶,像是凍頂、高山茶,會如此受歡迎。你會覺得,原來我們每天喝的這杯茶,背後藏著這麼多的學問。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裡對白茶和黃茶的介紹。這兩種茶,我平常接觸得比較少。但是,作者卻能用非常精煉、非常富有詩意的文字,描繪出白茶那種「自然」、「醇和」的風味,以及黃茶那種獨特的「悶黃」香氣。它讓你感覺,即使是比較「樸實」的茶,也同樣有著它們獨特的、值得細細品味的魅力。 最後,關於黑茶,例如普洱。書中不會簡單地說它「越陳越香」,而是會深入探討它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這種發酵方式如何賦予它深沉的陳香和醇厚的口感。作者的文字,讓你感覺到,黑茶的陳化,就像是時間在茶葉中沉澱出的智慧,越是經歷歲月的洗禮,越是散發出迷人的風采。它會讓你覺得,黑茶是一種非常有故事的茶。 總的來說,《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打破了我對茶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種輕鬆、有趣、而且充滿人情味的方式,讓我感受到了茶葉豐富的內涵和迷人的魅力。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只是單純地「喝茶」,而是開始「品味」茶,感受它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评分

最近,《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真的是讓我愛不釋手。我本來以為,關於茶的書,大概就是那種一本正經的介紹,會有很多我聽不懂的術語。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真的就像在「戲說」,用一種非常生動、幽默,而且充滿人情味的方式,把六大茶類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 就拿綠茶來說,它不只是說「未發酵」,而是會描繪茶葉在清晨被採摘下來,那種鮮嫩欲滴的感覺,彷彿茶葉還帶著露珠的清新。書裡會讓你想像,不同地區的綠茶,是如何因為氣候、土壤、以及當地人的智慧,而發展出獨特的風味。像是西湖龍井那種淡淡的豆香,或者是碧螺春那種清雅的蘭花香,這些細膩的描述,讓我感覺綠茶不再是單一的類別,而是有著豐富的個性。 而紅茶的部分,則讓我看到了它「稱霸世界」的魅力。書裡詳細地介紹了紅茶的完全發酵過程,以及它如何成為了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下午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會讀到關於貴族們優雅品飲紅茶的場景,感受到紅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品味的象徵。它讓我開始思考,我每天喝的這杯紅茶,它背後的故事,遠比我想像的要豐富。 對於烏龍茶,這可是我們台灣的驕傲。作者在這部分花了很多心思,它沒有用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像在跟你分享,為什麼凍頂茶會有獨特的焙火香,為什麼高山茶喝起來會那麼甘甜。它會讓你理解,烏龍茶那種「半發酵」的獨特工藝,以及這種工藝如何造就了它豐富的層次感。讀完這部分,你會對我們台灣的烏龍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自豪。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裡對白茶和黃茶的介紹。這兩種茶,可能不像綠茶、紅茶那麼廣為人知。但是,作者卻能用非常詩意、非常精準的文字,描繪出白茶那種「不經意」的製作工藝,以及由此產生的純淨、甘甜的風味。而黃茶,那獨特的「悶黃」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淡雅香氣,也讓我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讓我感覺,即使是比較「冷門」的茶,也有著它們獨特的、值得探索的魅力。 最後,關於黑茶,像是普洱。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說它「越陳越香」,而是會深入探討它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這種發酵方式如何賦予黑茶深沉的陳香和醇厚的口感。作者的文字,讓你感覺到,黑茶的陳化,就像是時間在茶葉中沉澱出的智慧,越是經歷歲月的洗禮,越是散發出迷人的風采。它會讓你覺得,黑茶是一種可以越喝越有味道的茶。 總而言之,《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將茶葉這個原本可能顯得有些專業的領域,變得非常親切、非常有趣。它讓我感覺,我不再是個門外漢,而是能夠透過這些生動的文字,去理解、去欣賞、去感受,每一杯茶背後的故事和魅力。

