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糕与粿:古早味的传承

有故事的糕与粿:古早味的传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糕点
  • 粿类
  • 传统美食
  • 中华美食
  • 食谱
  • 烘焙
  • 文化
  • 传承
  • 古早味
  • 台湾小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温记忆中的好滋味

  台湾传统的碗粿、芋粿巧、粉粿、黑糖糕……
  外省口味的凉糕、宁波年糕、芋泥八宝糕……
  客家风味的九层糕、粿粽、咸甜粿……
  不同文化的蕨饼、娘惹糕、杏仁棋子糕……
  在一波波的流行浪潮中,这些温暖朴实的味道始终屹立不摇。

  糕粿的形状多以「圆」为主,象征着团圆和谐的美好意义。
  这些时代流传下来的口味,是市场小吃、是年节象征、是孩时记忆。
  回忆中炊粿时迷人的袅袅白烟,等待开盖时的满心期待,
  现在就走进厨房,将这些好滋味延续下去吧!

本书特色

  ★精选出询问度最高、最富有浓郁年节味、古早味、特色风味的糕点点心,不需要繁琐的步骤,即能轻松完成。
  ★除了详尽的材料、作法说明之外,并依照每一道菜的需要,解说出糕点的故事,让读者除了会制作之外,也能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颜金满老师在邦联推出多本中点书,许多读者也都回函反应配方十分精准易懂,绝对是品质保证、值得购买书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食海浮沉录:近代中国餐饮业的变迁与风貌》的图书简介。 《食海浮沉录:近代中国餐饮业的变迁与风貌》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传统食物制作技艺或家族秘方,而是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餐饮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文化重塑。我们试图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近代都市饮食图景,探讨“吃”是如何从传统的家庭与作坊活动,逐步演化为现代商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随着口岸开放、租界设立以及城市化的加速,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受到剧烈冲击。餐饮业,作为最贴近民生和日常生活的行业,首先感知并映照出这些时代的裂痕与新生。《食海浮沉录》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浪潮中起伏的餐馆、酒楼、茶肆乃至街头小贩,通过他们的兴衰史,反观整个社会的变迁。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需求的涌现 在晚清的残垣断壁之中,传统的帮派式管理和地域性餐饮生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新的阶层——买办、新式知识分子和工业工人——的出现,他们对饮食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地域口味的慰藉。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一时期,传统大型官府菜馆如何应对宫廷衰落后的市场真空,以及地方风味(如淮扬、粤菜、川菜等)如何在新的商业驱动下,开始超越地域限制,形成初步的“菜系”概念。 特别地,我们探讨了茶馆在信息传播中的核心作用。茶馆不仅是社交场所,更是新闻发布、商业谈判乃至政治密谋的非正式空间。从街头巷尾的茶摊到雅致的“清茶馆”,其经营模式、茶具的演变,乃至茶客们的谈资,都构成了研究近代社会心理的重要切片。 第二部分:洋风的渗透与本土的调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生活方式的涌入对本土餐饮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书详述了西餐、咖啡馆和面包房如何在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生根发芽。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场复杂的文化“翻译”过程。例如,早期的西餐厅如何被迫改良菜式以适应中国食客的味蕾,以及“番菜馆”如何将异域元素(如奶油、番茄酱)融入本土烹饪语境,催生出早期的融合风味。 同时,这种冲击也促使传统中餐业者进行自救与现代化。我们将分析传统大型酒楼开始引入西式服务流程(如点菜簿、分桌服务),以及如何利用新式广告和报纸宣传,突破传统依赖人脉关系的营销困境。这些细节揭示了传统手工业如何试图拥抱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 第三部分:资本、契约与餐饮企业的诞生 近代餐饮业的一大转变在于其组织形式的现代化。《食海浮沉录》着重探讨了股份制和合伙企业在餐饮业中的应用。我们考察了例如老正兴、功德林等标志性企业的创建背景,分析了他们如何引入现代会计方法、标准化采购流程,以及如何处理与工匠(厨师)之间的雇佣关系。这标志着从过去学徒制、师徒相传的作坊模式,向现代资本雇佣劳动的商业模式的过渡。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法律环境对餐饮业的影响,包括食品卫生标准的初步建立、商业纠纷的解决机制,以及城市管理部门对摊贩和餐馆的规制,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从业者的生存空间。 第四部分:底层脉动:小贩、食堂与日常口粮 宏大叙事之外,本书亦不忽视城市底层民众的饮食生活。近代城市人口剧增,催生了庞大的“流动餐饮”系统。本书描绘了城市中穿梭的挑夫、人力车夫、学生和工人阶层所依赖的粥铺、面摊和简易食堂。这些小规模的经营者,往往是抵御饥饿和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使用的简陋炊具、独特的叫卖声以及他们与地方治安人员的微妙关系,共同构成了近代都市活力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对这些微观个体的追溯,揭示了在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下,普通人的口腹之欲和生存智慧是如何被餐饮业的勃发所承载和满足的。 总结 《食海浮沉录:近代中国餐饮业的变迁与风貌》是一部社会史研究的范例,它利用厨房与餐桌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近代中国在经济、社会结构、阶层流动及文化交流中的复杂面貌。本书旨在通过对“吃”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近代中国转型期的独特视角。它所讲述的,是关于生存、创新、阶层流动以及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下不屈的商业意志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颜金满

  【证照】

  ‧烘焙丙级技术士证照
  ‧烘焙乙级技术士证照
  ‧中餐烹调丙级技术士证照
  ‧中式面食乙级技术士证照(酥糕浆皮类)

