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导读
想太多的你,最需要花时间一个人独处 是什么样的人天生拥有聪明才智,却也饱受智慧之苦呢?这些人经常抱怨道:「自己想太多了」。他们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即使在夜深人静时,大脑也如跑马灯般转不停。这群人厌倦了自己不断产生的问题与怀疑,然而让他们感到痛苦的是,活在现今社会中,由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经常遭受他人的误解而陷入孤独。
作者认为想太多的人若能好好活用自己敏锐的感觉,反而能够让这些特质成为使人生过得更幸福的「转折点」。这些想太多的人要花更多时间来面对自己非常敏感的知觉;若是想要善用自己的优点,就必须先利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好好整理思绪和情绪。
过度谦虚也是一种不治之症,增加自信、锻鍊「玻璃心」
想太多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就算他在别人眼中非常有才华,也有一定的身分地位,但他们仍旧没有自信。他们常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说出自己的「成功事蹟」,自己就像是个随时都会被逮到的骗子。所以他们经常陷入一种迷思──觉得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
这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活在一个无法得到他人理解的环境,遂而自己创造出「真我」和「假我」来过日子。他们深深地觉得自己没办法和别人一样,所以一点一滴失去自信。
你必须透过训练让自己知道,当别人称赞你,说你十分成功,那就是「真的成功」——你必须「接受自己很优秀的事实」。作者建议你在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时,除了急着否认,用「但是」这种反面字眼;不如练习学会说「谢谢」这种正面字眼来增加自信。
比起「能力高」,职场生活需要的是「会看脸色」
想太多的人大多都是非常有实力的人,但他们的职场生活相对较辛苦的情况也很多。这些「实力派」一直认为实力、公正、清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但与他们所想的不同,在现实生活当中,反而是那些无能又怠惰、只会拍马屁、邀功、在背后搞小花样的人才能成功。
事实上,对于想太多的人,他们无法理解在职场中,原来存在着「看不见的潜规则」及「权力竞争」,他们只想把事情做对、做好,以为这样就能够受到重视。
其实,真正的实力派不但会破坏原有的做事节奏,还会打破原有的职场关系,更可能会影响到原本的标准。也正因如此,比起容易给人一种「优越感」的实力派,大部分的老板或主管,总是比较喜欢做事能力就算不是百分百,但至少比较听话、懂得圆场的人。
现在,对于想太多的人,重要的并非他们的「实力」,而是他们的「眼力」;有时他们需要适当地掩盖一下自己的光芒。因为,有时候和同事相处时,要考虑的是对方的心情,而非做「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你的恋爱会遭遇失败呢?
这些人常常想,为什么自己真心付出,却总是情场失利?因为你的低自尊可能会成为恋爱时的致命伤。这类人大多会「对他人的细微关心心存感激」,容易被「需要自己帮助的人」吸引而萌生「想要好好照顾他/她」的感情。但是,你要知道,自己是在谈恋爱,并不是在做心理谘商,也不是要当烂好人。
当你在感情中遇到迷惘时,你可以试着在心中询问自己:「如果我非常珍惜的人或是好友,陷入现在这种状况的话,我会怎么建议他们?」
试着理解「一般人」都懂的人际潜规则吧!
你常会因人际关系而受伤或被朋友背叛。就算和其他朋友聚在一起,有时也会产生孤独感;当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情况,也总是与他人产生隔阂;对于种种情况发生不知该如何是好,所以总是处事小心翼翼,深怕自己得罪别人——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人际关系之中一般人所熟悉的「潜规则」。
你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以为别人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样。作者希望这类人能够正视现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披着羊皮的狼」;你不去验证对方的人性,而是一开始就相信对方是诚实又正义的人,往往会步入陷阱而不自知。
想太多的人,总是会想站在正义和正确的那一方;所以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对他人而言,比起做正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顾好面子」。
自尊感越低的人,越希望自己的话是正确的。然而,人非十全之美。所以,比起正确的选项,运用书中的聪明祕诀,与他人相处更融洽、过得更幸福,对你才重要,不是吗?