评分

最近,手邊有一本《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讀起來,真的就像是在聽一位非常懂茶、而且又很會講故事的朋友在聊天。它沒有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腔調,而是用非常生活化、非常生動的筆觸,把我對茶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書中對於綠茶的介紹,就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只是簡單地告訴你綠茶是「未發酵」,而是會描繪出茶葉在清晨被採摘下來,那種鮮嫩欲滴的感覺,彷彿茶葉還帶著露珠的清新。它還會引導你去想像,不同地區的綠茶,像是中國的龍井、日本的抹茶,它們在製作上和風味上,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作者用很具體的例子,讓你感覺綠茶不再是「綠色」而已,而是有著豐富的層次感。 當我讀到紅茶的部分,我更是驚訝於它在全球的影響力。書中詳細介紹了紅茶的完全發酵過程,以及它如何成為了西方世界,特別是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你讀著讀著,就會想像到,在那個優雅的下午時光,一杯暖暖的紅茶,搭配著精緻的點心,這其中蘊含的,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它讓我對每天早晨習慣泡的那杯紅茶,有了更多的想像。 而對於烏龍茶,身為台灣人,我們對它當然不陌生。但這本書卻讓我發現,原來我們對烏龍茶的認識,還有很大的空間。作者很細膩地描繪了烏龍茶獨特的半發酵工藝,以及這種工藝如何造就了它豐富多變的風味。從高山茶的清爽甘甜,到凍頂茶的醇厚焙火,書中用很生動的比喻,讓你能夠大概體會到,為什麼每一種烏龍茶,都有它獨特的個性。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白茶和黃茶的介紹。這兩種茶,平常我接觸得比較少。但是,作者卻能用簡潔而富有詩意的文字,描繪出白茶那種「不經意」的製作工藝,以及由此產生的純淨、甘甜的風味。而黃茶,那獨特的「悶黃」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淡雅香氣,也讓我覺得非常新奇。它讓我感覺,即使是比較「冷門」的茶,也有著它們獨特的、值得探索的魅力。 最後,關於黑茶,例如我們常聽到的普洱。書中並沒有停留在「越陳越香」這個簡單的認知。它深入探討了黑茶那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這種發酵方式如何賦予它深沉的陳香和醇厚的口感。作者的文字,讓你感覺到,黑茶的陳化,就像是時間在茶葉中沉澱下的智慧,越是經歷歲月的洗禮,越是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總之,《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將茶葉這個原本可能顯得有些專業的領域,變得非常親切、非常有趣。它讓我感覺,我不再是個門外漢,而是能夠透過這些生動的文字,去理解、去欣賞、去感受,每一杯茶背後的故事和魅力。

评分

最近拜讀了《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茶葉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茶」這個字,好像離我有點遙遠,總覺得那是一種需要經過嚴格訓練、才能欣賞的藝術。但是,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讓我感覺茶,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充滿了有趣的靈魂。 書裡講到綠茶,它並沒有用很多專業術語,而是描繪了茶農在晨曦中採摘茶葉的畫面,那種鮮嫩欲滴的感覺,彷彿就在眼前。它還會讓你思考,為什麼不同地方的綠茶,會有不同的香氣,像是西湖龍井那淡淡的豆香,或者是碧螺春那股清雅的蘭花香。作者的文字,就像是為你打開了一扇窗,讓你看到綠茶背後,那關於風土、關於人情的細膩故事。 當讀到紅茶的部分,我更是驚訝於它在全球的影響力。書中詳細介紹了紅茶的完全發酵過程,以及它如何成為了西方世界,特別是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你讀著讀著,就會想像到,在那個優雅的下午時光,一杯暖暖的紅茶,搭配著精緻的點心,這其中蘊含的,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它讓我對每天早晨習慣泡的那杯紅茶,有了更多的想像。 而對於烏龍茶,身為台灣人,我們對它當然不陌生。但這本書卻讓我發現,原來我們對烏龍茶的認識,還有很大的空間。作者很細膩地描繪了烏龍茶獨特的半發酵工藝,以及這種工藝如何造就了它豐富多變的風味。從高山茶的清爽甘甜,到凍頂茶的醇厚焙火,書中用很生動的比喻,讓你能夠大概體會到,為什麼每一種烏龍茶,都有它獨特的個性。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白茶和黃茶的介紹。這兩種茶,平常我接觸得比較少。但是,作者卻能用簡潔而富有詩意的文字,描繪出白茶那種「不經意」的製作工藝,以及由此產生的純淨、甘甜的風味。而黃茶,那獨特的「悶黃」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淡雅香氣,也讓我覺得非常新奇。書中沒有過多的學術分析,而是讓你感受,這兩種茶,有著它們自己獨特的、溫柔的魅力。 最後,關於黑茶,例如我們常聽到的普洱。書中並沒有停留在「越陳越香」這個簡單的認知。它深入探討了黑茶那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這種發酵方式如何賦予它深沉的陳香和醇厚的口感。作者的文字,讓你感覺到,黑茶的陳化,就像是時間在茶葉中沉澱下的智慧,越是經歷歲月的洗禮,越是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總的來說,《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將原本可能顯得有些距離感的茶知識,變得如此親切、如此有趣。它讓我知道,每一杯茶,都藏著一段故事,都蘊含著一份智慧。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只是單純地「喝茶」,而是開始「品味」茶,感受它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生活哲學。

