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书,完整解答「食物之所以美味」的世纪之谜。
烹饪科学巨擘《食物与厨艺》哈洛德・马基倾力推荐!
──本书探索饮食经验中至关紧要却常遭忽略的面向,并指引读者了解食材结构和利用烹饪方式调整食物质地,读来有滋有味、引人入胜。
★★★从餐桌上的艺术和传统,科学与感官,剖析古今中外烹调史。
★★★学者和主厨联手探索:除了风味以外,食物为何美味的关键!
◎咀嚼快慢才是判断食物软硬的关键?
◎葡萄酒中的涩味感,属于触觉的一种?
◎番茄酱起源于现今泰式料理常用的「鱼露」?
◎苹果清脆爽口,是体积中佔有25%空气的缘故!
◎少了咀嚼,单靠味觉辨认食物的正确率只有41%!
◎低温烘焙的黑蒜,究竟是发酵而成,还是梅纳反应?
口感的秘密就是──
食材结构及食物特性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继《鲜味的袐密》后,丹麦科学家欧雷・莫西森与主厨克拉夫斯・史帝贝克再次联手,穿梭于实验室和厨房之间,合力探索不同食物的质地如何影响味觉经验。两人为美食爱好者及食品科学家带来了独树一格的最新力作:结合科学分析、灵感创意及丰富的烹饪知识。
书中深入剖析口感的运作机制,揭露口感与饮食偏好之间的神祕关联:在口感的帮助之下,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其他食材来重现喜好食物的物理感觉,还可以学着培养更健康的饮食偏好。而掌握食物质地的调整方法,也带来了在厨房大胆尝试的机会,让我们得以探索境界更高的味觉感动。
如果《料理的科学》传授的是烹煮技艺;
那么《口感科学》便教会我们如何品尝食物。
食材的质地主要取决于其物理结构,而不管採用什么样的烹调方式,举凡烹煮、烘焙、盐腌、泡渍、炖煮、翻炒、烟燻、晾干、熟成、腌制、发酵、凝成胶冻、乳化、搅打、冷冻等等,都会让物理结构产生变化。只要改变食物的质地,就有可能刺激其他感官,进而回过头改变其他能影响口感的感官印象。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认知,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说神经美食学的宗旨──所有风味,尽在大脑。
本书特色 本书由「口感」这项鲜为人知的要素出发,检视口感在味道知觉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浅出介绍味道、口感和质地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有系统地探讨不同食材的特性,进一步了解其结构和口感,以及介绍改变口感的诸多方法,并重写的烹调史会是怎样的样貌。
两位作者试图对人类的「味觉之谜」做出深刻且完整的上下游整合──由脑神经传导讲到饮食文化;由气味、味道、口感、化学感知来追溯为何我们会对儿时吃过的味道念念不忘,甚至形塑了你我的世界观。
●正确理解味觉机制:不再过度使用盐、糖、脂肪。经由适当烹煮食物的方式,提昇自身健康,大幅避免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深入学习神经美食学:了解口感和其他感觉印象的相互作用,就能以不同方式烹调色、香、味、音效、口感俱全的有趣新创菜色。
●有效掌握「风味经验」中的要素:充分把握包括牙齿、皮肤的「体感觉系统」对于食物品尝的影响,例如:咬嚼时舌头辨认食物大小形状和质地。
★★★随书附录市面最详尽──超过400个「烹调科学」专有名词解说+700组中英对照索引!
名人推荐 ▋专文推荐、审订、导读、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
全书审订
区少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农业化学博士暨国立中兴大学前食品科学系教授
专文推荐
孙璐西/社团法人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创会会长暨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誉教授
完整导读
史达鲁/料理台上的科学人
众口齐声、大唿美味!