阅读本书的法国读者表示:「如果能早一步看到本书内容的话,自己的人生或许就能更早解脱痛苦。」希望这本书也能够成为让你改变人生的契机。
大树林出版社总编辑彭文富
前言
给因想太多而烦恼的你
‧《想太多也没关系》续集《实战篇》诞生的理由
我亲爱的读者,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以回信读者来函的方式,提笔写作。《实战篇》的付梓,是聚焦于之前曾阅读过《想太多也没关系》(我的另一本着作)的读者,根据他们的来函所撰述而成的作品。由于这些读者们都已相当熟悉我之前所描述「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内容,而许多的读者期盼能出版《想太多也没关系》的续集,因此有了《想太多也没关系──实战篇》这本书的诞生。
‧我希望满足你对自己满满的好奇心!
回函读者的写作方式,对我来说,是个新颖的创作写法,因此我不禁有了一股特别的感觉:既期待又怕受伤害。说实在的,我真的有好多事想要告诉你们,我真的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你们。即使现在我算是够了解「大脑多向思考者」。但由于你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每件事都抱有很深的期望,还要求专业的深度,我担心本书的内容,还是无法完全满足你们的期盼。
因此,我对《实战篇》的期许是:
首先,我希望本书能抒解你对了解自己的渴望。
第二,我会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让你的大脑思考,激盪火花。
同时,我也很清楚你们会将本书所有的内容,一丝不漏的烙印在脑海里。当你阅读本书时,你多愁善感的情绪会不时地窜出。相信阅读此书对你而言会是一大挑战!
‧集合想太多的读者的各种心声和提问!为你们一一解答
《想太多也没关系》出版后,开启了许多读者的大脑历险旅程,获得相当大的回响共鸣,佳评如潮。我必须很诚实地说,在我着作的生涯里,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的读者来函,如此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些读者的回馈,像是电子邮件、手机短讯、信件,还有明信片等,如雪片般地大量飞来!自从出版了《想太多也没关系》后,每週至少会收到十封以上的读者来函,他们针对该书的内容给予回馈并提出建议、问题等。令人惊讶而且难以想像的是,如果我将截至今日为止的所有来函,整理并列印出来,堆叠起来都比《想太多也没关系》这本书还高了!
由于你们的热情回应,首先我必须表达对你们的感谢之意。读者们花了很多时间写信给我,分享你们的遭遇,传递你们真实的情感。在此同时,我也感到非常抱歉,无法一一回覆你们的来信。由于一直收到读者来函的邮件,不得不将旧有的邮件推往上页或上上页……可想而知,你的邮件也就消失在我的电脑萤幕上了。不可否认的,我是淹没在无数的新旧邮件当中,而且一直没有找到管理电子邮件的优化功能。当然你们的每封来信,我都仔细阅读了,但我无法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回覆给每个读者,实在很抱歉。在收到你们来信的同时,我也正准备撰写给所有读者的长信《实战篇》。因此,我相信你们可以理解我的两难!
‧这本书是让你重生的礼物
你们的来信当中,我充分感受到你们的真诚、善良、热情与活力。有的读者在信的一开头便称唿我:「亲爱的克莉斯德」,有如你们用双手大力拥抱我,给我来个热情的吻颊礼……当然,你们也分享了痛苦的遭遇,你说:「这些年来我遭受到的磨难,今天终于了解了!我彷彿重生了。」有些人在邮件中诉说他们的困境:「感谢您及时的伸出援手,拯救了濒临自杀边缘的我!」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而我也必须感谢你们,与我分享你们的生命历程,有的人提到自己心智迷失的情况(信里述说了好多页……)。通常在信的结尾,你们总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将我淹没……还有的读者,在阅读《想太多也没关系》后,直接来到我的办公室,想要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因此,在这样的访谈过程中,我都以《想太多也没关系》的内容为架构,双方进行讨论:用你已了解的自己,更深地探索你内心的机制。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双方会共同提出相关的假设,一起证实该假设或推翻掉它。因此在谘商的进程中,我总是佩服你们惊人的创造力:因为你们会透过自己的发现,有效地建立出一套务实的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我都必须说:「我真的很高兴,能与你们一起共同探索你那令人惊叹的大脑!」
‧你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大脑多向思考者」吗?
