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食疗:找到你的情绪体质,吃回身心健康

情绪食疗:找到你的情绪体质,吃回身心健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绪健康
  • 饮食疗法
  • 身心健康
  • 情绪管理
  • 健康饮食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愈
  • 营养学
  • 情绪体质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调理体质,必须从调理情绪下手!
  压抑的情绪,容易累积成疾
  思维模式影响情绪模式,情绪会反映在身体健康上
  透过食疗,打破致病情绪的恶性循环

  「学习、分享中医理念至今,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遇过许多受困于情绪课题的人。

  有为了家庭和谐委屈求全,多年离不了婚的人,
  有爱不得又放不下,为情感纠缠多年的人,
  有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视女性为家庭付出理所当然而被情绪勒索的人,
  有找不到人生方向,对人生感到失望而有轻生念头的人,
  有满腔热血想改变世道风气却饱受挫折、不被理解的人……」

  养生讲师谢无愁整理这几年以中医角度观察情绪的心得,写成这本书。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小闹钟,
  让你认识自己仍然是有底气、有力量的,
  明白这个力量操之在己,无论在体质也好,还是情绪调理皆然。

  中医并没有把心理学与情绪额外区分出来成为一个新的专科,某方面来说,中医在诊断的过程中,已把情绪的失调「一起算」进病症中了,没有因单纯的情绪失调而脏腑健康的状态。因此调理体质,必须从调理情绪下手。

  饮食在情绪的纾解上,大致分成补气和养血二个大方向,情绪在人体中是以「气」的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食疗对于气的调理,不外乎理气和补气的方式。

  气在人体中积聚不通的时候,容易有发炎发热的症状,理气多用于生闷气、心情郁卒、气到没胃口或容易焦虑的情绪反应。气在人体中出现消耗不足的时候,容易有虚寒、虚劳、代谢能力弱的症状,补气多用于提不起劲儿、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感、心灰意冷等等的情绪反应。

  从情绪的困境中,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思惟模式乃治本之道,然而,过程中可以透过饮食的调整,协助气机运作,让身体较快解除失调的状态;以中医的角度,「没有好或不好的食物,只有适不适合的体质」。本书精选出十道食疗料理,针对不同情绪失衡状态,进行调理;也从更根本的心理层面,提供了思维重建的建议。

  从国历生日找出,你的先天情绪体质及情绪课题

  ◎木型人
  原生家庭的情感羁绊强烈,渴望人际连结,在意人际和谐,可能为了维持关系而压抑自身的个性。

  ◎火型人
  创造力佳,正能量,渴望对人有影响力,可能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而作「滥好人」,模煳了人我界线。

  ◎火土人
  要不是行动派,就是眼高手低的空灵派。自信心、执行力为关键,若能落实想法,将是天生最易成功的人。

  ◎土金人
  心思细腻,善于逻辑思考,要求完美,缺乏安全感,习惯做事前计画,遭遇意外状况,掌控慾可能瞬间飙升。

  ◎金型人
  通晓事理,最在意他人是否表里一致。容易愤世嫉俗,或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感到厌世悲观而想远离尘嚣。

  ◎水型人
  在意自己是否有用、被家人认同。原生家庭的价值观根深柢固,容易怀疑自己,也不易相信别人。为逃避心理创伤,较易染上上瘾行为。

本书特色

  ◎从国历生日找出你先天的情绪体质
  ◎二十四节气应注意的情绪保健
  ◎五脏对应的五种情绪课题
  ◎调理情绪的十道食疗解方
  ◎随附:三十题情绪体质自我检测表

名人推荐

  李宇铭(中医学博士、香港註册中医师)
  吴宏干(养生教授)
  廖婉如(前台中市长夫人)
  (依姓氏笔画排列)