☆巧儿灶咖/料理烘焙部落客
☆江振诚/国际名厨
☆李丝丝/诚品书店总店区资深企划
☆松露玫瑰/烹饪书籍作者及译者
☆徐仲/饮食文化工作者
☆Liz高琹雯/「Taster 美食加」创办人暨美食观察家
☆Soac索艾克/电视主厨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家
☆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苏恒安/国立高雄餐旅大学饮食文化暨餐饮创新研究所所长
好评推荐 ▋海内外好评+认真读心得
♦若说两位作者知名的前作《鲜味的秘密》娓娓道来东方饮食中「第六味」的前世今生;那么《口感科学》的「野望」(ambition)则是更形辽阔:本书从科学的基础出发,为看倌们先定位料理台上的前后左右;接着一步步执子之手,从明星食材下手,一刀一切节奏明快地分析特性和组成;后半提到关于质地与口感时,再回到「人」的本身;篇章再往下走,集中在料理技法上。结尾更触及名厨的料理方式与哲学;当人们被含金量甚高的知识攻击得喘不过气的时候,透过摆脱「框架思考」的食谱与小故事,能适当地歇一会儿;重新思考我们在厨房里所熟知的一切。──史达鲁(沈祐谦)/料理台上的科学人
♦为什么完美的炸鸡必须外酥里嫩?为什么雪糕在口中融化的过程是如此心生荡漾?为什么加了油葱酥的面线羹就是多了那么一点点感觉?这些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所谓的口感层次其实都是关于味道的感官知觉──而我们对食物的喜好往往取决于入口后的感觉。
《口感科学》以烹饪角度为出发点,借由科学的方式剖析口感和其他感官的交互作用,揭露口感与饮食偏好之间的神祕关联。提供一套完整的认知,教导我们了解品鑑食物的基础,厨师将因此烹调出更健康美味的菜餚,而食评人借此可知味识味、吃出门道!──松露玫瑰/烹饪书籍作者及译者。
爱吃爱煮食,以刀具锅铲为经,以食物香味为纬,定位出个人厨房座标。
♦「口感」本来就是一个涵盖很广的词,要能系统化整理出来,相当不容易;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认知,让更多人能够理解食物口感在饮食行为中的重要性。──孙璐西/社团法人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创会会长暨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誉教授
♦酥脆、黏稠、多汁、软嫩,直观的口感再也不一样了:本书将神经美食学、食品科学、烹饪和享乐串连起来,对于美食品鑑极有帮助!──Liz高琹雯/「Taster 美食加」创办人暨美食观察家
♦相信确实能提供本地从事全球各地餐饮料理的业者,诸多前所未闻的参考资料;当然对于常光顾异国餐厅的美食爱好者来说,这更是一本优质参考书;能让人们不看热闹、吃出门道。──区少梅/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农业化学博士暨国立中兴大学前食品科学系教授
♦美食满足人的食慾,并不仅仅在于五味俱全而已,同样令人食指大动的还有千变万化的口感,这也是为何美食节目爱用酥脆爽口、爆浆弹牙、入口即化、香Q软嫩、油而不腻、鲜美多汁等等来形容美食。这本好书就是要教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及制作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口感,让口齿留香的珍馐美食更加令人垂涎欲滴!──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家
♦(本书)可为台湾古早味的口感探勘带来灵感、启发。──苏恒安/国立高雄餐旅大学饮食文化暨餐饮创新研究所所长
♦欧雷・莫西森与克拉夫斯・史帝贝克的探索鉅细靡遗,将最平凡的日常进食经验,转换为一趟高潮迭起、绝无冷场的穿越时空之旅。本书涵括与「口感」主题有关的丰富参考资料,无疑将成为值得咀嚼回味的传世经典。──薛朗・莫艾伦/科学家及医师、《遗传密码》作者
♦认真的美食爱好者将会发现:自己不会被书中的科学词汇所吓倒,并对作者有趣的发现玩味再三。──《书单》(Booklist)
♦敏锐地探索食物质地和口腔体感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Nature)
♦顶尖科学家最具权威的洞见深思,辅以优秀主厨所制料理的惊人照片,《口感科学》一书图文并茂,是令人惊叹的杰作。──戈登・薛佛德(Gordon Shepherd)/神经科学家、《神经美食学:大脑如何创造风味及其重要性》(Neurogastromony: How the Brain Creates Flavor and Why It Matters)作者
♦本书条理分明、令人信服,读者将幡然醒悟,以前从未注意食物和饮料在口中的感觉,可真是莫大的损失。──查尔斯・史宾斯(Charles Spence)/实验心理学家、《完美的一餐:食物与用餐背后的多重感官科学》(The Perfect Meal: The Multisensory Science of Food and Dining)作者之一
♦这本书生动、有趣、清晰地解释了口感背后的各种概念。强烈推荐!──学术杂志Choice
♦由精美的文字所组成,其中装满了相对容易取得的食物科学,令人惊叹的全彩照片,以及发人深省的食谱。 ──艾蜜莉‧坎托尔(Emily Contois)/饮食作家及文化研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