评分

這本《戲說六大茶類》,真的讓我感覺,作者是一位非常懂得「說故事」的人。他沒有把茶當成是一種單純的飲品,而是把它融入了歷史、文化,甚至是一些趣味性的傳說裡。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反而覺得像是在跟一位淵博的朋友,輕鬆地聊天。 書中對綠茶的描寫,就很有意思。它會告訴你,為什麼綠茶的茶湯是綠色的,那種清新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它還會引導你想像,不同的綠茶,像是中國的龍井、日本的抹茶,它們在製作上和風味上,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作者用很具體的例子,讓你感覺綠茶不再是「綠色」而已,而是有著豐富的層次感。 而關於紅茶,它就更像是一場環遊世界的旅程。書中會講述紅茶如何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演變成獨特的飲品。你會讀到關於英國下午茶的優雅,關於印度阿薩姆茶的濃烈,關於斯里蘭卡錫蘭茶的清新。這些描述,讓你感覺到,一杯紅茶,連結著的是整個世界的風土人情。 烏龍茶的部分,對我來說,更是有一種親切感。作者並沒有用很多深奧的術語,而是用很生活化的語言,解釋了烏龍茶那獨特的半發酵工藝,以及它如何能產生如此豐富的香氣和口感。它會讓你理解,為什麼台灣的烏龍茶,像是凍頂、高山茶,會如此受歡迎。你會覺得,原來我們每天喝的這杯茶,背後藏著這麼多的學問。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裡對白茶和黃茶的介紹。這兩種茶,我平常接觸得比較少。但是,作者卻能用非常精煉、非常富有詩意的文字,描繪出白茶那種「自然」、「醇和」的風味,以及黃茶那種獨特的「悶黃」香氣。它讓你感覺,即使是比較「樸實」的茶,也同樣有著它們獨特的、值得細細品味的魅力。 最後,關於黑茶,例如普洱。書中不會簡單地說它「越陳越香」,而是會深入探討它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這種發酵方式如何賦予它深沉的陳香和醇厚的口感。作者的文字,讓你感覺到,黑茶的陳化,就像是時間在茶葉中沉澱出的智慧,越是經歷歲月的洗禮,越是散發出迷人的風采。它會讓你覺得,黑茶是一種非常有故事的茶。 總之,《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它打破了我對茶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種輕鬆、有趣、而且充滿人情味的方式,讓我感受到了茶葉豐富的內涵和迷人的魅力。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只是單純地「喝茶」,而是開始「品味」茶,感受它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评分