好评推荐

  「一本令人感到欣喜的好书,书中提到的养生食疗观点也是我们所认同和推崇的,这些在过去都比较少中医提到。食疗需要考虑体质、情绪,这些才是真正中医的整全观念,而且书中提到的食疗都是确实『食物的食疗』,而不是『药疗』,这是非常重要的食疗观点。《情绪食疗》一书回到日常饮食之中,讲的内容十分平实,却又别开生面,带来新的活力视觉,非常值得推荐。」——李宇铭(中医学博士、香港註册中医师)
疗愈心灵的味蕾之旅:一本关于食物、情绪与健康的深度探索 书名:《味蕾的密码:探索食物、情绪与身体的隐秘连接》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专注于营养学、心理学与传统医学交叉领域的专家姓名] 图书简介: 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但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餐盘里的食物,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状态和整体健康?《味 আরোপ的密码:探索食物、情绪与身体的隐秘连接》并非一本传统的食谱或单纯的营养学指南,它是一部深入的、跨学科的探索之作,旨在揭示食物背后的能量、化学信息,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复杂的情感系统相互作用。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建立一种全新的饮食观——将“吃”视为一种主动的、具有疗愈潜能的对话。 第一部分:重塑认知——食物的“情绪印记”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彻底颠覆您对食物的传统认知。食物不仅仅是卡路里和宏量营养素的组合,它携带着制造、生长、运输过程中的“信息”。 1. 营养的维度之外:食物的频率与震动 我们将探讨“能量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解释为什么有机种植的蔬菜与传统工业化生产的食物在微妙的能量层面存在差异。这部分会深入分析,特定矿物质和维生素(例如镁、B族维生素、色氨酸)是如何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进而调节我们的焦虑、抑郁和幸福感。我们不会停留在“吃绿叶菜对身体好”的表面,而是探讨它们是如何通过调节皮质醇水平,帮助身体从慢性压力中恢复。 2. 消化系统的“第二大脑”:肠道菌群与情绪轴 现代科学的焦点集中在“肠脑轴”(Gut-Brain Axis)。本书将详细解读肠道微生物群落如何通过迷走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大脑功能。我们将阐述某些发酵食品(如酸菜、开菲尔)如何通过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有效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情绪的稳定性和认知清晰度。此外,我们将特别关注“致敏性食物”与情绪波动之间的关联——许多人并未察觉的食物不耐受,可能是慢性烦躁或轻度抑郁的诱因。 3. 糖分与情绪的“过山车” 本章将以科学证据揭示精制糖对血糖的剧烈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胰岛素抵抗如何直接导致情绪的剧烈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和“脑雾”。我们将提供详细的替代方案和逐步戒糖的策略,帮助读者稳定血糖,实现持久的能量和情绪平衡。 第二部分:深度解构——压力、创伤与餐盘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探索个体化的历史、生活方式与饮食模式之间的复杂交织。 4. 识别你的“情绪饥饿”:区分生理需求与心理渴望 什么是真正的饥饿?我们如何应对由无聊、孤独、愤怒或压力引发的进食冲动?本书提供了一套详尽的自我观察工具和日志记录方法,帮助读者区分身体对营养的真实需求与被情绪驱动的渴望。我们将引入“情绪食物地图”,引导读者识别那些在特定情绪下最常被选择的食物,并提供替代性的、非食物的情绪应对机制。 5. 深度排毒与细胞修复:减轻身体的“情绪负荷” 慢性压力和不良饮食习惯会在身体内部积聚毒素,这些毒素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我们将介绍一套温和而有效的“功能性排毒”饮食方案,侧重于支持肝脏解毒通路(Phase I & II),并推荐特定的草本茶饮和超级食物,以加速身体从长期应激状态中恢复过来。这不是激进的短期节食,而是长期的细胞维护策略。 6. 睡眠、饮食与修复的闭环 糟糕的睡眠会直接恶化情绪,而我们晚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夜间的修复质量。本章将深入探讨褪黑素的天然来源、睡前应避免的食物类型(如高酸性或高脂肪食物),以及如何通过特定营养素(如缬草根、西番莲)来优化深度睡眠,从而为第二天的情绪基础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实践与赋能——构建你的个性化疗愈饮食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从理论转向实践,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导,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既能滋养身体又能稳定情绪的个性化饮食系统。 7. 关键的“情绪矿物质”与超级食物清单 我们详细列出了对情绪稳定至关重要的特定营养素(如镁、锌、硒、Omega-3脂肪酸),并指出了在日常饮食中获取它们的最佳食物来源。同时,我们介绍了几种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的“情绪超级食物”,例如特定种类的蘑菇(如猴头菇)、深海藻类和经过科学验证的适应原草本植物。 8. 烹饪作为一种冥想:食物的准备与意图 食物的能量不仅仅来自于食材本身,也来自于准备者的心境。我们将探讨“正念烹饪”的实践,强调在准备食物时注入平静、感恩和爱的意图,如何能将这些积极的能量传递给最终的食物接收者。这部分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技巧,将厨房转变为一个疗愈的圣地。 9. 循序渐进的“情绪饮食”转换计划 本书提供了一个为期十二周的渐进式指南,帮助读者安全、可持续地调整饮食结构。计划涵盖了从减少加工食品到引入更多全食、优化关键营养摄入的各个阶段。重点在于倾听身体的声音,而非盲目遵循外部的教条。读者将学会如何监测自己的情绪反应、能量水平和消化反馈,并根据这些数据灵活调整自己的饮食策略。 《味蕾的密码》 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通过最基本的需求——进食——来实现深层身心和谐的读者的指南。它邀请您踏上这场发现之旅,揭示隐藏在您餐盘下的巨大潜能,学会用食物作为工具,重新校准您内在的平衡系统。这不是一次节食,而是一场与自我、与自然建立深度连接的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无愁