有些读者希望我能提出关于「大脑多向思考者」的科学理论解释。当然,我能理解他们希望我提出解剖大脑的医学证据。在《想太多也没关系》一书中,我曾使用大脑神经元的科学证明及DNA基因的排序等医学研究,来解释「大脑多向思考者」。然而,这些人还是期待我能提出一个百分百的测试方法来证明:「对,毫无疑问你就是『大脑多向思考者』。」有时这些人听完我的理论后,会带着狐疑的眼光看着我说:「为什么你单凭我们这次的会面,听了几个重点后,便马上告诉我说:『你不是属于一般人的思维』?」但我如何解释你们大脑的思维模式就像是在思想丛林里的狐猴,到处穿梭跳跃呢?你们念头的瞬间移转就像是在球桌上来回弹跳的乒乓球一样!我经常觉得自己得像个植物学家,得向你们证明:我手中的橡子,真真实实是从橡树上掉下来的道理一样,如此地难以解释。
那么,我要用什么理论来解决以上适理性的问题呢?放心吧!我什么理论都没有。也正因如此,我以不同的角度来处理这问题。我个人专精的心理谘商领域,是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沟通,因此我不以任何病理学的角度,与你交流;而是透过我们之间的互动、对谈,分析你个人的特质。
‧以我20多年心理谘商的临床经验为理论基础
我在提笔写《想太多也没关系》之前,已经累积许多谘询的案例,而我的专业即是倾听谘询者、观察对方并记录下来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最后,根据谈话内容予以分析研究,并将许多个案总结数据,交互比较、分类整理,最后形成我的结论。其实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就如同其他社会学者所採用的研究方式是一样的。他们将一般的对话内容,集结成研究材料,并非有意地去寻找「有深度品质的访谈」的对话。而二十年以来,我每天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有深度品质的访谈!事实上,「我想太多」这句话是从你们的口中说出来的,我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将你们的思绪撰写成册而已。正因为如此,当你从阅读《想太多也没关系》的第一页起,到最后一页为止,对于书中所描述的「大脑多向思考者」,你一定感到再熟悉不过了。
‧帮助想太多的你更了解自己
而我在《实战篇》所做的工作是:再次倾听你的话语,分析你叙述的内容,然后向你提出问题。从每一封的读者来信中,我尽量地了解你们,分析你们。当然,我也听到你们的质疑,你们的忧虑。透过你们的大量来函,我详尽地记录研究,形成本书的目的──大家共同找出解决之道。本书是由你我共同参与,撰写而成;因为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来自于你们热情回馈。因此,我再次感谢你们对本书出版的贡献。
但弔诡的是,即使《实战篇》是你们的故事,但我仍希望透过我的写作分析,能让你们惊艳,成为你源源不绝思绪涌泉的钥匙!不同于在一般书籍文章中所描述的「大脑多向思考者」,我希望你们用特别的角度看待自己:读者中有自闭症倾向的人、有失去双胞胎兄弟姐妹的人或对神祕宗教、量子物理学或黑猩猩有兴趣的人,大家以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大脑多向思考者」。如果还想加深不同面向的「大脑多向思考者」,建议你们参阅本书所列出的参考书目,帮助你们更加了解自己。
《实战篇》也会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例如:过度情绪化的表现、在工作上及爱情里的人际关系……等。对了!还有一些你们忘了提问的问题,例如:对金钱的态度、对社会的基本责任、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原则……等。
‧章节顺序是我精密的安排,请按页阅读!
就如我之前的每一本着作,本书每章节间都有接续关系,相互连结,也是我精心安排的阅读顺序。请你跟随着我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更加认识自己。但其实我也知道有一些读者,早已经耐不住性子,正在翻阅其他的章节呢!
当你开始阅读本书之前,我再次向你们致上我最深的谢意,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继《想太多也没关系》之后,《实战篇》能再次握在你们手中。我实在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告诉你们!别再浪费时间了,让我们一起展开自我疗癒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