  【现任】
  ‧台北市职能发展学院外聘中式点心讲师
  ‧唐菓甸烘焙坊顾问

  【历任】
  芳和国中特教班烘焙老师
  实践国中特教班烘焙老师
  烹饪补习班中式点心老师
  中正社区大学中式点心老师
  育达高职餐饮科夜间部中式点心老师

  【着作】
  最赚钱的路边摊
  皇帝最爱的宫廷点心
  开家赚钱的中式早餐店
  中式点心轻松做
  中秋&端午&春节 幸福应景的中式糕饼点心
  包馅好点心
  老店饼舖
  手作馅料
  手酿水果102

 

图书目录

04 糕与粿的制作工具、材料
05 工具
07 材料

Chapter1年节必吃的糕与粿
12 甜年糕∕红豆年糕
14 发糕
16 红龟粿
18 客家九层糕
20 红豆松糕
22 百果松糕
24 芋泥八宝糕
26 马蹄糕
28 紫米糕
30 桂圆米糕
31 红麴米糕
32 绿豆糕
34 萝卜糕
36 芋头糕
38 宁波年糕
40 客家咸甜糕
42 草仔粿
44 客家粿粽

Chapter2古早味的糕&粿
47 山药粿∕地瓜粿
48 粉粿∕黑糖粉粿
50 菜燕∕凉糕
52 白糖粿
54 面煎粿
56 茯苓糕
58 伦教糕∕宜兰李咸糕
60 蜜饯润糕
62 状元糕
64 双糕润
66 莲藕糕
68 澎湖黑糖糕
69 黑糖糕
70 台南米糕
72 油葱粿
74 台南碗粿
76 油粿
78 芋粿巧
80 台南芋粿
82 潮州蒸粉粿
84 台南芋签粿

Chapter3特色风味的糕与粿
86 紫玉凉糕
88 小豆凉糕∕绿豆凉糕
90 椰香红豆凉糕
92 黑木耳糕 / 银耳糕
94 二珍糕
96 莲子糕 【莲蓉馅的制作】
98 山楂糕
100 雪花糕
102 咸蒸蛋糕∕胚芽红豆蒸蛋糕
104马拉糕
106 桂花糕【糯米团的制作】
108百果贺糕
110象鼻子糕
112 鲈打滚
114 爱窝窝
116 杏仁棋子糕
118 日式蕨饼
120 蝶豆花椰糖糯米滋
122 娘惹巴兰糕
124 棉花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传统美食有着特别的情感,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有故事的糕与粿:古早味的传承》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买了。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糕点制作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家的味道”和“时间的味道”的散文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她用一种非常诗意且充满画面感的方式,描绘了那些曾经存在于我们记忆深处,又逐渐被快节奏生活所遗忘的古早味糕粿。我被那些关于糕粿背后故事的章节深深吸引,比如那些为了特定节日而制作的应景糕点,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吉祥寓意和人们的美好祝愿。书里的一些描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制作糕点的场景,那种温馨、快乐的氛围,以及那种淳朴的幸福感,至今仍历历在目。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种制作技艺,更是在重温一段段属于自己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些传统美食的深情厚意,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又倍感温暖。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购买《有故事的糕与粿:古早味的传承》这本书,是带着一种“尝鲜”的心态,对那些充满“古早味”的糕粿充满了好奇。但读完后,我发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哲学的传承。作者在书中非常巧妙地将历史、民俗、地域特色与糕粿的制作相结合,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家族流传下来的糕粿的细致描写,这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糕粿,也会因为地域和家族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风味和制作方式,这种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并没有停留在怀旧的层面,而是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去了解、去学习、去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古早味”,它不仅仅是口味上的怀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一种对祖辈智慧和匠人精神的致敬。

评分

我平时对美食的兴趣并非特别浓厚,但《有故事的糕与粿:古早味的传承》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吸引了我。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理论分析,而是用一种最质朴、最真实的方式,讲述了关于糕粿的故事。我被书中那些朴实无华却充满生活气息的描绘所打动,仿佛能闻到蒸腾的热气,看到长辈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乡情。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将每一款糕粿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食材组合,而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祝福的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传承”的篇章,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古早味的糕粿,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与那些制作糕粿的长辈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对“家”和“传统”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在阅读《有故事的糕与粿:古早味的传承》之前,我对“古早味”这个词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口味上的怀旧。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呈现在我眼前。我惊叹于书中那些关于糕粿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不仅仅是制作工艺,更包括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和象征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述每一个糕粿故事时的情深意切,她将制作的技艺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品味食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温度和匠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普通的糕点,其实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情感寄托。它不仅仅是一本美食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人生故事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承”的意义,以及这些古老味道对于连接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机会拜读一下。当拿到《有故事的糕与粿:古早味的传承》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气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充满人情味的年代。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情,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食谱,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辈娓娓道来关于食物和生活的点滴往事。从那些充满年代感的糕点名称,如“凤眼糕”、“状元糕”、“红龟粿”等等,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书中的每一个糕粿,似乎都承载着一段家族的记忆,一份手工的温度,以及一份对传统的坚持。我尤其对那些关于糕粿制作过程的描述着迷,作者不仅仅罗列了配料和步骤,更深入地讲述了这些食物在过去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它们如何出现在节庆、祭祀、生日,甚至是日常的餐桌上,成为了情感的纽带和记忆的载体。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深深着迷,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古早的厨房,看着长辈们熟练地揉捏、蒸煮,感受着食物在手中逐渐成型,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过往的追寻和对传统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