  把中医当做武侠小说在修练的红尘边缘女子,有个看起来就像笔名的真名,闯荡江湖、游戏人间之余,也过着种菜养猫、分享所感所见的小日子。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自学专班,中国高级营养师执照,中华科技大学生物科技系毕业。曾任崇光社区大学友善农耕更乐活讲师、信义社区大学中医观人术讲师、大安社区大学中医观人术讲师。

  Facebook社团:食物的秘密

谢小浪

  成年以上,更年未满。国立大学社会系毕业,曾任职于台湾大型非营利组织、跨国广告集团和IT产业,现在大多时间热衷当一个没有头衔的人,有时被暱称为小浪老师。教的不是涂鸦,是涂一个自信。

  Facebook/YouTube : 谢小浪
 

图书目录

作者序:养生是我的职业病  谢无愁     
 
第一章 找出你的先天情绪体质
物质、信息、能量三位一体
你是哪一型?认识六种先天体质
 木型人
 火型人
 火土人
 土金人
 金型人
 水型人
二十四节气对情绪的影响
 
第二章 五脏内藏的情绪课题
木的特质对应肝:觉得自己或别人「不够好」
火的特质对应心:害怕冲突,而不敢说真心话
土的特质对应脾:想法很多,但行动力不足
金的特质对应肺:对世事无常,感到忧郁与哀伤
水的特质对应肾: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被肯定和在乎
 
第三章 五脏对应的五种情绪
愤怒:渴望在关系中得到安全感
喜悦:期待被认同和证明自己有用
思虑:钻牛角尖又经常往坏处想
悲伤:陷入批判与逃避的循环
恐惧:害怕犯错而不敢承担责任
 
第四章 平衡情绪的十道食疗解方
小米粥
冬瓜薏仁汤
百合银耳汤
味噌汤
凉拌芥末秋葵
红枣酒酿汤
桂圆银耳汤
丝瓜粥
开胃凉拌四季豆
莲子山药红枣汤
 
作者跋:情绪包袱  谢小浪
附录:30题自我检测:找出你的情绪体质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养生是我的职业病  

谢无愁

  
  没有学习中医之前,就有用文字沉淀自己纷乱的情绪习惯,学生时代,为了搞懂自己的个性,常常会接触许多占卜命理或星座血型的书籍或心理测验,接触中医以后,道家思想对我原本的人生观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对于性格、情绪与体质之间的关系,也有更深的理解和探索;中医并没有把心理学与情绪额外区分出来成为一个新的专科,某方面来说,中医在诊断的过程中,已经把情绪的失调「一起算」进病症中了,没有疾病是单纯的情绪失调而脏腑却健康的状态,所以大部分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多具备「算命」的能力,这个能力我称之「职业病」。
  