這本《戲說六大茶類》讀起來,真的就像在聽一個非常懂茶、又很會說故事的朋友聊天一樣,一點都沒有那種「教科書」的死板感。它並不是那種硬邦邦的知識堆砌,而是把每一種茶的特質,都描繪得有血有肉,讓你讀著讀著,彷彿就能聞到茶香,嚐到茶味。 比如說,它在講到綠茶的時候,不只是說「未發酵」三個字,而是會描述茶葉是如何在清晨被採摘下來,如何在低溫的環境下迅速殺青,保持那份鮮嫩的翠綠。它還會引導你想像,不同地區的綠茶,因為氣候、土壤、以及人文的影響,會發展出怎麼樣獨特的性格,像是西湖龍井的豆香,或是碧螺春的蘭花香,這些細節讓綠茶不再只是一個籠統的分類。 然後講到紅茶,它會帶你去看那種完全發酵後,茶湯變得紅潤透亮的過程,以及這種茶是如何征服了西方世界的。書裡會用很有畫面感的文字,去描寫英國貴族在下午時分,優雅地品飲紅茶的場景,讓你感覺紅茶不只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儀式,一種品味的象徵。它還會提及紅茶的品種,像是阿薩姆的濃烈,或是錫蘭的清爽,讓你知道原來紅茶的世界,也是如此的多采多姿。 對於烏龍茶,作者更是用了心。它沒有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像在跟你解釋,為什麼有些烏龍茶喝起來會有花香,有些會有果香,有些又帶著烘焙的韻味。它會引導你感受烏龍茶那種「半發酵」的獨特之處,那種介於綠茶的清新和紅茶的醇厚之間的微妙平衡。它還會提及台灣不同產區的烏龍茶,像是高山茶的甘甜,或是凍頂茶的焙火香,讓你覺得,原來我們身邊的這杯茶,藏著這麼多學問。 書裡對白茶的描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它強調了白茶那種「不經意」的製作方式,只是簡單的萎凋和乾燥,卻能孕育出如此細膩、甘醇的風味。作者會讓你感受到,白茶那種純粹、自然的氣息,就像是在品味最原始的茶味。它甚至會提及一些關於白茶的養生功效,讓你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杯茶,更是一種健康的選擇。 至於黃茶,書中會特別點出它那獨特的「悶黃」工藝,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香氣。作者會讓你理解,黃茶的「悶」並不是一種粗糙的製作,而是經過精準控制,才能達到那種溫和、甘甜的風味。它會引導你去體會,黃茶那種淡雅、柔和的滋味,如同陽光灑落在茶葉上的溫暖。 最後,對於黑茶,像是普洱。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說它「越陳越香」,而是會深入探討它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這種發酵方式如何賦予黑茶獨特的陳香和醇厚的口感。作者會讓你感受到,黑茶的陳化,就像是時間在茶葉中沉澱出的智慧,越是經歷歲月的洗禮,越是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總之,《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讓我感覺到,作者是真的愛茶,並且很願意將這份愛,用最親切、最能引起共鳴的方式,分享給讀者。它讓我們這些對茶不太了解的人,也能輕易地走進茶的世界,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茶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

评分

最近,我偶然翻開了一本叫做《戲說六大茶類》的書,當我看到它的書名時,其實心裡有一絲猶豫,因為我一直覺得「茶道」這兩個字,總是帶著一種距離感,似乎是需要經過一番刻苦練習才能觸及的境界。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卻以一種極為親切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向我打開了茶的世界。 它並沒有用艱澀難懂的術語,也沒有刻意強調品鑑的嚴謹步驟,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帶著你娓娓道來。書中將複雜的六大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一一拆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它們的起源、製作工藝、風味特點,甚至還融入了許多充滿趣味性的歷史軼事和民間傳說。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烏龍茶的部分,這也是我們台灣人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茶品之一。作者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不同發酵程度的烏龍茶,是如何演變成我們熟悉的那些品種,像是高山茶的清雅、凍頂茶的醇厚、鐵觀音的獨特香氣,彷彿都能在文字中品味出來。它並沒有強迫你記住各種複雜的名稱,而是讓你理解,每一個名稱背後,都蘊含著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製茶智慧。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的圖片選擇也極具巧思。它並非單純地展示茶葉的形態,而是透過鏡頭捕捉了茶園的風光、製茶的場景、以及品茶的悠然時刻。這些圖片,就像是為文字注入了靈魂,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茶的溫度與故事。有時候,看到書中描繪的古老茶館,或是茶農辛勤的身影,我會不禁想像,在那個年代,人們是如何圍坐在一起,品味一杯茶,分享生活點滴。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茶從一種飲品,昇華為一種文化符號。它探討了茶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從亞洲傳播到世界各地,並與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融合。例如,它對紅茶在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的地位的描寫,就讓我對這看似簡單的飲品,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解渴或提神的工具,而是承載著歷史、社交、甚至是情感的媒介。 閱讀《戲說六大茶類》的過程,是一種非常放鬆的體驗。你會感覺像是和一位博學多聞的朋友在聊天,他用最自然、最生動的方式,跟你分享他對茶的熱愛與見解。書中並沒有給予標準答案,而是鼓勵你去探索、去感受,去發掘屬於自己的茶之樂趣。 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每天喝的這杯茶,背後都可能蘊藏著一段豐富的歷史,一份精湛的工藝,以及一種獨特的生活哲學。這本書,讓原本感覺有些遙遠的「茶道」,變得觸手可及,充滿了人文的溫度。 對於像我一樣,對於茶葉有著初步好奇,但又不太確定從何開始的讀者來說,《戲說六大茶類》無疑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入門指南。它用最溫柔且最有趣的方式,引領你走進茶的世界,讓你不再只是「喝茶」,而是開始「品味」茶,感受茶所帶來的不同層次的樂趣。