  职业病有多困扰呢?它是杀死言情小说、文艺片、盪气回肠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爱情片、宫斗剧、轮回剧的金手指,这些曾经开启了我想像力的创作灵感,自从学医以后,就少了这个技能了;看分尸片和爱情动作片学习器官解剖和穴位位置,看文艺片或爱情片可以写一篇「论谈恋爱降低智商的普遍现象」,看宫斗、穿越、轮回剧,会思考人生本身就是一场罄竹难书的业障流水帐,其海枯石烂的情感,我可能会感动三秒钟,然后顺手用酒精喷雾清洁萤幕,就像上完厕所要洗手一般的自然。职业病这回事,除了打打坐放空、逗弄傲娇猫、自创一些暗黑料理、写写无病呻吟文以外,能够自娱的选择,不外乎剧情简单直接画面绚丽粗暴的动作片和喜剧片,笑过了、爽过了,纷乱的情绪纾解了,人生还得继续往前走。毕竟现实人生分分秒秒上演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对于标榜着痛碎过、盲爱过、哭奔过、疯笑过、蛋疼过才觉得人生有活过的价值观,只有看得闹剧够多的时候,姨母笑才能表达我内心的底蕴淡定和从容。
  
  现代主流医学鲜少提及人与天地之间必须和谐共生的关系,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投入过多的资源,相对而言却在预防疾病上少有提升。在医院,鲜少有疾病真正的被治癒,亚健康的人也因为还未达可被治疗的标准,而无法被医疗体系治疗,换句话说,现代仪器有很多疾病是无法检出,或是无法在初期被诊断出来,而亚健康体质确实有恼人的自觉症状,举凡疲劳、痠痛、浅眠、胀气、口渴、盗汗等,不足以被诊断为疾病却又无法透过主流医疗体系来解决问题;不知何时引爆的疾病就成为不定时的炸弹一样,加重了现代人的压力和负担。
  
  养生是一种客观现象的观察,是方向的引导,我们常常用 C P 值或医疗效率来看待「养生」,养生不宜以治癒疾病为导向,而是讲求无病无痛地怡养天年。现代人生活步调快,也造就心性急躁,对待自己以及看待外在环境的变化常常失去从容,不仅急于想要速效的人对食疗感到绝望,遇到了这类型的人我也同样感到绝望;养生培养的是一颗顺其自然的心,也顺应自然的节奏于天地间协调一致,让生命之流滋养自体的生命。除了身体的疾病以外,古代医家也观察到内伤杂病对人体的影响,从有形物质身体的症状,对应无形经络气机失调而反映出的情绪失调。中医诠释情绪与脏腑是无法被分开看待的,当现代人主要是情绪引起的身心症状时,中医在生活上的自我照护与提醒,对于疾病的治疗效益会显着提升。许多人也跟笔者反馈在生活中多了一份自我觉察,也渐渐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气与能量的运作是什么感觉,当感觉对的时候,也能真正了解身体想要传递的讯息,这也是自己在分享中医情志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分享中医理念至今,最大的考验是让自己时刻保持清明的内心,授课的过程中,遇过面对情绪与暴力、为了家庭和谐委屈求全,多年离不了婚罹癌的同学、爱不得又放不下情感纠缠多年的同学、得知自己罹癌也不想让家人好过的同学、重男轻女的家庭,视女生对家庭付出理所当然被情绪勒索的同学、找不到人生方向对人生感到失望而有轻生倾向的同学、满腔热血想改变世道风气而饱受挫折,不被理解又负债累累的同学……等各式身心的问题,每到深夜时分,这些问题都会在内心反覆播放,常常思索着,如果人生在每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有内心的小小提示,告诉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更好过,我相信,即使眼前的困境再艰难,我们也会有勇气承担下来,这样的心念也促成了我整理自己几年来以中医角度观察情绪的心得,让它有缘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小闹钟,知识与资讯不会给予人生该如何选择的标准答案,它是让我们认识自己仍然有底气、有力量的提醒,然后明白这个力量是操之在己,无论在体质也好,还是情绪调理皆然,毕竟,人生并非是活得愈久,快乐愈多,只有能够笑着活到最后,对我来说,才是真正没有遗憾的人生。

己亥年 夏至

作者跋 

情绪包袱
 
谢小浪


  以为扛得起 却又没放下。
  那些我以为我很好的我们。
  
  是的,我必须说,一直以来我并不是一个容易释放情绪的人。
  「你的感觉是什么?」 L I N E 那端好友问。
  「还好吧,生活中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也不用特别放大哪一种。」
  
  我的回应泰半像这样。
  然意识到情绪很有事这件事,竟已是千回百转却倖存之后的此刻。

  它对于有些人来说的确是个包袱,当积累的情绪没有得到揭露和释放,直到临界之后会用多强劲的后座力反扑回来,最初的我们,或许都不曾真正的明白。

  粉红行动之缘起
  
  二○一七年六月,一位挚爱的姊姊检查出罹患乳癌。
  
  当下的我,彻夜辗转反侧无法成眠,如同许多罹癌者的亲友一般,不敢把自己的担心焦虑让她知道,更不知道身为她周遭的亲友如我,还能为她做些什么。
  
  翌日,我发了一封讯息给姊姊。
  
  不一会,她倏地丢了一张照片过来。
  
  一张局部的照片憷目眼前,无可回避,那是一道缝整不一的疤痕。

  一时的我还没有意会过来,过了半晌,眼泪便扑簌簌直落下来。
  
  从那天开始,我几乎在不断汲取和耗尽的状态循环,过程中几度潸然而停顿,将所见所思所想,从罹患乳癌者自身及其身旁陪伴者的双重角度,陆续创作了【粉红行动 ─ 为乳癌女人而画】系列图文。
  
  同年十月一日,【粉红行动】以一日一幅、连续整个月,首度于网路预展。
  十一月廿三日,【粉红行动】正式于台北首展。

  二○一八年五月,【粉红行动】受邀台中市政府进行全市七区巡展,首度跨界结合行动剧展形式展演,当时前市长夫人婉如姊也现身响应。
  
  同年九月卅日,【粉红行动】又受邀台北市妇女馆,再度重返台北发声。集合跨界人士,共同响应国际乳癌防治月。
  
  一次次马不停蹄的策展筹备和展出当中,姊姊一边挂记,却也只是告诉我,记得吃饭,不要太累。

  二○一九年二月十四日,【粉红行动】再受邀台北林口长庚医院,首度于医学中心展出。
  
  这不仅是巡展以来,首度来到医学中心,更是在【粉红行动】接触社会大众和罹癌者身旁的陪伴者以来,首次和癌友们直接面对面,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述。
  
  面对的是台下罹患乳癌的姊妹们、她们的亲友、甚至还有她们的另一伴,那份分外亲近又情怯之情,更令我在开幕式前一晚彻夜未眠。

  「谢谢你!真的!你的画、你的文字讲出了我心里的感觉!」
  
  当我分享完走下台,几位姊妹们纷纷走过来,紧紧握着我的双手与我相拥,令我几度泫然。
  于焉我更深深地感受到,在所有理性的治疗之外,那份理性没有办法抚触到的情绪缺口。
  
  感觉必然承载着情绪,不说感觉,感觉不因为你不说而不存在。
  而当你不论说了与否,随之的情绪有没有转化、或是一直累积在里头。
  
  设若一个不容易放过自己的人,即便承认的当下示弱了,对自己何尝不是一直严苛以待的。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放过的时候,身体蓄积的反扑就如同显影一般诚实地揭露。

  我的情绪与身体相应之路
  
  时常,我们忘记了感觉,压抑了情绪。觉得我们可以消化它,也否定它的存在。
  然后我们继续跌跌撞撞,绕了好一大圈,才让身体告诉我们,到底是怎么了。
  
  在此之前的我,也有好长一阵子的低迷。
  离开看似无虞的职涯,开启人生第一段没有头衔的日子。
 
  逐渐地也才真切领略到什么,当你把放在身上的东西抽掉的时候,你还是原来的你么?如果不是,那么你是什么?
  
  唯有自信,也唯有自性。
  
  一路上攀爬的我们,不断追求加法的人生。
  到后来,可能我们需要的,只是减法的人生。
  
  那一阵子,身体也亮起红灯,不仅食慾不振,体重直落,对许多事物丧失动力,甚至虚弱到一度只能卧床。
  
  不知何时,病识感一念突然闪过。于是问了无愁,该吃些什么才好。
  「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她见状语重的说。
  