评分

哎呀,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叫做《戲說六大茶類》的書,翻了幾頁就覺得很有意思,雖然我平常不是那種對茶道有深入研究的人,但書裡面的內容,講得真是生動有趣,一點都不枯燥。它不像有些茶書,動不動就擺出很多專業術語,讓人看了就頭昏。這本書就不一樣,它用一種很生活化的方式,把六大茶類,像是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它們的特色、歷史、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傳說,都講得繪聲繪影。 我記得書裡面有提到,像我們台灣人很愛喝的烏龍茶,它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發酵程度和製作方式,所以會有高山烏龍、凍頂烏龍、鐵觀音等等,每一種都有它獨特的風味。書裡面就用了一些很貼切的比喻,把這種差異講得很清楚,讓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也能聽得懂。而且,它不只是介紹茶本身,還會講到一些跟茶相關的生活文化,像是以前人們怎麼喝茶、茶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甚至是茶葉怎麼傳播到世界各地。 最讓我驚喜的是,書裡面的圖片也很有品味,不是那種死氣沉沉的學術插圖,而是拍得很有意境,讓人看了就覺得心情很好。有時候,它會搭配一些老照片,讓你可以想像當時的茶館風情,或是茶農採茶的情景。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讓閱讀的體驗更豐富了。我尤其喜歡書裡討論到不同茶葉的沖泡方式,雖然我平常自己泡茶,大概就是隨便沖沖,但書裡面講到不同的水溫、沖泡時間,對茶湯風味的影響,讓我茅塞頓開。 它就像在跟你聊天一樣,很輕鬆。你不會覺得在被「教育」,反而是跟一位很懂茶的朋友,一起漫步在茶的世界裡。它沒有刻意去強調哪個茶最好,哪個茶最貴,而是讓你了解每一個茶類背後的故事和魅力。像是紅碎茶,大家可能覺得就是拿來泡奶茶的,但書裡就講了它在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的重要性,還有它獨特的發酵過程,其實也是很講究的。 我最喜歡的一點是,它把茶變得更有人情味了。不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充滿了歷史、文化和情感的載物。書裡面可能提到某個地方的茶,跟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或是某種茶葉的發源,背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這些細節,讓我覺得茶不再只是口中的飲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生活的態度。 尤其對於我們台灣人來說,茶真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從早上的提神飲品,到下午的悠閒時光,再到晚上的聚會,總少不了茶的蹤影。這本書的出現,恰好填補了我對自己日常飲品背後故事的好奇。它讓我開始思考,我每天喝的這杯茶,它從哪裡來?是怎麼被做出來的?又有什麼樣的學問在裡面? 它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為茶藝大師的書,更像是一本引導你認識茶、欣賞茶的入門讀物。即使你像我一樣,平常只是隨便泡泡茶,但讀了這本書,你會對茶葉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你會開始留意茶葉的顏色、香氣、口感,甚至會去嘗試不同的茶類,去比較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而且,書裡面的敘事方式也很靈活,有時候像是在講一個故事,有時候又像是在跟讀者對話。它的語言很生動,不會有那種很死板的學術腔調。你會感覺到作者對於茶的熱愛,這種熱愛是可以透過文字感染到讀者的。 總之,《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是一本非常棒的茶葉入門書,或者說,更像是一本茶文化的遊記。它讓我用一種全新的、更親切的視角,重新認識了我們身邊的這杯茶。推薦給所有對茶有興趣,但又覺得茶道很遙遠的朋友們。