  我突然被这句话点醒(其实是被吓醒,我要交待遗言了么)!
  我接受食物就是身体最好的补给,除了食补气血之余,也先后用了几帖方子。

  「该用药辅助的时候,也不用太抗拒!就给身体一点时间吧!」无愁说。
  
  当我开始倾听身体的声音时,身体是有感的。
  
  身体有感,体质也会逐渐变化,同样的食物对每个人在不同状态的反应亦不尽相同,药也一样。
  
  体质转变的当下,先后搭配不同的药材相辅作力,于是自揄作药头,画下前后常服用的方子。

  慢慢地,约莫过了半年、一年后,食饮和心境重新调整定序,逐渐感受到身体的回馈。而身体的释压也逐渐平整了内心,相互效力,把我从身心低靡的幽谷拉了上来。

  涂鸦就是原力,自己的原力自己救
  
  人生真的很有趣,虽然历程总是充满矛盾,却又能继续前行。
  绘画,可以说一直是自幼以来上天给我最好的礼物或也是出口。
  
  过去的我,为了追求一个看似卓越且不出错的人生,毅然放弃了这个礼物。
  却在人生的另一个当口,这个礼物依然在路口等着我。
  
  一个受理性思惟社会科学制约训练而运作的脑袋,竟然开始在社区大学教起涂鸦(台北市信义社区大学 ─ 疗癒涂鸦系列课程)。

  任谁都想不到,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我常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
  
  涂鸦不是涂鸦,涂鸦是涂一个自信。
  涂鸦就是原力,自己的原力自己救。
  
  有没有放松,线条会告诉你;有没有自信,纸张也会告诉你。
  「结果昨天上课如何?」好友又LINE。
  「不错耶,同学们还说,不准我把课名疗癒两字拿掉呀!」(他扔了一个笑弯腰动态贴图)。
  「我觉得上天给了你这个很棒的礼物,也是你情绪的出口噢。」(感动)
  回丢一个贴图。
  「突然感觉到:同学们来上课,不只是涂鸦,当他们和我说疗癒的时候,真的还满感动的。」

  不说疗癒,疗癒也不因为不说而不存在。
  如果一件事本身就具有疗癒的力量,疗癒自然会在其中启动运作。
  
  我也常和同学们说:
  毕卡索花了短短几年,就能画得像拉斐尔。
  却花上一辈子时间,只为追求画得像个孩子。
  画得像个孩子,返还本能、顺从直觉。每一笔笃定的背后,是要有多大的信心。
  你知道么,一个社会化已久的成人,能够放掉社会制约和惯性,要能画得像个孩子,是有多不容易。
  习而后觉的放松,安住当下的笃定。一个成人,也才约略能够画得像个孩子。
  画得像个孩子,不仅是自我期许,也常在课中分享给同学们。

  而本书的图作,便是以这样的心境之下完成,期待在你翻读的片刻,消化文
  字之余,可以有轻松舒心的感受,便是值了。
  
  出版的同时,我的另一图文创作【百女图】 ─ 当代女子一百貌,描绘当代女人日常生活中一些幽默诙谐值得玩味和无关道德与否的小事件,总计十系列,亦正受邀台中市政府进行全市巡展当中,期待日后有机会在现场与你相见。
  
  我是谢小浪,也欢迎你到粉页来找我。

图书试读

第壹章 找出你的先天情绪体质(节录)
 
一.物质、信息、能量三位一体(节录)
 
情绪失调多和人际关系、物质渴望、自我实现、压力有关
 
古人对于情绪的主题描述的并不多,或许是社会型态的差异,让人不先以情绪失调为主要就医的方向,若是自体虚损引起的情志低落,是以药食补益的调理为主;若是情志为主要失调(例如外界刺激或遭受打击等),则多以针刺疗法调理。
 
情与志,是一体的两面,肉体就是一间五脏庙,庙中供奉着主神(心主神),其次为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等,我们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供奉五个神明的庙,五个脏所对应的五种「气」,是人体能量活动的源头,举凡细胞基因、性别取向、遗传因子、人生方向、性格外向或是内向等等,都包含在这五脏的设定中。肾为先天之本,继承了父母的精,创造出新的生命个体,这个个体生于父母,也是独立的存在,就像我们换上不同的躯壳去体验不同的生命经验,五志各司其职,也互相影响,倘若五脏之志无所发挥,就会成为情绪反应出来,只要有情绪,就会影响到经脉气机的变化,〈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就是说明气机因情绪(讯息体)、冷热(能量体)的变化造成人体内环境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症状产生,这就是可以透过气机的失调判断是哪些情绪、是否内伤七情为致病因素来决定调养方式。
 
除此之外,每个脏腑都有自己喜好的气的运动方式,例如肺气喜降、肝气宜调和、胃气喜降,脾气喜升等等,只要是让它逆向,或是瘀阻,就会产生病理现象,例如愤怒的时候气机向上,影响肺与胃的功能,而出现肺胃失调的胸闷、胃纳失调、胃食道逆流等症状,源头是肝气不和,反映在不是肝脏本病的失调,我们都可以归于情志为主的疾病;另一个例子是思虑过度,让气打结成无形的气结,影响脾胃运输和消化的能力,令人不想进食、食慾不振,也是因情绪导致气机的失调而出现的症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柔和的色彩搭配上简洁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传达的平和与治愈感。拿到手后,沉甸甸的书本传递出一种厚实的内容感,翻开扉页,流畅的纸质和清晰的排版,都为阅读体验加分。我一直对身心健康领域很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通过日常饮食来调理身体和情绪的方法。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健康饮食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具体的食谱和营养成分,而这本书的切入点——“情绪食疗”——则显得格外新颖和有深度。它似乎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吃”以及“如何吃出好心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情绪状态与特定食物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等。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将提供一种更加 holistic(整体的)的健康视角,将饮食与心理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当下很多人所需要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看看它是否能为我揭示情绪与食物之间隐藏的奥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情绪食疗”这个词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概念非常吸引人,因为它将我们日常最基础的饮食行为,与我们内心最复杂的情绪状态联系了起来。我一直对食物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特别是当我知道,有些食物不仅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还能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治愈”我们的心理困扰时,更是深感好奇。这本书的副标题“找到你的情绪体质,吃回身心健康”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独特性和实用性。我理解“情绪体质”可能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不同情绪时,身体所产生的独特反应,以及这些反应与我们日常饮食习惯之间的相互作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个概念,并且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识别自己属于哪种“情绪体质”,以及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调整饮食。我想知道,当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时,有哪些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时,又有哪些食物可以为我们带来能量和希望。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饮食来关照自己内心世界的指南,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提出的“情绪食疗”这一概念,这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前瞻性的健康理念。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情绪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医疗手段往往无法完全解决根本问题。我一直坚信,我们的身体能够通过食物来获得修复和平衡,尤其是情绪上的不适,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得到缓解。这本书的标题“找到你的情绪体质,吃回身心健康”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意味着我们将不再是被动地应对情绪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地通过调整饮食,来“治愈”自己的情绪。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情绪体质”的概念,是基于中医的体质分类,还是结合了现代营养学和心理学?无论是哪种方式,我都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方法,教我如何识别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并推荐适合的食物。例如,当感到沮丧时,有哪些食物可以提升情绪?当感到压力巨大时,又该如何选择能够安抚神经的食材?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打开通往更健康、更快乐生活的大门。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偶然的机缘,当时在书店里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情绪食疗:找到你的情绪体质,吃回身心健康”。这个名字很有力量,它直接点出了饮食和情绪之间的关联,而且“情绪体质”这个概念让我觉得非常贴切。我一直认为,人的身体和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有时候感到不舒服,不一定是因为生病,也可能是因为情绪上的困扰,而食物作为我们最日常的“药引”,其作用被很多人忽视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说明为什么某些食物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且能够提供一些易于操作的建议,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践。比如,我经常会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焦虑,这时候我就会特别想吃甜食,但我也知道这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在焦虑的时候,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来帮助我缓解,而不是让情绪变得更糟。此外,“找到你的情绪体质”这个说法也很有意思,它暗示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模式,而饮食调理也需要因人而异。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体质”,并据此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最终达到身心平衡。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幅简洁却充满意境的封面图,它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力量的融合感,让我立刻对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名“情绪食疗:找到你的情绪体质,吃回身心健康”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如今,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我的情绪起伏不定,常常感到疲惫和焦虑。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来改善,但总觉得少了一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饮食与情绪健康结合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情绪”与“食疗”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联系起来的。书中会不会有详细的分类,比如针对容易焦虑的人,应该多吃哪些食物?针对容易抑郁的人,又有哪些推荐?而且,“情绪体质”这个概念也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模式,如果能通过饮食来针对性地改善,那将是非常有效的。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就运用起来,比如如何在超市购物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如何在烹饪时加入一些能够提升情绪的食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摆脱情绪困扰,重拾身心健康的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