评分

最近,我手邊正好有一本叫做《戲說六大茶類》的書,把它讀完之後,我對於「茶」這個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茶道、品茶這些詞,聽起來都很有距離感,好像是屬於那些很有學問的人才會懂的東西。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感覺茶,其實充滿了趣味,而且就在我們身邊。 書裡對於綠茶的描寫,就讓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只是簡單地說「未發酵」,而是會描繪茶葉是如何在清晨的陽光下,被採摘下來,那種鮮嫩欲滴的感覺,彷彿都能透過文字感受到。它還會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不同地方的綠茶,會有不同的香氣,像是西湖龍井那淡淡的豆香,或者是碧螺春那股清雅的蘭花香。這些細節,讓我感覺綠茶不再是單一的類別,而是有著豐富的個性。 當我讀到紅茶的部分,我更是驚訝於它在全球的影響力。書中詳細介紹了紅茶的完全發酵過程,以及它如何成為了西方世界,特別是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你讀著讀著,就會想像到,在那個優雅的下午時光,一杯暖暖的紅茶,搭配著精緻的點心,這其中蘊含的,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它讓我對每天早晨習慣泡的那杯紅茶,有了更多的想像。 而對於烏龍茶,身為台灣人,我們對它當然不陌生。但這本書卻讓我發現,原來我們對烏龍茶的認識,還有很大的空間。作者很細膩地描繪了烏龍茶獨特的半發酵工藝,以及這種工藝如何造就了它豐富多變的風味。從高山茶的清爽甘甜,到凍頂茶的醇厚焙火,書中用很生動的比喻,讓你能夠大概體會到,為什麼每一種烏龍茶,都有它獨特的個性。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白茶和黃茶的介紹。這兩種茶,平常我接觸得比較少。但是,作者卻能用簡潔而富有詩意的文字,描繪出白茶那種「不經意」的製作工藝,以及由此產生的純淨、甘甜的風味。而黃茶,那獨特的「悶黃」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淡雅香氣,也讓我覺得非常新奇。它讓我感覺,即使是比較「冷門」的茶,也有著它們獨特的、值得探索的魅力。 最後,關於黑茶,例如我們常聽到的普洱。書中並沒有停留在「越陳越香」這個簡單的認知。它深入探討了黑茶那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這種發酵方式如何賦予它深沉的陳香和醇厚的口感。作者的文字,讓你感覺到,黑茶的陳化,就像是時間在茶葉中沉澱下的智慧,越是經歷歲月的洗禮,越是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總之,《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將茶葉這個原本可能顯得有些專業的領域,變得非常親切、非常有趣。它讓我感覺,我不再是個門外漢,而是能夠透過這些生動的文字,去理解、去欣賞、去感受,每一杯茶背後的故事和魅力。

评分

最近剛好讀完了一本叫做《戲說六大茶類》的書,老實說,一開始我對於這類型的書並沒有抱持太高的期待,覺得可能就是一本講述茶葉種類的學術性讀物。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的。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非常具象的方式,將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六大茶類,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了故事性。 書中對於綠茶的描述,就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只是簡單地介紹綠茶的製作過程,而是透過描繪茶農在清晨採摘鮮嫩茶葉的畫面,以及陽光灑落在翠綠茶葉上的景象,讓我彷彿身臨其境。它還講述了綠茶如何在不同地區發展出獨特的風格,例如日本抹茶的細膩,中國龍井茶的清雅,這些細節讓我知道,即使是同一個茶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而對於紅茶的部分,書中則著重於它如何成為全球性的飲品。它探討了紅茶的發酵過程,以及它在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透過作者的描述,我了解到,一杯紅茶背後,不僅僅是茶葉本身,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徵,一種社交的媒介。它甚至還提及了紅茶與歷史事件的關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並非流於表面。 再來談到烏龍茶,這也是我們台灣人相當熟悉的一種茶。書中並沒有止步於介紹凍頂、高山茶這些我們常見的品項,而是深入探討了烏龍茶獨特的半發酵工藝,以及它在台灣茶葉發展史上的重要角色。作者用很生動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發酵程度的烏龍茶所呈現出的不同香氣和口感,讓我這個平時只會隨便泡茶的人,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奧妙。 書裡對白茶和黃茶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這兩種茶類,相較於綠茶和紅茶,可能比較不為人所熟知。但作者卻能從它們的「不爭」、「不炒」的製作特色,以及「自然」、「醇和」的風味,描繪出它們獨特的魅力。尤其對黃茶的描述,它那獨特的「悶黃」工藝,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香氣,都讓我感到非常新奇。 最後,關於黑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普洱茶等。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它「越陳越香」的簡單概念,而是深入探討了黑茶獨特的後發酵過程,以及它對人體的益處。作者用一種很寫意的筆觸,描繪了黑茶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發展歷史,以及它如何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說,《戲說六大茶類》這本書,它的價值在於,它將看似專業的茶葉知識,轉化成了人人都能理解,並且津津有味的閱讀體驗。它像是一次豐富的知識饗宴,又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之旅,讓我對六大茶類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